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训:四种父母,造就孩子的四种人生

 SHARE IT 2018-04-17
小学名著
有趣的人文历史,都在这里

 

先生有这样一种更感觉,在接触一些小孩子时,经常能从孩子的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影子。这让我感觉孩子就像一块镜子,父母的种种性格都会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


父母关爱子女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可是多少父母知道什么才是支撑孩子一生屹立于这个世间的必备品质?

 

家庭就像一棵树,父母是根,孩子是果。果实有问题,多半是在根上就出了问题。

 

所以说,不同的父母,也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把领导者分为了四个层次。同样的,父母也可以分为四种:


最末等的父母,或懦弱或狂暴,令孩子厌恶憎恨;

三等的父母,专横强势,让孩子畏缩惧怕;

二等的父母,贴心关爱,无微不至,孩子也是感激有加;

最高级的父母,则传授给孩子独立的精神和能力,让孩子走出家门后,不需要父母的任何庇护。


1

末等的父母,脾气都好不到哪去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样一件事,在十年前的豆瓣,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成立了,光看名字,就知道这个小组的成员都和父母有着苦大仇深的恩怨。


更令人吃惊的是,组内的成员竟高达10W余人,发帖量更是数不胜数,而内容,基本上都是在倾诉童年中遭遇的种种令人胆战心惊的对待!


有的孩子,终日被父母辱骂,内容更粗俗不堪,有的则活在父母吵架的阴影中,甚至被当成出气筒遭到父母的毒打。而更多的是,控诉父母在其小时候吧父母的意愿强加在自己身上,随意干涉孩子的生活,控制孩子的人生!


网友心某就是很典型的一位,由于哥哥有病,姐姐与她相继来到世上。可一心想再要个儿子的父母,却给了她们灰色的生命基调。


“童年的生活是在无尽的责骂,羞辱,无数争吵中度过,父母是任何事都要按他们意志来的控制狂,让我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上一秒可能在心平气的跟人聊天,下一秒耳光就过来了。”


虽然读书成绩很好,可后来她过得并不幸福。“今年我已33岁了,离异,继承了妈妈的暴脾气,心情不好就拿女儿撒气。”


其实我们都有个本能,当情绪不好的时候,更容易将这些负面能量转移到比我们弱小的人身上,而孩子往往容易犯错,因此,孩子往往是“迁怒”时最佳的人选。


但父母这样的暴力行为,会给孩子的身心留下极大的创伤,甚至影响孩子一生,轻则自卑自闭,重则暴戾乖张。


当这些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因为童年的阴影而翻下无可挽回的错误。前些年引发热议的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在后来的调查中都发现,两位都有严重的童年阴影!



2

三等的父母,专横强势


有一类父母,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把孩子当做玩偶一般,想要将其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增广贤文》里的一句话:“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说的真的很有道理!


我曾经在论坛中看到有位网友分享她的经历:她从小就是个听话的乖乖女,中文理分科时,她选择听爸妈的;高考填报志愿时,她还是听爸妈的;等到毕业了要找工作时,她的父母并没有遵循过她的意见就为其准备了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并不是她想要的。


“我的20岁,就像个木偶,一切都听爸妈的,他们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后来,她才渐渐醒悟,“听话”让她失去了太多:“我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反抗的意识,我习惯了顺从别人、讨好别人,不会、也没有勇气向别人说‘不’”。


这位网友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这也是不少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中国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听爸妈的,没错!”


中国向来“百善孝为先”,很多事作为孩子都会想着父母,可是这句话会让无数孩子内心感到痛苦,“你翅膀硬了,不听父母的了!”这简简单单十一个字,不知道镇压了多少孩子,忤逆父母,父母不开心,甚至伤心了,多少孩子心里会痛,然后无奈答应父母。


除了对孩子过度干涉,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恨不能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只要孩子安心学习就好。


但一旦保护过了头,孩子一不小心就长成了“巨婴”。当孩子独立去面对世界时,吃到的将是一碗“苦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儿子哭闹着让母亲买玩具,母亲不买,任性气大的儿子竟抓母亲头发。母亲央求道,‘快放手,好痛。’


一个20来岁的女孩前来解围,但被他一声‘你滚’喝退。男孩更加张狂,开始伸手掐住母亲的喉咙。母亲憋得满脸通红,有气无力,只好向儿子屈服。”



37岁儿子被母亲过度溺爱、像是一个“废人”吃喝拉撒不能自理,


让孩子完全听你的,你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你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你的人生就是孩子的人生。


3

那么,身为父母,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当其他家长要么过度干涉,要么过度保护孩子的时候,真正高明的家长却在与孩子保持距离!


梁启超有就给子女,这九个可是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与五子梁启礼三人均是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为什么梁启超的孩子会这么成功?这是因为梁启超在教育方面绝不以长辈和权威自居,而是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去指导孩子,而不是命令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比什么都重要!


和其他父母一样,在孩子面临重要选择时,他会给出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却并不要求他们一定照办。如梁思庄考取大学后在选择专业方面选,梁启超最初希望她选择学生物,并写信劝勉。


可是事后了解到她对生物真的不感兴趣,便又写信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鲁迅曾经在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在文章中,鲁迅提出了为人父母的观点:一是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有些事身为家长应该处在孩子的视角考虑;二是指导,身为家长,我们必然是经验丰富的,我们是有效的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三是解放,孩子不可能一辈子跟在父母身边,要使子女成一个独立的人。


近百年过去了,可仍有太多的家长像旧式的父母一样,总是以长辈和权威自居,而忘记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不可能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让孩子脱离“父母”的怀抱,他才能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独立面对,才会见识更广阔的天空,才会有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



纪伯伦有句话,“孩子只是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尽力气将弓拉满,让箭向远方射得又快又远。”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