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顶尖华人材料科学家前六位五人出自同一所内陆高校,有三位还是同班同学!

 刘真合 2018-04-19


之前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根据论文影响因子及引用率发布了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位材料科学学家榜单,比较抢眼的是出现了大批中国人的名字,尤其是前6位全部是华人,除了排名第3的黄暄益教授高中毕业就去美国读博外,其余五人全部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且这里还有个小八卦,排名第2的殷亚东教授、排名第5的孙玉刚教授以及第20的段镶锋教授是全部来自中科大是9212班,也就是同班同学!中科大作为培养顶尖人才的机构,这些年为全世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成果!


TOP1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教授



教研经历:


1988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1年至2004年连续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200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沃特曼奖;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遴选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第十位,同时入选了10年中最优秀的100名材料科学家中第一位;2012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9月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2001年6月,杨培东的研究小组在Science报道说,在只及人类头发丝千分之一的纳米导线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这一发明将有可能用于未来的光子计算机。这种激光器不仅能发射紫外激光,经过调整后还能发射从蓝色到深紫外的激光。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称为取向附生的标准技术,用纯氧化锌晶体制造了这种激光器。他们先是“培养”纳米导线,即在金层上形成直径为20nm~150nm,长度为10000nm的纯氧化锌导线。然后,当研究人员在温室下用另一种激光将纳米导线中的纯氧化锌晶体激活时,纯氧化锌晶体会发射波长只有17nm的激光。这种纳米激光器最终有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


·2002年2月,杨培东领导的小组在美国Nano Letters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成功地找到一种制造“多层结构”纳米线的方法,能够使硅和锗这两种不同的材料交织组成单根纳米线。这些线的尺度在纳米水平,最细的达到20纳米。


·2003年4月,英国Nature杂志刊登了杨培东研究组发表的单晶体氮化镓纳米管论文,这种纳米管耐久、性质一致,有优良的光电性能。


·2005年6月,杨培东及其合作伙伴Majumdar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液体纳米晶体管


·2014年4月17日,杨培东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划时代(Game-Changing)的科研成果。


·2016年,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了一种将非光合作用的细菌改造成一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系统。


文章推荐:


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从1997年至2007年的论文引用次数看,杨培东论文平均被引次数超过150次,是仅居其次的科学家的两倍,在全球材料科学家中列第一。


·Room-temperature ultraviolet nanowire nanolasers(Science,2001,DOI: 10.1126/science.1060367)


·Single crystal gallium nitride nanotubes(Nature,2003,DOI:10.1038/nature01551)


·Self-photosensitization of Nonphotosynthetic Bacteria for Solar-to-chemical Production(Science,2016,DOI:10.1126/science.aad3317)


TOP2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殷亚东教授



教研经历:


1992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212班(即92级应用化学系)学习。002年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为夏幼南教授),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导师为A. Paul Alivisatos院士)。殷亚东教授在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功能化及其在光子晶体印刷术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这些领域产生了少有的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殷教授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其中60余篇发表在Science,Nature及Nature子刊、JAC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SCI引用23330次,H-index为65(2014年6月18日数据)。共取得美国专利十多项,主持科研项目多项。


文章推荐:


·Colloidal nanocrystal synthesis and the organic–inorganic interface(Nature,2004,DOI:10.1038/nature04165)


·Direct Assembly of Hydrophobic Nanoparticles to Multifunctional Structures(Nano Letter,2011,DOI:10.1021/nl201820r)


·Magnetic Tuning of Plasmonic Excitation of Gold Nanorods(JACS,2013,DOI:10.1021/ja408289b)


TOP4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夏幼南



教研经历:


1982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6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1987年获学士学位,1987-1990年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赴美留学,1993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无机化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哈佛大学 化学与化学生物系博士学位,师从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1997年获德雷福新教授奖(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1999年获美国化学会拉梅尔奖(Victor K. LaMer Award),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Oversea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3年,因其在纳米晶体合成及应用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获美国化学会材料化学奖(ACS Award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夏幼南是该奖设立以来第一位华人获奖者。2013年, 因其在纳米晶体方面的卓越贡献, 荣获美国材料学会(MRS)弗雷德·卡弗里(Fred Kavli)纳米科学杰出讲座奖。


主要成就:


自从1997年在美国化学界展开独立科研探索以来,夏幼南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的机会,大胆而又创新地融汇化学基础研究于新型纳米材料的探索中。他的研究团队率先尝试着通过理解和控制纳米结构的形成过程而巧妙地设计各种不同形貌规格的纳米材料。他们的长远目标是逐步完善纳米材料“设计规则”,建立大规模生产纳米材料的科学平台,从而将“纳米技术”造福于电子、光子、催化、信息储存和生物工程、癌症诊断与治疗等各个领域。夏幼南教授已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Nano Letter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总计620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达到82,794次,H-因子为157 )。


 

文章推荐: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Adv. Mater.,2003,DOI:10.1002/adma.200390087)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Science,2002,DOI:10.1126/science.1077229)

 

·Pd-Pt Bimetallic Nanodendrites with High Activity for Oxygen Reduction(Science,2009,DOI:10.1126/science.1170377)

 

TOP5 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孙玉刚


 

教研经历:

 

1992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6年、2001年分别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与博士学位,2006年开始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纳米材料研究中心从事独立研究工作,目前是终身研究员,纳米材料合成实验室负责人。

 

主要成就:

 

多年从事新型纳米金属材料的构筑以及应用研究,近年来在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规格化制备、空心壳纳米金属的结构形成与演化、柔性可伸展纳米电路及器件、以及新型柔性氢气传感器的研制等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创新性科研成果。已在权威国际刊物如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Adv. Mater.、Nano Letters、JACS等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40篇。这些论文中影响因子大于6的有35篇,共被国际同行他引7000多次。2008年度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PECASE)获得者。

 

文章推荐:

 

·Quantitative 3D evolution of colloidal nanoparticle oxidation in solution(Science,2017, DOI: 10.1126/science.aaf6792)

 

·In Situ Visualization of Self-Assembly of Charged Gold Nanoparticles(JACS,2013,DOI:10.1021/ja312620e)

 

· Mechanistic Study on the Replacement Reaction between Silver Nanostructures and Chloroauric Acid in Aqueous Medium(JACS,2004,DOI:10.1021/ja039734c)

 

TOP6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吴屹影



教研经历及成就:

 

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2002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生物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终身职教授。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染料敏化电池和低维纳米材料等的合成与设计工作,研究成果颇丰,是国际知名的年轻学者。其论文H因子为31,文章总引用次数达12800多次,篇均引用率达270多次。2008年荣获Cottrell Scholar Award,2010年荣获NSF CAREER Awar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