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辫八色鸫是雀形目八色鸫科的鸟类,体长22-24厘米,体重90-100克。体型圆胖,尾短,腿长。雄鸟头顶至后颈有黑色冠纹,前额及冠纹两侧淡棕,眉纹白,各羽均具黑色细鳞纹。头后侧伸出两簇长羽,状如羊角,上具黄、黑相间的横斑。上体暗褐,下体茶黄,多覆以黑斑,以胸部最明显。雌鸟上体以及头顶冠纹均暗褐色,其余似雄。栖于海拔600-750米的常绿阔叶林、竹林及灌丛间。以昆虫为主食。常在森林底层或低植被中找食无脊椎动物。叫声简单哀婉。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双辫八色鸫的羽色比较暗,不如其他八色鸫艳丽。雄鸟和雌鸟的羽色大体相同。头顶至后颈的中央冠纹为黑色,前额及冠纹两侧皮黄色,眉纹近白,各羽均缀以黑色端斑,呈鳞状;后枕部两侧羽毛突出,具皮黄色和黑色相间的横斑,羽端白色,成矛状,形如双辫,与众不同,非常别致。背部全部为栗褐色,初级飞羽为黑褐色。颏、喉为白色,羽缘黑色,羽轴延长成须状;下体其余的部分为棕茶黄色,下喉至胸部及两胁较深浓,多少具大小不一的黑色点斑;腹部中央浅淡,几乎为纯色,肛羽为粉红色;尾下覆羽为桔红色。虹膜棕褐色;嘴峰黑褐,上嘴尖短略向下弯曲,覆盖下嘴,跗蹠、脚爪 淡肉色。
双辫八色鸫在竹林和灌丛间活动觅食,用其有力的脚爪和嘴翻拨地面上的枯叶,觅寻食物, 以昆虫为食。它们是经常在地面上活动的,由于其羽色和枯叶很相似,以及善于跳跃的缘故,很容易躲避人的视线,而出现于另一地方,仍进行着翻拨枯叶寻找食物的活动。典型栖于森林底层的八色鸫。分布于缅甸中部、北部、北掸邦、南掸邦、丹那沙林,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北部等地,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繁殖期5-7月,5月下旬营巢于高大的天然阔叶林内,筑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一只亲鸟将巢址用双爪将地面杂草、落叶清除,形成圆坑,另一亲鸟则在巢周围30米左右的范围内的地面上寻觅巢材。先用枫杨、板栗等树的枯枝在地面的圆坑上堆成一个平台式的巢基,以保持巢的稳定,不使上面所筑的巢顺坡滚落,同时也有防水隔潮的作用,然后用杂草、苔藓,嫩枝、细茎等混合盘绕,筑成一个椭圆形的地面巢,外径20厘米左右,内径约7厘米,深15-19厘米,巢内铺垫更细的杂草、叶柄、松针及树叶等,巢口的前方多有小灌丛或蕨类隐蔽巢口。每窝产卵4枚,卵为白色,大小为27.5×22毫米,卵重5-6克。卵未产齐时亲鸟不坐巢,也不在巢的周围活动,产完最后一枚卵后才开始孵化。孵化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它们都有很强的恋巢性。当一只亲鸟孵化时,另一只就在巢附近的树上或地上鸣叫及警戒。亲鸟换孵时,先是相互鸣叫,然后坐巢的亲鸟先从巢内飞出,另一只亲鸟间隔数分钟后再进入巢中孵化。孵化期为15天,出雏后,雄鸟和雌鸟还要共同育雏13天左右。它们觅食回来后并不直接入巢,而是站在离巢4米远的小树上观望,见周围没有危险时才迅速入巢,将食物放入雏鸟口中。雏鸟刚出壳时只有5克重,体长46毫米,全身无毛,双眼紧闭,嘴为黄色,脚爪为肉色,身上有明显的羽区和裸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