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近年来因其越来越高的经济价值受到果农欢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在广西、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四川、福建等地种植广泛,但农户的管理水平有限,加上天气原因,病虫害在部分地区集中爆发,尤其是溃疡病等细菌性病害,防治不及时,将给果园造成毁灭性的损失,成了农户最头疼的问题! 相比较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主要通过植株的气孔、伤口等处侵入,传播性更强,且一旦发生很难根治,难防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农户认识不够。对细菌性病害缺乏辨识,有时误认为是真菌性病害,不能对症下药。 >>>>2、 防治药剂少。登记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很少,导致细菌性病害防治存在很多问题,厂家、经销商及农户之前对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都不够重视,造成近年来该病害发生程度增加。 >>>>3、 药剂混用易发生药害。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多数为铜制剂,不易与酸性农药混用,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药害,给农户心理造成阴影! >>>> 4、 未能提前防治。细菌性病害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高,预防效果远远大于治疗,所以对于常发生的细菌性病害应拿出方案提前防治。 中农立华(广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吕运作为一名资深的高级农艺师,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入一线,不断的了解、调查并为农户讲解作物的病虫害问题,对此深有感触,吕老师认为:近年果园细菌性病害发生呈增长趋势,引起了很多企业的重视,细菌性病害的防治药剂市场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对于专注果区病害管理的企业更应重视相应药剂的研发。
目前,常用的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主要有:农用抗生素、铜制剂(有机铜杀菌剂、无机铜杀菌剂)、噻唑类、微生物制剂等。其中铜制剂杀菌剂使用比较广泛,因为铜制剂中的铜离子是金属离子中杀菌效果最好的,对一些细菌性病害防治效果很好,但这里的无机铜有个天然的缺点:复配其它药剂容易产生药害,会出现烧叶现象,只能单打,然而作物不可能只发生一种病害,还可能混配杀虫剂一起用,所以使用起来不方面。而有机铜(包括:噻菌铜、络氨铜、松脂酸铜、琥珀酸铜、王菌铜、喹啉铜、噻森铜)就相对安全些,个别品种销售的还较好。
近些年,噻森铜品种由于较好的混配性和安全性(一般不产生药害,花期和幼果期也可使用;含铜量较低,不会引起螨类增殖,铜素累计少),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快。大部分有机铜是铜离子起主导作用,而噻森铜是双基因杀菌,是有机铜中的佼佼者,在防治细菌性病害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近十年来的新型药剂,在市场上有很好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细菌性病害对作物危害极为严重,国内缺乏高效的细菌性病害防治药剂,20%噻森铜悬浮剂研发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该产品是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自行创制发明的国家专利产品,浙江东风董事长张纯标表示未来公司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新颖高效环保型药剂是研发重点,以便为农户解决更多的问题。
市场上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多为无机铜,不易和很多农药混配,但噻森铜克服了这个缺点,能和多种农药混配。为什么又推出了噻森铜系列产品,浙江东风销售总监张洪给出答案:主要考虑到一种作物,常伴随着多种病害同时侵染发生,既然噻森铜杀细菌性病害效果好,为何不与杀真菌性病害的产品一起复配,达到一次用药同时防治真菌、细菌病害,还能降低成本,提高防效,并解决农户混配问题,所以在噻森铜基础上进行改进,选择噻呋酰胺、戊唑醇等两种不同作用机理和不同效果的杀菌剂进行复配,真细顿(30%噻呋·噻森铜SC)、壮净(30%戊唑·噻森铜SC)等产品应运而生!
噻呋酰胺是新型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具有强内吸传导性和持效性,应用作物广泛,对丝核菌属、锈菌属、黑粉菌属、纹枯病、立枯病有特效,噻呋酰胺与噻森铜复配则是双剑合璧,演绎完美的杀菌效果,定位高端综合性病害杀菌剂;戊唑醇是高效、广谱、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特别广,与噻森铜相结合,杀菌效果递增,杀菌谱更广泛,定位广谱中档杀菌剂。 为了让大家全面了解噻森铜及其复配制剂特点和使用方法,由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主办,中农立华(广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柑橘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高峰论坛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并与7月14日晚上召开真细顿、壮净新品上市会,原本400人的会议,最终参会人员达600人之多,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可见大家对该产品的期待,以及对柑橘管理技术的重视。
会议前组织参会人员对扶绥县400亩沃柑种植基地进行了现场观摩,炎炎烈日没能阻挡大家观摩的热情,此时正值沃柑挂果时节,累累硕果清香怡人,平均每株挂果400多个,果园没有明显的病叶,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该基地从2015年5月中旬开始第一批沃柑种植,因为早期没有种植和管理经验,果树病虫害不断发生,特别是溃疡病发生严重,果园管理者一度焦头烂额,对此,中农立华广西子公司技术团队多次深入园区调查病虫害情况,针对溃疡病发生较重现象,采用中农“一灌两喷”防治法,病虫害得到控制,特别是溃疡病防治效果达99%以上,观摩中大家几乎看不到病斑出现,现场技术人员对“一灌两喷”防治实操技术做了详细的讲解。 柑橘溃疡病是继柑橘黄龙病之后的第二大病害,被称为柑橘的另一个“癌症”,发病时间为4—10月,发生最适温度范围为25~28℃,高温、高湿天气是流行的必要条件。近些年广西高温多雨季节频繁,溃疡病发生严重,危害程度逐年上升,有大爆发的趋势,不仅危害叶片、枝条,还危害果实,果实一旦感病,就会影响外观质量和商品价值,影响销售,严重时会造成落果,并有可能毁掉果园,农户损失惨重。在柑橘的种植管理中,大多数果农都认识溃疡病,但真正把溃疡病防控好的果园很少,主要是农户重视程度还不够,另外就是没有对症的防治药剂和溃疡病的全程防治方案。
为什么提出“一灌两喷”防治方案? 中农立华(广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海源讲到:“柑橘一旦感病,几乎终身带病,传统的叶面喷施方法很难把病菌根除,只要条件适宜随时会再发病,要想彻底的防治好溃疡病,关键是把果园病原菌全部清除掉,传统的摘病果、剪病枝只能减轻,却不能把所有病菌彻底清除。如果有一种药能通过根部吸收,药力遍布全身,并把细菌杀死,就能大大减少病原菌,使果园达到无病原菌的理想状态,溃疡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噻森铜的出现,让我看了希望,经过三年的试验摸索,我们总结出一套较成熟的有效柑橘溃疡病‘一灌两喷’的防治方案。” 一灌:在每次夏、秋稍抽发前10—15天,在树冠滴水线周围用20%噻森铜灌根一次。一年树龄幼树每株每次用量为15—20ml(二年树龄用量30—40ml;三年树龄用量40—50ml;多年挂果数用量60—80ml)。 二喷:新稍萌发1—2ml左右时,用噻森铜、真细顿、壮净开始喷第一次药,间隔10—15天再喷第二次,溃疡病发生严重的果园15天可适当加喷一次。挂果果树为防止溃疡病上果,应掌握在幼果期开始到果实膨大期,每10—15天喷药一次,连喷三次。再结合清园、抹芽、控稍等措施,可有效的终身防除及控制柑橘溃疡病及一些其他的病害问题。 本文作者:郭方 |
|
来自: LiuXiaoJunogl9 > 《农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