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

 扫地僧一一 2018-04-16
人工智能使得劳动人口中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的比例下降,不再需要很多的工人和农民。被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应该做什么呢?最合理的方向莫过于将劳动转向对人的服务和关怀、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沟通是人工智能注定无法取代的。所以,人工智能普及的时代,社会上理应出现更多心理咨询师、幼儿教师、康复医师、高龄老人陪护等服务性就业岗位。到那个时候,上班族就不会遇到“突然出差、家里孩子没人带”的窘境,自会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前来代劳。
十月革命走过百年,列宁思想照亮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大发展,终将催生新的社会制度
创造性劳动和服务性就业岗位的就业者并不直接生产物质性的生活资料,他们的收入来源其实依靠国家的转移支付机制。其实现在就有一些这样的转移支付机制,例如中科院研究人员和公立学校教师的薪酬都来源于财政收入。但是新型社会制度下的转移支付将更为普遍、更加完善,形成全社会范围内剩余价值的合理分配。
许多历史进程其实是由技术进步触发的,这在工业革命之后体现得越发明显。例如,德国在19世纪后期实现了快速工业化,冶金、造船、机械加工等重工业技术位居世界前列,这才使得德国统治者有了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胆量。作为一种能够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必然触发一系列重大历史进程。21世纪注定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