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文章】刘凡:心脏起搏器新进展

 gogolh 2018-04-18
刘凡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自1958年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起搏器经历了单腔、双腔、三腔的发展,诞生了经皮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起搏器领域在起搏电极、脉冲发生器以及功能方面发生了飞速进步,近年来心脏起搏器在此基础上又有新进展。

一、无导线起搏器




  近年面世的无导线起搏器直径6mm左右,重量仅为2克,是无法植入导线患者(如前胸双侧血管均有多跟导线或血管闭塞、电极拔除术后)及儿童的“最佳”选择。长期以来起搏器电极相关并发症占起搏器并发症的一半以上,一些年轻的起搏器依赖患者一生中需要多次更换起搏器,植入新的电极,无导线起搏器解决了上述患者的难题。目前,无导线起搏器在欧洲已应用数年,去年国内批准应用,相信随着植入数量的增加,无导线起搏器在国内的应用范围将有所扩大。

二、皮下ICD



  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又一个无需静脉置入电极的特殊功能起搏器,其特征为除颤电极放置于皮下,除颤器埋藏于皮下,避免了除颤电极相关的诸多并发症,且易于更换。缺点是:无起搏功能,为有痛除颤,此外,需要做严格的心电图形检测才可确定是否适合应用此种类型ICD。目前国内尚未普遍开展。

三、左室四极导线



  三腔起搏器是治疗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左室激动最延迟的左室侧壁缺乏血管、电极不易“固定”、起搏阈值不理想、膈肌刺激等因素使近30%患者手术不成功或效果不理想。近年来起搏器公司开发了左室四极导线,其起搏位点可进行多达10种或以上的组合,提高了三腔起搏器手术成功率、患者反应率。

四、多部位起搏与最优化起搏



  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泵,由电活动触发机械运动。早期基础研究发现,一个点激动传播的电活动及机械运动是分散的、不同步的,如果一个面同时激动,其传播的电活动和机械运动则同步、高效。基于此机制,新近在三腔起搏器运用了多部位同时起搏的技术,对于左束支阻滞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此技术拟达到延迟激动部位更多范围心肌同时激动、同步收缩,改善心功能。多项大规模研究正在进行,前期研究分析已展现良好的临床效果。

五、更生理的多种算法、更多的监测窗口



  目前的起搏器是高、精、尖的电子元件构成的复杂仪器,可根据心脏激动时间,自动测算最佳的房室传导时间,鼓励自身激动出现,多种感受器可以自动监测多种参数,调整起搏方式、参数,使之更生理起搏,更有效监测心衰早期指标,更早起搏干预。


  总之,心脏起搏器朝着更轻巧,更长寿,更便捷,更生理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进步,相信起搏器未来仍然会不断进步,不断更新。

立即关注“心脏起搏”官微

随时获取好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