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市档案馆举办的“天津城市记忆展”上,一张绘于1860年的海河全图,使人们有幸看到海河原有的自然风貌。那时海河上湾湾相连,犹如一条拧转的绳子,与今迥然不同,因此海河两岸的地名也多以“湾”相连,如天津湾、双湾、菜园湾、美点湾、白塘口湾…… 据史料记载,海河原称白河,虽然百姓常说它是“九河下梢”,但实际汇成海河的只有五河——大清河、子牙河、永定河、南运河、北运河。通过1860年的海河全图可以了解到,截至那时海河虽然千回百转,但却依然可以驾船出海,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列强垂涎三尺,认为内可河运外可海运的天津,是他们“划界为国”的最佳之地。然而,多河汇聚的海河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五河来水也来泥沙,久而久之,海河河道越来越窄、越来越浅,除了行船困难外,更重要的是它大小洪灾水难连年不断,给津城众生造成极大危害,也给海河两岸租界带来不利影响。 1890年大水后,德璀琳代表英租界曾向李鸿章要求治理海河,但当时清政府无暇关注此事,将此事一拖再拖,直到1897年北洋大臣王文韶重提旧议,并专门聘请了水利工程师、英国顾问林德、法国总领事杜士兰、英国领事宝士徒、利顺德大饭店股东德璀琳等人,协商成立了海河工程局。治河基金由清政府拨白银10万两,英租界工部局发行公债15万两。 海河工程局坐落在海河西岸的台儿庄路,建筑外观为欧洲古典风格。工程局先后采取了塞支强干、疏浚河道、裁湾取直、筑坝导流等方法,治理利害兼备的海河。首次治理海河,是从疏浚陈家沟、军粮城和西沽三条支渠开始的,措施是在渠口筑闸,逼水就槽。但最重要的治理方法,是1901年至1923年对海河先后6次裁湾取直。 第一次从1901年10月21日开始,这次裁湾起于挂甲寺,止于杨庄,全长1207米,削掉了天津湾、火柴厂湾与河东区湾,工程至1902年7月底结束,裁湾实际缩短海河航道2173米。由于改变了原来的航道,航道虽然取直,但却把原来的地理位置改变了。天津原有小孙庄和大孙庄同在河东,经过裁湾小孙庄依然留在河东,而大孙庄却“挪”到了河西,现在的地名成了“挂甲寺”,小孙庄的名字在河东大直沽一带保留至今。 第二次自下河圈起到何家庄(属于津南区与河西区交界处),直线全长1770米,削掉了东局子与菜园之间的两道急湾。1902年9月初,工程结束,缩短河道4989米。裁湾完成后,海河的长度缩短7162米。 第三次1903年9月,这次裁湾自低坟头河湾的杨家场起,到泥窝上面的辛庄止,全长3380米,1904年6月底裁湾工程竣工。这次裁湾,削除了海河上妨碍航行最严重的3个河湾:低坟头河湾、美点湾及白塘口湾,另外还削掉了其他一些不利于航行的地方,海河航道缩短了7242米。 第四次1911年,海河工程局进行了第四次裁湾取直工程,这也是海河工程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裁湾工程,而且这次工程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挖泥机械。第四次裁湾从大赵北庄开始,至东泥沽止,直线全长3782米。1911年4月9日,工程开工,1913年7月15日工程结束,缩短河道9077米。第四次裁湾工程结束后,海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1914年7月,吃水4.58米的“昌升”号船通过海河,这也是有记载以来通过海河航道的吃水最深的船只。 第五次1918年,海河工程局与顺直水利委员会共同进行了一次裁湾,这就是三岔河口裁湾,亦称第五次裁湾取直工程。当时南运河、北运河及金钟河在三岔河口汇集进入海河,过于弯曲的河道,不仅影响了海河上游各河水的下泄,而且不利于上涨的潮水通过。这次裁湾,全长474米,缩短河道1585米。原来三岔河口位置在河北区的狮子林桥一带,经过这次裁湾改道,就使三岔河口挪到了现在的金钢桥处,原来在海河左岸的望海楼教堂,也“搬”到了海河右岸。 第六次1921年,这次裁湾工程起于下河圈,止于芦庄。这次裁湾是对第二次裁湾的完善和延伸。1923年10月29日工程结束。这次裁湾全长2743米,缩短河道1534米。 6次裁湾,海河实际缩短近27公里,从三岔河口海河行船至塘沽海口,行程所需时间减少了将近1小时。而且裁湾后的海河,有效地降低了灾难发生几率,使河道通畅、水流加大,实际运用功能大大提高。许多人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前后,漂亮的海船还可驶至大光明桥附近的码头……据说,如此裁湾的壮举世界鲜见。 如今,恰到好处的逶迤,使海河成为津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像一条蓝色的绸带飘然而落,弯出婀娜也弯出风情。 绘于1860年的海河全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