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洪:抚顺“大山坑”之最

 微风吹吹 2018-04-15

大凡搞收藏的人都热衷追求一个“最”字,诸如最多最全最早最大最贵等等。似乎“最”字越多越能彰显出收藏者的水平与品位似的,每每在人前露脸则颇有成就感、滿足感,“最”便成为被人高看一眼的身份象征。其实,单纯去苛求所谓藏品之“最”,然后孤芳自赏,抑或无聊地攀比,似乎有悖于集藏的真谛。窃以为即便是追风赶髦,也莫忘挖掘藏品背后所蕴藏的“最”,以致为后学留下点儿什么,才不亵渎文明高雅的集藏活动。比如百年前抚顺大山坑之“七最”,恐怕就知之者无多了。这里笔者基于对藏品的考证,试将“大山坑之最”做一简要盘点。

一、大山坑是日本人最早在抚顺开凿的煤矿。日历明治三十八年,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3月,日军战败沙俄占领抚顺煤矿后,由首任矿长松田武一郎主持,立即制订了1907——1912年第一期开发计划。其中在确保原有矿坑继续掘采的同时,分别投资先后开凿了大山坑、东乡坑两个新竖井。以及配套的厂房、社宅、市街、公园等设施。

徐洪:抚顺“大山坑”之最

(图一)

大山坑(图一)位于千金寨村东南一片丘陵之上,东侧隔杨柏河与杨柏堡坑、东乡坑相望,西侧与千金寨坑毗邻,这几个矿坑同属一个矿脉。该矿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7月,投资279万日元开工掘进,矿坑最深处达到376米,于宣统二年(1910)2月挖到煤层,同年6月全部竣工正式投产,是日本人在抚顺最早开凿的煤矿。

二、大山坑是首个用外国人名字命名的抚顺煤矿。大山坑煤矿西侧接近千金寨,因而最初称“千金寨坑”,1925年4月满铁抚顺炭矿将其改名为“大山坑”。日本侵略者把抚顺视作自己的领土,将矿坑作为自己的矿坑,用他们崇拜的所谓“战神”来为煤矿命名。“大山坑”即以日俄战争时日本满洲军司令、陆军大将大山岩的名字来命名的。稍后开凿的“东乡坑”则是用日本海军司令官东乡平八郎的名字来命名的。

大山岩(1842—1916),日本陆军的创建者、政治家,明治和大正两朝的九元老之一。甲午战争任第二日军司令,攻占金州、旅顺和威海卫等,是旅顺大屠杀的罪魁。日俄战争时任日本满洲军总司令,指挥辽阳、沙河、旅顺和奉天会战,战胜强大优势的俄军。曾与同乡的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并称为“陆之大山,海之东乡”。1898年授日本首批元帅衔,1907年封为公爵,1912年退役,1915年出任内阁大臣。死后享国葬待遇,时俄驻日大使武官曾致悼词献花环。日史上受敌国重悼者只有他和后来的东乡平八郎二人。

三、大山坑是当年产量最高煤质最好的煤矿。大山坑矿位于主煤田之上,埋藏浅、煤层厚、质量好,井下见煤便是几十米厚煤层,几乎没有矸石杂质。1910年6月投产当月就产煤43200吨,10月份以后月产量基本稳定在35000吨左右。而当时被日本人控制的千金寨、杨柏堡和老虎台三个矿坑,月产量合计才42000吨左右。

徐洪:抚顺“大山坑”之最

(图二)

图二是一枚迄今仅见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满铁炭矿印行的套色老明信片,配图是大山坑竖井塔架与附近厂房等近照,其下方文字说明中赫然印有“作业人员二千余人、一日产量二千余吨……”的字样。足见该矿当年被日本人重视的程度。也说明这大山坑是他们引以为荣、重点掘采的煤矿。实际上日后该矿的产量,也的确是在抚顺所有新老矿坑中首屈一指的。

四、大山坑是矿难最频、死伤人最多的煤矿。当年日本侵略者为最大限度掠夺抚顺煤炭资源,四处骗招苦力到矿山挖煤。实行只要煤炭不顾矿工死活的“人肉开采”政策,井下安全毫无保障,致使大小事故频发,死伤工人屡见不鲜。据日本史学家渡边三三著《抚顺史话》(1992)记录的不完全统计(图三),自1905至1945年日寇统治抚顺煤矿四十年时间里,累计伤亡矿工至少有25万人次。由于大山坑是高瓦斯煤矿,因瓦斯爆炸引发的矿难最频、死亡矿工最多。

徐洪:抚顺“大山坑”之最

(图三)

这里举几例较大的矿难。1916年4月14日,大山坑下瓦斯自燃引起大火,发生了投产以来最大的一次死亡150多名矿工的恶性事故。转年1月11日,井下再次发生瓦斯爆炸,日本人残忍地把井囗堵死,使917人(其中有20名日本人)全部遇难。1931年2月7日,大山坑西二巷道失火,日本煤矿当局为保矿不顾工人死活,强行封闭井囗,致使井下3070名矿工丧生,造成抚顺煤矿史上空前绝后的大矿难。

此外还有坑下水灾。1928年4月9日,由于排水不畅,抚顺煤矿发生大面积透水事故。大山坑煤矿井下灌水80万立方米,酿成井下特大灾难,482名正在采煤作业的矿工无一幸免,全部被淹死。当时云集坑口的家属悲号动天,惨不忍睹。据当时《矿业周报》(1928.4.28)的报道:“一次淹毙一千余人”(图四),仅此一项就超过图三表中1928年的死亡统计数据。而对那些死亡和致残的矿工,炭矿当局司空见惯、视若罔闻;闹得紧的每每仅付几个铜板就结算了事。

五、大山坑是最早采用充填法掘采的煤矿。抚顺煤矿最早都是靠人工“老鼠打洞式”的采法。这种残柱式无顶棚、无充填的原始采掘工艺,掘进成本高、安全无保障,采掘率也很低下。1912年到1917年,滿铁抚顺炭矿进入第二期开采,在相继开凿万达屋、龙风、万新等新坑,并建设古城子露天掘的同时,开始建设发电所和实施竖井注砂充填法采掘。

徐洪:抚顺“大山坑”之最

徐洪:抚顺“大山坑”之最

(图四)

先进的“水砂充填采煤法”源自法、德两国,1911年2月在杨柏堡小坑开始试验性注砂。1912年着手引进采注砂机械设备,1913年用采自杨柏河的河砂在大山与东乡两坑设注砂场,同时对两坑正式实施注砂充填法。这种方法不仅加固了井下巷道,而且由于灌水湿润了煤层,对预防煤尘瓦斯爆炸自燃,减少事故起到了有益作用。

1920年又由水平分层充填采煤法,改为水平长臂充填采煤法。从1925年起又改进为倾斜上行长臂水砂充填采煤法。1930年炭矿又改用废页岩做充填材料。由于就地取材,减少了环节提高了效率,一直沿用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人结束对抚顺煤矿的统治为止。

因矿井充填需要大量的砂石,1915年6月炭矿在杨柏河、栗家沟、塔湾、葛布、古城子等地设采砂场,利用大型采砂机从河里和山上采运砂石。图五便是当年炭矿浑河葛布采砂场,一台大型采砂机正在作业的瞬间。直到1930年制油厂投产以后,开始利用干馏油母页岩的残渣替代砂石充填,减少了河道取砂量与运输环节。

徐洪:抚顺“大山坑”之最

(图五)

六、大山坑兴建了抚顺最早的选煤厂。采自地下混杂着矸石泥土的煤炭,升运到地面以后,需要进行筛选和水洗。早期投产的各矿坑既无选煤设备,也无煤质分析程序,全凭手工操作。这种“干式分选”劳动强度大、效率低。1911年大山坑率先在井口建立了选煤(炭)厂,将出井的煤炭验收后,进行简单水冼,再分成原煤、劣质煤、矸石等,然后分别运输出厂。图六就是抚顺煤矿最早兴建的大山坑选煤厂,这祯照片定格了百年前选煤厂内煤矿工人劳作的场景。随即杨柏河东侧的东乡坑也建立了规模、流程相同的选煤厂。而1914年开凿的抚顺第一露天掘——古城子露天掘,到1926年才建成选煤厂。无论井采还是露天掘,选煤的流程工序都是一样的。

徐洪:抚顺“大山坑”之最

(图六)

1935年以后,随着各矿坑的扩大开采,以及大露天采掘的不断推进,选煤厂陆续引进了欧式粉煤洗槽、卡宾特离心脱水机、脱水筛等机械设备。建成了水洗、粉煤的全套流程设施,大大提高了选煤效率。也减轻了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抚顺煤炭的产量与质量也达到了高峰,日本人视之为“社会的财源,帝国的一大宝库”,对日本大正一朝前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军事工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七、大山坑发电所是抚顺最早的发电厂。清光绪末年(1908),由满铁出资在大山坑囗兴建了一个火力发电所(厂),图七(大图)是抚顺大山发电所仅存于世的一幅照片。该发电所建成之初装有两台500千瓦发电机组,年底便竣工发电,开始向大山坑、东乡坑、杨柏堡坑和千金寨供电。这是抚顺乃至辽沈地区有史以来首个发电厂,后称“第一发电厂”。大山坑煤矿也成为第一次使用电能作动力的抚顺煤矿。

徐洪:抚顺“大山坑”之最

(图七)

由于煤矿的不断扩采,对电能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1910年5月,大山发电厂又扩增两台1000千瓦发电机组,开始向老虎台和千金寨等矿坑及附近相关厂矿供电。1912年9月电厂再次安装一台1500千瓦发电机,于第二年十月完工并网发电。至此大山坑发电厂五年中先后共装机五台,发电量总计达到4500千瓦,为抚顺煤炭早期采掘与相关工业的起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大山坑发电厂建在抚顺大煤田之上,为日后露天开采设置了障碍。后于1914年厂址向北迁移,在大官屯北窖地东侧,兴建了利用煤气为燃料的门特瓦斯发电所,第二年就开始运转发电,史称“第二发电所”。后来又在附近扩建“第三发电所”,即后来经整合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抚顺发电厂。

1912年,大山坑与西侧的千金寨坑合并成立“大山采炭所”。1931年12月,按满铁炭矿“大露掘规划”,终止大山坑井采,将其与东乡坑、杨柏坑等几个煤矿合并到一起,实行大揭盖式露天开采。1938年杨柏河改道后为东西两侧统一露天掘创造了条件,之后几个原始矿坑在隆隆的电镐声中永远消失了。一个振惊世界、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抚顺西露天矿大坑(图八)逐浙形成了。

徐洪:抚顺“大山坑”之最

(图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