分享

美若天仙的嫂嫂,差点让少年在河边湿了鞋

 泊木沐 2018-04-15

“画里画外都是戏”专栏的第一期我们给大家撒狗粮来了,管饱!

我们要讲的是流传至今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洛神赋图》,其原作是东晋的顾恺之,他流传至今有两副有名的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很巧,都是根据文章作图,大概那个时候人们深知:千言万语,不如斗图。

很可惜在动乱年代,原作已经遗失,现在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画作的温床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频繁,百姓民不聊生,但正因为政治混乱,人们得以在精神上放飞自我,人物画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

顾恺之,被称为中国书画之祖,他“传神写照”的艺术理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他看到《洛神赋》时,觉得文章声情并茂,详确动人,如果能变成图就再好不过了,于是,他拿起画笔,画了这样一幅类似连环画的长卷。

《洛神赋图》创作基于《洛神赋》,故事梗概是:一个少年幻想自己在洛水边邂逅了一个女神仙,如同火星撞地球般,少年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风姿绰约的女神,以至于,别离时难分难舍

“连环画”一览

这幅画卷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男女主人公初见

曹植率领一帮人马从京城回家途中遇到了在河边嬉戏的洛神,目光交汇的那一刻,世界仿佛只剩下他俩,身旁的随从喂马的,发闲呆的自顾自玩耍,故事从这一帧开始诉说……

这一幕体现了顾恺之作画注重“以形写神”,他张开的双臂似乎在说:“慢着,莫要惊扰!”。

画里一些景物现在看来似乎不符合逻辑:人物比山还大,水看起来也不够灵动,这是早期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也有人认为是南北朝山水画家比例关系把握能力不足。

这一段,是整个画卷的高潮:洛神在凡间逗留时间有限,返回天界时,声势浩大,烘托了别离时难分难舍的情愫,自古人神有别

曹植伸出来的手,想要挽留,洛神回过的头,欲言又止。

画上,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不多,只在坡脚岸边用金泥装饰,山石树木,有点像时下流行的扁平化。

最后一段,曹植坐船想要追上带走洛神的云车,不料也就一瞬间,洛神消失在眼前。抱着最后一丝期待,他呆坐在洛水边,等到天明,也没见洛神的身影,无奈,曹植带着满腹思念离开。

顾恺之对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虽然画幅里人物是分散的,但每个人并不是孤立的,能看出和他人的交流,这得归功于作者对人物神态的准确刻画。

画卷里的情节跃然纸上,向世人一遍遍诉说着动人的人神爱情故事,而另一边,画中“洛神”是谁的争论持续了上千年。

情画作给谁

目前《洛神赋图》主题的争论大体存在三种版本,现在我们就一一说道说道。

1.惊世骇俗叔嫂恋

早前有过误传说《洛神赋》原名为《感甄赋》,说李善(唐代知名学者)在尤刻本《文选》中提及,曹植是为嫂子甄宓(fú)作赋。

人们根据一些“史料”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这么一段违背伦理的“凄美”爱情故事,就有了后来两人早在官渡之战就日久生情,互赠信物的传说。

单从年龄上讲,曹植小甄宓十岁,虽然魏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但以曹植的修养,也断然不会打自己嫂嫂的主意。

从他的《君子行》可见一斑,再者,甄宓并不是曹植喜欢的类型,曹植曾写过《列女传颂》一卷,列女传赞美的都是“贞顺节义”的女人。

那话怎么说来着?你是什么样的人,看到的就是什么样的世界,刚正不阿如曹植,能入他眼的都是烈女

反观甄宓,丈夫被俘虏之后,曹丕觉得她貌美如花,据为己有,她从了。很快怀孕生了曹睿,彼时她的前夫还没死……

2. 美人实为美政

古人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明君贤臣美政,有学者猜测《洛神赋》里的洛神实则是曹丕的隐喻,虚构一个美女,竭尽全力夸赞,曹植并没有那么肤浅。

我们不妨联系一下曹植的处境,在黄初三年的时候,正是他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的时节,这里的美人另有他指。

古文里,“甄”可为“鄄”的异体字,如果是他以美人香草比兴自己的忠诚,想要借这篇赋向大哥展示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是比较符合逻辑的。

但从各类资料看,曹丕似乎并不领情,对自己的胞弟仍旧充满了戒心,以至于后面展开了对自己胞弟的残害,这篇赋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七步诗做了铺垫

3.悼念亡妻情深意切

这是目前比较靠谱的说法,学者认为洛神其实是曹植妻子崔氏

在曹操当政时,曹植放荡不羁爱自由,父亲觉得他不成气候,随之而来的是亲友们遭受灭顶之灾。

他一生深于情,苦于情。为自己去世的朋友、女儿都写过文章,抒发内心愤懑,单单没有关于崔氏的?

史料中崔氏因为衣着过于华丽被曹操赐死,吃瓜群众表示这理由无法接受。后人也分析过,这个只是曹操用来灭曹植嚣张气焰的手段。

当时法令已经要求不能穿着花哨,崔氏我行我素,能看出她是一位讲求自由,不愿受约束的活泼性情的少女,和曹植的个性一致。

上学那会儿,老师教我们写作文中对人物进行描述时,要先细致到位地观察。但曹植隔着老远,就能对洛神的音容笑貌进行如此详尽的描述,如果不是有真实人物在心目中作原型,很难有打动人的细节。

古人的猜测并不是无厘头的,只不过他们误把这个人当成了甄宓。

千百年来,《洛神赋图》主题众说纷纭,我们要明白的是,不论哪种主题,它的艺术地位无可取代,历史的长河中,砂石浑浊,时常会遮住世人的双眼,或许,就艺术史而言,美就是事实,真相已不再重要。

下次再给身边的人讲起《洛神赋图》时,你就不会片面地说,这不就是个“叔嫂恋连环画”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