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德有亏理当谴责,“导德”有损危害更大

 松果玉米 2018-04-15

近几天,因网上揭露20年前一个B大副教授应当对该校本科女学生自杀负责,引起了人们对于该事件的强烈关心,人们纷纷谴责做教师的缺乏师德的行为。涉事的几个高校反应也很快,B大启动了对于当年事件的复核,而在这同时,该教师迅速被两个高校(N大和S大)劝退或解聘。

    

事情的经过,媒体已经报道得比较清楚:4月5日有人在网上发文,要求N大学文学院教授、原B大学中文系教授沈氏对其在B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导致1998年某女生自杀事件负责。4月6日,B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和纪律委员会也发表《声明》,表示将复核情况,依法依规开展工作。N大学教师工作部成立专门工作组进行研判。B大中文系时任系主任费振刚接受采访时透露,当年,某女生的家长去了B大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申诉,学校最终给予沈氏记大过处分(此处费先生记忆有误——博主注)。同日,N大学文学院行政经讨论,决定建议沈氏辞去N大学文学院的教职。4月7日,上海师范大学发声明,终止与沈氏签订的校外兼职教师聘任协议。4月8日,B大学官方称,教师职业道德与纪律委员会按照要求进行复核工作,调取了当年的档案材料:1998年初,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治安处重大责任事故调查组对有关案件进行了调查取证,于1998年3月作出了事实认定,给出了调查结论,其中涉及到沈氏行为不当、违反师德,同年7月,中文系依据公安机关提供的相关事实和调查结论,决定给予沈氏警告处分,并报学校批准。

    

现在的通讯技术确实使世界的运行加快了许多,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已经使身处南北三地的三个学校做出来这许多决定。

    

人们对这件事情评论很多,大都是谴责这个教师,或者说中国教师的权力太大、或者说要完善制度等等。

    

我觉得,对于教师的师德有亏,毫无疑问应当予以谴责。关于制度建设,教育部在2014年已经公布了“红七条”,对于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进行了教育。这些做法,都是完全正确的。不过,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某些学校领导的做法也暴露出他们存在很大的问题。

    

该教师的问题,发生在20年前的B大。到底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当然B大最有发言权,所以他们在第二天就表示要复查,这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很奇怪的是把该教师从B大引进来的N大,在B大都没有弄清楚是什么问题(连B大的老系主任都把处分级别弄错,更不要说N大和S大了)的情况下,立刻发表声明,表示对“师德”问题零容忍,建议该教师辞职,以保持该校的清白。接着,从N大引进该教师的s大学则索性一下子发出了“解聘”的声明。

    

N大和S大的领导表示对“师德”问题零容忍,当然令人钦佩、令人崇敬。可是,他们在引进人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对“师德”问题零容忍,对引入教师的师德进行了考察?

    

N大方面在声明的第一条就谴责该教师“在调动工作的过程中隐瞒事实,存在职业道德问题”。这是很奇怪的逻辑。人员调动,是调动方去审查被调动者。人所共知,我们中国的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档案。一个人受到行政处分,档案里是清清楚楚的。即使想隐瞒也是隐瞒不了的。调动者不去审查,领导者和人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倒都是很好的?倒要要让受处分者凡见人面就先声明“本人受过警告处分”?

    

师德问题当然重要,该教师是90年代受到的警告处分,B大方面在这以后仍然让他担任教师职务,并且由副教授提职为正教授,就说明当时给他的处分不足以使他丧失做教师的资格。我不知道N大和S大方面是不是把每一位受过警告处分的教师都解聘了。如果不是,那么在事实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就匆匆忙忙、迫不及待的宣布劝退和解聘,这算个什么事情!难道只要网络上对于某一个人发出了质疑,N大和S大都立刻会对教师采取这样的措施?N大和S大的领导者是对他们所领导的学校负责、对学校的师生员工负责、对教育部负责,还是对网络传闻负责?

    

当然,至于以后B大重新审查,得到新的结论,这是另一码事情。N大和S大的领导者应当在B大重新审查结果出来以后,再做结论,这才是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

    

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一看是有“头衔”的“宝贝”,就迫不及待地抢,生怕抢不到手;网络上一有风吹草动,就像手里捧着狗屎似的赶紧扔掉。这就是这些学校领导者的“职业道德”?什么人能够在这种领导者手下安心地工作?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当是有担当的。做工作的时候要积极、慎重、有进取心、事业心、兢兢业业地完成好党和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当出现一些纰漏的时候,要敢于担当,敢于负责,顶得住可能的压力。这才是“有德”的领导。

    

如果与上面所说的相反,工作不负责任、投机取巧、哗众取宠、吹牛拍马,而出现一点风险就赶紧把文过饰非、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管旁人、不管部下、不管群众,更可恶的是还装出一副比谁都“革命”、比谁都正确的样子。从一个极端立即跳到另一个极端,从一张面孔迅速换成另一副面孔。这种人,就是缺少道德的领导者,或者称之为“导德”有损。

    

当然,这个教师从一个高校跳到另一个高校,又要跳到一个高校,跳来跳去,以争得更好的待遇,这可能是使领导者厌烦的原因之一。现在有一些带“头衔”的“教师”,这样跳来跳去的还少吗?随着跳老跳去,炒来炒去,他们的待遇越跳越高、名声越炒越大。但是,扔下的烂摊子越来越多,国家的损失却越来越大。

    

人们也要问一下,这些缺乏“师德”(不光是如今众人最喜欢看的“师生恋”)的行为,在如今的高等学校里,为什么会这样多?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些领导者喜欢这样迫不及待的抢夺这些有头衔的“宝贝”。为了得到这些宝贝,他们可以不择手段地挖兄弟单位的墙角。他们可以给这些宝贝伪造历史、重新制作假档案。他们就靠着这些宝贝来给自己的“政绩”加分。他们把这些所谓政绩作为自己吹嘘和升官的资本。这些领导者在评奖、评“头衔”、申请大项目等的过程中,为了争取多得到几个奖励、几个“头衔”、几个大项目,不惜违法乱纪、请客送礼、贿赂有关人员、金钱美女一齐上阵,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高等学校里,难道不是司空见惯吗?

    

在某种意义上说,很多这样师德有亏的“教师”正是由“导德”有损的学校领导培养和制造出来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某些师德有亏的教师与“导德”有损的领导者本来就是高等学校里孪生的一对。相对于个别师德有亏的教师,这些“导德”有损的领导,对于学校、对于教育事业的危害更大。

    

我们要谴责师德有亏,更应当注意“导德”有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108482.html 

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