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里关于反手的帖子不少,网上的教学也不少,但反手仍然是绝大多数业余球友的心头之痛,推其原由,一是反手本身因生理结构限制运动幅度就小,必须有更协调的身体发力予以配合;二是人们通常只会或者只愿意去理解自己所能理解的东西,也就是说,并不能空杯以接,学习时很少去全盘接受,因此经常会选择性吸收,而某些要点正好你不可或缺的。 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反手模式,本文算是给初学者或是打了很多年仍没法打出反手的球友一个建议解决方案。但对于握拍及步法配合之类太基础的东西可能不会过多涉及,而是着眼于一些误区及训练方法。文中会谈到熊国宝、陶菲克等人的反手模式,如果事先去看看他们的录像,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影子大神有一篇帖子对所有网上反手教学都做了一个详尽分析,一时找不到链接,感兴趣的可搜来看看,那篇帖子已是大全,看完之后足以打好反手。之所以再啰嗦一篇,就是如前提到的理由,对某些观点进行强调而已。写本帖时和影子兄有过交流,希望能借用一些他的图片及GIF,影子兄欣然应允,在此表示谢意。 一、从反手推球谈拍面旋转的应用 开始本文前,首先请各位在脑袋里想像一下,你推球时的动作是直接用大拇指将正拍面顶出还是加上拍面旋转后再顶出。 ![]() 上图是肖杰的推球,很明显有一个拍面翻转动作。 ![]() 再看看赵剑华的反手推球,拍面的旋转就不是太明显。 拍面旋转是男女差异吗?或许部分原因是,因为加上拍面旋转后的发力肯定要强于单纯正拍面击球,但是拍面旋转无疑也就加大了动作的难度,转拍的时机和发力的干脆这些都要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通常来说,一般在双打的平抽挡中反手尤其是男选手的反手一般是没有拍面旋转的,因为双打球速太快,来不及转拍,一转拍可能将球打高或下网,推球一般是在中前场,男选手的正拍面直接击球力量也已足够。而在单打中,转拍相对比较多见,有可能似放实推,放网时拍面是平行或倾斜于地面的,最后转正垂直于地面将球打出。 另按蔡队在公众号的说法,手一伸出拍面多少会有点倾斜,出球时手指抓紧后自然拍面竖直,实际上也有一点点旋转拍面,只是有时人眼都难以分辨。 回到正题,引入一个结论或说是本文的前提,反手的高远甚至高吊杀无一不是伴随着拍面的旋转的,理由也很简单,只有旋转才能更大幅地加强击球的力量。 ![]() 从上图大家可以先观察一下,拍面是在哪个阶段开始旋转,下文将继续阐述。 二、反手高远的动作详解 1、常见教学与实战中反手的区别 有一种观点是反手高远与正手没有区别,只是反过来打就是,开句玩笑,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左手球员在打正手,只是后脑要看成是脸而已, ![]() ![]() 区别在哪呢?一是实战中的反手球击球点不同,普遍比演示高远球的点要低,而且离身体更远,更靠近两边后发球线那个角附近,其实反过来也说明,反手击球时时间还算是充裕的,因为它离身体很远都能打到;二是因击球点低的缘故,手肘是不可能抬高过肩的,基本与肩平齐就必须出手了。三是身体重心很低,基本上是弓步回球。 肖杰在教学中这种演示动作真正运用于实战较少,只是在当对方球快速过顶偏反手位时,迅速转身往后用反手弹回这种情况。 2、反手高远的动作分析 本文将反手高远的动作分为架拍、含胸拉拍、引拍、击球、回动复位五个环节,回动复位这个环节不在本文探讨范畴,主要对前四个环节进行图文描述。 一是架拍,与正手架拍类似,球往后场走时,并步后退及转身的时候,右手就已经将拍架起,亦是便于测距,大小臂夹角略小于90度,自然就行。 二是含胸拉拍,这个词算是自创或说是胡编的,专业教学里很少涉及,其实应该仍属于架拍环节。之所以单独拿出来这么定义只是为了强调这个动作,因为业余很少有人做到位。在架拍后退时,这个环节即已开始,大臂往胸前拉(上图已开始),拍头一直拉到左肩,这个动作的幅度因不同运动员而异,动作的作用也很明显,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拍头运动的轨迹,从而最终加大击球的力量。 从这张图片可看到,陶菲克此时的拍头已拉到左肩,想像一下最终若如李宗伟前图那个动图那样击球,这个运转轨迹有多长。在所有运动员的拉拍这个环节中,陶的幅度及顺畅协调性是最好的,或许这也是他反手强劲的原因之一。 ![]() 从戴资颖的这个被动反手球去分析,可重点去看看她将拍头尽量拉向左肩后的环节。 三是引拍。大臂带动先将肘部顶出,有一个划弧的感觉,在一刹那间会形成肘平肩拍面与地面平行的状态,如图所示。 继续划弧,小臂内旋,拍面往下走,肘不再抬高,直至形成反拍面朝向自己面部,按熊老的话是“看手表”,也就是说手背是面朝自己的。球拍面则是垂直于地面或是稍倾斜面朝自己,在我所接触的业余球爱好者中,毫不夸张地说,百分之百反手打不好的都是没做到这一步。相应的下一步的击球就不能充分发力。 如图所示。 ![]() 四是击球,因为之前的引拍是侧拍对准来球,若需打中球,自然必须旋转拍面最后成为正面击球。关于旋转击球,还是提供两种思路,因人而异,可辩证吸收。 第一种观点是直接利用小臂的向外旋转及最后握紧球拍即可形成鞭打。如下图肖杰的旋转动作。 ![]() 第二种观点即熊老的打法,除去小臂外旋之外,还要有手指的屈捻发力旋转球拍,这种握拍是手心空掌心空,击球最后一刹那,要用手指屈捻抓紧,调整拍面击球,手指的力量会和小臂的力量形成合力。 ![]() 如图,这种握拍最终必须由手指捻动球拍才可能转正。 ![]() 将手指捻动和小臂外旋进行结合就是下图效果。 ![]() 注意上图再次强调的非正拍面对球,而是侧拍面旋转击球。 三、熊式反手与普通反手的区别 熊式反手和普通大众的反手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不同,最终击球都会有一个拍面的旋转过程。 主要有两个区别点,一是熊老的反手从一开始架拍就是反拍面对准自己了,而大部份选手在架拍及拉拍时,拍面都是立着的,这样的话往下移动至引拍时会有一个旋转的感觉,似乎发力更为流畅美观些,而熊老因为一开始就把反拍面对准了自己,之后动作的幅度更小一些,动作的前半段更简单一些。 二是如前所述,手指的屈捻的运用,后半段又加了些难度,这种手指的精细动作肯定是有作用,但随着器材的进步,现代羽毛球技术的手指运用已远远没有前几代运动员那么频繁,所以,仍是那句话,辩证吸收,多学会一些技能肯定没错,加上手指力量到底线还是比较轻松。 ![]() 注意观察一下熊老的动作,架拍初期准备时即已将反拍面调整为面向自己并与地面平行,之后调拍面动作小,故运动轨迹短。 ![]() 再看赵剑华的动作,架拍时很明显是立着的,反拍面也是朝向场外,最终因同样必须让拍子竖立,反拍面朝向自己,故多了一个向下的弧线,动作更加舒展大方一些。 ![]() 陶菲克的动作与赵更类似一些,之前强调过,老赵的动作是理想中的状态,真正实战没那么高的重心和那么高的击球点,而是更像是背对球网的大幅度反抽感觉。从陶的动作可以将之前四个环节再一一体会一下,看看拍头经拉拍后的运动轨迹增长效果,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最后的侧拍对球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拍面可能是略倾斜而非绝对垂直于地面,但是即使不是垂直于地面,击球时也一定要有旋转拍面成正面击球的感觉,这样才可能发出鞭打力来。 四、初学者反手练习的步骤建议 对于初学者而言,建议用熊手反手的简版打基础,再加上陶式反手的拉拍引拍,这种模式比较容易入手。 1、直接采取二(四)阶段练习拍面旋转及手指屈捻的击球感觉,拍头朝下,反拍面朝向自己,按熊老的话说是“看手表,按图钉”,最开始一人在旁边手掷球,找到合适击球点练习,击球点找准的话,一些动作协调的,基本上练一次就可以把定点球打到底线。 ![]() 2、对拉,一人喂球,别一人主练反手球,逐渐固化动作,仍是采取简易方式,直接看手表把球拍头朝下引拍,找到感觉。 3、上一环节动作熟练后,可有意识把球拍先往左拉大一些幅度,然后再引拍击球,也熟悉先含胸再扩张身体这种协调的发力。 ![]() 4、最后从一开始就架拍,拉拍,引拍至击球,全过程加入,多球练习,要找到合适的感觉,可能需要半年左右。 ![]() 五、几个需关注的要点 一是找准击球点,如前所述,实战中的反手球其实一般离身体比较远,顶肘是向外侧顶而非向上方,另手展开来才有发力空间,因此,在打反手球时,不要急,其实即便离得很远,你的手伸开了覆盖范围还是很广,所以,步法注重节奏,别太快,能从容打到球即可,一定要找到这个合适的击球点距离,跑太快太近了反而发不出力。 二是注重反手的腕部动作,反手的发力一般是由展向收,比如推球这种感觉就很明显。而有些人是由曲向伸那样发力,那样手腕是呈一个不稳定状态,是发不出力的。反手高远发力时,个人感觉是呈后伸的状态(见四-1的图),由展向收发力,摁图钉的感觉。总之,只要不曲伸发力,随你怎么玩。 同时手腕应该是一个相对固定最终摔出的感觉,所谓相对固定是指发力时手腕是稳定的,要善于运用小臂旋转的力量,但最后力尽手腕末端要有摔出去增加球速的味道,这点可意会不可言传,大尾巴灰狼小雷老师讲得很透彻,推荐阅读其帖子或联系本人。 ![]() 三是身体的相争发力,大意如此吧,吴迪西的教学视频里讲到过这种观点,反手击球时,不要想着身体同时一起往后发力,而是手朝后发力,身体却往前走,这样身体才会呈一个稳定状态。联想打太极拳时的一个动作野马分鬃,弓步时左手往前,右手往后,实际也是一个相争状态,但比单独左手向前却力量更大一些,可能是同样原理吧。 四是反手的制动,发力时不要超过身体的背平面,反手球有一个制动相对力量更为集中,受伤的可能性也小些。但早期的技术是制动发力弹回,但现今技术强调速度,是力尽后顺势球拍往后,身体随之旋转过来复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