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北美大学做一个医学预科生是怎样的体验?

 昵称41082923 2018-04-17

来到北美,给我带来最大意外的行业之一无疑是医疗健康行业:相比于国内差强人意的工作环境,北美医生这个行业真的是当的起各种美剧韩剧里的描述,不仅在历年全美薪金排行中高居榜首(外科医生,精神病科医生薪金指标甚至超越企业高管),在人们心目中也是“勤奋”,“博学”,“救死扶伤”,“有社会责任感”的代名词,社会地位备受尊敬,;就连各大医学院里的“准医生”也个个都是GPA完美无瑕,活动经历琳琅满目的“人生赢家”。笔者作为生化专业的芸芸众生之一,一开始就很自然的被这光鲜亮丽的一面吸引而加入了浩浩荡荡的医学预科(premed)洪流。但走得越久,就越发看到医学复杂的多面,不仅是premed对人近乎完美而无理的要求,也不仅是医学院对国际生更严苛的选拔条件,于是便开始了和premed的各种爱恨情仇,有很多几近放弃的时候,但也有为了追求premed毅然转学的经历,甚至现在还在做着心理斗争......

写这篇文章是想分享笔者和身边同行人的经历及想法,也想借此为所有在医学路上坚定的或纠结的朋友们打开一个话题。

选自韩剧doctor异乡人剧照:于是迷恋李钟硕小哥哥的笔者就对医生这个行业

一种光鲜亮丽帅气多金的第一印象

“我们希望听到你真的理解medicine和你的选择...”

上周学校的prehealth career fair上,我拿好小本本,排过了漫长的队伍,终于和uChicago Medical school的招生代表说上了话,当我眨着满含真诚的双眼问到“你们会想要招什么特质的学生的时候”,上面这句答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触动。

犹记得我刚开始入坑premed时,唯一感触就是这简直是个要求人十项全能的差事。在北美目标读医的小伙伴无疑都要经历这一番premed腥风血雨的洗礼 -- 美国本科不设医科,所以本科时各个不同专业的我们就要通过上特定的要求课程,积累各种research,shadow(临床实习)和volunteer(医院志愿)的经历,并且最后通过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拿到一张通往理想医学院的入场券。当时naive的我曾被学长学姐们各种敲黑板,划重点,建议的核心大多都是premed需要你各方面硬件无懈可击,所以要好好计划,去刷各种活动。但似乎没有人和我讲过要仔细想想为什么去学医,或是到底适不适合临床。但在premed道路上挣扎着披荆斩棘的过程中,我逐渐觉得比起天天忙成狗,想明白读医科的动机是一个更重要甚至最核心的问题:相比于别的学科,医生的培养过程不仅花费高昂,还漫漫无期。曾有一位儿科精神科医生(pediatrics neurosurgeon)向我透露,从一名医学生到真正的医生,与他而言是整整16年的读书和实习。所以,如果不是对于医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或热爱,凭借一时兴趣或者冲动做出选择,也很难坚持着十几年的枯燥乏味。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到底为什么学医。

找到心仪的科目-精神病学(psychiatry)

比起鲁迅那种怀着“救中国人”的情怀开始学医,我相信更多人走上这条路上的原因多有些“自私”,为了帮助自己或与自己亲近的人,或是心中的遗恨。我的同学里有人因为家人癌症去世而报考了医学院,有人因为自己被诊断为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而希望能通过学习生物以自己。而我的一切想法都开始于我怕狗的毛病。

小时候我曾被狗围攻,惊吓过度导致高烧不起,从此就见狗色变:诸如为了躲避人行道上的狗我会不顾飞驰而过的车跳到马路上,更有甚者,我也曾爬过树,翻过栅栏跳过墙。而这一切都让我的家人朋友感到十分费解。

直到到了美国我决心要开始克服这个问题——显然美国人非常沉迷犬科动物,于是我对闪现在心理课上学的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一见钟情。

所谓心理脱敏,是指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治疗法。虽然是业余的,但是经过我不断进行放松训练,一点点扩大与狗接触的努力,终于在半年后基本解除了我对于一见到狗就紧张害怕到失控的条件反射。尽管并未能完全克服恐惧心理,但这样的改变还是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有幸和一些心理专业的同学交流才发现我的惧狗病症也是有高端大气的学术名词的——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但也是这件事让我开始关注这一类患者众多而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s)。

Karl Deissorth: 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系统神经科学领域近十年最热门的技术光遗传学的发明者之一

恰巧在那时我从神经科学导论课上了解到了近十年最火的光遗传学(optogentics)技术,于是就怀着小迷妹的心情拜读了一下发明者之一karl deissorth的采访,意外地发现deissorth想要发展这项技术的初衷便是要更好的理解精神疾病背后的神经基础。同时作为医生的他每天会诊治形形色色的心理疾病患者,双相障碍(bipolar), 抑郁症(depression),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他概括为 “a person whose reality is different from yours”。

这使我迅速联想到自己之前的经历,原来别人都不能理解我夸张的怕狗也是因为有“different reality”。这样也就不奇怪那些有更严重心理疾病的人甚至都不愿意说出口,是因为真的不想看到他人诧异和不解的眼神。想明白这点的我感觉仿佛点亮了职业道路上的明灯,觉得学医正是要去做跨越和连接这种“different reality”的事情。

精神病学(psychiatry)就这样变成了我的第一目标。

犹豫和动摇 - 面对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室友

我建立起的医学”价值观”受到最大动摇的一次是我在西班牙昆卡临床观摩实习的经历。并不是实习本身有什么特别,而是我碰巧被分到的室友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和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的患者。这也算是我第一次正式和精神疾病的患者亲密接触 ,然而第一天晚上就出了问题。

倒时差辗转反侧的我在半夜突然听到室友哭着对空气说话:“stop talking to me...” 我连忙坐了起来,就听她说看到我床上坐了一个人,她很详细地描述着那个人的样子,和她说了什么,然而我基本什么都没听进去,因为在那一瞬间我是害怕的。在异国他乡条件老旧的小旅馆里,这仿佛就是真人版的惊悚片一样,虽然我那时努力克制着恐惧感,尽量显得镇定自若地安慰她一切都是因为她到新的环境太紧张了,明天什么都会好的……最后她终于成功入眠,可我却一晚上没睡着,不仅因为这一系列波折,更因为我突然发现我没有像自己想象中一样完全准备好去面对真正的心理疾病患者。

就像是叶公好龙一样,我之前如此有情怀的下了决心,觉得psychiatry就是我这一生要做的事业,但真正遇到第一个患者的时候就甚至会害怕的想要逃避,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 我真的敢于选择Psychiatry作为未来几十年的职业么,如果患者们真的把他们完全不同的世界和现实与我倾诉,我真的有胆量和心理素质来承受么?

尽管我的应答欠佳,但我很感激这次真真切切的接触,让我明白有的时候情怀不能真的克服一切,而对实际可能遇到的困难的提前认知是是在且必要的。只有在想明白这些困难之后,我才能更没有顾忌的说我真的确定要走这条路。

2017暑假在西班牙昆卡shadow时的合照

不同的原点

在那之后,我意识到一切的慌乱和不知所措归根结底是我对于Psychiatry本身的理解还不够。所以我开始试着从不同角度创造更多的接触机会。除了在社区医院以志愿者的身份接触患者,或是和在pomona college一起上课的一位bipolar小伙伴走心交流之外,对于psychiatric disease的基础研究给我提供了一个眼前一亮的新切入点。

机缘巧合之下,我能有幸进入McGovern Institute的Gloria Choi组进行UROP(本科生研究项目)也就由此接触到了自闭症(autism)方面的研究。从神经免疫学和发育的角度,Choi组去年最新的成果揭示了自闭症产生和发展非常具体的神经环路基础。对于大脑皮层区域的解剖学与电生理学分析明确锁定了是初级感觉皮层的一小块区域s1dz的畸形发育(malformation)和过度激活导致了小鼠的自闭症行为表征。和其他众多或是从基因序列,或是从系统层面研究psychiatric disease的组一样,我们组又一次证明了这些病症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发育学上有实实在在的生理基础的,就像癌症,心血管疾病,或是其他任何身体的不适一样。对于这方面基础研究更多的了解给了我兜兜转转又重回到这条道路上的原动力:就想现今临床上已经可以用深度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治疗重度抑郁症一样(其原理在Deissorth lab 2009年的一篇文章里详细阐释过)我愿意相信有一天这些漂亮的研究结果会指导临床攻克psychiatric diseases。

摘自Nature News & Views “Maternal immune response and the brain circuits underlying atypical offspring behavior”;包括Choi组在内的越来越多基础研究揭示了复杂心理障碍/疾病背后的神经回路基础

所以,说了这么多意在表明……笔者目前毅然决然的跨进了更大的md/phd坑!虽然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回到最初的原点psychiatry,而经历了这些曲折的心路,这个原点似乎已经大不相同。也希望我这个微不足道的小故事能让你想想自己在追逐medicine道路上的那些爱恨情仇吧。

审稿人:格利亚猫,@adrian10

编辑:yoy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