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给古文断句?

 昵称32901809 2018-04-17

文言文断句题,对许多考生来说确实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往往失分较多。其实,给文言文断句也并非铁板一块,还是有方法可循,可以很好地解决的。

笔者在多年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一,打牢基础最关键。

学习过英语的人都清楚,没有足够的词汇做保障,是无法进行阅读的。文言文的学习和英语学习相类似,必须牢记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和120个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熟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和凝固解构(复音词)......这是文言阅读的前提,必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些知识,不知文言文所言何物,怎么谈断句?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掌握常见的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对于断句非常重要: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翻译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的形式。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翻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这种句式就是省略句。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也是三种情况,(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有两种情况: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主要有三种, (1)省略介词“于”;(2)省略介词“以”; (3)介词“自”也可省略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七)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另外,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二,理解文意应在先。

读不懂必然点不断,不理解必然点不对。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如果还有个别不清楚的词语 ,可以联系全文语言环境推断。   

实际断句时,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三,抓住标志可化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参考。遇到“曰”“云”“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这可以作为我们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这就是我在开头强调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的理由。掌握这些虚词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断句。大体有如下规律:   

1.句首的语气词有“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些虚词前面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那么我们在这些词语前后都可断句。  

3.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那么我们可以在这些词语后面断句。   4.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常用在句首,知道这些,我们可以在这些词语前面可以断句。   

5.有些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清楚这些,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四,.利用修辞来推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一定会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我们断句后,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要进一步研究推敲。

这些方法只是正确断句的阶梯,而真正通过梯子登堂入室,还需要不断练习,在实践强化中日趋娴熟。久而久之,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逐步形成。

希望可以帮到考生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