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那些年代的客家女性

 胜利在望2014 2018-04-15

盘簪的客家女性


  盘簪,在古代是一种成人的象征,后来逐渐成为已婚妇女装扮的头饰。过去,女性姑娘家时多留长辫,一旦结婚,新娘子要做两样事:开脸,梳髻。通常发髻上的钗是起装饰作用,簪是固定发髻的。


  客家女性盘好发髻后,大多用钗分左中右自上而下插入发髻中,再用一根银簪横穿发髻而过,把髻固定。通常,客家女性发髻上的钗簪大多用银制作,银钗为刀形、银簪为剑形,上面錾有各种精美的花鸟纹。刀剑型的钗簪还有一个作用,客家女性在面临危急时刻用于防身自卫的有效武器。

  摄于1904-1920,河源,发饰

  方髻,端庄大方,是客家女性常用的发髻


  摄于1904-1924

  新嫁娘梳用的发髻,戴着龙凤冠等头饰


  摄于1904-1920,紫金,发饰

  高髻


  摄于1895-1907,紫金荷树湾,头饰

  高髻。

  19207月,县政府通令革除旧俗,禁止妇女穿耳、梳高髻及戴手镯


  摄于1904-1924,龙川鹤市,发饰


  摄于1904-1920,五华华城,头饰


  以下影像有盘簪的客家女性


  摄于1881-1910,传教士的家里


  摄于1902年前,纺纱织布

  一位盘着长辫,还是个姑娘家


  摄于1918-1950,布道

  牛屎髻,中老年客家女性常梳的园型发髻


佩戴冬头帕的客家女性


冬头帕(冬,客家话音,客家话“遮盖”的意思,三相注),也叫头巾,是客家女性坐月子时和步入中年后开始佩戴,过去是客家中老年妇女服饰的最典型特征,如今却很少看到戴头巾的客家女性了。


  当时客家女性戴冬头帕,一是为了护头发,二是头巾能遮阳挡雨,三是带小孩在外劳作时,小孩尿湿了裤子可用它来包裹小孩,四是摘有野果可以顺带包起来…


  摄于1907-1931


  以下是介仁勋牧师为我们留下的影像


  摄于1905-1930,收割水稻


  摄于1905-1930,奶奶正在照顾她的孙子


摄于1905-1930,女人正在纺纱


  摄于1905-1930,妇女在摆摊,但同时她的手没闲着


  摄于1905-1930,给柿子去皮


穿大襟衫的客家女性


  大襟衫,衣襟特别宽大,襟开右边,纽扣是唐装布条纽扣。


  大襟衫虽然难以彰显妇女身材的曲线之美,却实用方便。外出劳作时背着小孩的妇女,在哺乳时可用来遮羞。刮风下雨时,可将小孩揽在衣襟内遮挡风雨。劳作归家时,顺带摘些野果包在衣襟内…随着生活和劳作环境的变化,如今在客家农村都难得一见身着大襟衫的客家女性了。

  摄于1897-1902'中国,四个农妇'


  摄于1905-1925,一位牧师的女儿


  摄于1881-1906,插秧


  摄于1881-1906,赶墟日


  摄于1905-1930,祖孙


  摄于1905-1930,闹了矛盾的婆媳


  摄于1905-1930,梅城,担水


  摄于1887-1901,教会姑娘与女佣


  摄于1921-08,梅州

  入乡随俗,她们也喜欢大襟衫



跣足的客家女性


  客家女人是汉族女性中唯一不缠脚的女性,跣足。


  摄于1905-1930,照顾弟弟的客家妹


  摄于1905-1930,做煤球的客家妹


  摄于1905-1930,学着下田插秧的客家妹


  摄于1905-1930,从低处看农村的场景


来源:掌上平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