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道良方,提高中国学生的幸福感

 zywwajvsx8c1ys 2018-04-16


邓伟强,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职务主管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二零一七年发布了《PISA2015结果(第三卷):学生的幸福感》报告,首次探讨七十二个参与测试的国家或地区十五周岁学生的幸福感情况。根据PISA学生自陈式问卷结果显示,中国(京沪苏粤)(6.83)、澳门(6.59)、台湾地区(6.59)、香港(6.48)两岸四地学生的幸福感指数在统计上显着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7.31)。


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幸福感排名不尽如人意?到底有没有办法让学生学习动机又高,成绩又好,过得又幸福呢?答案是可以的。


--------->>

何谓“幸福感”

<>


PISA将“幸福感定为学生达到幸福和充实的生活所需的心理(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职业和教育期待、成就动机、考试和学习焦虑)、认知(包括学生具体学科技能和能力水平、科学自我信念)、社群(包括学校归属感、社会学习经历、与教师的关系、与同伴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和身体质素(包括体育活动和饮食习惯)。


学生的幸福感与同伴、教师、学校环境、家庭、家庭资源、小区和邻里等因素直接相关,也受到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观规范、技术和创新、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全球议题和发展趋势、不平等政策、经济和社会政策、教育政策等因素的间接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学生的幸福感,也影响学生的素养表现。


十五周岁学生正处于发展自我决策能力、心理自我意识构建和关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当前感到的幸福感,将影响到成年后的幸福感。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让学生感到幸福。


--------->>

提高学生“幸福感”的三道良方

<>


第一道良方:缓解学生对学业的焦虑


学业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并降低学生的幸福感。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来看,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表示即使为课业、功课、考试做了充分准备,仍旧很感到焦虑。中国孩子的情况更为严重,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表示感到上述的焦虑,而且女学生比男学生更具强烈的焦虑感。或许我们会认为,中国人传统上对学业要求高,所以学生会容易焦虑。


但是像芬兰、爱沙尼亚等国家,他们对学业要求也很高,但学生们却不担心学业情况,而且幸福感也不低。有不同方法可以缓解学生对学业的焦虑,数据提示我们,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支持,为其课业弱项提供支持,学生的焦虑感就可以得到舒缓。


具体而言,倘若学生出现学习动机薄弱,经常拖欠功课,甚至害怕测验、考试,教师可以尝试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与该名学生探讨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倘若原因来自于课业艰深,学生未有足够能力完成课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援,比如安排较高年级的学生协助该名学生,又或邀请一名富有责任感的同学协助该名学生检查课业进度,确保没有遗漏;倘若学生是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或某个学科,教师可与有关的教师坦诚沟通,商讨适当的方法,比如上课时多鼓励和赞赏那位学生;倘若学生是因为欠缺面对压力的能力,教师可以多向学生表达关心,提供温习技巧和纾压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


第二道良方:正视校园欺凌问题


学生一天的生活,大约三分之一醒着的时间都在校度过,与同伴、教师相处的时间有时比父母更多,倘若他们长期受到同伴口头、肢体等欺凌,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时也难以使他们对学校产生归属感。OECD国家中百分之十九学生称一个月最少遭欺凌数次,当中百分之十一称增遭同学作弄、百分之五称曾被同学打和推撞。


从两岸四地来看,香港学生称曾遭欺凌比率(32%)位高全球首位,台湾地区比率(10.7%)则为全球最低,澳门(27.3%)和我国大陆(京沪苏粤)(22.5%)的比率亦显着高于OECD平均水平。倘若再深入分析,以澳门为例,我们会发现,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建立纪律气氛,将可以更好地预防欺凌问题的发生,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共同正视问题、群策群力。


具体而言,发生欺凌事件后,教师必须尽快制止事件的发酵和蔓延,倘若学校已制定相关的处理指引,必须按指引作出跟进,例如接见施以欺凌的学生、受欺凌的学生及当时目击的学生,全面了解事件和识别争议事项,鼓励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互相理解以及明白对方背后的真正需要和关注的问题,尽力遏制事件的再次发生。在适当的时候,分别约见双方家长进行面谈,让家长明白校方是出于关心而非惩罚学生的立场,共商对策,并以帮助学生的态度,向欺凌者和其家长强调不容事件再次发生,以及校方的惩处方式等。


第三道良方: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家长是孩子们第一任教师,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发挥着无可取替的作用,家长并不需要有专业的亲子教育知识,只要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例如与孩子聊天、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对孩子的校园生活感兴趣、共进晚餐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素养表现。根据PISA2015结果显示,我国大陆(京沪苏粤)、澳门、香港仅约有百分之七十的父母经常花时间与孩子交谈,台湾地区比率更不到百分之六十,比率显著低于OECD百分之八十六的平均水平。


除了PISA研究外,另一项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国际调查“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RLS)同样指出家长对孩子的重要性,学生在入读小学前能经常进行亲子阅读活动,阅读表现会比其他学生优秀。以澳门为例,家长表示在入读小学前“经常”进行亲子阅读的学生的阅读表现,明显高于表示“有时”和表示“从不或几乎从不”跟子女进行阅读的学生。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提醒家长,陪伴孩子的质比量更为重要,无论白天生活多么忙碌,都应该善用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家长千万不要经常质问孩子的课业情况,可以尝试进行以下有益的对话,例如:学校有什么好事情发生?今天孩子有什么好的表现?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需要父母帮助?明天想做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提问,其实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关怀之心,能够激励孩子的自信和学习动机。



PISA之父安德里亚斯·施莱谢尔(Andreas Schleicher)曾说,“一个真正成功的校长和老师并不是说,在学生毕业的时候他的成绩有多好,而是要看在他毕业的时候,是否可以成为终生学习的意识者,是否能在未来的社会里,更加发展自己”。


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要使中国学生学习动机高、成绩好,又过得幸福,路漫漫其修远,需要教育同仁们共同的上下求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