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挂历年年新 时代天天变

 海上来信 2018-04-16

 
 
 
 
 
 
 
             
                   挂历年年新 时代天天变


                                                                                                         文/冯云广


​ 

挂历(月历)是一种文化载体,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它拥有按12个月排列的12张不同的画面,且画面美观大方,月月都能给人以新鲜感,因之,一经面世就颇得人们的喜爱。

 

19世纪末,“美女”和“商品”合照的商品广告图在欧洲盛行,于是产生了挂在墙壁上的单张挂历。当时,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是中国的通商口岸,受西方的影响,上海最早出现“月份牌”。

 

1884年,时任香港英商太古洋行的买办莫藻泉结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告的“月份牌”。不过,由于传统文化不同,外国的洋画(特别是美女图)很难为中国人所接受。直到一位叫郑曼陀的画家的出现,并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才使中国的月份牌最终转化为挂历。它于1914年由上海市美术馆印行,后经不断改进,进而风靡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挂历是一种高级印刷品,由国家的出版社出版,主要用于对外赠送和宣传,对内很少发行。1974年前后,由于各省、市、自治区对外贸易部门和进出口公司的外赠挂历政策有所放松,这使得每到春节给内部人员发放挂历形成惯例。以各进出口公司的名义编辑出版的挂历,大多比较精美,用纸档次也高,作为家庭摆设显得很有品位。不过,欲获得一本这样的新年挂历,对于普通人家无疑是一种奢望,因之许多人都以拥有外贸挂历为荣,由此可见所谓外贸的惯例对地方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各种文化艺术开始复苏,挂历始得走进寻常百姓家。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挂历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还可体现一定的文化品味。回看当年的大多数城市家庭,挂历与年画平分秋色,甚至比年画还要受人宠爱,成为新年里必不可少的、最为炫目耀眼的物件。
​​
​      
挂历的出版发行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不同年代出版的挂历反映了不同年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可以说是时代变迁的剪影。时代不同,挂历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挂历,主要反映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工农业生产的场景;之后的挂历,除进出口公司的外,反映的都是政治性、革命性很强的“文革”场面和革命样板戏等;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挂历完成了其艺术的华丽转身,逐步达到鼎盛。

​       作为一种颇具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它被人们以中国特有的方式固定了下来——每到新春佳节之际,它一定会从不爽约地翩然而至,依旧悄无声息地渲染着家庭或办公场所的气氛,烘托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辞旧迎新活动。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今传统壁挂式的挂历已风光不再,代之而起的是以电脑桌面的形式,提供给人们欣赏和使用的另类挂历。就内容而言,除传统的中国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外,还有以油画、水彩画、年画、版画、雕塑、卡通画、动漫画、电脑合成画等绘画方式创作的作品,以及摄影、军事图片等,堪称蔚为大观。其实,促使挂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演变的不在画法,而在于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的时代。
 

挂历有多种式样,除通常所说、适于客厅或宽敞空间壁挂的大开本挂历外,袖珍挂历以及台历等都占有了相当的比重。如果大开本挂历算是大家闺秀的话,袖珍的则属小家碧玉。袖珍挂历以小巧精致见长,图片大多体现主人喜好,或有利于彰显个性,内容也更加绚丽多彩。无疑,它对大开本挂历的表现题材是一种补充,艺术手法上也较随意,尤其适合卧室等场所。

 

图片所示,为1984年的一种以儿童为题材的写实风格的袖珍挂历,一般挂在卧室或空间较小的居住房间,它采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比较流行、也是在商业绘画上相当成熟的水彩画。相比水粉、油画或年画,此种画法虽覆盖力、表现力都弱一些,但它有着自然轻松的特质,这是其他画法所无法比拟的。其画风简洁明朗,画面清新亮丽,无论创意还是情趣都独树一帜,可算是当时此类挂历中的佼佼者。

​       该挂历宽18厘米,高23.5厘米,以12个页面,将一群上世纪80年代健康美丽,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中国儿童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赏心悦目。

 

 

(附1984年袖珍挂历照片7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