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久石让写起音乐书来也如此令人惊艳!

 ZmlZwh 2018-04-19

久石让在武道馆~与宫崎骏动画一同走过的25年



为何要读这本书?

  1. 这是一本殿堂级的音乐笔记。作者久石让是日本音乐大师,也是宫崎骏、北野武、姜文、许鞍华、刘镇伟信任的音乐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天空之城》《龙猫》《菊次郎的夏天》《太阳照常升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而这本书则是他音乐生活间隙写下的音乐手记。

  2. 书中,久石让先生用亲切又俏皮的笔调,记录了自己音乐生活的点滴,和不时迸发的灵感与触动。

  3. 在这里,你会读到一枚高贵、童真的灵魂:他热爱生活,他享受音乐,他尊重生命;在这里,你将品味音乐背后的故事:不是久石让这样一个人,一定作不出久石让的音乐。

 

内容简介

人类为什么需要音乐?音乐从何而来?作曲家如何捕捉乐思,写就令人感动的作品?运用何种音乐语言呈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和宇宙观?交响乐团如何将作曲家呈现在乐谱上的乐思奏响?在怎样的时刻,“乐音”最终成了打动人心的“音乐”?久石让,作为一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严肃思考、真诚书写,将这一册在繁忙作曲、指挥、演出空隙中写就的音乐手记奉献给爱乐的读者。这本音乐手记,是久石让音乐生活和音乐思考的记录,也是他与爱乐读者的一次漫长,充满冒险的音乐路途上的倾心交谈。

作者简介

久石让,本名藤泽守,1950年出生于长野县。日本当代大师级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他就读日本国立音乐大学期间,对简约音乐产生兴趣,并由此开始其作为现代音乐作曲家的创作生涯。1984年,担纲宫崎骏导演《风之谷》配乐以来,久石让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代表作有《天空之城》《龙猫》《菊次郎的夏天》《太阳照常升起》《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指挥

指挥贝多芬“第九”有感

开始指挥古典乐之前的我

指挥家的工作

我为什么拿起了指挥棒?

作曲家与指挥家的关系

作曲家兼指挥与职业指挥家的不同

作曲家兼指挥的优势

作曲家兼指挥在这个时代执棒的意义是什么?

指挥《广岛受难者的挽歌》

乐音成为音乐的瞬间

古典乐,常奏常新

“神灵降临”

听杜达梅尔的演奏会

在意大利举行久石让作品演奏会

像指挥家般的生活


第二章呈现

呈现音乐的方法有哪些?

什么是音乐的原点?

是传统?还是人工?

作为呈现手段的乐谱

演奏时的自由度——爵士乐和古典乐的差异

演奏记号的使用

乐谱的不完整性

面对交响乐队,指挥如何阐释音乐?阐释什么?

乐队首席是干什么的?


第三章了解

视觉、听觉与音乐

为什么会发生视觉和听觉的时差?

音乐是建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的建筑吗?

绘画的时间描写和音乐的空间描写

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个我吗?

构成音乐三要素的坐标轴


第四章思考

听以色列爱乐乐团有感

犹太人的艺术表现

音乐中的“犹太特性”

马勒作品中“永恒的忧思”

电影《毕业生》

音乐的进化——泛音的发现

音乐的起源——从古代希腊到《格列高利圣咏》

乐谱的发展——复调音乐的时代

实现和谐的革命性的方法论——平均律

和声给音乐带来了什么?

最简单的音乐形式是什么?

奏鸣曲式中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浪漫派音乐和文学的关系

勋伯格究竟有多天才?他的梦想是什么?

什么是十二音音乐?

“商业化量产”音乐的兴起及其未来

音乐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


第五章作曲

作曲何时能大功告成?

“在这个时代,作曲意味着什么?”

对谈:久石让vs小沼纯一

作曲是如何开始的?

音乐是在时间经过中写成的

通俗音乐重在旋律

作品是有血有肉的生命

音乐景象

怎么会开始作曲的?

简约主义音乐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音乐与语言的关系

“截稿日期”的神奇力量

把通俗音乐改编成交响乐版

身在今天这个时代中

结语

附录:久石让主要作品1981-2016




精彩书摘丨神灵降临!

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演出体验,直到在中国的台湾公演的第二天,演奏贝多芬“第九”。

公演在台南举行,属于当地音乐节的一部分。台南是一座地方城市,气候温和,文化氛围浓郁。那一次的演出阵容是:长荣交响乐团(Evergreen Symphony OrchestraESO)、中国台湾的专业合唱团和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合唱团、来自中国台湾的女高音和女中音独唱演员,以及来自维也纳的男高音和男中音。我站在指挥台上,闭目冥想许久(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感觉的)。当我睁开眼睛,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流过我的身体,仿佛整个人被激活(groove)了,这时,我轻轻地挥出了第一棒。

乐曲开头,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六连音稳妥准确,法国号轻声响起,完美!接着第一小提琴以下降音型奏响主题,由中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部接过,形成清晰的旋律线。随后音量徐徐提升,节奏足够缓慢,推出第一个fffortissimo)强奏。多运弓、层层推进的乐句,十足的德国风格。维也纳来的合唱团员们一个个都身体微微前倾。通常合唱演员们在第三乐章期间,尽管表情上看不出来,但大部分时候就只是站在台上等着而已。然而那次,我却明显感觉到大家都在倾听。

我想起了彩排的第一天。长荣交响乐团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交响乐团,据说很喜欢我的音乐。他们演奏时非常投入,不过没有什么演奏“第九”的经验。仔细想来,(这一曲目)每年年底到处都有公演的也就只有日本,在其他地方演出的机会并不多,经验不足也很自然。而对我这个日本人而言,月份演出“第九”也很有新鲜感。新鲜是新鲜,难点也不少。平时我面对的多是演奏经验丰富的乐队,尽管我的指挥经验有限,但会站在作曲家的角度进行自己的诠释,尝试一般指挥家(不是什么不好的意思)不太走的路径——大部分时候是这样。然而这次乐队也没有经验,平时我惯用的那一套做法就用不上了。

果然,第一乐章开始后的ff“嗒嗒!嗒嗒!嗒嗒嗒!”力度不够。这种时候我不能借口自己是作曲家兼指挥,而要认真地提出指导意见:“这是德国音乐,所以要更重一些,凝重地‘嗒嗒!!嗒嗒!!嗒嗒嗒!!!’”在经过三天忘我的排练和台北公演之后,此刻乐手们要用自己的音乐直面贝多芬。站在指挥台上,我感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喜悦。

“今天,我要表现旋律。”我拿起指挥棒,一个念头掠过。

平时指挥,我更重视准确表现作曲家殚精竭虑写的旋律以外的部分,不遗余力地将支撑旋律的基础部分立体地表现出来。但那天,我选择了相信乐队,自己则专注于指挥主题,或者说把握旋律线的风格。乐队首席一开始显得很意外,但立刻接受了和前一天不同的演奏方式,并全身心地将信息传递给乐队。贝多芬为什么在第三乐章写下这么美妙的小提琴部分,或者说为什么情不自禁地写下如此美妙的部分?那一刻,我全身心地理解了。

当天除了会场内的1800 名观众,场外还设置了大屏幕供无法入场的人们观看。场外大屏幕前聚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万多名观众,造成了交通堵塞,以至于动用了警力。以古典乐为主的音乐会达到如此盛况实属罕见,第二天报纸电视都予以大篇幅报道。最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第一次听“第九”的观众,在场外都十分安静、投入。回头再看,奉献那天公演的,不只是指挥和交响乐队,还有包括在场众多观众在内的那个特殊的空间。借用民俗学的语言,那是一个“仪式空间”。正是那个磁场般的空间,发挥了超乎想象的力量,让我们呈现出更为强大有力的音乐。人们将之形容为“神灵降临”。

很多现代作曲家谈到“第九”时认为,与贝多芬其他交响曲相比,第四乐章中加入合唱有些突兀,破坏了整个作品形式上的和谐。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那次台南公演演奏第四乐章的时候,我感受到一次次强烈的震撼如海潮般地涌来,体验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升华感。这无法用理论来解释,分析整体结构这样那样也毫无意义。但是,倘若如此,我们这些作曲家、音乐学者口口声声谈论的“音乐的好坏优劣”标准又是什么?音乐想要表现和传递的又是什么?那次演出让我陷入了深思。全身心沉浸在音乐中的那一个星期的时光,真是幸福无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