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和他相差55岁,却都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zdjphoto 2018-04-16


来源:书影斑斓(sybl-1975)




一位88岁的老奶奶,一位33岁的小伙子。


一个头顶着染成双色的蘑菇发型,一个礼帽墨镜不离身。


两个人开着一辆装扮成照相机模样的房车,成天晃荡在法国各地的乡村、工矿、码头。



只做一件事:为别人照相。

然后,将打印好的巨幅照片,贴在当地建筑的外墙之上。



然后,就走了。

也不管贴在墙上的那些照片,可以保留多久。



这俩人每天在干啥?好无聊的样子。

关键还有一群更无聊的人,把这两个人的行程都拍摄成了纪录片。


这就是2017年上映的法国纪录片《脸庞,村庄》,豆瓣评分9.1分。



01


说起这个老奶奶和小伙子,两个人都很有来头。


小伙子名叫JR,是法国著名的街头艺术家。

本片导演兼主演:阿涅斯·瓦尔达与JR



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为他在世界各地遇到的任何人(主要是社会底层人群)拍照。


然后用特制的照相汽车,打印成巨幅照片,张贴在任何合适的建筑物之上。

JR作品《面对面》耶路撒冷 2007



这位老奶奶来头就更大了。


她叫阿涅斯·瓦尔达,是法国著名导演,被称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祖母”。


她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导演戈达尔是好朋友。


她拍摄的影片曾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以及奥斯卡的荣誉奖。


原来是两位艺术家。



02


JR的艺术创作足迹遍布全世界,目光关注平凡弱势的社会群体。


他拍摄过古巴的贫民、非洲的难民、中国的平民。

JR作品《妇女是贫民区的英雄》巴西里约热内卢2008



他曾邀请了超过 500 位来自各个阶层的法国居民拍摄。

JR在法国先贤祠中的装置作品



他们的巨幅头像被排列在一起,出现在法国先贤祠充满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地板以及天花板上。


JR于在2011年来到中国,当时在上海举办了名为“城市的褶皱”的个展。

JR的作品《城市的褶皱》上海 2011



他将普通上海老年人的巨幅照片,张贴于上海具有代表性的、或已残破待被拆迁的建筑外墙上。


以提示人们在快速发展的都市中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现状、所思所想。


瓦尔达一头染成白棕双色的蘑菇头发型,JR戴着那副永远不摘下来的墨镜。


艺术家就是这么怪咖有个性!


这部纪录片,就是这两个年龄相差半个世纪的人,彼此的有趣灵魂碰撞产生的结果。



03


他们去了已经被废弃的煤矿小镇。


与当年的矿工聊天,听他们的故事,并拜访了最后一位居住在废弃矿工宿舍的大妈尼娜。

大妈尼娜与她的照片


然后,他俩把当年矿工以及大妈尼娜的巨幅照片,张贴在废弃的宿舍外墙上。


看到照片后,老矿工们很激动,因为这勾起了他们对于往昔岁月的追忆。


而当尼娜走出家门,扭头看到自己巨大的容貌,出现在这个有太多故事的小屋外墙时,情感复杂、掩面而泣。



04


他们去了诺曼底海滩。


海滩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块,那是当年德国人修建的防御工事的残迹。

巨石上的人像


瓦尔达将自己当年拍摄的已故法国著名摄影师、也是她的好朋友居伊·伯丁的相片,张贴在了这块巨大的石头上。


她对效果很满意,觉得居伊·伯丁仿佛睡在摇篮里一般。


尽管经过一夜的海水涨潮,这幅照片很快消失了,但这就是街头艺术的常态。


街头艺术家的作品,付出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一点也不少,但往往难以保存。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也许,过程比结果重要,表达的思想比实物作品重要,这才是街头艺术的精髓吧?



05


他们到了农场。


发现一家大型农场里羊的羊,都没有角。


农场主回答,因为羊总会争斗打架,如果有角就会弄伤彼此,不符合效益最大化原则。


于是从小就把羊的角全部锯掉了。


而另一家家庭作坊式的农场,只有两个人,养着六十多只羊。


女主人坚持认为羊本来就有角,干嘛要锯掉?


她还坚持不用机器挤奶,而是手工操作。


瓦尔达和LR非常喜欢女主人的态度,于是为她养的一只羊拍摄了照片,张贴在了农场上。


那只羊目光如炬,凝视前方,头上的角傲然而立。



06


他们到了码头。


码头工人都是男性,这里是男人的世界。


瓦尔达偏偏邀请了三位码头工人的妻子,听她们的故事,为她们拍照。


并将她们的巨幅照片张贴在了层层垒砌的集装箱山上。


在这个男性为主导的码头世界,三个女人的形象,巨人一般矗立着。


像宣言,像广告,更像是一块纪念碑。


宣示出一种女性的独立态度。


她们的丈夫走过去,站立在妻子巨幅画像的脚下,一脸快乐!



07


他们拍摄的对象,都是法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有咖啡馆招待、码头工人、农场农民、矿工、邮差,甚至还有流浪者。

一位流浪者在取出他的照片


这些处于底层的小人物,无论在新闻媒体上,还是在上层社会的关注焦点中,都是被忽视的群体。

照片主角是一家咖啡馆的女招待


当他们的形象,被放大数十倍,极具侵略性地矗立在建筑外墙之上时,人们的目光都会被吸引过来。

农场农民与张贴在自家谷仓上的照片合影


人们纷纷在巨幅照片前合影留念,还会将照片上传到网络。


于是,这些小人物都成为了当地的名人。

游客拍摄墙上的巨幅照片


瓦尔达和JR是在用他们的作品,为小人物立传。


以表达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平凡亦可伟大。



08


现代商业社会,犹如一台隆隆巨响的机器。


而身处其中的个体,逐渐被零件化、去个性化,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成为了整体的一部分。


而JR这种看似无用的公共空间艺术,恰是一种向现代商业社会发起的挑战。

一位邮差走过他的巨幅照片


就如同那个坚持不用机器挤奶的女农民。


他将原本已经模糊的微小个体形象,通过极端的方式从物理意义上放大,并向公众展示出来。


促使人们认真并充满尊重地,重新凝视这一个个原本毫无意义的个体,凝视他(她)们的脸庞。


在凝视的过程中,人作为个体的意义被重新发现,形象重新清晰。

一家化工厂的工人群像


而每一个劳动者的自我意识,也被唤醒。


从这个价值来讲,我尊重一切艺术家的创作行为。



09


所谓伟大,人们首先习惯于物理属性的庞大。


比如遍布街头高大的领袖雕像、伟人画像。比如流传于世的世界奇迹建筑,首当其冲的特点就是体积、尺寸巨大。


人们习惯性觉得,首先要大,然后才能伟大。


而形如草芥、命如蝼蚁的小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往往微小到如同从未存在过。


当有艺术家将这种地位的渺小与外观的庞大奇妙地组合在一起时,便有了颠覆人们认知的魔幻效果。


当你凝视他时,才能意识到他的存在。视觉的刺激,有时候胜过千言万语的理论。


原来,小人物也可以变得很大。

祖父母的合影被张贴在祖宅之上


原来,小人物在变得很大时,也会显得很伟大。


这种解构权威的调调,倒真有“新浪潮”的范儿!



10


我们习惯于实用主义,凡事都要讲究一个意义和用处。


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有趣的灵魂。


他们做事不问意义,只凭兴趣。


他们关注无用的事、无用的人。


并用艺术家特有的敏锐感觉去接触他(她)们,用艺术家特有的方式将真实的他(她)们展示出来。

瓦尔达与JR对普通人进行拍摄


所谓价值与意义,不依靠外界的评判和认可。


真正的价值,就是每一个普通人本身。因为你存在,所以你就有意义。



11


瓦尔达已经年近90,距离死亡其实已经很近。


影片中,LR询问她是否惧怕死亡。


瓦尔达回答,她已经对死亡思考了很多,这部影片恐怕也是她生命中最后一部。


所以更愿意用镜头去探寻,自己来日无多的生命,以及个体精神存在的价值。


我理解她,生命逝去不可怕,被人遗忘才是最可怕的。


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是对抗死亡,最好的良药。


真希望自己在80岁的时候,还保有对这个世界如孩子般的好奇,以及一个有趣的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