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小时候被所有人看不起,长大后却成为第5位斩获诺奖的华人

 手捧旭日我阅读 2018-04-15


本文2192字,阅读约需5分钟


01


1948年2月,朱棣文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他兄弟三人,排行第二。自幼,他活在一个高知家庭的“恐惧”中。他的父亲朱汝瑾是麻省理工的博士,母亲李静贞是麻省理工的硕士

而朱棣文一直是家中拖后腿的那个。三兄弟中,他最不听话,汉语班不肯去,作业也不愿意做,有时还逃学。连老师都奇怪,“一个肠子里居然爬出了完全不同的人!他有他哥哥一半,该多好啊!”

朱棣文的大哥朱筑文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名,“一大家子有十几个高等学位,那时我是朱家的败类,最笨的一个!我只对玩有兴趣。”

在幼儿园,朱棣文喜欢玩积木;在小学,他整天捣鼓着一些用途不明、乱七八糟的东西,卧室里堆满了各种金属支架、螺丝、螺帽、螺丝刀和钳子。有一次,为了给一个火箭实验存钱,他克扣生活费,吃了20多天的面包。

(图:朱棣文三兄弟)


仅用几天的课外时间,朱棣文就组装成数百个部件的迷你火箭,“我组装不是为了完成模型,而是让能动的部件都动起来,动静越大越好”。课余时间,朱棣文和别人玩得也不一样。别人挖土坑玩,他嫌没劲就挖井,挖出了水就去再挖一个。

高中时,朱棣文不喜欢文学、历史,“死记硬背很无聊。几何、物理、化学才是我的菜”。有次暑假,他免费帮邻居测算土壤酸碱度,“没有原因,仅仅因为热爱!”

同时,朱棣文还自学了乒乓球,在校队一呆就是三年。之后,他又玩起了撑杆跳,玩腻了就挑战美式橄榄球、棒球、篮球。


02


玩得不亦乐乎的朱棣文,成绩毫无起色。高中毕业时,朱棣文申请常青藤名校全部被拒,只好去了家门口的罗切斯特大学。自此,朱棣文开始努力,兴趣面不断扩大。

起初,朱棣文醉心于数学,“数学十分美妙,能让复杂的东西简单起来”。昔日的逃学崽居然过起了“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这让他的父母十分欣慰!

大二开学不久,朱棣文读了费曼的《物理学讲义》,他决心攻读物理学,“费曼让物理看起来如此美丽,没有他的讲义,我不会做出这个决定。”

做教授的父亲警告他,“学物理不好找工作”。“我是来通知你的,不是来和你商量的”,朱棣文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会对自己负责。”

1970年,朱棣文大学毕业;1976年,他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此时已经28岁,而他的弟弟21岁时就抢先拿下了哈佛的法学博士学位。

朱棣文原本想直接留校教书,但导师建议他先出去走走。1978年,30岁的朱棣文到享誉世界的贝尔实验室做研究。在那里,他既可以和前辈聊天,也可以和新人谈天说地。

(图:杨振宁夫妇到清华大学听朱棣文的演讲)


朱棣文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和有趣的人打交道,“贝尔是科学的天堂,也是我的天堂。”不久他加入了“抓住原子”的课题组,那个课题困扰了课题组人很长时间。因为常温下分子以每秒1600公里的速度运动着,更别说原子了。

有一天,朱棣文一个人坐在实验室里,外面大雪纷纷。忽然,他有了个灵感,“高速运动的原子难以捉住,为何不把原子冻住了让它变慢再捕捉呢?”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想法、演算结果告诉了老板。“你想做就带着你的人去做,但不能再招人了”,他的老板说。

03


有了老板的支持,朱棣文就开始了试验。他发现,一般的冷却方法会让气体冷却成液体,“高密度的原子就更难捕捉了”。于是,他使用激光得到了接近绝对零度的“光学黏胶”,成功捕捉到了原子。

朱棣文兴奋地将结果告诉了老板。老板说,“不错!抓到打算干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但这真是不错!”

在贝尔的9年里,朱棣文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每天工作在12个小时以上。最忙的时候,他索性把床搬进了实验室。不知不觉间,他已是量子光学领域的泰斗。尽管工作如此忙碌,他每周也会游泳3次,“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安静的呆子”。

(图:朱棣文造访北京大学


1997年10月,朱棣文凭借“不知有何用”的激光原子冷却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第5位拿到诺贝尔奖的华裔,“终于能和家里人平起平坐了。”曾有人问,他父母究竟给他吃了什么?“没什么,在家里我做饭最好吃”,朱棣文风趣地说。

朱棣文的厨艺很高,被同事戏称为“诺贝尔级的大厨”。他会做中国菜、意大利菜、法国菜、墨西哥菜,而中国菜、墨西哥菜他最拿手。

“小时候包馄饨,三兄弟数我包得好”,朱棣文回忆说,“中学时,我自己做饭带到学校去。与他们千篇一律的牛奶、三明治不同,我的盒饭花样翻新,香气诱人,有时候是中国菜,有时候是墨西哥料理。”

04


2000年8月,朱棣文回到祖籍江苏太仓探亲。他的叔父、姑妈、堂亲、表亲等23位亲戚,从上海、苏州等地赶到太仓与他见面。当时他感冒了,本想早点休息,但一见到老家的亲朋好友,开心极了。

会面中,朱棣文用英文说:“我很高兴能和太太到太仓来。我太太是英国人,我没去过她的家乡,她却先到了我的家乡。”而他的太太却用中文接他的话,“我是他太太,喜欢这里,我讲中文要比他好很多。”

(图: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朱棣文路)


朱棣文的堂妹朱文静详细介绍每个人,他向长辈们鞠躬敬礼,和同辈兄妹握手致意,然后拍照。“为了取好角度,他单膝跪在地上,每拍一张照片,都让被拍的人看一下。如果拍的不好,他就重拍。”朱文静说。

朱棣文的叔叔把他爷爷的照片送给他,朱棣文欣然把照片捧在胸前,一个劲地问太太:“像不像?你看我们像不像?”

探完亲后,朱棣文顺道去了由他捐助建立的朱棣文小学,亲切地称学生们为孩子,“小学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你们要学会做个好人。好的教育是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把人脑当成一个容器。”

返回美国前,朱棣文意味深长地说,“虽然我在美国出生、长大,是美国人,但我的根在中国,我身体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