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培英教授:角膜接触镜的合理应用

 Bausch 2018-04-16

编者按:谢培英教授长期从事角膜病、角膜接触镜等相关研究,是将硬性角膜接触镜和角膜塑形镜技术引入我国的第一人,也是我国角膜接触镜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在COOC2018大会上,谢培英教授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的专访,就角膜接触镜的进展及其在近视防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专业的解答。



角膜接触镜的种类

目前,角膜接触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软性角膜接触镜,一类是透气性的硬性角膜接触镜,后者的一种特殊设计类型便是角膜塑形镜。


对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目前效果最好的还是角膜塑形镜。因为它已经在国内外经过了大量的临床认证,在我国也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家已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软性角膜接触镜是一种设计有周边离焦的特殊类型,分双焦和多焦,在国外也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近视控制工具,它进入中国的时间还比较短,还在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所有近视的控制方法,至少要达到40%以上的延缓效果才算有效。目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只有角膜塑形镜和经过特殊设计的、软性、双焦或多焦镜片。


角膜接触镜配戴期间的注意事项

近视的防控治疗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在快速生长发育伴随近视快速增长的这个特殊时期,儿童在使用时对其安全性能要尤其注意。在配戴的过程中,无论有无症状(譬如眼部不适或视物不适),均需要定期复查。在复查过程中,复查间隔周期开始很短,分别在1天、3天、1周、2周、1月,之后可每隔2-3个月复查一次。复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观察有无视力的改变。因为角膜接触镜治疗是主要依靠夜间戴镜后降低白天的屈光度,进而提高在白天的裸眼视力,对于中、低度近视通常都能达到较好的视力矫正效果。


复查首先要进行视力的检查,包括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其次还需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表的健康状态,包括泪膜、结膜、角膜等;最后,还要检查镜片本身的清洁程度、完整性、镜片与角膜的匹配或吻合度等。


此外,谢教授提醒到,角膜接触镜复查在戴镜后的前一个月复查频率比较高,主要是出于了解患者在戴镜初期的眼表反应,以及镜片的材料、加工、设计是否与眼睛有较好的相容性。若有问题,1个月内属于调整期,稳定后每隔2-3个月复查比较好。


配戴角膜接触镜矫正屈光不正的适应证

无论对儿童、成人还是老人,框架眼镜是最普遍的屈光不正矫正方法,但普通的框架眼镜在近视控制方面的作用有限。因此,一旦发现儿童近视发展明显超出其应有年龄的发展变化(即发展非常迅速),或者我们通过一系列检查发现眼轴增长,这说明近视可能在今后会发展非常迅速,对这样的儿童我们可能会推荐其采用一些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其主要优势有两个方面,一是夜间戴镜、白天不用戴镜,可摆脱眼镜并在白天恢复一个正常的裸眼视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延缓近视的进展。这时医生便需要与患者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先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同,然后再验配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的新进展

材料设计进展:角膜塑形镜目前使用的材料为高透氧的硬性接触镜材料;在设计上也更加完善,针对不同人群、屈光状态、角膜形态来采用不同设计,满足了因人而异的个性化需求。


验配水平提高:因为我国是近视大国,近视眼患病人数增长比较快速,为适应这样的需求,验配人员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从验配水平上来说,验配人员的层次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尤其是在很多医院认识到这个问题后,逐渐开始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成立了这样的视光中心,很多医生也直接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来。


验配的规范化:为了提高角膜塑形镜配戴的安全性,我们在全国成立了一个“全国角膜塑形安全委员会”,并与国家药监部门合作,承接国家药监部门“十三五”的一个项目,目前已汇集了全国约90家的医院和诊所,共同把规范化验配和安全性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