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春”啊! 阳春三月,最适合踏青游玩的时节: 春风送暖映妆红, 春水荡漾思迢迢。 春荫萌翠怡新燕, 春情盎然乐昭昭。 在商周时期,智慧如古人就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定为“祓禊”——春浴的日子: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 从魏晋开始,祓禊的日子固定为三月初三,称上巳节。 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春而行,感受一年之始的清新与活力,其中的美好自然无限,快乐更不消说! 清康熙 五彩描金海棠花鸣禽图菊瓣盘 观复博物馆藏 春游往往是呼朋唤友结伴而行,在明媚的春光里尽情地嬉闹玩耍。 累了,就找一处视野开阔的地方,铺上毡布,摆上随身携带的美食,把盏欢饮,畅叙幽情。 这时“游”的就不只是“春”了,还有“谊”。 珍贵无比的“情谊”正是在一次次的相携陪伴中诞生的,所谓“交游”是也。 明晚期 红漆描金人物龙凤纹倭角节盒 观复博物馆藏 食盒分捧盒、攒盒、提盒三种,材质有木、漆、瓷、珐琅等多种,里面装的不仅仅是酒菜,还可以是纸墨笔砚书稿及梳妆用具! 离家外出的春游,看到的是新景,听到的是新事,感受到的是新情——整个人都会焕然一新,因为见识增长了。 这正是“游”的本意之所在:游历、学习,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起来的“游学”。 还记得“游”字的源起吗? “氵”,即水边;斿,指的是举着旗子的学子。 在古代,部落或氏族往往沿河而居,或为上下游之邻,或隔水相望,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图腾旗帜,人们要想越境需以旌旗为护照。 所以“游”字的象形意思就是原始的部落群居时代,学子打着族旗,过河越境,四处参观学习。 原来,春游是一举三得的美事啊! 同样美好的还有观复博物馆哦—— 春色、吸猫、长见识,一个都不缺! 更有最新特展“春游福贵地”! 清嘉庆 绿地粉彩轧道花卉纹“春游福贵地”文字盘 观复博物馆藏 还等什么,约上朋友,走起来喽! 品茗、闻香、把玩趣 一点儿也不耽搁~ |
|
来自: cxag > 《美食地图遊记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