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针灸针“穿戴”探秘传感器

 林涔涔 2018-04-18

◆“中医针灸,世界针灸”重装上线。全球最新、最快、最全的针灸第一时间有态度、负责任的呈现给您。



  《中国科学报》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杨良保研究员等人基于针灸针构筑了一种“可插入式”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传感器,实现了多相体系的原位检测,该传感器有望用于针灸机理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上。

  传统针灸学源远流长,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和优势,并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针灸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现代科学依据,针灸作用机理不明确,这很大程度上限制着针灸的发展和推广,也是针灸在国内外并没有受到广泛认可和接纳的最主要原因。

  近年来,SERS技术由于可以进行无损、高灵敏的指纹识别检测而一直备受关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大基础研究领域。杨良保团队一直在思考,能否利用SERS技术研究传统针灸机理。

  受到传统针灸银针的启发,研究人员将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裹的金纳米颗粒修饰在针灸银针表面,构筑了一种“可插入式”的SERS传感器。作为黏结剂,PVP可以直接将金纳米颗粒修饰在银针上面,而且由于金纳米颗粒表面PVP空间位阻的存在,银针表面的金纳米颗粒更倾向于密集排布,有助于形成更多的 “热点”,以提高“可插入式”SERS传感器的灵敏性。

  杨良保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和传统的SERS传感器相比,‘可插入式’SERS传感器更容易达到样品内部,通过针体表面不同位置的取点检测,可以获得样品不同深度的信息。”

  研究人员将“可插入式”SERS传感器置于水—油双相体系中,分别从水相和油相中取点检测,可以获得不同相中的分子信息。杨良保说:“这种‘可插入式’SERS传感器有望用于生物活体样本,特别是对于传统针灸机理的研究。”(沈春蕾 周彬斌)

  《中国科学报》 (2018-03-26 第5版 创新周刊)


  远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介绍

  拉曼光谱是分子名片,是研究分子结构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发现以来,随着激光技术、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SERS技术不但具有拉曼光谱的大部分优点,并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化学分子的结构信息,可实现实时、原位探测,而且灵敏度高,数据处理简单,准确率高,是非常强有力的痕量检测工具,已经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I 版权声明:本文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整理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