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怎么做?国外成功经验带来四大启示

 泉河之歌 2018-04-18

导 读



世界各国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过乡村衰落的问题,并形成一系列实证可行的解决模式。我国 “乡村振兴”所需应对的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既具共性,亦存个性。在借鉴别国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寻得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建设之道,将是我们共同的寄望。


美 国

以产促融,顺畅过渡

 

美国于19世纪末开启迅猛的城市化过程,至1920年城市化率过半,至1950年非农劳动力比例已达87%。然而,美国的农村地区并未发生不可逆的衰落,其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至今均不低于都市地区,这主要源自以下几点:

A、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率:在1920年至1972年间,农民人均产品所能供养的城市人口增长了6倍以上,令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颇具吸引力。

B、政府引导技术与资金投入:通过针对性的投资和技术移民政策,将全球各地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优质人力和财力吸引到美国,为其农业与农村转型升级助力。

C、农业与工业部门有机融合: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主动引导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无缝对接以最大化实现农产品的潜在价值。


英 国

规划先行,以点带面

 

如果说美国的现代乡村建设高效利用了市场力量,那么作为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更多通过政府力量推动现代乡村的发展。


从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到二战期间以大伦敦规划为代表的区域规划,再到二战后的新镇建设规划可谓一脉相承。其主旨在于加强小城镇发展,以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性良好的大量小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其优势在于,避免形成少数大都市因其过高的城市首位度而对广大乡村地区产生不可逆的“恶性吸血”,令“待输血”乡村与“可供血”城镇近在咫尺,人员和资本在城乡间进退自如。


日 本

基础先行,复兴生境


为解决这种“农村过疏”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日本政府规划并实施了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是其首位要务。


该工程是一项长效机制,与时代和地区特征需求紧密对接,其适用对象可以是单个村落,也可以是多个村落组成的集群。其实施主体通常由项目所在地政府担任,投资费用的50%由中央政府支付,其他由各级政府分担。


该示范工程的最大成果是复兴了乡村生境,重振了农民的乡土信心,令其享受到与城市生境等同的“硬件”配套和相对更好的“软件”环境,引领乡村社区积极投身地域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令乡村地区获得真正可持续的生机。


法国、意大利

尊重传统,价值实现


法国和意大利作为很早完成工业化的老牌经济强国,其乡村地区至今仍生机勃勃,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境品质均令城市居民艳羡。究其原因,在相当程度上源自这两个南欧国家对农耕传统的尊重,令其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法国和意大利政府为其主要农产品的种养殖方法提出具法律效力的标准,如橄榄树的间距、葡萄的单位产量、黑猪的生长周期等,这些规定均以保护乡土物种和保持优越品质为宗旨。同时,两国政府还立法对这些农产品进行等级评定,如意大利的葡萄酒就从低到高分为IGT、VDP、DOG、DOCG四个等级,在价格上有着合理的区分。


在这些法律保障下,尊重传统、坚持品质的农户和农企能够获得更好的效益,也会令整个国家的农产品具有形象公信力,从而实现以农业生产价值最大化支撑农村社区持续良性发展。

 

国外经验对我国 “乡村振兴”的启示

 

1、保持城乡“和而不同”以凸显乡村价值

 

城乡统筹并非要模糊城乡之别,“乡村振兴”应凸显乡村相对城市的真正价值所在。乡村必须在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呈现出可持续的差异化竞争力,以城市所无法替代的生境价值,留住和吸引发展所需的人力和财力。

 

2、充分发挥乡村发展政策与规划的主导作用

 

我国乡村地区普遍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其需要政府以规划和政策手段提供全面助力,以提振乡村发展信心,并为其提供亟需的系统化技术、经验和行政支持。

 

3、产业转型中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增值途径

 

农业是农村的基础,必须令农业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寻求与工业、服务业的联动途径,为农业生产有效增值,比如精深农产加工业、乡村旅游度假业等都是良好选择。同时,政府应为农产品制定和执行更为合理可行的法定标准。

 

4、提高人口素质 保证“乡村振兴”的自发性与持续性

 

“美丽乡村”归根结底是农民的家园,各地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的专项教育培训和以优惠政策吸引城市智力资源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保证农村社区有能力且有意愿持续建设“美丽乡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