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 靜心細品宋元瓷,千年窑火無字詩。 上回说到小乐学习了蓝釉,其实蓝和绿在古代是很难分清的,也难怪小乐在孔雀绿和孔雀蓝之间弄不清楚了。不过蓝釉的确很好看,尤其是明代以后,创新层出不穷,让小美女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学习了很多色釉的知识。
第六十一章 同是深色系,紫釉与酱釉很不同-紫酱釉类
小乐带着满满的疑惑来到祥云轩,想发掘一下紫色和酱色的瓷器有什么好看。小朋友的审美标准与成人不同,在他们的世界里,明亮的色彩才是主流。 想象中的紫色可能是这样的 紫罗兰(好看),薰衣草(好看) 紫罗兰 薰衣草 而酱色是这样的 酱油(不好看),大酱(不好看) 酱油 大酱 可是实际并不是这样,学习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看看而已。我们一起跟随小乐的脚步,听听她在祥云轩都学到了什么。 小乐:瓷伯好,今天学的瓷器都是深颜色(撇撇嘴),您一定要挑样子漂亮的给我看哦。 瓷伯:你可别小看了深颜色,每一种颜色的诞生都不容易呢。比如紫色是什么元素显色的? 小乐:瓷伯又考我化学了!这个我真不知道。 瓷伯:今天的紫色和酱色,他们俩还真不一样,紫色是由锰元素呈色的,酱釉则是你熟悉的铁元素呈色的,当然铁元素还可以呈色出其他的,比如青白釉。每一种创造发明,都是很多次大胆地尝试,不停地改善才完成这样完美地呈现。 小乐:可以给我看看有多完美吗? 瓷伯拿出一件茄皮紫釉天球瓶,令小乐眼前一亮,对紫色瓷器的想象瞬间重塑。 清乾隆 茄皮紫釉三孔花插 清 茄皮紫釉天球瓶 茄皮紫为高温颜色釉。以锰作呈色剂,系将锰原料加入含碱量较高的釉中而烧成。因釉色像成熟的茄子皮一样光润,故名。 茄皮紫创于明代。在弘治时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所见器型有牺尊和绶带式双耳尊之类。
原来,在小乐看到瓷器之前,颜色是平面的,呆板的,甚至是套在其他物品上的,而这件瓷器的紫色带着光泽,质感,以及颜色本身丰富内涵,造成的视觉冲击力果然非同一般。
淡茄皮紫 深茄皮紫 瓷伯:紫色并不是锰单一呈色的,它有铁和钴来做调色,所以呈色会更柔和。 小乐大点其头,恩恩,看起来好像茄子啊~ 瓷伯:对呀,这就是茄皮紫,茄皮紫有两种,深茄和淡茄区分,还有一个名字叫葡萄紫。
清 葡萄紫釉碗 葡萄紫釉为高温紫釉的一种,因为色泽好象长熟了的葡萄,故名。葡萄紫釉色莹润美丽,以清康熙朝制品为佳。色调有深浅两种:深色主要作地色,或用于素三彩及一色釉器上;浅色多用于彩器。
小乐噗嗤就乐了:还被我蒙对了,那酱釉呢?是叫大酱还是酱油呢? 瓷伯:那可不是这样起名字的了,酱釉又叫紫金釉,描金画彩,做仿铜器,仿漆器之类的,很不一般呢。 明天启 紫金釉小碗 紫金釉始创于宋代的北方窑口。明初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宣、成以下俱有创作,清顺治、康熙朝最为流行。康熙时釉色黄褐,多用于器物口部边沿。 明宣德 酱釉盘 酱釉为宣德时新创品种之一。釉面肥厚,光洁莹润,并有桔皮纹。嘉靖时的酱紫色泽较浅,釉面有的光亮,有的晦暗。酱釉多用于仿古器,有宋代“紫定”的效果。常见器型有撇口碗、收口盘及撇口盘三种。 小乐:还真是这样,比我想象的好看多了。除了这样的,酱釉还有别的种类吗? 瓷伯,有啊,还有金酱釉,紫定,还有铁锈花,一起来看一下吧。
清 金酱釉洒金螭龙纹双耳瓶 金酱釉呈色似芝麻酱,故称“金酱釉”。康熙时色浅,雍、乾时釉厚色重;多施于小件器物上。
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色实际上与今天的芝麻酱色很相近。着色剂为氧化铁。宋代各地瓷窑都声称酱釉器,有人认为黑釉烧得过火便成酱色釉。这虽有工艺上的根据,但酱色釉的出现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是有意仿酱色漆器而烧制的。从定窑、耀州窑、吉州窑、修武等窑的酱色釉看,釉面都很匀净,应当说不是偶然造成的。
铁锈花在宋代,铁锈花是山西黑瓷的特有装饰。清代雍正、乾隆时又有铁锈花的烧造,釉呈赤褐色。现在景德镇生产的铁锈花,除了含有大量铁分外,还加入适量的锰。
小乐:铁锈花是画上去的吗?还是真的生锈了印上去的? 瓷伯:铁锈花为瓷器结晶釉色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在黑釉层里呈现灿烂闪光的褐色花纹。好啦,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次我们讲裂纹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