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个角度,再看心理学电影《搏击俱乐部》

 残月照亮夜 2018-04-16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很经典的心理学主题电影,情节设计非常的精妙,内容饱满,镜头和对白表面看啰啰嗦嗦,其实一直是对剧情做铺设。

影评一搜一大堆,有巨细无遗挖剧情的,有天花乱坠瞎解读的,还有花痴迷男主的,什么样都有,但都不会遗漏它超级反转的剧情(所以还没有看的朋友,就先去看吧,下面讨论的内容需要直接把结尾剧透出来)。

主角是个有多重人格分裂问题的人。一些影评说主角是精神分裂症,这是不专业的。

(精神分裂状态是人格崩解的状态,即我们常说的疯子,从外人看来,患者是几乎丧失社会适应能力的,是临床上常见的最严重的精神障碍。而多重人格分裂,临床叫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临床案例很少,多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症状是患者具有两个以上的人格,且每个人格明显互不相同,人格之间会出现转换,但正如戏中主角,患者在这些人格个体下,能够独自生存,有一定的社会能力)

不去讨论主角在“症状上”相关的剧情,我们换一个角度来通过这个电影探索一下,患者是如何自救的。

如果用积极的角度去看,主角的两种人格,其实都在努力地去处理自己的“内在需求”。

先不管这个需求是什么。

在电影开始,主角还没有察觉,或者没能去定义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某些问题,所以他去看医生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症状:失眠。

主角要求医生给他开药,但医生目无表情地告诉他:失眠太常见了!一副不想鸟他的态度,最后纠缠不过,就建议他去一些心理互助小组看看别人“真正的惨”是怎么样的。

在国外特别流行这种心理互助小组,其实就是我们国内说的团体咨询。在这里也可以感受到美国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和社会治疗支持的普及。

这些小组有各种主题,一般都是以成员共同的“惨”(焦点问题)来区分。在举办形式上大同小异,主要是以导师指导、成员分享、互动体验、情绪释放等环节组成。

死党拥抱共同释放

团体支持

冥想

主角冥想中世界中出现的滑冰企鹅,这是他对“放松和自由”的渴求吧?

很明显,主角在这些小组里面获得了帮助,解决了他当前最迫切的失眠问题。

在现实中,这些心理团体咨询确实是很有效的,最基本的原理是,通过每个人在这种相对陌生而又安全(隐私)的环境中,实现真诚倾吐,并在聆听他人的分享时达成共情,构成了推动自我释放的环境,从而让自己内在的“一些东西”释放出来,实现情绪的排解,缓解生理上的症状。

但正如电影里面所展现的,这种疗法有可能是治标不治本。它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去缓解特定症状,但没有解决求助者的根源问题。所以像主角那样,当他在治疗过程中,碰上了一个“不和谐”的新元素,他又重新陷入了焦虑。

真实生活中,我们又怎么能确保自己生活在完全“真诚互助”的世界呢?“魔鬼”到处都是吧?

在电影里,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我们能发现,其实主角的另外一个人格,事实上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他的方法是不合符道德伦理的。看看“他”都干了些什么?

两个人格之间的对话,反社会人格在说教。

反社会人格在电影胶片上动手脚,让剧场的人懵逼。

在食品中使坏。

终于上升到肉体的折磨。

再回到开头看主角,其实他的生活中带着各种各样的压抑。在工作环境没有得到尊重,同事关系不好,在个人生活上,纯粹单身狗无情感支持,存在感空乏,只能通过购买没有实在意义的家居用品去获得麻木的满足。

其实不要以为这只是美国人的生活反映。当我看到主角买的是宜家,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宜家在中国也开了几间呢,而我有一段时间也常沉迷在宜家购物,现在细思略恐......

不管怎么样,这怎么也是一种自我寻求解决问题的行为。就跟这部电影一样,抛开超现实的剧情,从心理学爱好者的角度去看,它讲述的是人格分裂者在自我处理内心需求过程中的努力。

不加感情色彩或套用社会道德伦理去看电影,能探索到更多点滴吧!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