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先改编“赵德发”||大众人物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8-04-18

《赵德发文集》12卷,字字如金黄的谷粒,粒粒辛苦所得,悦人心目,是作家40年心血所凝,是文学大厦的12块砖头,也是作家默默献给改革开放40年的礼物。在4月15日上午由山东师大文学院主办的《赵德发文集》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多角度肯定了其文学成就,有学者提出其小说的经典化问题。


小说的经典化,除了进文学史,进大学教材外,还需要走进民间。除了学者小众知道,还得大众知道。而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就显得尤其重要。小说家已经用出色的语言技巧塑造出了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赵德发在《缱绻与决绝》中塑造的绣绣和封大脚的形象,《君子梦》中的许正芝、许景行父子的形象、《乾道坤道》中塑造的石高静形象、《双手合十》中的惠昱形象,这在文学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用其他手段改编,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艺术形式的转换,会丰富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不断成长,甚至放大光芒。

我曾经采访过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她的梦想是排演《创业史》《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农村三部曲”话剧,《白鹿原》在全国巡演引起轰动,而《平凡的世界》正在巡演。李宣说,作为陕西人,不拍自己作家的作品,谁拍?而让人感动的,还有去年陕西团队拍摄的电视剧《白鹿原》,陕西人的生冷硬倔展露无遗,导演刘进、主演张嘉译等都是陕西人,他们在不遗余力地打造陕军的作品。看到老陕们的努力,我就不自觉地想到我们山东。就塑造的农村人物而言,山东作家绝对不逊于其他省份。可是,怎么就没有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剧、舞剧呢?

据我了解,赵德发也尝试着“触过电”,《缱绻与决绝》和《君子梦》先后被买走影视改编权,但进展不是很顺利。赵德发曾直言:“我参与了改编才明白,要想‘忠实’地传达原著的精神和原貌,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影视和小说不是一回事。但我们对此表示遗憾的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影视手段的某些长处,以及影视对于大众的覆盖与影响。”

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干吧。专业的小说家,不一定是专业的编剧。赵德发先生参与了,尝试了,难能可贵。窃以为,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文学创作上,为中华文化基因提纯复壮再拼一拼,把改编的任务,交给专业编剧吧。

可是优秀的编剧又太少太少,窃以为,优秀编剧必然具有丰厚的文学素养,因为文学是影视的母体,足够的文学精神和品格是评价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重要标准。就全国来看,目前中国影视数量虽多,但优秀作品有限,根本原因就是文学品格弱。作品的文学品格弱,是编剧、导演的文学品格弱。


新时期以来,山东参与制作的影视剧(简称“鲁剧”)一直是山东的一张名片。鲁剧红火的背后,编剧功不可没。张宏森、赵冬苓、陈杰等,为鲁剧品牌打造付出了巨大心血。遗憾的是,陈杰不幸英年早逝,张宏森进京从事管理工作,已过花甲之年的领军人物赵冬苓压力增大。山东编剧人才断层问题日益突出,编剧队伍青黄不接,是我们不能不正视的现实。

赵德发是一个智者,他始终低调地耕耘着,他已经看淡了浮名。他说:“我一直认为,文学就是我的宗教,写作便是一种修行。我必须像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那样,用心专一,勇猛精进,这样才能求得开悟,求得创作与自身生命的升华。”

但我作为他小说的读者,回忆起他塑造的人物,总觉得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为好。所以我呼吁有志于创造精品的编剧们,不妨拿过《赵德发文集》翻翻,这绝对是一座富矿,深入进去的人绝对不会失望。

我在想,如果我是编剧,我会毫不犹豫的改编赵德发的“农民三部曲”,如果我是导演,我也毫不犹豫地拍摄赵德发的“农民三部曲”。我想首先改编的是《君子梦》。小说里的人物许正芝和许景行,跟《白鹿原》里的白嘉轩一样,都作为君子活在我心里,已经活了好多年。可惜我不是编剧、不是导演。我着急啊。

谁先改编“赵德发”呢?我期待着。 (4月17日凌晨写于安徽小岗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