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阅读,收藏并转发! 百度搜索“中医智库”,即可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先生在其《伤寒论新注》中列明了针灸疗法,纵观承氏以针灸疗法注释大论条文201条,全书采用穴位共108个,其所定处方,最多者为16个穴,如白虎加人参汤证,其次为9个穴~11个穴,如大陷胸汤证、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最少者为1个穴,如通脉四逆汤证、桂枝甘草汤证。 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 一般配穴处方,承氏总是出入于4~8个之间。先生取穴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抓主症审病机 所谓抓主症,也就是取穴时,必先辨析证候上邪正交争的病机趋势。 当汗则汗,当吐则吐,当利则利,其虚者,助其气以撤邪扶正;实者,泻其热,开其壅闭。或施灸以回阳,或泄血以破瘀。 而借刺激经穴的反应以影响全身,关键则在于能否抓住主症,认清病机。 如承氏在治太阳病麻黄汤证中,因表实而引起的头痛、骨节烦痛、发热恶风无汗等症,用合谷、经渠解表以发汗,为主穴,表解则骨节烦痛,恶风头痛等亦可随之缓解。但在证候上,提出可适当随证配穴。 如头痛甚配风池、风府; 上肢痛配肩髃、曲池; 下肢痛配阳陵、足三里; 腰背痛取委中、后溪。 总之,合谷、经渠为必用之主穴。所谓随证,亦当量其情而施,并非见某证即配用某穴。如在51条中:太阳病麻黄汤证,又见发烦、鼻衄者,承氏日:“单针合谷即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合谷既解表又能止衄。 在附注五个泻心汤证中的针灸取穴,承氏掌握此等证,临床在于重点解决一个“痞”字。但痞与结胸有异。痞属虚热者多,总的是胃气不和。所谓按之心下濡,但满而不痛者,且其间又因兼证不同,病机证候各有差异。 主穴以中脘、足三里、内关三穴为基础,以治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若因有汗出恶寒之阳虚证,当用附子泻心汤,则应加灸大椎; 生姜泻心汤证,则应去内关,加建里、天枢以治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若为甘草泻心汤证,再加气海,用轻刺激以培下焦元气,更达温胃止利作用; 半夏泻心汤证,加公孙、太渊,用强刺激以泻热治痞。 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其处方用穴都是紧紧抓住主证,有法则可循。 小病不求人,自诊解心忧: |
|
来自: 一水易人 > 《艾艾贴招微商,@微信号yfgao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