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前后皇帝八百多位,按照传统的说法得国最正的是两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民国的历史学家孟森说的。 孟森是江苏省常州人,小时候学八股文,后来去东京政法大学学习,文化水平很高。武昌起义,江浙起义军的宣言就是他写的,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给黎元洪当过书记。不过,他主要的精力不在政治上,而在史学上。 他曾经写过一本《明史讲义》,其开国篇第一句便是: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孟森在后面解释了这一句: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两个朝代的创始人,都是草根出身,他们没有权柄可以借用,他们的目标也是为民除暴,他们推翻的都是一个暴虐的朝代,没有一开始就想着自己当皇帝。所以,他认为他们两朝得国最正。但是我觉得则不然,有一首词列举了几个文治武功的皇帝,试比较之。 《沁园春·雪》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周的诸侯国。周天子周赧王被始皇帝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前256年给废了,周朝至此灭亡。秦始皇虽统一天下,但始终得国不正,夺了周天子的天下,是为不忠。 汉高祖刘邦身为秦国泗水亭长,拿着秦国的俸禄,仗着秦朝的官威,才能没事调戏良家妇女,蹭别人的狗肉吃。虽说刘邦也是为民除暴反抗暴秦,但是斩白蛇起义夺了旧主的江山,始终名分不正。 唐高祖李渊为大隋太原留守,天下大乱之时不仅没有匡扶社稷,反而太远起兵,攻占长安。隋恭帝杨侑被禅位于李渊,却于次年而死,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李渊干的。本为隋朝之臣却起兵反隋是为不忠;旧主死的不明不白是为不义。 宋太祖赵匡胤深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临终托孤。不料幼主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假借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被拥立为帝。后周大臣,却在前主去世不久,欺负孤儿寡母,谋夺他人之国,说一句不忠不义不过分吧。 而朱元璋则不同,他夺的天下是元朝的天下,复的是汉家江山。而朱元璋本身只是一个贫下中农,家里人都饿死了好几个,最后不得不去当和尚。他一生也没有拿过元朝的俸禄,吃的饭都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所以说,朱元璋得国最正。 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你觉得得国最正的是朱元璋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