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梅/文 4月12日,不少白内障患者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挂一位眼科专家的号时,遇到了类似的场景: 患者:护士,帮我挂一下余主任的号。 护士:您改其他医生的吧。余主任请假了。 患者:那他什么时候上班? 护士:…… 护士不知道如何回答好,多么希望这不是不是真的,加上都是老年患者,也怕他们受刺激。余主任不是出差,而是已经不在了。 4月12日一早,医院院长微信公众号后台得到一信息,省医(河南省人民医院)一专家去世了,心梗……。 随后,我们与相关人员联系,交叉核实,属实。 这个专家叫余晓临,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白内障专家。4月12日晚,余主任到家后感觉不舒服,就自行到该院急诊科就诊,同事看其严重,做了支架等处理后转往重症监护室,没想还是没抢救过来。 据河南省一位资深医疗人士介绍,河南医疗圈有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1985年之前毕业于河南省医科大学(现在的名字是郑州大学医学院)的这批医生,是河南这个人口大省唯一的医学本科院校,他们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有基层生活经历。那时不要说医学本科,就是中专生也是精英,这批人面临退休年龄,但是确实是各个科室的顶梁柱,或者开创者。
公开资料显示,余晓临198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工作至今,曾4次代表该省参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国家医疗队,因工作成绩突出,获中残联、卫生部等七部委颁发的“九五”期间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据一位曾经找过他看病的同事说,可能是和老年患者打交道比较多,老人反应慢,每次余主任总是不急不躁,笑呵呵的,耐心讲解,等老人反应。 一位护士曾经在其科室实习,第一次和其打交道,是一次开会,护士长给其订了盒饭,她感谢护士长,护士长说,别感谢我,你应该感谢余主任。这是他的夜班费。也是那时,她才知道,余主任因为资格老,不需要值夜班,但是需要值几个二线班,夜班费分到科室时,他说护士挺辛苦,分给护士吧。 这个护士说今天要请假去余主任家里见其最后一面,但是未到家已经流泪:他总是笑呵呵的……说没就没了。 57岁,马上退休,没想却去世了。推送本文只为哀悼、送行,也想提醒: 提醒医务人员,注意身体,不要以为自己见惯了生死就会置身生死之外,在单位一根草,在家一棵树。余主任的父母只知道他住院了,还不知道他已经去世。 提醒患者和大众,医务人员真的也会生病,如果哪天他因为生命住院,给你带来不便,也请理解。 默哀!余主任,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痛苦。 朋友圈的一个悼念: 从昨天早晨到现在,我扔不愿相信,我们的好主任,好老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这俩天阴雨天不停地下,是不是连老天都为你的离开感到难过,记得2天前还打电话给您说熟人来做白内障的事,还约您下乡帮扶的事,您还开玩笑的说“如果我能分身一半,一定跟你下去”没想到这句话成了咱俩最后一次通话…… 57岁的您在一天内完成40台白内障手术后,实在撑不下去,脱下手术衣,自己手捂胸口,一步一步走到急诊科,躺在抢救间病床上,没想到您这一趟,却再也起不来 (转)急诊科同事的话: 昨天早上突闻噩耗,多少同事都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我们眼科的余主任永远的离开了大家!离开了他心爱的事业和岗位!他,他,他......他们接二连三的猝不及防的在我(们)的面前赤裸裸的倒下,没来得及退去一天手术的疲惫,没来得及与家人共进一顿晚餐,没来得及探望年迈的父母,没来得及安排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来的及陪孩子完成承许的诺言,没来得及......,一切似乎是老天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只记得他说:我做了一天的手术,有些不舒服。我说:你先躺下,做份心电图,我给你先吸着氧监护一下。.......你就这样在我们面前永远沉睡。作为医者,我们似乎总是记挂着患者,忽略了自己,虽然守着医院这么个便利条件,但似乎永远不舍得腾出点时间去守护自己的健康;虽然一颗真心经常被无情的贱踏,不知何时我们已经变成大众眼中“🖤”的代名词,但牢骚过后想起医学院那曾经的誓言,就这么没骨气的一次次选择原谅。每当城市已经沉睡的时候,唯有这里是“灯火通明”,看着这一张张可爱的脸庞,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作为临床一线急诊的我们,一年365天,保守估计得有146个深夜的守护,那么作为上班十年的急诊一线人员就上了1460=365*4个夜班,我的内心不禁颤抖了一下,是震惊,是不可思议,还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此刻,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一路走好我亲爱的战友! |
|
来自: 刘威2o3t2d4pb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