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柳河县实验小学刘格林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的秘决,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探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关键词:情境;氛围;饲养;兴趣;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使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探究。学生如果不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一环。我作为一名科学课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引用资料,结合实际,诱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名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的、枯燥的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如果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针对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想方设法,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发挥影视资源优势,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直观的影响资源,诱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一课时,学生从电影和电视或实际生活中都看到过二氧化碳,也知道二氧化碳,但并没有引起他们注意,为弄清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我从电影《紧急迫降》中截取片段给学生播放,画面中展示飞机场上许多消防官兵在飞机跑道上喷洒二氧化碳泡沫,堆起几米高,看到画面课堂上鸦雀无声,我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消防兵喷洒的什么?同学们的回答个不相同,我对学生回答的没有给予肯定和否定,看学生争论不休,我打断了学生的争论,用开瓶器打开课前准备好的啤酒,用手掌压住瓶嘴上下晃动,瓶中的啤酒的泡沫从手和瓶嘴的缝隙中喷了出来,然后,我把压住瓶嘴的手松开,瓶中的泡沫一下子溅到教室的棚上,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说:“消防队员喷洒和啤酒中泡沫的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进行研究,进而引入新课。通过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激发了他们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二氧化碳的用途等知识的探究兴趣,为他们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乐学,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同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发挥游戏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活泼好动、逞强好胜、好奇是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对什么事都想看看,更想动手试试。游戏更是他们喜爱的活动。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运用游戏组织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活跃教学气氛,又为学生打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观察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游戏活动的方式很多,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在教学《轮轴》一课时,我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个力量游戏,从班级选两名同学,一名是班级力气最大的男生,另一名是班级体格最弱的女生。让女生手握螺丝刀的把手,男生双手握住螺丝刀的另一端,女同学用力转动把手,无论男生用多大的力女生都能转动把手。这样,通过选择轻松愉快的游戏教学,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到知识的同时,有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了轮轴的作用和应用。因此,更加深了学生对科学课的和认识理解,真正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了做中玩,玩中学的新课程理念,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新知识时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教《磁铁》时,教师可以用“磁铁钓鱼”用磁铁做成鱼钩把铁片做成的小鱼从水中钓出来;在“巧取曲别针”的游戏游戏中,用磁铁在水杯外面吸住水中的曲别针,使其露出水面取出来等等,通过这些游戏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都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游戏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的看看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效果十分明显。 三、现代技术手段和模拟实验相结合,引发学习兴趣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发达的昨天,教师往往只有依靠粉笔画、观察挂图或模型进行组织教学,一节课下来教师累的满头是汗,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既不感兴趣,积极性又不高。特别是学习有关人体内脏,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胸腔和头颅打开,学习起来就更加困难。但是,教学中把现代影像技术和模拟实验结合起来运用教育教学中去,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人的呼吸器官时,学生只能把手放在胸部感觉到,却无法看到真实的肺和肺的舒张和收缩,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依赖挂图和幻灯片继续展示讲解,学生在头脑中很难形成清晰的“呼吸器官”的概念。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影像视频做成课件进行展示,学生就会亲眼看到肺的舒张和收缩,并结合触摸自已的胸部,感受到肺的舒张和收缩引起人的呼吸。学习人的消化器官一课,同样给学生展示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食物经口腔、食道进入胃里,在胃液的帮助下胃的蠕动使得食物被消化;在认识食物吸收时,我又给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我拿出鱼肚,学生一眼就认出,先灌水,让学生知道鱼肚没有漏水。用鱼肚当做人体的胃,将淀粉糊灌入里面,用细绳扎紧入口,然后放入装有稀释碘酒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鱼肚里的淀粉糊变成了蓝黑色,而烧杯中稀释碘酒的内有变化。学生问:“淀粉糊为什么变成蓝黑色?”我反问学生:“淀粉糊变成了蓝黑色说明什么?”学生答道:“碘酒进里面了。”(淀粉遇碘酒变蓝已学过)我告诉学生:“碘酒渗进去了,食物在人体中被吸收和着一样,食物变成溶于水的物质,到达小肠后,通过小肠绒毛渗透到毛细血管,经血液运到全身各处,食物才被人体吸收。”通过这样的结合进行教学,学生既认识了人体器官,又了解人体的消化和呼吸过程;既学到了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又培养学习兴趣。 四、结合观察饲养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好奇心强,遇到什么都想看看、问问、试试,弄出个所以然。让他们亲自参与动手饲养、实际观察等实践活动,也是小学科学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同时,让他们观察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取成功,在亲历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必然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两栖动物》一课时,知道青蛙是两栖动物,但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学生只能看看书中的彩图或制成的标本来认识和了解,学习后印象不深。课后休息我带领学生亲自去野外采集青蛙的卵并将河水一起带回学校,让学生亲自饲养观察青蛙卵的生长变化过程,经过一个半多月的精心饲养和观察,学生亲自观察并记录青蛙何时生出后腿、生出前腿、使用四肢、退去尾巴,离开水中,走向陆地生活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发现了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了青蛙的生活习性,还掌握了观察饲养的方法。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亲身活动多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号召学习他们刻苦实践的精神,充满信心,学生兴趣更加浓厚。 五、注重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每当他们碰到一些新奇东西或得到新玩具,总是翻过来掉过来看个不停,更有些学生甚至想拆开来看个究竟。因此教学中组织学生做一些实验或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制作,会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兴趣高涨。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在动手过程中有时也会感受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从而更能激起他们新的学习需要。然而科学课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作了安排,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动手实践活动,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启迪他们的发明创造。例如:教学《做个小开关》一课后,我布置给学生课外作业,放学后回家自己或两人合作制作一个开关:让他们自己自行选材料制作进行制作。几天后上课时,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作品展示,同学们都拿了自己的精心之作。多数学生是按书上的要求做的。其中一名男同学将自已的“得意之作”送来了,原来他是用按扣制作的,把按扣分开各接在导线的一端,连接在电路上并当场进行了演示实验,用来控制灯的亮灭。此外,还可围绕教材利用活动课时间,认真组织有趣的科学课外活动,把学和做、学和玩、学和用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昂,情绪高涨,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善于动脑思考,善于动手实践,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善于积累经验,注重对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开发,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从养成小学科学爱科学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但是,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我们要教学中不断去发现、去探索、去探讨、去选择,找到更多的途径和最佳的方法。 参考文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科学课》、教科版《科学课》教材、《自然》教材、冀教板《科学》教材、网络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