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族文化中的经典——瑶族婚俗文化

 楚中元 2018-04-15

瑶族是我们中国迁徙次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结婚习俗有着很奇异的色彩,也蕴含着很深的民族底蕴。九嶷山地区的瑶族人喜欢在春节期间办婚事,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婚俗,热闹有趣。



中华民国时期,瑶女禁与汉族通婚。据《过山榜》载:“盘王之女不嫁汉民,若不遵律令,应罚女子作酢三瓮,无节竹子三百根,狗角做梳三百副,老糠纺索三百丈”。瑶家男女双方一般通过对歌、赶圩等场合结识交往,自由择偶,也可托人介绍说媒,但必须双方家长认可。其婚姻有两种方式:一是“嫁女”;二是“招郎”。



“嫁女”礼仪程序有:求婚、会亲家、订婚、耍嫁、座歌堂、迎亲等。且每道程序都有一定规范。求婚时,无论天晴下雨,介绍人必带雨伞一把,到女家将伞放在大门外右侧,切勿带进屋,经过商谈,女方若将伞拿进屋去,则表示同意,否则,不予依允。女方同意后,男方应备衣物、订金、银牌、银戒指等送至女方。女方家便邀请亲朋参加订婚筵席,临嫁前,有“耍嫁”、“座歌堂”等习俗。“耍嫁”即走亲报婚,话情道别;“座歌堂”,在出嫁的先天晚上,伴嫁姑娘及姑嫂姊妹,陪新娘开怀痛饮,通宵达旦。




婚日,男方请乐队到约定的地方等候迎亲。新娘由亲舅背送出门,此时,母女抱头痛哭,在礼炮声中,亲舅背起新娘就走,送亲人们随之而行,一直背到看不见家门时,才让新娘步行。到达约会迎亲地点,迎亲的人与乐队边吹边舞,围新娘绕舞三圈,表示“龙吟凤舞”。



接着,送亲者陪新娘朝前走,迎亲者随后行,沿途欢歌笑语,唢呐锣鼓吹打不停。若一时停奏,新娘则止步不前,当新娘到达新郎家门时,不得抢先进屋,要让乐队进屋吹打一阵,表示喜气满堂,这时,新郎家立即端出热水一盆,给新娘洗脚,换上新的“鸡公鞋”意为新娘洁白无瑕,一身干净。




在鼓乐声中,迎亲队伍簇拥新娘从大门左边进堂屋,行至门槛边,媒人将新娘的脚用手抬起,一只一只将脚送过门槛,脚不能触门槛。此时,无论相识与否,即使陌生人路过,瑶家也会盛情相邀,入席畅饮。婚宴有时通宵达旦,客人离席归去时,均在鼓乐声中告别。




嫁女婚礼耗资过大,故瑶家“招郎”者甚多。“招郎”有两种方式:一是“两不辟宗”;二是“男从女姓”。前者俗称两边走。婚后男方可在男女两家轮居,以便照顾双方家庭生产和生活。所生子女,头胎随母姓;二胎随父姓,余此类推。后者俗称“从妻走”。男方终身随妻,成为女方家庭成员,且要随妻姓,所生子女都随母姓,完全脱离自己原有家庭。但女方要拿一笔钱给男方家里,谓“卖断”,实属“母权制”婚姻。由于有了“招郎”的习俗,所以瑶族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很少。




解放后,瑶家婚姻均依法办理,瑶汉也有通婚,且受法律保护。婚仪一般从简,但瑶族内部通婚,仍有“耍嫁”、“座歌堂”、“迎亲”等风俗。男到女家的“招郎”婚姻方式仍很普遍。如果到九嶷山牛头江瑶寨,可以体验这有趣多彩的男婚女嫁习俗。

(图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