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寇准是如何老成谋国的?(2)

 墨香笙樵 2018-04-19
从善如流 由奢入俭 

     
    寇准9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从此寇家陷入窘境,靠母亲织布度日,一个名门之家顿时沦为贫寒“草民”。寇母对儿子的教育却没有放松,每晚一边纺纱一边督寇准苦读。寇准不负母望,十年寒窗,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报传来母亲却罹患重病,临终前母亲绘一幅画交给寇准养母刘妈,告诉她日后如寇准忘本,就将此画给他。 


    后来寇准一路晋升官至丞相,那年生日他欲大摆筵席,还定下京城最棒的戏班前来助兴。刘妈认为时机到了,遂将寇母之画交给寇准。寇展开一看,原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上题有一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目睹慈母遗作,寇准潸然泪下。于是撤去寿筵、辞退戏班。从此专心政务,终成有口皆碑的一代贤臣。  


    寇准听从劝诫、从善如流的故事,不止这一则。还有一个这洋一个真实的故事: 


    寇准平时喜欢听歌,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有一次,一个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准见她面目姣好 ,听她歌声圆润,一时兴起,就赏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一脸的不高兴。    


    当时寇准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名叫蒨桃,她见到这个情形很气愤,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读了蒨桃的诗,很是感动。从此他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这首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一次契丹使者到宋都汴京,问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满朝文武都羞愧难当,寇准当时早已去世。 
  

    不以去国而丧志,不以位卑而无为 


    寇准文韬武略,有安定邦国之才,一身系天下安危。但他狷介亢直,因而在朝中树敌甚多。那些奸邪之徒上下其手,合伙排挤他,终使寇准在垂暮之年贬谪岭南,在颠沛流离中客死异乡。 


    桑榆晚景,贬谪天涯,寇准自然是悲愤难抑,倒是百姓的呵护给了他莫大的慰藉。 


    他赴道州途经零陵(今湖南宁远)时,溪桐蛮夷乘机抄掠他的行李,酋长斥责部属说:“奈何夺贤相行李耶?”连忙派人送还。可见其“贤相”之名远播,连蛮夷都知之敬之。 


    寇准初至道州,无廨宇办公,“百姓闻之,竞荷瓦木,不督而会,公宇立成,颇亦宏壮。”再贬雷州时,“吏民遮道,马复踖蹙不行。”由道州至雷州山路崎岖,行走不便,所过州县皆以竹舆迎之,寇准得以安然到达贬所。 


    爱民者民恒爱之。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 


    寇准在雷州不以去国而丧志,不以位卑而无为,为莘莘学子口授中原语言,讲授中原文化,又兴修水利,多方造福当地,颇受百姓爱戴。他汲水之井人称“莱泉井”,他读书之处人称“莱泉书院”,元代更名为“濬元书院”,至今犹存。 


    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63岁的寇准一病不起,逝于雷州。当地百姓悲痛欲绝,护送他的灵柩归葬西京(今河南洛阳)。11年之后,即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为寇准平反昭雪,亲笔写了“旌忠”二字,镌刻碑首。这虽然是迟到的平反,也可告慰寇准于九泉了。 


    天地之间,有一个人走过,其德能勤廉绩都深深地烙在了青史之上。这个人,就是一代名相寇准。(刘继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