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贩卖焦虑”的时代,怎样运用心理学方法应对“毒鸡汤”?

 安念夕 2018-04-15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我们这代人,被焦虑追逐,

又在焦虑中清醒。


随着最近韩寒发文怼《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及原作者回应,“焦虑”这个词又一次被推到大众的视野当中。

 

韩寒用“贩卖焦虑”、“制造恐慌”这样的字眼来批判原作者,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


成功的定义是多样的,时代里不同人有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有各自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求。

 

喝不下原文作者“再不努力,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的毒鸡汤的人为韩寒拍手叫好,可不要忘记,作为有10W 阅读量的这篇文章,“贩卖焦虑”是大有人买单的。

 

今天这篇文章,带你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谈谈为什么总有人为“贩卖焦虑”买单以及如何在“贩卖焦虑”时代,过好不用追赶别人的一生。

 


1

焦虑击中了我们内心共同的一根弦

为什么大家会为“贩卖焦虑”买单?



焦虑是共同的体验,

但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真实的


我们为焦虑买单,是因为焦虑引发了共同的体验。心理咨询认为:焦虑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ps:此处所指的焦虑区别于临床上的焦虑障碍,指普遍的焦虑情绪)

 

人类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与焦虑有关的体验:

 

分离/失去:

无论是人际上的分离还是物质上的失去都会给人带来焦虑。


经典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均把与重要他人(比如母亲)之间的分离看作是重大的焦虑来源。

 

而现代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也发现,人们对损失存在着天生的恐惧,为了避免损失或挽回损失,人们甘冒风险。

 

孤独: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指出,人类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成为自己的最初体验的,当无人陪伴时,会因为害怕失去这种成为自身的体验而焦虑,被社会接受、被他人喜欢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力量,是因为可以阻止孤独的靠近。

 

死亡:

人类是所有动物中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会死亡的生物,存在主义认为对于死亡的焦虑是人的普遍焦虑。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会让我们有一种不安全感。存在主义认为,对当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引发焦虑、阻碍幸福的原因之一。

 

“贩卖焦虑”的陷阱,并非所有的焦虑都是真实的。真实的焦虑是面对真实压力或危险时,产生的一些诸如担心、害怕、坐立不安的体验。但是,但我们每天面对的则更多是人为的“虚幻”的焦虑。


1.本我与自我的冲突:“别人眼中的成功”还是“自己心中的舒坦”

 

精神分析-动力学认为:自我没法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时,这种矛盾感引发焦虑体验。超我的标准主要来自父母和社会标准,比如高考选专业时“好找工作”vs“感兴趣”,毕业后找工作“名企高薪”vs“ 真的喜欢”……

 

2.被强化的焦虑:年薪30W以下的人在北上广活得下去么?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指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即使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也呈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比如:社交媒体通过反复渲染“90后CEO一年收入100万”、“年薪30W以下在北京活不下去”等极端案例让打算一步一个脚印做下去的年轻人胆战心惊。

 

3.非理性认知:30岁没结婚会孤独终老么?


认知行为理论(CBT)认为,认知扭曲、非理性思考也可能产生焦虑。比如周围人、社交媒体传达的“30岁的女人没人要、比如你的身材体现你的阶层……更是让许多女性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


2

焦虑,能让人成功么?

看清焦虑的正反面



焦虑可以是动力,也可能压得你无力喘息。


心理动力学派和存在主义的部分理论将焦虑视为一种成长的动力。中年危机、社会孤立、死亡焦虑都有它有价值的部分。

 

比如荣格认为中年危机能让一个人有机会去整合内外资源,成为一个真正像自己的人。人到中年很多责任完成到一定程度,可以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好像从没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焦虑的感觉浮现,这种危机感也就油然而生。

 


 

阿德勒认为社会孤立的焦虑感能让个体发挥更多的社会兴趣,投入到更多的社会关系当中,成为一个对关系投入的人。比如很多体验或学习心理咨询的同学都是因为自己的重要社会关系上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学习和发生改变。从这种意义上讲,焦虑可以成为转变的契机。

 

存在主义视焦虑为一种生存的状态使人为生活负责等。因为死亡是必然的,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引发的存在焦虑,能够让个体意识到需要把握好自己有限地实践去做对个体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在生病或者从意外中获救之后放弃追逐事业去陪伴家人或者是帮助别人,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会转化为动力,持续地暴露在压力或者焦虑的环境中不仅无助于成功,更会损害个体身心健康。

 

Hans Selye 是一位医生,发现虽然他的门诊病人都处于长时间压力之下,但是一部分人能够在压力当中如鱼得水、自得其乐,展现相当多的才能;而另一部分人则在压力之下出现一种无力感,疲惫不堪的反应。

 

如果长期暴露在持续焦虑或者越来越重的焦虑中,人会有耗竭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被掏空”的感觉。这可能使人放弃努力,也有可能使人出现临床上的焦虑症,产生失眠、头疼、胃痛等身心症状。


3

“贩卖焦虑”的时代

如何过好不用追赶别人的一生



在这个不断制造、贩卖焦虑的环境中,别人家的孩子、创业成功、年薪30w以上……都只是少数,而且光环背后,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所谓的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焦虑,追赶别人是一条没有尽头也没有出口的路。

 

对每个人来说,如何过好不用追赶别人的一生呢?简老师从课程中为大家总结出以下几条建议:


1.探索焦虑的背后的冲突,去做真实的自己。


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治疗鼓励个体有能力去体验焦虑,使焦虑作为一种讯号去探讨产生焦虑的内在冲突,一旦内在冲突得到解决,个体的焦虑感便会消失。


是“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本身都没有对错,与其日日焦虑,不同弄清背后的原因,做真实的自己。


存在主义认为,自我觉察(self awareness)是生命的基石,我们要寻找的是自己定义的自己,而不是总是看别人会怎么允许自己、评判自己。相信自主自尊是来自我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对我们的期待。

 

自我觉察的过程可以借助心理咨询或者咨询的学习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2.尊重个体差异、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霍妮认为焦虑是一种“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一种慢慢增加、广泛渗透的寂寞与无助”。哈佛大学持续7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决定我们幸福的是健康的人际关系而非名誉、金钱、社会地位这些所谓的成功标准。

 

还记得高考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么?成绩好的学生暗中较劲,如果成功的标准和考试一样单一,那么人和人之前的交往也会带有敌意,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加重孤独所带来的焦虑和无助。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也远不只能用成功或者失败来划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能力。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时,成功的内涵就会变的丰富,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时,人际关系也能变的真实。

 

3.开放视野、积极打破不合理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为我们之所以焦虑、痛苦是因为存在引发这些情绪的非理性、不合理的信念。比如说很多姑娘明明不胖却因为体重焦虑是因为她们认为“好女不过百”,而很多人也会因为“30岁还没有做到管理层就没前途了”的观念而忧心忡忡。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深入了解,不难发现过了100斤的好姑娘大有人在,没做到管理层的人可以很成功,谎言说了一百遍就会成真,生活中我们仍然不免受到这些不合理信念的影响。

 

对于这些不合理信念,认知行为疗法会通过认知重建的方式,通过识别这些影响我们的潜藏信念、发现它们的不合理之处、修正它们来缓解、治疗焦虑。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当外界传达给我们这些观念时,问一下“这个观点是真的么?”、“这个观点合理么?”“这个观点能代表所有人么?”当你把视野打开,不再受限于那一两个极端,你就会发现很多让你焦虑的观点是那么可笑。

 

4.活在当下,只有当下才是最真实的

 

人本主义认为,焦虑是对当前发生的事情和今后要发生的事情的一种不确定性的恐惧。通过自我觉察来关注当下能帮助我们摆脱焦虑。

 

5.承担自由和选择的责任,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成功。


存在主义认为自由和选择的冲突也是焦虑的来源,我们之所以会被外界的观念影响那么多,是因为我们害怕做出选择和承担选择的后果。

 

正如存在主义所说的,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能够承担和设计当下的生活的只有你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