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中国人表达“我爱你”,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便足够。这话出自一封书信,宋人的笔记和明人周楫的拟话本小说《西湖二集》里均有记载此典故。 吴越王钱镠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原是横溪郎碧村的一个农家姑娘。跟随钱镠南征北战半辈子,后来成了一国之母。虽是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的,却还是解不开乡土情节,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钱镠惦念结发之妻,每每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带信给她:或是思念、或是问候,总带着点催促之意。 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娘家。钱镠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万紫千红,想到与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见,不免生出许多思念。回到宫中,便提笔写上一封书信,其中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九个字,平实温馨,情愫尤重,让戴妃当即落下两行珠泪。 清代学者王士祯曾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二语艳称千古。”后来还被里人编成山歌,就名《陌上花》,在家乡民间广为传唱。 到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英雄相惜,对钱镠敬佩有加,曾书《表忠观记》碑文,高度评价钱镠之功绩。苏公喜欢走动,也常来临安,听到里人之歌后,颇有感触,便写下了三首《陌上花》诗。 “百花生日是良辰, 未到花朝一半春。” 农历二月十二,古为花朝节,又称“花神节”,是百花的生日。其时因地而异,也有农历二月十五举行,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就有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花朝与中秋相对应,是中国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花朝节有游春扑蝶、种花挖野菜、制作花糕等节物风俗。节日期间,古人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 花朝节也是民间的女儿节,这天女孩子们相聚玩耍,结交朋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红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来往踏青的人看到才貌兼备的妙龄女子,还会将手中的礼物或花送给这名女子。 陌上花三首 作者:苏轼【北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