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家沟与苌乃周 附《苌氏武技书》全文

 tjboyue 2018-04-18






苌乃周(1724年—1783年)清代汜水县苌家村人,苌家拳的创始人。与陈家沟相距不远,隔河相望。现在陈家沟还流传着苌乃周学艺陈继夏的故事。 陈继夏农闲时不是练拳,就是绘画,他不仅画艺高超,还精太极拳。陈继夏无意中使出的功夫,让他大开眼界,敬佩不已,陈继夏教苌乃周太极拳。


武术家之间的交流之风非常盛行,尤其是本地域几家:陈家沟、苌乃周、二仙娘娘庙(黄庭经产生地)、少林寺、王堡,而且很多相互之间还有亲戚关系,各自拳谱内出现其他家里的理论也多次出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枪杀太平军骁将获朝廷封赏的陈仲甡据传就是王堡的女婿,而陈仲甡冲锋陷阵惯用兵器就是30斤的铁枪,王堡和陈家沟拳术枪法交流一定在所难免。王堡枪谱内也存在晚清太极拳忽雷架高手杨虎的太极拳论。“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其论出手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这是苌乃周拳谱所在与太极拳论相近的理论,下面附录《苌氏武技书》全文,大家仔细看看,里面还有哪些早期陈继夏与苌乃周交流换艺传入苌家的太极拳理论!



                           陈继夏与苌乃周交流的玉皇庙新址


                                            苌乃周老宅



附:苌乃周《苌氏武技书》原文

   苌氏武技书者,清苌乃周所撰也。旧本分培养中气论及武备参考两种,都一百三十一篇。简编错杂,文字讹谬,不知草稿未厘整者欤?将传抄之误欤?今为芟除重复,条次先后,是正文字,写定为六卷,凡七十四篇,更名曰《苌氏武技书》。从其质也,目录具如右。乃周字纯诚,河南汜水人。乾隆时举明经,尝撰《周易讲义》一书。顾自成童,即耽武技,籀诵之暇,辄习搏击。既十载,遇洛阳阎圣道,技大进,卒以此获大名。所著有:《中气论二十四气》、《武备参考》、《武备择要》、《青龙入海》、《罗汉拳》、《黑虎拳》、《白虎拳》、《炮拳》、《小红拳》、《二十四大战拳》、《六合棒》、《猿猴棒》、《六零奇枪》、《飞云八势枪》、《十七枪》、《春秋刀》、《单剑对枪》、《双剑对枪》、《双剑交对》、《剑指七星》、《虎尾蛾眉镰》等书。人以其文士而好武,故号为儒拳师也。或曰苌氏初学于禹让,后遇阎圣道,技益精,周流四方,闻见即广,学乃大成。尝游开封,开封人方苦剧盗王伦。一夕,伦置衣巡抚署门石柱下,附书曰:“衣出则伦去。”乃周闻之,取衣悬诸高竿,扬言曰:“伦三日不去,吾且取尔首。”伦遂逸。乃周妻家秦姓,河阴世族也,宅宇崇闳,庭除石级厚二尺许。秦姓子弟见乃周至,戏提以石,乃周举手挥之,石应手糜散。秦姓子弟复强之裂除石,乃周登石皆中断。又能行于水面,身贴于壁。若此奇怪不常之术传说纷纭,不可备论。然其书言:拳技主于养气,务使气藏于腹,精神合一,气力乃成。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言应敌,则重在虚实相济。言运功,则谓两膊宜柔而活,不可使着力。言仆人,则必前脚速进敌之身后,而不拘在人脚之内外。言练法,则须因势之自然,务使外形一家,再令圆熟,将筋节松开。皆微妙渊深,得其枢键矣。其论打法云:“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其论出手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此太极拳家之要义,而苌氏亦得之,又足见

其采摭之情也。乃周之弟子有柴如桂者,最知名。当川楚教匪之役,常帅团练捍卫乡里,教匪惮之。苌氏子孙亦有能传其学者,及乃周五世孙德普,以技授汜水

袁宇华,宇华当民国十年,任镇嵩军拳技教习,此编始得宣布。陕西冯君超如得

其一部,以示余。余惟乃周所著武技各书本要,已具于此编。自余皆枝叶耳,得

此一编,固可见其技术之全,故为理而董之,使具统纪焉。

徐震哲东甫撰

一九三二年七月

 

   卷一

   中气论 阴阳入扶论 入阳附阴入阴附阳说 入阳扶阴入阴扶阳说 阴阳并入阴阳并扶说 阴阳分入阴阳分扶说 阴阳旋入阴阳旋扶说 阴阳斜偏十字入扶说 阴入阴扶阳入阳扶说 阴阳乱点入扶说

    卷二

   阴阳转结论 三尖为气之纲领论 三尖照论 三尖到论 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莆居前后论 过气论 刚柔相济论 面部五行论 咽肉变色论 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 行气论 点气论 得门而入论 头手二手前后手论 论头 论足 论手 论拳

    卷三

   拳法渊源序 合炼中二十四势 养气论 炼气诀 纳气 中气 论外形 大小势说 论用功 借行气 夺气 三气合为一气 承停擎 肝起肺落 老少相随 阴阳转结 勇气根源 五行能司 中气歌 头 胯 手 足 肘 膝 平肩 仄肩 讲出手 讲打法 讲点气 论打 论拦 论手足 捷快用法 起纵说 打法总诀

    卷四

   论初学入手法 初学条目

    卷五

   二十四拳谱序 二十四字论 二十四字图说 二十四字偏势

    卷六

   枪法(四大纲领 八大条目 十二变通 托枪式 降手) 猿猴棒 双剑名目 论正气 

苌氏武技书 卷一

——汜水苌乃周著 武进徐震重编 

    中气论

   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元之妙。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入元窍,必不能也。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父母构精,初凝于虚危穴內,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

   此气之灵明,发为五脏之神:心之神、肝之魂、脾之意、肺之魄、肾之精与志。赖此主持,呼吸依之,吸采天地之气,呼出五脏之气。呼自命门而肾而肝而脾而心而肺,吸自肺而心而脾而肝而肾而命门,十二经十五络之流通系焉。经络者,气血之道路也。人一呼气血流三寸。呼吸定息,共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昼夜行八百一十丈,阳行二十五度,阴亦行二十五度,共计昼夜凡五十度,遍周于身。自脏腑而出于经络,自经络而入于脏腑,从此而生两仪。乃生肾而骨(肾有左阴右阳),肾属水脏,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生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木能生火。心属火脏,而主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生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五脏以次而长,六腑以次而生,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气,妙合而成,气之聚也,由百骸毕具而寓。一而二,二而一,原不可须臾离也。武备如此,练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敌人不惧,尤其小焉者也。 

......

苌氏武技书 卷二

 

   阴阳转结论

   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故静极而动,阳继乎阴也。动极而静,阴承乎阳也。推而至于四时,秋冬之后,续以春夏,收藏极而发生随之。春夏之后,接以秋冬,发生极而收藏随之。阴必转阳,阳必转阴,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其势一阴一阳,转结承接,顾可不论哉?故高者为阳,低者为阴;仰者为阳,俯者为阴;伸者为阳,屈者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正者为阳,侧者为阴。势高者必落之低,阳转乎阴也。若高而更高,无可高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势低者,必起之以高,阴转乎阳也。若低而更低,无可低也,势必不连,气必不续。俯仰屈伸,动静侧正,无不皆然。间有阴复转阴,阳复转阳者,此一气不尽,复催一气以足之也。非阴尽转乎阴,阳尽转乎阳也。明乎此。转关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扯矣。盖势之滑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必另起炉灶,是求快而反迟,求利而反钝也。

 

    三尖为气之纲领论

   凡事专一则治,以其有主宰,有统帅。虽有千头万绪之多,而约之总归一辙也。如行军有主帅之运筹,治家有家长之规矩,方同心协力,于事有济。练形炼气,动关性命,其气之统领,气之归着,可不究哉?头为诸体之会,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矣。如俯势而头仰,则阳气不入矣。仰势而头俯,则阴气不入矣。左侧俯势而头反右歪,则右牛之阴阳不入。右侧俯势而头反左歪,则左半之阴阳不入。侧仰势亦然。直起势头反缩,则下气不得上升。直落势头反顶,则上气不得下降。旋转而右,头反左顾,则气不得右入。旋转而左,头反右顾,则气不得左入。三阴止于手之內,三阳起于手之背,为臂臑(rú)血气之道路。指法之屈伸聚散,手腕之俯仰伸翘,一有不合,则膊气不入矣。如平阳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气亦不入。平阴手直出者,而反掌勾手,气亦不入。阴手下栽者,掌翘,则阳气不入。阳手上冲者,掌翘,则阴气亦不入。平阴手前荡者,腕勾,则阴气不入。平阳手栽打者,腕勾,则阴气亦不入。侧手直打者,跌手,则气不入。侧手沉入者,翘手,则气亦不入。余可类推。三阳止于足之背,三阴起于足之下,为腿胯往来血气之道路。一足之尖根楞掌,脚脖之伸翘内外,一有不合,则身气不入矣。如仰势踢脚,若尖伸,则阳气不入。俯势栽脚,若尖翘,则阴气不入。起势直撺,若尖伸,则气不得上升。落势下坠,若尖翘,则气不得下降。

 

    三尖照论

   练形不外动静,动则气擎不散,静如山岳难摇,方能来去无着。每见俗学,动静俱不稳妥,盖未究三尖之照与不照也。三尖照,则无东斜西歪之患、三尖不照,则此牵彼扯,必有摇晃之失。如十字左脚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脚尖,头照右手,则中下一线,不歪不斜,必稳。侧身右脚前右手前顺势者,头照右手,右手照右脚。余仿此。

 

    三尖到论

   三尖到者,动静一齐俱到也。不此先彼后,不此速彼迟,互有牵扯而不到也。盖气之着人,落点虽只一尖,而惟一尖之气则在全体。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自练不灵快,摧人不坚刚,皆是此失。凡练形者,须刻刻留意此三处,方为合窍

 

    十二节屈伸往来落气内外上下前后论

   三尖为气之领袖,乃气所归着之处。人但知此三处宜坚实猛勇,不知落点宜全体坚硬如石,方能不惧人之冲突,不虑我之不敌也。其所以坚硬者,则在逐处之骨节。骨节者,空隙也,乃人身之谿谷,为神明之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铜,屈之不能伸,仲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手有肩肘腕三节,腿有胯膝脚脖三节,左右相并,共十二节,乃人身之大骨节 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赖乎此。如石砂袋,逐层填实,虽软物可使之坚硬  但气落随势,有前后内外上下之分。

   如侧身直势,双手前攉者,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翘于上,肩俱脱,膝前弯后凸,气填于后,脚脖伸展;气填于前,跨俱內收,气顶于內。侧身双手下劈者,肘心气填于前,手腕气榨于下,前肩脱下,后肩提起,前膝曲顶膝盖,脚脖撅填脖,后胯屈,后膝伸,外侧脚脖伸蹈,外侧颠提,胯提。正身前扑,双手侧竖前打,肘心气填于中,手腕气实于外,肩俱脱,膝盖前顶,气实于前,脚脖屈握;气顶于后,胯屈握。小四平两手平托,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填于内,肩俱脱,膝分摆,气实外侧,脚脖内侧着力,外摆开 余可类推。

 

    过气论

   落点坚硬,猛勇莫敌,赖全身之气,尽榨一处也。然有用之而气不去,气去而牵扯不利,未知过气之法也。盖人身之气发于命门,气之源也,著于四末,气之注也,而流行之道路,总要无壅滞,无牵扯,方能来去流利,捷便莫测。故上气在下,欲入下莫牵其下。下气在上,欲入上勿滞其上。前气在后,顺其后而前自入。后气在前,理其前而后自去。左气在右,留意于右。右气在左,留意于左。如直撞手,入气于前,不勒后手。撑后肘,气不得自背而入。上冲手,下手不插,眉不下脱,气不得自胁而上升。分摆者,胸不开,则气不得入于后。合抱者,胸不闭,则气不得裹于前、直起者,须勾其脚、直落者,须缩其顶。左手气在右脚,右手气在左脚。俯势,栽势,前探势,掀其后脚之根也:坠落者,坐其臂、举势者,颠其足。栽磕莫翘其足,恐上顶也。蹄撩勿伸其脚,虑下扯也。扩而充之,势势皆然。总之气之落也,归着一处;气之未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扯不前之患矣。

 

   刚柔相济论

   势无三点不落,气无三尽不尽,此阴转阴中间一阳,阳转阳中间一阴之谓也。盖落处尽处是气聚血凝止归之所,宜用刚法;而间阳间阴,是气血流利,宜用柔法。不达乎此,纯用刚法,则气铺满身,牵拉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无有归着,落点亦不坚硬、应刚而柔,则气聚不聚。应柔而刚,则气散不散。皆不得相济之妙故善用刚柔者,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必如是,则刚柔得宜,方能无气欠不实,涩滞不利之患。

 

   面部五行论

   怒动肝兮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唇吻开撮振脾气,眉皱睛注肾中寻。五行之气,内合五脏:肝合木,心合火,脾合土,肺合金,肾合水;外通七窍:目为肝之窍,耳为肾之窍,口为脾之窍,鼻为肺之窍,舌为心之窍。其精华注于目,其五色分于五岳。额颅为南岳,色赤;地阁为北岳,色黑;左颧为东岳,色青;右颧为西岳,色白;鼻准为中岳,色黄。又眉側生属肝木;鼻通清气属肺金;眼聚精华属肾水;舌司声音,发自丹田,属心火;唇司容纳,属睥土。凡一动之间,势不外屈伸,气不外收放。面上五行形象,亦必随之相合,方得气势相兼之妙。故收束势者,气自肢节收束中宫,面上眉必皱,眼包收,鼻必纵,唇必撮,气必吸,声必噎,此內气收而形象聚也。展脱势者,气自中宫发于肢节,面上眉必舒,眼必突,鼻必展,唇必开,气必呼,声必呵,此内气放而外像开也。留心熟练,内气随外,外形合内,内外如一,坚硬如石,方用引法初以手拍之,次以拳打之,末以石袋木棒击之。由轻而重,渐引渐实,自不虑面上无气矣、俗学不悟,谓故作神头脸,怪模怪样以惊人,岂通元达理之士哉?

 

   咽肉变色论

   此炼气炼到成处,真元充足,由内达外,气聚血凝,结成一块之候也。人之生也,禀赋虽一,而得气则殊,以五行有五性五形五色之同也。故禀木气而生者,其形瘦而长,其性多怒,其色苍。禀火气而生者,其形尖而削,其性多喜,其色赤。禀土气而生者,其形短而厚,其性多郁,其色黄。禀金气而生者,其形白而美,其性多悲,其色白。禀水气而生者,其形肥而润,其性多恐,其色黑。炼气练到至处尽处,无以复加,则功成圆滿,真气充足。气一收结,气止血聚。血者,华色也,气血不行,肌肤随气,收贴于骨,五形真气,尽现于外,各随所禀以呈,乃有青黑赤白黄五样颜色。其有一人而五色兼见者,此五气兼禀,而色故杂见也。有遍体其冷如冰者,此真阳尽收中宫,而不达外也。明此,则知肉之咽也。随气而来,色之变也,随气而化,出于天然,无幻术也。

 

   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

   神者,气之灵明也,是神化于气,气无精不化,是气又化于精矣。盖人之生也,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以成此形体。既生以后,赖后天水谷之津液以化精,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明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故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借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能胜物之谓也。无精神,则无气力矣。武备知此,惟务聚精会神,以壮气力,但不知精何以聚,神何以会,是殚毕生之心力,而漫无适从也,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聚之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茎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提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在上之气,尽归于下,而不上散,下上凝合,团聚中宫,则气聚而精凝,精凝而神会,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坚硬矣,即南林处女所谓內实精神之说也,但须练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无不坚实。不然,如炮中无硝磺,弩弓无弦箭,满腔空洞,无物可发,欲求勇猛疾快,如海倾山倒,势不可遏,必不能也。此练形炼气之最紧者,谨之秘之,切勿妄泄,以遭天谴。

 

    行气论

   此交手认路法也。手一出,气着一面,不能四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打其上,斜正屈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攻其无备也。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我不回手,惟转手头催二气以打之。他再变,我再转手头催三气以打之。此埋伏之法,出其不意,但须占其行气,方能入彀。盖彼气方来,其气未停,我乘而催之,则可东可西,无不左右逢其源。其机只在一动,他动我即动,他自不暇为力,若待他不动我方动,他反乘我之行气矣。其间不容毫发,学者宜留心。

   任他勇猛气总偏,此有彼无是天然。直截横兮横截直,一气催二二催三。由他滑快归远路,守我安逸自粘连。为问是何来妙诀,只在行气一动间。

 

    点气论

   似梦地着惊,似悟道忽惺,似皮肤无意燃火星,似寒侵腠打战悚。想情景,疾快猛,原来真气横浓。震雷迅发,离火烟烘,俗学不悟元中窍,丢却别寻那得醒。此看人肌肤,坚硬莫敌,而深入骨髓,截断荣卫,则在乎气。气之所着,未有不痛。痛则不通,理应然也。能隔气血之道路,使不接续,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可以分骨截筋,毙性命于倾刻,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明其聚,知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彀。如射之中的,正形体,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鍭羽匀停,聚中气,神凝气充。如开弓弛张,方圆勒满,而中的之神勇,可穿杨叶,可透七札,乃在撒放之灵不灵也。故气发如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词,自然有得心应手之妙,切勿间语略过。

   余谓此精神之至极,不为异也。盖神之所注,气即聚焉,气之所聚,神亦凝焉神气凝聚,象即生焉,象之所丽,迹即著焉。生者之神气动乎此,亡者之神气应乎彼,两相翕合,遂结此形,故曰缘心生象,又曰至诚则金石为断也。

     得门而入论

   语云:活有外门,非外门及门外也。盖拳之催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如物之藏室,不得其门而入,纵有神手,不能为也。手之门有三,手腕一也,此大门也;肘心二也,此进一层外二门也;膀根三也,此更进一层三门也,进此三门,已近内院,可以升堂入室矣。故交手只在手腕者,则屈仲往来,任意变化,无穷无尽,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亏,终不能催人,一点即倒。着意肘心者,虽进一层,亦有变化,不能操必胜之权。唯一眼注定他之膊根,不论他先着手,我先出手,只在此处留心,邀住他手,粘连不离,随我变化,任意挥使,无不如意,他自不能逃我范围。

 

    头手二手前后手论

   外门入手相交,多失着者,以其有十失,故不能取胜。未交手不能聚气于未然,空腔无物,气发不疾不猛,其一失也;不知二手搁胸下,以顾上下冲击,二失也;未交手先搁势,空隙显然,三失也;闪势而进,不敢直进,舍近就远,劳而不逸,四失也;进必上步,横身换势,宽而不秀,五失也;交手只在手腕,不知近身,六失也;放过头手不打,七失也;二手敕住还不打,八失也;三手四手方才冲打,九失也;躲闪隔位,粘连不住,十失也。有此十失,交手焉能不败?未交手即聚气凝神,两手交搁胸下,看他那脚在前,即贴近那边身子,着意他膊根,制住他膊根,此闪门之法。以待他之动静,我先出手,照他膊根一伸,头手即得,不俟二手。他先出手,我亦照住他膊根即得,不必顾住他手,然后冲打,则迟而有变矣。盖此法乃开寸离尺之巧,照他膊根,此地开一寸,则手梢离一尺矣。又截气捣虚之妙,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疾雷不及掩耳者,此也。或遇捷手退晃打,我不换手,不屈膊,催二气以打之。我去打他左,他退左进右,我不回手,挪打他左膊根,盖我在圈内,他在圈外,我以逸他以劳,任他滑快,无不奇中。此前出手而前手打之秘诀。间亦有继以后手,此用所当用,非强用也若不当用而用,则动必横身,每见用此而迎人之打者,盖未见其有此失也。

苌氏武技书 卷三

 

   拳法渊源序

   夫拳者,盖非神出鬼没之势也。凡人自有生以来,三周未过,闲玩时,即能侧正俯仰,高低伸屈,平踏乱颠,进退蹬踢,各样等势,往往带出,惜未能联贯以充之耳。余自从师四十余年,屡屡时验,微开茅塞,遐想隐隐相合,方知书言“子归而求之,有余师”信不误矣。余今同志多人,从余学习,故明言以书之,令其易入。今将打法,开列于后,以此为序。

 

    合炼中二十四势

   合炼之法,为练形第五层功夫,乃形气合一,成功之法也。其中起落高低,侧正俯仰,斜歪纽缥,各有一定之法,统其势,则有七十二,以应七十二候;充其势,则有三百六十,以应三百六十五度。三百六十,繁而难演,惟撮其要而为七十二,又分而三之,则有上中下各二十四以应二十四气。上二十四势,起纵飞舞也。下二十四势,地盘滚伏也。中二十四势,不起纵,不地盘,中平之势也。盖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其升其降,自高而低,高而复低,三才分配,自然之理。但起纵地盘,初学不能骤习,惟此中二十四势,虽不能尽中势之变,然从此入手,可为初学阶梯,习之殊觉易易,如式练成,再将上下四十八势练熟,则奇正变化,自然生生不穷,又何必多记套数,以为岁月之累。前此练腿,练膊,练手,练足,练头,练肩,练肘,练身,炼内气,炼引气,炼元气诸说,皆是分练之法。至于头手脚如何合法,势已转接;如何连法,宜刚宜柔;如何用法,不经此番讲究,此番磨炼,则三尖不照,落不稳当;三尖不到,此前彼后;阴阳舛错,气不接续;刚柔颠倒,牵上拉下,欲求稳如泰山,捷若狡免,必不能也。盖形以寓气,气以催形,形合者气自利,气利者形自捷,非两事不假借也。练之之法,势势穷,则三尖配合;动静验,则三尖毕集。阴转阳,阳转阴,勿隔位而另起炉灶。柔过气,刚落点,须相济而莫失伦次。上气在下,下气在上,详其牵拉。前气在后,后气在前,理其阻滞。势无三点不落(头手脚),必三点方落点。气无三催不至,不至三催莫出手(心气神)。杀势审其变化,救势详其周密。如是练去,熟极巧生,不失规矩;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世之练形者,不明此为最后成功练法,入手使用,又不洞晰此中详细,以至倒行逆施,用力多而成功少,岂知此番讲究,乃内丹根基,为天地所珍秘,非其人不传,非其时不传,非其地不传。得吾道者,大可以返本还源,超脱飞升;小可以强筋健骨,却病延年,非仅劈坚破锐,成此技艺而已也。凡我同志,宜谨之慎之,珍之秘之,勿致妄泄匪人,庶不至获罪天谴,有负授者苦心。

   练形合气,炼气归神,炼神还虚。形者,手足官骸也;气者,阴阳周流也;神者,心之灵妙,触而即发,感而随通也;虚者,无极也。阴阳本太极,太极本无极,至无而含天地之至有,至虚而含天地之至实,不参色相,不着蹄筌,以迹求之,则失矣。始不着力,方能引出自然之力,且可便于转换.不至发难。

   此说二十四字头一势,此二十四字,只是一个气,每势必有气,皆管此二十四字,但用去随应变有差别耳。二十四势,皆是纳气之法,纳气头面形容之说,凡纳气皆以头面为先,其要只是转四个圈,左往右,转一圈;右往左,转一圈;前往后,转一圈;后往前,转一圈,皆是皱眉促鼻,上唇后束,下唇前朝,如象卷鼻之状,所云纳气如吞川是也。盖必如以口吞物,尽力一吸,气方纳得充实饱满。前后左右四圈因势之自然,一势只有一圈,非每一势皆有四个圈。

 

    养气论

   夫气者,上通九天,下通九渊,中横九州,无处不有,无处不贯,密之在一心,充之周一身,发之有道,约须得诀。六腑虽主气,而气尽发于五脏、五脏虽约气,而气还出于六腑。六腑何在?在乎上。五脏何在?在乎下。上下之中为何物,一曰黄房,二日元吴,三曰大极室,四曰道之枢纽。充于上为天关(乾南为首),极于下为地轴(坤北)。天关出月窟,地轴发天根,天根月窟间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气之发也,若水之流,一呼千里,一吸千里,妙在尽心。气之敛也,入于神室(即黄房),其硬若金丹,其圆若走珠,其方必中矩。其发于头也,有五行之分,其中于身也,有阴阳之殊,五行须随阴阳(阴阳交也),阴阳还自一气,成至大至刚,天地不能容,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即此是者也。

   此书所言炼气,皆外壮法。若内壮,在易筋经。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又不可使力,须因势之自然,徐徐轮舞,务将外形安放一家,再令轻活圆熟,转关停顿,操纵开合,一一如式,势势展施,将筋节骨骸,处处松开方得,每日约得百遍。

   上在离,下在坎,离中虚,在顶际为阴。又坎中满,在命门为阳。中宫在脐下为黄房,阴阳交会之处。心为君火,命门为相火,君火动,相火随之;君火为主,相火辅之。火即肝气,阳也。坎宫之阳气,由后而过于前,自下而升于上。离宫之阴气,自上而降于下,二气相交于中宫,则气聚矣,气聚则力生矣。

 

    炼气诀

   气以心为体(气必随心),心以气为用(心能运气)。五行本一心,阴阳无偏重。上下周一身,部位各不同。前阴而后阳,仰轻而俯重、阴还阴处结,阳还阳处动。上本是阴始(即离宫),下却是阳充(即坎宫)。上下凝乎中,中气甚坚硬。周上冲乎天,周下势如山。左归须右转,右归须左牵。前进若流水,上打如举山。落点似飞石,机发离弩弦。气发若风声,气纳如吞川。前奔星赶月,后退如蓬转。指须勾连用,两肩如运钳。上下一气结,民富国自安。晓得此中诀,炼之自无难。

   凡一身之进退动静,以心为主,心君也,出令者也。(心无形,惟无形,故能形形而不形于形,以意知者也。以命门为辅,命门气之所从生,乃一身枢纽,宰相也,传君之令也。以头倡率手足,头为众臣之主事者,为总督元帅,钦差大臣之类,皆是也。手足庶尹百执事之类是也。故每一势之操纵收发,心先,命门为次,头又次之,手足则次而又次之。

   神动天随,纯任自然,若一矫揉造作,则凿矣。操纵在手,变化从心,随机而动,人力不与。

 

    纳  气

   头面往上扬,则咽喉之气易入。口上唇往上微缩,下唇往前朝,如象卷鼻。两小眼角两脉往下抱,至两口角止。脊后之脉,自腰而上,从顶际过来,至上口唇止,前心自下直上,至下口唇止。纳气之形,只是四个圈,由左向右转一圈,右向左转一圈,由下往上转一圈,由上往下转一圈,头面之形如此,总因捶势用之。

 

    中  气

   气由肾发,自后而前,由裆中过来,自下而直往上冲,必须下闭谷道,气方不下泄。至气上冲至胸上,几乎欲出矣,必须用口尽力一吸,上闭咽喉,气由上下,至丹田。两肩一塌,两肘一沉,两胁一束,气自擎于中宫,不至胸中无物矣。吸气即所谓纳气如吞川也,气须在身正中,直上直下,只可以意知之,以神会之。若必执而求其模样若何,形迹若何,则凿矣,摸矣,不惟无功,而且得病不轻。

 

   论外形

   头为一身之领袖,身使臂,臂使指,而命门乃一身之枢也。头似蜻蜓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腰如鸡鸣卷尾,卷则气由后往前收而不散;脚似紫燕入林;裆口前开后合,中间圆。咽顶百会穴在顶,涌泉穴在足心,会阴穴在二便之间。百会气往丁榨,涌泉气往上提,会阴气擎住一身,上下之气,皆收入中宫,是之为合。

 

    大小势说

   合势不嫌其小,欲气舍得足也。开势不嫌其大,欲力发得出也。非徒长身为大,屈身为小。

   力是自然之力,故初学必以不着力为是。

 

    论用功

   起势时气要松活,气要擎而不硬,落点方一齐着尽,使尽平生气力,始得刚柔相济之妙。

   按尽者,回环之后,再将骨肉往一处一尽,是尽向里面,此则似尽向外矣。

   通身俱要气擎,顶心往上一领,然后发势,总之身要搁于两腿正中,直起直落,方无邪歪不停之病。

   脚不可平放,全脚履地,将力用死,致犯转势不捷之病。惟用脚尖着地,落点一尽,方无不稳不灵之患。

   第一要三尖照,三尖,头手脚三尖也。其次要气催三尽,尽者(角秦)也,头手脚三(角秦)也。

   按此说讲尽字亦是尽向外,与骨肉一处一尽,似有谬处,再证。

   第一用功时两胳脖俱要柔活,切不可使着力,拳头要搦得紧,与胳脖平直相对,不可上仰下勾外邪。胳脖来去柔活,方能练到疾快猛地位,不致落于强硬死筋坠里。拳头搦得紧,直对胳脖,方能练得筋法出来,乃粘着人皮时,浑身如打电形象。怒力一(角秦),三尖照落,方能打得结实着筋,而人难招架矣。若拳头上仰如抬头状,下勾如提勾形,外邪如扭顶样,不惟力用不出,打人不着重,落到人身,必致损伤自己手脖,而难用功矣。

   攒骨节者,前骨节往后攒,后骨节往前攒,上骨节往下攒,下骨节往上攒,所谓合则无处不合也。

   回环者,合之半,尽者,小回环。凡单势,有直入者,此发势也,有抡圆圈者,有将手一拧者,皆是回环之意,只以退为进一语尽之。但合在未合手之先,先将自己气力一振,一聚回环,则即交手之时。所用之势,因我身初进,未粘他身,上下必着力发泄,故必须回环以擎其气。若既近彼身上,即便发势,恐仍力有未足,故须再加一尽,气力方勇而人莫当。故学此道者,先抡大圈,渐抡渐小,迨于成时,則有圈而不见圈,纯以意知,自不着迹。

 

    借行气

   借行气者,借人之气方行而打之也。盖彼之势既发,已近我身,尚未落点,我即趁此机会,发我之势,彼欲退不得,欲拦不及,再无不妙之理,若稍前,则彼尚可退回,稍后,则我已吃亏,所谓后发先至者此也。如此,则迎机赴节,随时得宜,不患技之不高矣。诸家所谓将计就计,借力使力,不外此诀,所谓惊战(禁力)正于此时用之。

 

    夺气

   闻之,与人交手,先有夺人之气。夫交手而拦其手,谓之头门;拦其肘,谓二门;制其膀根,谓之三门。故必出手先制其膀根,是谓登堂入室,探而取之,彼自不能转手,而纵横唯我矣。

   志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又曰:其势险,其节短。又曰:贵神速,以逸待劳、此意须善领会。

   灵活之法,无他道谬巧,总由熟而生,由静而得一。

   尽者,将落点时,嫌力不足,气不充,再将骨肉往一处,吃力一尽。如鸟铳,药既装入,再用铁充充瓷,令药坚实,见火方有力,故曰回转。他本云:如飞电,当是既尽之后,发势之时如此,非尽字莫解也。

 

    三气合为一气

   头一势未交手,先聚气。聚气者,君火动,相火辅,由腰后而收于前,阳气从下上冲胸膈,口中纳气,由肺而落,阴气下降,入于丹田,阴阳相交,所谓肝起肺落者也。此谓一合二势。浑身俱往前进,下气再往上冲,口再一纳气,纳于脐之上、心之下,上身往下一榨,浑身骨节节节攒住,务令坚实。身子虽猛勇向前,胳脖手俱往后攒,名为回还。回还者,牛合也。如此,则势进而气益聚矣。盖浑身向前一扑,手再回还,骨节自能攒紧,坚于铁石,此二气也。临落点时,仍嫌力有不足,无可回还,再将骨肉往一处一束,名之曰尽,此谓三气。譬如炮然,卷得愈紧,则响得愈有力。始用功时,先要学聚,次学回还,再次学尽。功力熟时,三气合一,方能有用。合则无处不合,开则无处不开;上为阳,下为阴;静为阴,动为阳;退为阴,进为阳;气往上冲为阳,下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出乎为阳,回手为阴,不可执一而论。仰为阳,覆为阴,柔过气,刚落点。

 

    承停擎

   天地交合万物生(阴阳交也,交则力生),不偏不倚气匀停(而势不空矣)。千秋万岁常擎聚,唯有和合一气通。

 

    肝起肺落

   终始万物春与秋,阴阳升降一气周,欲明肝起肺落者,只在呼吸个中求(肝木肺金一气者两相交也,交于中官)。

   盖肝属木,故能生火、肝火动,则气自下而升于上,阳也(坎宫之阳)。气者,力之所由生也。而气力之根源在命门中极,故曰阳气在下。肺属金,金克木,故能约肝气而使之丁降,降者阴也(离宫之阴),故曰阴气在上。在下之气发动而不可遏者,阳气上升也;在上之气纳闭而不使出者,阴气下降也。二气相交于中宫,故曰中气。

 

   老少相随(隔打一气不少留停,方谓之随)

   少随老兮老随少,老少相随自然妙。同心合意一齐出(疾疾疾,手快打手迟),哪怕他人多机巧(疾者,后发先至。乘彼之间而动,借其气之方行,势之未止,迎机而发,则愈疾愈妙)

 

    阴阳转结

   阴转阳兮阳转阴,阴阳转结互有根。欲知阴阳转结理,还向阴阳转处寻。

 

    寻气根源

   天地正气集吾中,盛大流行遍体充。孟氏所谓浩然者,更有何气比其能。

 

    五行能司

   肝司主持居震东,脾能统摄在中宫。心主离火神变化,肾能盈满气力充,欲知肺家何所司,分布节制是其能。五行妙用真如此,会得呼吸自精通。

 

中气歌

莫道婴姹两离分,中有黄婆作奇姻。颠倒交媾黄屋里,相偎相抱更相亲。

女像天兮卦属乾,侧正俯仰自天然。少阴少阳皆从此,阴阳入附非等闲。

一胯擎起一胯落,起落高低使用多。下体枢纽全在此,莫把此地空蹉跎。

两肩垂兮十指连,生克制化五行全。敌吃横推看三至,当面直入是三传。

足履地兮势如山,点颠平踏自天然。唯有随跳与乱点,擎气多着在脚尖。

两手垂兮两肘弯,三请诸葛人难防。屈可伸兮伸又屈,看来用短胜用长。

肘有尖兮膝有盖,膝盖更比肘厉害。左右勾连一跪倒,金鸡独立法无奈。

平肩

两肩擎起似运担,擎气全在肩骨尖。前开后合天然妙,双峰对峙自尊严。

仄肩

一肩高兮一肩低,高高低低不等齐。低昂递换多变化,七搒十势亦出奇。

讲出手

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处女,奋之如猛虎。得吾道者,以一当百。

讲打法

 一、凡側正诸势,宜将身子搁于两腿中间,三尖照落,不可此前彼后。

 二、两腿不可过宽,两手不可探远。过宽则转身不利,难免倾跌之患;探远则转关不灵,下势不生。

 三、打字即如常山蛇势,打首尾应,打尾首应,打中则首尾俱应。

讲点气

   气未动兮心先动,心既动兮气即冲。心动一如炮如火,气至好似弩离弓。学者若会浑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

   莫道点气零零星,须要全神运在中。如梦里着惊,如悟道忽醒,如皮肤无意燃火星,如寒栗打战悚,如云深就里打电踪。急急就里打战悚,想情景,疾快猛。

 论  头

   头圆像天,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气,阴阳入扶,全视乎此。此处合,则一身之气俱入。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其气之结聚落点,有一定之处,不可不知。正俯势为入阳气,头必俯而栽,气落额颅印堂间。正仰势为入阴气,头必仰而掀,气落脑后风府间、正侧势为阴阳气俱入,头必侧而栽,气落头角耳上边。斜侧俯势为阴阳气斜入,头必俯而歪。气落额角日月间。直起势不偏不斜,不俯不仰,为阴阳气直入,鼻必正而直,气落百会正顶心。又要知催气之法,乃不牵扯。如仰势入阴气,下颏掀,胸必昂,腹必鼓,斗必举,足必跷,则三尖一气,阴气自入矣。俯势入阳气,下颏勾,背必弓,手必落,脚跟掀,则三尖一气,阳气自入矣。侧势阴阳齐入,腮必掀,肋必提,一脚颠,一脚落,一膊起,一膊插,则三尖一气,阴阳并入矣。直起势阴阳上冲,头必顶,肩必耸,脚起纵者,翘必提膝,不起纵提膝者,颠尖伸膝,则三尖一气,阴阳俱入矣,侧斜俯仰,可以类推。

 

    论足

   古人云:头圆像天,足方像地。又云:手有覆有反,以像天。足有覆无反,以像地,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盘石之稳;动如舟揖,无倾仄之忧,如地之镇静而不动,平稳而难摇也。其用法有虚实,有两脚一虚一实者;有两脚前虚而后实,后虚而前实者;有左虚而右实者,右虚而左实者;有一脚之尖根楞掌,应虚而应实者、总之不实则不稳,全实则动移不利,而有倾倒之患;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而有摇晃之忧,虚实相济,方得自然之妙。足有伸跷,足尖伸而下入者,气下降而沉栽也。足尖跷而上勾者,气上升而浮飘也。有横顺,有两脚齐横者,有两脚齐顺者。有丁字步,一脚横,一脚顺。有八字步,两脚微往外开,如八字样也。有雁行步,两脚半横半顺,排列一样,如雁行之齐也。有轮摆,轮有半旋轮、侧栽车轮、俯仰无底斤斗轮、摆有外摆、内摆。有洒蹬,洒脚后伸,蹬脚前尽。有踢跺。踢脚前跷,跺脚横截。有拧捣,拧脚尖旋,捣脚跟跷,能催送一身之气,身去脚不去,则牵扯而气散,何以扶助前子之力。前手之气在后脚,后脚不随,身气不入,终只半勒,气不充满。足为百骸之舟楫,一身之领袖,少有不合,全体之气俱不入矣。步法之用,不可不细为区别。侧势前扑者,雁行步,半斜半顺也。十字步前探者,丁字步前微橫,后全顺也。倒吊曳身者,亦丁字步,前步后横,后步颠顺也。小四千坠落者,八字步尖往外开。直身上窜者,双颠步井齐展,脚背尖直竖也,起纵步一脚起一脚落,前进者,后步先动,后退者,前步先动。起要跷脚尖,落要伸脚尖,挤步侧身前进者,俱横步。挤步正身进者,前步微横后全顺,俱足后步先动,挤步前进,后催前也。抢步仄身前进者,俱横步。抢步正身前进者,前步横,后步顺,俱是前步先动、抢进携后,前带后也拉身侧身后退者,两脚俱横。拉步侧身后退者,前步横,后步顺页,俱是后步先退,将前步扯回也起纵横剪者,左剪先动右步,右剪先动左步,起跷脚尖,落伸脚尖也乱点无定步,两脚尖惊点任意也。纽缥步,轮旋脚俱颠,落点外楞着力。推我后退,两脚尖颠擎;推我不倒,外搂前栽。弓背磕头,两脚齐颠,硬膝退剪,车轮脚伸尖直腿,不可勾脚以退。气平徜步,两脚猛踢,平身直窜略单大概以明变化,总之以随势为妙,不乖其势,不逆其气,步法之用,斯得之矣。

 

    论手

   吴氏澄曰:手有五指,指有三节,而大指一节,隐于大指之内,像太极也,共十五节,两手合数,共三十节,以像一月三十日。日冬短夏长,春秋平,故中指属心,主夏,独长,火也。小指属肾,主冬,独短,水也。食指属肝,主春木。无名指属肺,主秋金。二指等齐,春秋平也。大指属脾,主土,旺于四时,兼乎四德,独当一面,故四缺其一二,尚能持物,若无大指,则无用矣。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巧。其指法,研手,气落小指外侧;荡手,气落后掌。此二手五指并排一片,指尖翻翘,余手俱宜五指圈撒,罗列周围,指节勾握如弓,气方擎聚不散。

   如竖敌手,回勾手,大指与小指相对领气,水必合土,天一生水,得地之五而成六也,平阴手,平阳手,大指与中指相对领气,火必合土,地二生火,得天之五而成七也。仰邀手,大指与食指相对领气,木必合土,天三生水,得地之五,而成八也。阴掤手,大指与无名指相对领气,金必合土,地四生全,得天之五,而成九也。是金木水火一无上之不可也,知此,则指相合有一定不易之理也。分毫有错,气即不入矣。至于用法,则有九则,直出直回,一也;仰上攉挑,二也;俯下沉栽,三也;外勾外摆,四也;内勾抱搂,五也;斜攉右上,六也;斜劈左下,七也;斜领左上,八也;斜掉右下,九也。四正四隅,兼以直出中路,又合乎九宫焉。

 

    论拳

   拳者,屈而不伸,握固其指,团聚其气。其揝法,以大指尖掐对食指第三节横纹,四指蜷紧握固,一齐着力,必使分之不开,击之不散,方为合窍,此乃土贯四德,五行团聚之法也。其用法亦有四正四隅,合之中宫九法,其气亦非铺满身,落点有一定之处,随势体验,不可混施。如平阴拳下栽者,中指二节领气。平阳拳上冲者,中指根节领气。侧举上挑者,大指二节领气。侧拳下劈者,小指根节领气。不拘侧平直冲,小指根节二节中间平面领气。明乎此,余可以类推矣。

讲点气

   气未动兮心先动,心既动兮气即冲。心动一如炮如火,气至好似弩离弓。学者若会浑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

   莫道点气零零星,须要全神运在中。如梦里着惊,如悟道忽醒,如皮肤无意燃火星,如寒栗打战悚,如云深就里打电踪。急急就里打战悚,想情景,疾快猛。

论打

直出彼掤并攀送,掤插送跺攀用擎。刚柔相济如轮转,恰似无意燃火星。

论拦

彼击左兮吾击右,何须一处苦相求。竖来横截勇如电,我承彼沉只用丢。

论手足

出手脫肩里合肘,左右扶助似水流。击动首尾一线起,打法何须掤攀勾。

捷快用法(目不及瞬如炮燃火动)

懈又懈来松又松,吾气未动似病翁。忽然一声春雷动,千车万马把阵冲。

起纵说

工夫总在呼清倒浊,尤在养静。

打法总诀

彼不动兮我不动,彼欲动兮我先动。





苌氏武技书 卷四

    论初学入手法

   大凡初学入手时,两肩务要松活,不可强硬。两肘务要内连向下,不可外圈。务须脚尖着地,绝不可平放,平放致起脚不利。前脚必须向前顺踏实,要脚尖点地,后脚必须斜放,亦不可太实,使全脚履地。至于头随势转,阳亦阳势,阴亦阴势,不阴不阳,头亦不阴不阳势,有斜歪纽缥,头亦随之斜歪纽缥。若两手之左右屈伸,则因人之势远近而用之,实无一定之规矩,总因人手之远近高低,我手亦随之高低屈伸。唯两腿之曲直,却有一定规矩,前腿固不可太曲,太曲失于跪膝;又不可太直,太直嫌于直硬。后腿之曲直,全视步法之大小,大步法后腿舒展,力方用得出,小步法后腿曲直,与前腿曲直不大差别。身之俯仰,亦全视步法之大小,大步法身必稍斜向前,半侧势;小步法身须放在两腿当中,亦必半侧势。三尖照者,鼻尖子尖脚尖上下一线相照也。三尖到者,眼睛拳头脚尖不先不后,一齐俱到也。三合者,脚手眼相合也。凡出手要比何势,打人何处,我眼神所注,手之所打,脚尖所进,须一齐俱进,一齐俱到。凡打势不论何势,欲论开门,无分左右势,我手腕硬骨处,插人肘前软肉上,用力劈之,如执斧破柴之状,将人胳脖劈下,我拳随之落点,始能得势,而人不能滑脱。落点情形,头似蜻蜓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脚似紫燕入林;落点之理,恰似云里打电;发势之机,好似弩离弓弦。学者潜心用力,方可造入精微之域。

   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法步眼比清;又不可使力,须因势之自然,徐徐轮舞。务将外形安放一家,再令轻活圆熟,转关停顿,纵开一一如式,势势展施,将节节骨骸,处处松开,方得为妙。

 

    初学条目

   一、学拳宜在静处用功,不可向人前卖弄精神,夸张技艺,方能鞭策着里。《论语》云:“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信然乎。

   二、学拳宜郑重其事,不可视为儿戏,则无苟且粗心之病。

   三、学拳宜明其理,传其神,顾其名,思其形,方能精妙入细。

   四、学拳无论偏正反侧诸势,宜将身子搁于两腿中间,方能稳如泰山,少有歪邪,便是东扭西裂,南倒北疴,岂不蹉跎可笑矣。

   五、学单前脚横立,大足指心气宜往内勾;后脚竖立,后跟往外一拧。两膝相对,既无不牢之病,裆亦护得住了。

   六、学拳步法,不可贪远,恐仓皇失措,不无倾跌。但能跳得高,不愁不远矣。高字当在远字之上,远字当在高字之下,良有以也。

   七、学拳左动必右应,右攻必左辅,左右相生,方得阴阳周流之妙。

   八、学拳用尽平生之力,方能强壮,如狮子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则全神毕赴,自无坚之不破矣。若曰:我本无力,不亦已乎。

   九、学拳停顿处宜沉着有力,转关处宜活泼随机。

   十、学拳力要用得出,气要留得住。用得出,处处如战;留得住,步步要擎;擎中有战,战中有擎;出没变化,不可物相,物相则非矣。

   十一、学拳脚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心合,心与神合,神与气合,气与身合,再无不捷妙灵和处。

   十二、学单先以用功为主,一身血气周流,方能浑元一气。

   十三、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

   十四、学拳一势精灵,约得千遍,方能练熟。若不熟练,还是千遍。

   十五、学单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

   十六、学拳不可令腐儒辈知,一知之,便自引经道古,说出多少执谬无干话头,反惹人心生嗔。谨避之可也,密藏之可也。

   十七、学拳不可轻与暴虐人比试,轻则以为学艺不高,重则触其恼怒。见时以奉承为主,不可贬刺,则彼心悦意解,彼亦乐推戴我矣。

   十八、学拳禾可轻泄于人,更不可妄传于人。轻泄于人,则道听途说,必然不肯用心;而妄传于人,则匪类生事,定是不得脱身。

   十九、学举初时宜整顿身法,讲究步眼,不可说先记住大概,熟时仔细再正,再正则终不正矣。《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二十、学拳宜作正大亭情,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阴符曰:“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丧命,可不慎与。”

   二十一、学拳宜人端方,简默少言;以豪杰自命,以圣贤为法,方能明哲保身。

   二十二、学拳宜心领神会,博闻广见。凡人所不知者,我必知之;凡人所不能者,我必能也。审端则竟委,声入则心通,如此方可做人师。

   二十三、学拳宜专心致志,殚心竭力,方能日进一日。若浮光掠影,扬扬自然,视为已成,而不知早见弃于大雅也。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味深哉!

   二十四、学拳先看二十四正势,再看一套偏势,正以立其体,偏以行其用,偏正相济,体用兼全,不忧武艺不高人矣。

   二十五、学拳不拘老幼,不怕暗昧,只尽得心,舍得力,不成不休矣。夫子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静而思之,信然信然。

   二十六、学拳往往有浮夸之子,自矜聪明,谓他人之拳,一见即会,不知一见即会,再见再不会矣。是拳理幽深,非皮肤可比;势多奇异,非平常可比。同窗有习之累月,而不肖其势,积年而不解其理者,而谓可一蹴而就也,岂不难哉。

 

苌氏武技书 卷五

    二十四拳谱序

   虎牢张八,年三十学艺,枪刀剑戟,靡有不精,其神拳二十九势,世无知者。嗟乎!人知之未必果高,而高者不求人知,且唯恐人知,即间有知者,亦无异于不知也。余成童苦嗜武,读书之暇,他务不遑,专以舞蹈为乐。虽先兄屡训,私爱终难自割,徒以传授无门,东支西吾,劳而罔功,深愧无成。后十年,遏河南府洛阳县阎圣道,指点一二,颇觉进益。又十年,得字拳四十法,臆续三十件,积为七十则,但繁多莫纪,乃约归二十四,命以名,示以窍,使学者便于服习。然恐胶柱鼓瑟,苦其拘执不化,兹因冬日清闲,就二十四而扩充之,每一而分为八,共合一百九十二,纵横奇变,于此毕具。世有知者,不见可喜,假令湮没终身,亦所不怨也夫。

   拦架之法,不外开合挑压四字,拦住以后方直入,用往外拨为开,内拨为合,上拨为挑,下拨为压,前去为直入。此开合非炼气之开合,勿误认。

 

   二十四字论

   阴阳字之祖,应为气之先。阳者耸乎上,其势不可攀。阴者伏乎下,如云之覆山。莫作呼吸论,只以升降言。承者承乎上,停者气不偏。擎者不可动(擎者如水立),沉者气下攒。开掀如荡舟,入者如水淹。尽筋多同转(本尽筋如飞电),崩势炮飞烟。创尽势猛勇,劈筋如刀砍。牵势如牵绳,推势如推山。敌者直不屈,吃势似运钳。粘者即不离,随者如星赶。闪势多旁落,惊如弩离弦。勾者势多曲,连如藕丝牵,进者不可遏,退者如龙蟠。次序休紊乱,大势须分辨。嘱语后学者,此诀莫滥传。

   

   二十四字图说

1、蟠桃献寿(阴)

阴手出,阳手收入口下,气落肘尖。

二士入园,蟠桃取来,仰手捧定,头献瑶台。

阴正势右前左后,两手皆阳,屈出胸前,两肘尖气往里收,与心气相布为一,头往下一栽,气落顶门,打膻中及下巴。


2、犀牛望月(阳)

转阴手一推,头往后仰,气落枕骨尖。

犀能分水,直伸两蹄,抬头一望,玉轮挂西。

正势步法依旧,两手转阴,往前直伸,头往前一背,气落枕骨,打脐。



3、双虹驾彩(承)

两手钩背,搁眼角上,气顶手背。

祥光忽起,瑞满长虹,五彩驾定,双桥凌空。

正势两足齐立,左前右后。两肘曲,两手勾粘于左右太阳穴下,气擎,手背接胳膊。



4、仙人捧盘(停)

阴手落阳肘后,抽气压两手背。

老祖赴坛,光满玉盘,仙手捧住,内有金丹。

左足前,两手转阳,往下一板,气落十指背。


5、猿猴献杯(擎)

两手抠如酒杯,端于鼻下,气还大指食指。

饮此玉液,献尔金杯,劝君更尽,如泥一堆。

正势转身,右足前,两手侧抠,如掇酒杯样子,食指上跳,小指气摧,硬往上端,驾胳膊。



6、双飞燕子(沉)

身伏手垂,指抠头低,气颠脚尖。

燕儿展翅,两翼低垂,不是浮水,恰似衔泥。

正势转身两足齐,两手一撇,两足尖占地,两手皆侧帖,打鬼眼穴,气往下插,直入地内,压住大指。

 


7、白鹅亮翅(开)

两手一分,两拳上仰,气颠两脚尖。

沙上群鹅,纷纷白云,飞起展翅,爱杀右军。

往前一跳,手齐分,大指往外一扇,肘贴胁,打肱里肉。


8、美女钻洞(入)

伸臂下插,低头而伏,气滑后脚尖。

洞门有石,钻之弥坚,美女来此,束手而前。

右前左后。身往足前,头往下一伏,两手伸直,手背靠探,打小腹。


9、双龙入海(尽)

双手猛回来一撞,气顶中指尖。

僧鲧尽龙,破壁飞去,双双入海,谁能当住。

左足前,两手阴,伸直,步往前即,气往前去,打两乳下。


10、霸王举鼎(崩)

双手一挑,脚尖站立,气领中指尖。

鼎峙千秋,重于山河,霸王举起,往上一豁。

两足齐立,拳从裆中豁起,直伸头上,气落中指一骨节上,打脉槽。


11、飞雁投湖(创)

头下栽,手后背,气射顶门。

鸿雁于飞,在彼空中,上下一扇,投入洞庭。

两手一刷再一分,右足前入于裆头往前一彭,气落天灵盖上,打中腕。



12、宝剑双披(劈)

左膝顶起,两手分拍,气归于一处。

孙权发怒,劈破书案,刘主拔剑,石分两段。

左前右后。两手俱侧,膝盖往上一顶,两掌往下一砍,大指气催小指,打手脖。

13、猴儿牵绳(牵)

两手采头往怀一栽,气抠指尖。

头上有绳,拉拉扯扯,猴儿牵着,倒栽一跌。

左前右后。两手俱侧,气落十指洒,往里一搂,肘尖力往怀一收,身往下一坐,气聚臀尖,抓胳膊。


14、双手推山(推)

手出心下,上按胸脯,气摧手心。

动也不动,稳如泰山,双手推之。猛往上掀。

右前左后。两手背帖于胸前,往前一拥,气出于心。



15、直符送书(敌)

两手交叉,伏头尽力一送,气尽中指。

奇门谁知,直符随时,即刻送到,阴阳二书。

左前右后。两手阴,一交一叉,直伸头上,往前一冲,气落手腕两骨节上,打胸腹。


16、猛虎探爪(吃)

手转身接,手往下尽力一按,气插手心。

猛虎翻身,力用全幅,下插入地,即时立仆。

并足而立,两手皆阴,大指往上一承,四指往下一卷,如铁柱一般,拿手腕。


17、钟馗抹额(粘)

右拳仰,左拳搁心坎上,气落顶门上。

钟馗镇宅,两手磋摩,神额一抹,哧退邪魔。

右前左后。两手俱侧,附于两耳,手往后一带,头往上一仰,右手往上一绷,搁于头上,左手贴于左胁,头往上一进,贴胳膊里面。


18、暗弩射雕(随)

右手下滚,左手上冲,气收脉槽。

空中飞鸟,惟雕难射,暗弩一发,他防不住。

右前左后。两手心向内,一手中指尖往上一顶,一肘尖气往下一抽,插胲下。


19、白虎靠山(闪)

两掌一展,身子往后仰,气闪背后。

白虎洗脸,舍身倒转,两掌一仰,泰山压卵。

一脚前,一脚后,左前右后,头往后一仰,两手往后一闪,气落手背,头气落枕骨。


20、双峰对峙(惊)

双肘齐起,往怀中一顶,气点肘尖。

玉门古渡,双峰豁然,肘尖竖起,打中心坎。

右前左后。两手腕屈,勾于心窝旁,两肘尖往前一射,气落两骨节上,打短胁。

 


21、螃蟹合甲(勾)

两手绕外,合打太阳穴,气堆中指。

螃蟹拱手,金甲一对,合在中间,脑骨粉碎。

右前左后。两手俱阴,外往里一拘,气落十指骨节,打太阳穴。

 

22、童子拜佛(连)

滚手插鼻口,两背相靠,气顶十指尖。

善材童子,礼拜观音,南无陀佛,红火出林。

右前左后。两手合掌,如释家拜佛,往上一顶,气落十指尖,上顶鼻子顶。

23、蝴蝶对飞(进)

手背靠往,伸指捣胸脯,气催指尖。

穿花夹蝶,款款飞来,庄周一梦,对对戏梅。

右前左后。两手靠背,往下一谢,往上一顶,打咽喉。

 

24、金猫捕鼠(退)

旋风交腿,双手外勾,气注两眼。伏身叉立。

子乃真鼠,终日畏猫,金尾三摆,有命难逃。

两手齐飞往后转,两腿一纽,两手分为阴手,往外一分,手腕肘尖俱曲。气落顶门,脚尖,胯尖,肘尖,足趾头,手指头,以为观望之计。

 

 二十四字偏式
 此虽偏式,却不可废。盖体先求其正,用时从取其偏,以正者多板,而偏者多活,正者多宽,而偏者多仄,且利于进退,便于转换,故附录于末,以备采择。
 阴:刘海戏蟾。
 两拳相对,曲附耳下,肘尖气落于小腹左右,头往下俯,或内外俱拦肱膊。
 阳:顺手推舟
 两手转阴直冲,往上一挣,头往后一背,气落枕骨尖上,打大腿根。
 承:软手提炮
 两手指勾,贴于眼角左右边,气擎手背,打下巴骨。
 停:老农旋箕
 两手转阳,一手长,一手短,大拇指往外一旋,压肱膊。
 擎:蛇入雀巢
 两手转阴,往上一绷,小指一仰;后手转阳,往上一冲,气落中指第一节,打胸脯。
 沉:浊水求珠
 两手侧压住,大指摧小指,脚次起,头往下伏,气落额角,压手背。
 开:二姑把簪
 两手俱阳可,一阴一阳亦可,小指摧大指往外一摆,或阴手,大指摧小指往外一摆亦可,矫手腕。
 入:虎穴探子。
 两手转阴,气落中指第一节,头往下伏,气落顶门,打乳旁。
 尽:双龙牧马
 两手俱阴,寸步而前,一顿一顿,气有三出三入,打短胁。
 崩:石破天惊
 并足而立,一手侧,大指气一领,从裆内豁起,后手往前肱上尽力一拍,崩其脉槽。
 创:紫燕穿林
 前手横贴两乳,后手直勾,颠于后胯边,前指大小指皆曲,三指直擦,后手悠起,硬住,前手仍照后手脉上一脉如雷出地奋一般,打小腹。
 劈:拔剑斩蛇
 十字脚步,前手阳,从下提起,后手直竖,于前边侧劈,大指摧小指,往下一砍,前手气落中指第一节上,或落小指尖上,打肱背一穴。
 牵:猛虎负隅
 两手接住手腕,头往下一伏,额角往下一坠,气聚后臀,拿手腕。
 推:铁扇闲门
 两手俱侧,捉住肩膀,往前一拥,气落十指尖。
 敌:走马推刀
 两手俱阴,虎口笼住,往里一横,大指气力齐摧,擒手腕。
 吃:白蛇缠葛
 一阴手,用虎口擒住大指,摄他大指,手肝气一入,脚一落,其力十倍,钳手腕。
 粘:金钢扭锁
 两手掌相合,一上一下,上手小指往里一带,贴往膀窝,后手大指往外怀内一收,左右转换不离槽。
 随:朱衣点头
 前手抓住他手,飞身剪起,使后手照住顶门一啄,气落五指尖上,打额颅。
 闪:观音现掌
 前手侧竖膀窝,后手伸直,附于后胯,脚却在前,十字势,前手小指气落怀内,后手气落指尖,往前胯,要用即步,撞小便。
 惊:金钩挂玉
 两手一挎,转身,后脚一扫,气着五指,肾气摧心气,撒脚后根,或跺怀子骨亦可。
 勾:牵牛过堂
 两手皆阴,十指下抠,肘曲搭住他肱脚尖,大指当住他足指,膝照他腿弯一栖。
 连:张飞骗马
 两手皆阳,曲肘压他肱,前足翘起,一落,横当他脚后根,手转阴,照面一按。后手托他枕骨或头发亦可。
 进:暗渡陈仓
 前手侧势,往裆一踢,后手直钻小腹,须上步换腿。
 退:华山看果
 两手转身一刷,再一转,再一刷,一肩高,一肩低,一胯擎,一胯落,翻身仰看,两手皆曲,一附于耳下。
 卷六
 枪法:
 一、四大纲领
 步法:步法不合,周身之累,纽歪斜缥,难进难退;
 宽窄适中,丁八雁行,前虚后实,动则灵通。
 手法:两手之用,须分死活,前后收放,曲伸委蛇;
 前把路走,后把随之,周身有气,打扎有力。
 身道:身为主帅,五官是将,不能调遣,自寻灭亡。
 身气催运,头目手足,动静一家,灵快雄壮。
 头面:四肢百骸,头为领袖,此处不合,全体俱休;
 譬之兵将,惟首是从,首所不至,众安所用。


二、八大条目
 敌札:不拦不架,闯然而入,迎机直上,方是正路。踢开则远路,力微则不将,发迟则不及。
 惊战:梦里着惊,无意燃火,不见有人,那知有我。养成浩然之气,灵通之体,触着即发。
 粘随:如漆似鳔,彼到我到,任你脱壳,走他不了。气机不灵,身法不随,火候不到,如何得可。
 滑脱:见硬而软,见动而转,如虎力大,空往空还。不能形气合一,人己一元,那得凑巧。
 起伏:札枪之法,不尽中平,忽高忽低,矫若游龙。 无高低,则阴阳不转;无开路,则门户不清。
 进退:知机之士,绝无硬撞,谁敢扎气,杨家六郎。 知进知退,活动不滞,绰然有余,不入死巷。
 崩打:枪之起落,非上则下,往返不空,低崩高打, 有消滞,则遍体皆枪,浑身爪牙,敌人极难措手。
 提攉:他起我提,他崩我攉。将计就计,的是妙着。 趁势能省力,敌人无变机,行气借得稳,一发命归西。
 三、十二变通
 随中:
他扎我拦,他过我过,不得翻身,总无奈何。 似粘非粘,似脱非脱,即离之间,他摸不着。
 使中:我过之时,他未之见,猛力扎来,恰中机关, 彼方扎来,我赶已到,眼明手快,法力玄妙。
 总按:前掌着力,脱肩下沉,直落为按,耸则为总, 总冲前走,按直向下,其中劲气,毛发之差。
 挑撩:腾空而起,在他杆下,挑不离枪,撩则崩炸。 挑则随之,撩则离开,一刚一柔,应发时来。
 掇托:两肩俱松,双肘下沉,捧盘而入,内有分寸。 翻仰而起,一擎一随,一样扎法,劲气不同。
 捷靠:肩膀着力,铁扇闭门,一则拦开,一则硬迮。 硝黄急火,连人皆板,杜门而入,沉施为先。
 顿领:镇地不动,引他入窍,内有凹坑,那里知道。 力不能截,引入战场,机动势转,自投罗网。
 勾挂:勾分上下,挂别内外,前后手间,俯仰纽缥。 硬勾软挂,阴阳分明,手腕掌榜,错了不行。
 合掌:阴手下沉,阳气扶之,催力直进,不令他起。 非阴不重,非阳不活,相济而用,名曰沉托。
 搂翻:阳入阴进,阴转阳跟,翻江搅海,振荡乾坤。 搂用猛抽,翻用猛顿,陡起陡落,阴阳之分。
 勒压:似退非退,似前非前,中气下聚,沉落他杆。 阴勒脱前肩,沉后肩;阳勒沉前肩,竖后肘。
 抽卷:长能用短,直能用横,随机应变,心灵身净。 能抽则善偎者反危,能卷则善制者反伤。
 无纲领,则大本不立;无条目,则妙用不行。体立用行,而少变化,则滞而鲜通。此二十四说所宜急讲也,更能神而明之。物来顺应,方见生生不已之妙。
 四、托枪式
 侧身分虚实,凝神气如虹,左松右抽满,杆梢向下垂,
 静能三尖照,动则六合齐,灵活催坚硬,刚柔自相济。
 五、降手
 须借行气方妙,不然,我一降,彼一转,又到我杆上矣。或曰,降手如聚势落点一般,心十分吃住他杆,他不能转,方可用。
 枪法惟有降手能,刷敲科砍遍人还,识得破时微微笑,只将前势仍还原。
 诗曰,自上而下谓之降,高山坠石不可当,气势还原身法进,斩关夺隘鬼神忙。一人敌不为工,垓下战项重瞳,长坂坡赵子龙,百万军如童蒙,一杆枪如蛟龙,落上发气下攻,击乎西声乎东,低扫堂高云顶,崩摇摆攉挑惊,腰背胯赛旋风,出没变化影无踪,虚实实虚谁能定,岂必触山与扛鼎,始临大敌呈英雄,知此方为精。刀与剑无双,单欲成功则善钻,闲用硬,忙用软,步要随,器要粘,头手足,贯相连,要膀胯,务灵便,不近身,总不拦,彼自忙,我自闲,识化工,永无难,为问其中玄妙理,仍是斜行与单鞭,万殊一本贯不贯,丈夫由来自有真,浩然之气胸中藏,劝君养成刚大体,充塞宇宙古强。
 枪拳要以神气为先,机势次之,专讲力量斯为下矣。人人有路通玄关,灵活容易化则难,人有无处我无有,人还去时我去还,劈提崩打任火药,手足膀胯如云烟,过此便是蓬莱客,三而一兮一而三,长知短,不要抢,短敌长,不用忙。
 论棍法
 千言万语,总是哄他旧力过去,新力未发而乘之。
 响而后迎,迎而后响,分别明白,可以语技矣。
 将棍头穿入他棍头下,或左边一起一剃,或右边一起一剃,要有响为度,总是一理。
 凡认棍不认人,此语最当。
 决不宜贪心去伤他,待他动后我再动可也。
 我入被他打即急跳退,切记。

 

苌乃周: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苌乃周(1724~1783)苌氏武技创编者。字洛臣,号纯诚,又名苌三。河南汜水(今荥阳)人,祖籍四川。明代指挥使苌宋忠之后。自幼酷爱文、武之学,先以文显,为科考贡生;后习枪捶之术。清乾隆年间(1736~1795)武科获隽杰士第三名。成年后随张八习枪、拳法,又从梁道习棍法,从阎圣道习罗汉拳、洪拳、炮拳、枪、棒等。常访少林寺,曾到温县陈家沟。后游山东、陕西、山西等地,寻师访友,切磋技艺,精研拳理,博采众长为己用。后得字拳四十法,又得猿猴三十二棒。

据《周易》阴阳之理,《黄庭》导引吐纳之术,中医经络气象之学,致力于拳术、拳理研究,删繁就简,终集精华,创苌氏武技和理论,立苌家拳于中州(河南)。历代相传,经200年而不衰。乃周一生勤于授徒传艺,门徒数百人,其中不乏高足,如柴如桂、高六庚、李清文。乃周还勤于笔耕,著作颇丰,后刻汇成《苌氏武技书》。该书旧本分《培养中气论》和《武备参考》两部,计131篇。

后定为6卷,凡74篇。1932年由徐震整理重编。《培养中气论》系苌家拳的主要理论,包括“中气论”、“阴阳入抉论”、“三尖照论”、“过气论”、“论头”、“论手”、“论拳”、“论足”等26篇。《武备参考》系苌家拳的主要技艺,包括“熟极生巧”、“二十四字拳”、“二十四大战”、“二十四大势拳谱”、“青龙出海”、“黑虎拳”、“白虎拳”、“大小罗汉拳”、“炮拳”、“小红拳”、“猿猴棒谱”、“猿猴三十六棒”、“三十六枪术”、“双剑谱”、“纯阳十三剑”、“双棒”、“虎尾鞭”、“峨眉镰”、“单双剑抵枪”等篇。该书有谱有解,实属珍品

 

  

  来源:荥阳外宣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