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两游清远留佳句(2)

 墨香笙樵 2018-04-19
  南谪北归

    途经飞来峡赋诗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苏东坡再次被贬至岭南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苏东坡又被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京城到岭南,几多曲折几多坎坷是不必说的。即使是现在,山路也多崎岖,何况数百年前就只有一条梅关古道通往外界?

    但初到岭南,苏东坡没有抱怨水土不服,反而兴致勃勃地去了趟峡山寺找老和尚聊天并留下了不少游踪和佳作。据史料记载:苏东坡于1094年、1100年两次来到飞来寺,一次在受贬的路上,一次是北归途经。

    据记载,苏东坡南谪惠州舟泊飞来峡时,曾到峡石上赏景钓鱼,并赋峡山钓矶诗:“孤舟转岩曲,古寺出堂坳。岸逼鸟合声,水平山影交。堂空泉泻玉,砌静笋遗苞。我为图名利,无因结此茅。”宋、元、明、清几代均有名人墨客赋诗吟颂东坡钓矶,今存诗篇20多首。

    宋徽宗即位后,苏东坡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苏东坡由儋州渡海携眷北归时,岭南雅士吴子野、广州玄妙观道士何崇道、罗浮山宝积寺僧昙颖、东莞资神速寺僧祖堂、归善海会寺僧通老盖、南海名士黄陵达等人,曾在广州随舟追饯至飞来峡,并同游飞来寺,苏东坡题碑留记。后来,碑失于灾变。

    元符三年(1101年)十一月,苏东坡复任朝奉郎,可惜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清乾隆三十六年秋,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集东坡字迹重刻,立于飞泉亭内,集字为楷行体。虽为集字碑,在翁方纲的精心编辑下,碑刻很好地再现了苏东坡书法艺术肉丰骨劲,俊逸豪放的风格。可惜该碑毁于1997年5月8日的山洪泥石流。

    安于素食

    最爱杞菊巢菜菖蒲
      

    被贬密州之前,苏东坡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佛教,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生活,并乐在其中。

    在“乌台诗案”中,苏东坡在狱中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有“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诗句,把自己在狱中比喻为待宰牲畜,其痛苦之情,流露无遗。或许因为经历过死里逃生,他从此以后便不再杀食任何生物。有时候,友人以生鲜的活蟹、蛤相赠,苏东坡就将它们拿到大江中放生。

    苏东坡每贬一地,都要辟地种菜,丰富三餐菜肴。世人只知苏轼有一道“东坡肉”,哪晓得东坡居士也是一位安于蔬食的素食者呢?相传苏东坡来到清远时最喜欢吃三种菜———杞菊、巢菜、菖蒲,清远民众跟风栽种,这些绿色食物在清远风靡数百年。后来聪明的清远人以杞菊、巢菜喂养当地土鸡,竟然培养出赫赫有名的“清远鸡”。

    苏东坡一生,屡经磨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情绪,笑对人生。他在密州时开始采食杞菊,并于熙宁八年(1075年)秋作有《后杞菊赋》(因唐人陆龟蒙已有《杞菊赋》在前,故名)。元佑六年(1091年)到了颍州,他仍然对此念念不忘。

    苏东坡采食杞菊,首先是为了果腹充饥,虽然“嚼吃草木”,“气味苦涩”,而其内心却是十分乐观的,吃起来也就甘之饴了。苏东坡的食杞菊还有另外一种意思,那就是他一贯奉行的养生之道。杞菊虽然不能作为主食经常食用,但它们的药用功能却是毋庸置疑的。

    杞即枸杞,一名羊乳,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本草经》将枸杞列为上品,并云“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本草纲目》亦云枸杞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其根称地骨皮,也有清肺热、退虚热等功效。

    至于菊,尤其是苏东坡所食的甘菊,也有疏风除热、养肝明目之功效。《抱朴子·仙药》载:“南阳郦县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堕其中……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苏东坡在食杞菊之后,“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返黑。”看来他不仅没有饿倒,反而更年轻健康了。

    巢菜,也称元修菜,是苏东坡的故乡菜。巢菜亦名薇菜,即《诗经·小雅·采薇》曾歌咏过的“薇”。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薇……即金野豌豆,蜀人谓之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诗经》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礼记》云:“芼豕以薇”,皆此物也。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古代的伯夷,叔齐因耻食周粟也曾采薇。这样一来,“采薇”又被赋予了孤高不俗的文化意蕴。

    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东坡曾采得石菖蒲数本,并写下了《石菖蒲赞》:“……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

    这既是对石菖蒲的赞美,也是苏东坡长年背井离乡、日奉甚薄的真实写照,更令人联想到苏东坡坚韧不拔的节操和不屈不挠的生命活力。

    宋人沈括云:“香草之类,大率多异名。所谓兰荪,荪即今菖蒲也。”久而久之,菖蒲遂与苏东坡的崇高气节和峻洁人格联系在一起。

    综观苏东坡的一生,保持乐观情绪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苏东坡眼中,不但人人都是好人,就连花草果蔬也足能令他产生美感。林语堂曾说过:“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苏东坡这种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文化心态,不但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美感,也是他身处逆境时的重要精神支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