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泉古镇,《二十四孝》中“涌泉跃鲤”故事的发生地

 zzm1008图书馆 2018-04-18

位于四川德阳市的孝泉古镇,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孝泉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之乡”,《二十四孝》中“涌泉跃鲤”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孝泉“姜孝祠”

相传,东汉年间,孝泉有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叫姜诗。

姜母的眼睛不好,姜诗就辞了官回家陪伴母亲,而妻子庞三春,则每天从七八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回来,给婆婆洗眼睛,治眼疾,姜母喜欢吃鱼,三春就天天做给婆婆吃,遇到老人不愿意独自吃饭的时候,夫妇俩就会请邻家的婆婆过来,陪着老人一起吃。

膝前有儿子儿媳尽孝,又有孙子安安陪伴,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幸福和睦。

不料,姜诗的妹妹嫉妒嫂嫂深得母亲欢心,经常从中挑拨,时间一久,姜母便对三春开始不满。

一天,狂风突起,三春外出取水晚归,姜母便断定儿媳在怠慢自己,于是逼迫儿子休妻。被逐出家门后的三春,虽然心中倍感委屈,却仍然不忘孝道,昼夜辛勤纺纱织布,拿着卖布所得,去集市上换成鱼,再托邻家婆婆送回姜家孝敬姜母。

孝泉公园一角

7岁的儿子安安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天他都要从上学的口粮中留出一把米,积攒起来送给母亲。后来,邻居婆婆把三春和安安的孝行,告诉了姜母,老人这才知道,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儿媳,于是赶忙让儿子把三春接回了家。

姜诗一家的孝行感动了神灵,就在三春回到姜家的当天,家门口突然冒出一眼泉水,还跃出了一对鲤鱼。从此,三春就再也不用跑很远的路,去挑水、买鱼孝敬婆婆了。

后来,《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了姜诗妻的故事,又被选录入《二十四孝》,以《涌泉跃鲤》为题,成为其中的第十个故事。自此,“姜诗孝亲,涌泉跃鲤”的故事,经过历朝历代百姓的讲述,虽然演绎出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这种孝老敬亲,至诚敬孝的传统风尚,却在孝泉古镇上代代相传。

现在,孝泉以'孝子故里'之名,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镇。

孝泉清真寺

孝泉“因孝生泉,因泉得名”。47眼澄澈甘美的清泉,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滋养得古镇钟灵毓秀。

300米长的半边街,是孝泉古镇的一道独特风景,这里一半是回族,一半是汉族,一条半边街,两种民族风。但是,他们写的是同一个“孝”字。

生活在孝泉古镇上的回族居民,最早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从湖北麻城一带迁徙至此的。那时,为了服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湖广一带的百姓纷纷来到四川。

在孝泉,回汉群众共同生活,相互尊重,民族团结,和谐交融。

孝泉戏台

在孝泉如何尽孝,每个时代,每个家庭,都诠释出了不同的行为规范。从姜家的一门三孝,到现在的孝泉人家,孝道已成为古镇的道德风尚。

如今,孝泉镇的常住人口有两万,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近两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孝正品行,以孝敬父母,以孝育后人,对于古镇人家来说,“孝”就成了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道德规则。

德阳市孝泉民族小学,每一周都会有这么一节课。这节课使用的教材叫《孝泉与德孝文化》,它是四川省目前唯一的由本地专家和老师编写的关于孝文化的教材,里面收录了许多传统的和当下的孝行孝道故事。

早在2003年,孝泉民族小学就把孝文化的传承,融入到了教学之中,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让“讲孝心、践孝行、尽孝道”的观念,深入到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让他们把这种观念深深地扎根于内心。

在孝泉古镇,孝老敬亲的故事,从古传颂至今,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不会被苍茫的万物所掩盖,也不会被流逝的时间所遮蔽。每年到了冬至,很多当地人就会来到姜孝祠,虔心祈求老人健康平安,然后请上一根红绳回去给老人戴上,以示祝福。

在孝泉人看来,他们的孝道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说,陪老人吃吃饭,聊聊天,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沟通,以尽孝与敬的责任。这种做法就如同这里的47眼清泉一样,让“孝”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流传万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