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整复刻《超动态宽频响优质调幅收音机》

 bxud 2018-04-19
    2002年的第4第5期《无线电与电视》杂志刊登了“再现超动态宽频响优质晶体管调幅收音机”一文,使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无线电与电视》杂志刊登过的曹锦馨、李传钟两位前辈的文章“超动态宽频响优质晶体管调幅收音机”,记得当时也比较认真拜读过,对于其中的具体原理分析,理解较为模糊,主要是在当时限于复杂的原理和经济条件不敢有制作此机的念头,但对文中的见解和思路及分析颇为新颖,印象深刻,这几年重读此文,对文章理解有所加深,遂有了业余制作此机的想法。近两年看坛里的高手纷纷仿制,自己也跃跃欲试,yuanzen、moder、suhonggui、保尔、梅干菜、可达老师等文章和制作本人也都试过,但大多复制的是此机的高中频部分,音频部分都是简化或用集成电路代替了,其实细细阅读此文可以发现,音频部分也颇有特色,包括宽窄频带控制,除了高中频部分有,音频部分也有的,高低音调节部分也另有一功,且有与春雷3T9收音机高低音调节曲线做了比较并进行了有改进。另外,看到不少坛友对此机的电感、中周制作有所担心和畏惧,介绍几种业余条件下制作中周和振荡线圈制作方法。
      由于有心制作此机,动手前做了不少功课,故收集了不少坛里和网上的电路图和印版图,只要和“超动态宽频响收音机”相关文章、帖子也反复研读,陆陆续续经过近一年时间,终于在最近完工,特将制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同感兴趣朋友交流一番。首先声明,图纸照片等大多为坛里下载,本人仅仅做整理。

1.0 超动态宽频响收音机电路图.gif (206.83 KB, 下载次数: 175)

先看原理图,吃透原理

先看原理图,吃透原理

2.0 低频部分电路图压缩.jpg (167.66 KB, 下载次数: 103)

先易后难,先做音频部分

先易后难,先做音频部分

2.1 低频部分印版图压缩.jpg (100.11 KB, 下载次数: 67)

2.1 低频部分印版图压缩.jpg

2.3 热转印用低频板 86x156mm.jpg (158.02 KB, 下载次数: 81)

坛里下载翻转好

坛里下载翻转好

2.4 激光打印PICT0016.JPG (205.2 KB, 下载次数: 41)

激光打印在转印纸上

激光打印在转印纸上

2.5 热转印PICT0018.JPG (186.89 KB, 下载次数: 39)

2.5 热转印PICT0018.JPG

2.6 三氯化铁腐蚀PICT0020压缩.jpg (236.02 KB, 下载次数: 33)

三氯化铁腐蚀好

三氯化铁腐蚀好

2.7 清除印膜PICT0023压缩.jpg (263.99 KB, 下载次数: 38)

2.7 清除印膜PICT0023压缩.jpg

2.8 打孔PICT0026.JPG (252.68 KB, 下载次数: 36)

打孔

打孔

2.9 印版正面PICT0031.JPG (210.92 KB, 下载次数: 32)

正面

正面
制作过程,继续上图。

2.10 先安装电阻PICT0045.JPG (188.8 KB, 下载次数: 26)

2.10 先安装电阻PICT0045.JPG

2.11 原件安装完毕PICT0048.JPG (184.23 KB, 下载次数: 29)

原件安装完毕,尽量用老原件,怀旧一下,呵呵。

原件安装完毕,尽量用老原件,怀旧一下,呵呵。

2.12 多角度PICT0051.JPG (202.9 KB, 下载次数: 28)

多角度

多角度

2.12 多角度PICT0053.JPG (201.12 KB, 下载次数: 19)

多角度

多角度

2.12 多角度PICT0054.JPG (201.54 KB, 下载次数: 23)

多角度

多角度

2.12 多角度PICT0055.JPG (202.73 KB, 下载次数: 21)

多角度

多角度

2.12 多角度PICT0064.JPG (197.26 KB, 下载次数: 22)

多角度

多角度

2.12 多角度PICT0077.JPG (203.9 KB, 下载次数: 25)

滤波电容,

滤波电容,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做音频板,原件选择和组装调试注意事项如下,音频板包括前置、音调、功率放大和电子滤波几部分,其中BG15、 BG11为电子滤波和推动放大管,原机选用3DG201D,对耐压和频率特性较3DG201A要高,本人实际选用3DG7C和3DG130中功率管,BG14、 BG13为互补功率放大,原机选用D1162B和CD715B,本人实际选用二手拆机对管C2238和A968,参数为1.5A、160V、25W,耐压和功率余量较大,实际参数在1A、50V、10W以上的音频互补管应该都可以用。BG13即CD715B安装时要注意C、E脚位置要互换一下,请参考印版图,另D9即2AP9安装时要紧贴BG13即CD715B的散热片,以对功率管偏流进行温度补偿,音量电位器W5必须用22KΩ指数型电位器即A型或Z型的,220KΩ低音电位器和47KΩ高音电位器本人在调试时用得是WH20系列直滑式指数型电位器,好处是1、3较对调后可变成对数型电位器,以平顺调节效果,用对数型电位器时高低音在提升较平缓,而衰减时较迅速,反之……,后实际装机时用了旋转式线性电位器,效果也不差。调整W6(47KΩ),使功放级中点对地电压为总电压一半,调整W7(470Ω)使末级D1162B和CD715B静态电流为15-20mA,R70(0.51Ω)上压降为8-10mV即可。

2.13 PICT0172.JPG (209.42 KB, 下载次数: 16)

2.13 PICT0172.JPG

2.13 PICT0173.JPG (216.95 KB, 下载次数: 14)

连机调试

连机调试
正如坛友所言,中高频部分,琴键波段开关不好找,网上淘得几个相似的,且还在状态,稍作改动,正好可用。原机要求24脚三档互锁加18脚两档自锁。三档互锁为波段转换,一档自锁为宽窄带开关,另一档自锁为电源开关。

3.0高频部分电路图压缩.jpg (228.97 KB, 下载次数: 70)

3.0高频部分电路图压缩.jpg

3.1高频部分印版压缩.jpg (120.78 KB, 下载次数: 58)

3.1高频部分印版压缩.jpg

3.3 热转印用高频板 89x158mm.jpg (254.45 KB, 下载次数: 57)

3.3 热转印用高频板 89x158mm.jpg

3.4 激光打印PICT0082.JPG (216.07 KB, 下载次数: 29)

3.4 激光打印PICT0082.JPG

3.5 热转印PICT0083.JPG (189.33 KB, 下载次数: 25)

3.5 热转印PICT0083.JPG

3.6 三氯化铁腐蚀PICT0089.JPG (194 KB, 下载次数: 20)

3.6 三氯化铁腐蚀PICT0089.JPG

3.7 清除印膜 打孔PICT0093.JPG (220.76 KB, 下载次数: 27)

3.7 清除印膜 打孔PICT0093.JPG

3.8 印版正面PICT0095.JPG (188.11 KB, 下载次数: 23)

3.8 印版正面PICT0095.JPG

3.9 琴键开关改装前PICT0096.JPG (211.26 KB, 下载次数: 27)

3.9 琴键开关改装前PICT0096.JPG

3.9 改装前PICT0099.JPG (182.18 KB, 下载次数: 18)

3.9 改装前PICT0099.JPG

3.10 琴键开关改好后PICT0102.JPG (204.28 KB, 下载次数: 20)

3.10 琴键开关改好后PICT0102.JPG

   由于琴键开关引脚众多,印版打孔要打得准一些,并适当钻大孔径,将琴键开关在印版上试一下,安装和顺,开关灵活后取下,先安装好电阻等低矮原件,再安装琴键开关。
     琴键开关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中周、中波振荡线圈、中波磁棒线圈的制作问题,好在6个中周都是一样的,原机型号为TF102S,成品现在大概是买不到了,只有自己绕制或用其他型号成品改装了,本人只买到一些TF102P,它和TF102S区别是没有抽头,匝数和TF102S相同,谐振电容也是1000Pf,本人做对比参考用, TF102S只有一个带抽头的绕组,且匝数不多,自制应该不难,如中周自制成功,再自制中波振荡线圈也就顺理成章了,多个次级绕组而已,继而绕制短波天线和振荡也应水到渠成。原文中有中周、 中波振荡线圈、中波磁棒线圈的绕制图,为方便仿制,本人再画个详细制作示意图,TF102S在具体制作中用两种办法,办法一是用全新散装套件或拆机中周拆除线圈后按图绕制,办法二是用成品中周进行改制,经过查阅大量中周数据,考虑绕制方向、可操作性及最小改制量,发现TTF2-8最适合改制,只需从中周1脚拆除47匝即可,缺点是要非常小心,因为线圈有蜡封和两侧塑料围护,可适当加热后小心拆除,有70-80%成功率,附上两种中周用电桥的测试图。

2.4 原文线圈图.jpg (28.47 KB, 下载次数: 34)

2.4 原文线圈图.jpg

2.40 TF102S 中周绕法 图解.png (31.05 KB, 下载次数: 40)

2.40 TF102S 中周绕法 图解.png

2.40 漆包线样品PICT0046.JPG (230.08 KB, 下载次数: 27)

漆包线样本

漆包线样本

2.40 中周全新散件 PICT0001.JPG (223.26 KB, 下载次数: 26)

2.40 中周全新散件 PICT0001.JPG

2.41 中周底视图 PICT0016.JPG (206.67 KB, 下载次数: 18)

不是每种中周上都会标引脚序号哦

不是每种中周上都会标引脚序号哦

2.43 最接近原装的中周TF102P PICT0020.JPG (213.33 KB, 下载次数: 21)

TF102S的亲兄弟

TF102S的亲兄弟

2.43 TF102S 测试 L PICT0022.JPG (221.54 KB, 下载次数: 26)

100KHZ电感量

100KHZ电感量

2.43 TF102S测试 Q PICT0023.JPG (223.23 KB, 下载次数: 22)

100KHZ Q值

100KHZ Q值

2.42 0.08mm漆包线PICT0044.JPG (192.77 KB, 下载次数: 23)

2.42  0.08mm漆包线PICT0044.JPG

2.42 0.1mm漆包线中周PICT0043.JPG (192.38 KB, 下载次数: 23)

2.42 0.1mm漆包线中周PICT0043.JPG

2.44 0.08mm中周测试PICT0027.JPG (230.41 KB, 下载次数: 23)

2.44  0.08mm中周测试PICT0027.JPG

2.44 0.08mm中周测试 L PICT0028.JPG (224.76 KB, 下载次数: 19)

100KHZ电感量

100KHZ电感量

2.44 0.08mm中周测试 Q PICT0029.JPG (227.69 KB, 下载次数: 19)

100KHZ Q值

100KHZ Q值

2.45 0.1mm中周测试 PICT0030.JPG (194.54 KB, 下载次数: 16)

2.45  0.1mm中周测试 PICT0030.JPG

2.45 0.1mm中周测试 L PICT0031.JPG (226.25 KB, 下载次数: 12)

100KHZ电感量

100KHZ电感量

2.45 0.1mm中周测试 Q PICT0032.JPG (223.11 KB, 下载次数: 15)

100KHZ Q值

100KHZ Q值

2.47 TTF2-8 示意图.jpg (17.82 KB, 下载次数: 25)

2.47  TTF2-8 示意图.jpg

2.47 TTF2-8 改装前 PICT0006.JPG (216.25 KB, 下载次数: 23)

2.47 TTF2-8 改装前 PICT0006.JPG

2.47 TTF2-8 拆解后 PICT0009.JPG (211.14 KB, 下载次数: 18)

2.47 TTF2-8 拆解后 PICT0009.JPG

2.47 TTF2-8 拆除部分线圈前 PICT0011.JPG (208.42 KB, 下载次数: 19)

瘦身前

瘦身前

2.47 TTF2-8 拆除部分线后 PICT0013.JPG (211.2 KB, 下载次数: 13)

瘦身后

瘦身后

2.46 TTF2-8 改装测试 PICT0033.JPG (224.71 KB, 下载次数: 14)

2.46  TTF2-8 改装测试 PICT0033.JPG

2.46 TTF2-8改装测试 L PICT0034.JPG (224.33 KB, 下载次数: 18)

100KHZ电感量

100KHZ电感量

2.46 TTF2-8改装测试 Q PICT0035.JPG (227.23 KB, 下载次数: 14)

100KHZ Q值

100KHZ Q值
      中波振荡线圈本人利用成品LTF2-3骨架绕制,和中周一样可用φ0.08-0.1mm漆包线进行制作,尽量用中波振荡线圈的骨架和磁芯磁帽绕制,附上本人画的详细绕制示意图。
      中波磁棒线圈制作要点,原机为φ10X160mm中波磁棒,本人实际使用180mm中波磁棒,初级线圈用28股φ0.07mm丝包线分两段绕制,以提高Q值,中波磁棒线圈骨架用内径10.5mm,外径12.5-13mm的塑料骨架,不要只用一层牛皮纸紧贴磁棒绕制,并将线圈中心置于磁棒两端四分之一附近,可使Q值最高,原理不再赘述。中周等各类线圈有条件的话尽量调到参考值,可提高开口率,具体数值请参看原文。

2.48 LTF2-3 PICT0040.JPG (203.03 KB, 下载次数: 20)

2.48 LTF2-3 PICT0040.JPG

2.48 中波振荡线圈绕法 图解.jpg (43.48 KB, 下载次数: 31)

2.48 中波振荡线圈绕法 图解.jpg

2.30 原文补遗.jpg (127 KB, 下载次数: 46)

2.30 原文补遗.jpg

2.31 原文绕制示意图.jpg (21.28 KB, 下载次数: 30)

2.31 原文绕制示意图.jpg

2.32 中波磁棒线圈参考图.jpg (29.85 KB, 下载次数: 21)

2.32 中波磁棒线圈参考图.jpg

2.33 中波磁棒线圈实物图.JPG (226.61 KB, 下载次数: 25)

2.33 中波磁棒线圈实物图.JPG

2.34 中波线圈 L.JPG (240.93 KB, 下载次数: 14)

2.34 中波线圈 L.JPG

2.34 中波线圈 Q.JPG (230.74 KB, 下载次数: 15)

2.34 中波线圈 Q.JPG
制作过程,继续上图。

2.7 琴键开关印版面.JPG (213.62 KB, 下载次数: 24)

2.7 琴键开关印版面.JPG

2.7 中高频板电阻.JPG (202.13 KB, 下载次数: 19)

2.7 中高频板电阻.JPG

2.7 中高频板三极管微调电容.JPG (212.82 KB, 下载次数: 20)

2.7 中高频板三极管微调电容.JPG

2.7 中高频板中周.JPG (216.29 KB, 下载次数: 19)

2.7 中高频板中周.JPG

2.8 中高频板完成.JPG (265.17 KB, 下载次数: 25)

2.8 中高频板完成.JPG

2.8 中高频板完成2.JPG (289.75 KB, 下载次数: 22)

2.8 中高频板完成2.JPG

2.8 中高频板完成1.JPG (268.69 KB, 下载次数: 24)

2.8 中高频板完成1.JPG
具体调试参考原文续文《超动态、宽频响优质晶体管收音机调试技巧》,本人将网上的电子文本和杂志上原文及电路图比对后进行了校正和添加,括弧部分为本人添加。可能还有错误之处,欢迎拍砖。
                                           超动态、宽频响优质晶体管收音机调试技巧低频调试(校对稿)
                                                          【上海无线电三厂:李传钟 曹锦馨】
                                                                 整机通电测量与工作点初调

  1、接通电源(~220V)之前应先量电源杆两端在电源开关“ON”位置时的电阻(即电源变压器初级直流电阻)约100Ω左右。2200uF大电解两端正反两个方向中有一阻值>4KΩ(500型万用表R*100)。如两个方向的阻值都小,则不能接通电源。
  2、接通电源后,整流桥堆中间两接点(即电源变压器次级)交流电压值应约19V,桥块整流输出的直流电压应约17V(未2200uF接滤波电容时)。
  3、桥堆通总电源。在正极预断处,测整机总电流,应为40-45mA(无信号或音量关至最小值),(先500mA档,然后选择适当档位)否则,应调整W7(470Ω),使之达到此范围,如相差过大,如150mA以上,应即关机检查。故障排除后再将预断处接通,此时,总电源正端对地电压应为+27±0.5V。
  4、电子滤波器BG15射极对地电压应略低于总电源电压,约为24.5-25V,电压过低,前面各级中可能有短路。
  5、接收部分,电源稳压管2CW15(在低放板上)两端电压为8V左右。
  6、调整W6(47KΩ),使功放级中点对地电压为总电压一半。
  7、调整W2(47KΩ),使R20(200Ω)两端电压约为0.42V,在二中放至末级中频变压器预断开处测BG6集电极电流,应为1.2-1.5mA,然后将该处接通,R20两端电压应约0.65-0.7V。
  8、初调W1(47KΩ),使R16(680Ω)两端电压为1.2-1.3V。

                                                                              中频调试
高、中频谐振曲线的好坏,直接影响整机的失真与频响,由于本线路采用了相应的措施。使之在宽、狭带变换时,其中心频率基本保持不变。这就使调试较为方便,一旦狭带调准后(由于各级的耦合系数KQ<1,所以只有一个峰点),便可保证在“宽带”时自动维持其谐振曲线的大体对称。
  1、调试中频 置于中波“狭带”,中频图示仪的输入端接检波二极管D5(2AP10)与R23(2.2KΩ)相连处,其冷端接于电源推键自锁开关最后两方通地脚上;输出端接天线连定片处,其冷端接于动片与地线连接处。按B11、B10、B9、B8、B7顺序,反复调节各中频变压器,并且逐步将扫频仪的输出增大;最后置于-55~60dB衰减,使465KHz频标处于曲线顶部中心位置,±5KHz的频标点处于曲线左右幅度为总高度的35-40%处对称位置。曲线顶部呈馒头形圆顶,±10KHz位置在水平轴上且左右对称,如图2所示。
  然后,将宽、狭带置于“宽带”,此时曲线顶部应呈凹形的双峰,谷点与峰点之间的幅度应为15-20%,±5KHz频标点应在双峰肩部附近,且左右对称,中心点频标位置 不应有变化,如图3所示;若双峰不等高,可稍旋动B11的磁帽使其趋向对称;此后,再置于“狭带”,465KHz频标应仍在曲线中间峰顶不变。曲线形状仍保持左右对称;若反复调试仍不能保证在“宽”带与“狭”带变换时,其中点不变且左右基本对称;则可能是第一对中频变压器的C23,C24(1500pF)与第二对中频变压器的C29、C30(510pF)相差太大所致或线路其它故障,应予以排除。
  
  2、高放AGC调试 在狭带位置,将扫频仪的输出增大20-30dB,调节B12使扫频仪输出为最小即可。再重复上述调试步骤使曲线在“宽”、“狭”两种状态下均能保持对称。如调节B12不起作用,则说明高放AGC通路有故障。正常时扫频仪输出衰减变化40dB,其曲线形状及各频标点的位置应基本保持不变。

                                                                        用万用表调试简述
  1、按前述“整机通电测量与工作点初调”一一测调正常。
  2、选择一只出厂不久质量较好的收音机做为信号源。其中频频率在465KHz附近即可。其谐振曲线是否基本对称的签别方法是:产品收音机在1000KHz左右选择一只电台,仔细调准后,从其偏调量与喇叭发出的音质来估计机器的总谐振曲线是否基本对称。整机总谐振曲线大致对称时,在左右偏调量相同时其输出的音量及音质基本一致,这种产品机器便可以作为调试本机中频的信号源,否则就不行。将以上产品机调准电台位置(此时应是高音最少,S/N最高位置),从末级中放的检波二极管前用一小于100pF的电容引出465KHz中频信号,作为调试的465KHz中频用(如图9)。

  3、将被调试机放在“狭带”位置上,为避免输入回路对中频信号的影响,将双连动片旋出一半,将产品收音机465KHz信号输入双连信号连定片上,地线与被测机地线相接,依次调试B11-7各中频变压器。使机器音量输出最大。在调试中逐渐减小输入信号(可以使所串电容一步步减小)同时使机器音量输出最大,仔细反复进行,直至电容已很小(10pF左右)而各中频变压器已调至音量最大,增大输入信号至音量控制在一半位置仍有足够强音量,调B12使输出最小,此时R4(8.2KΩ)两端电压最小,再用小信号按上法仔细调整各中频变压器至音量最大,且高音最差。输入较大信号,并转向“宽带”,略为旋动末级中频变压器B11(一般为旋进),至实听音质最佳位置(高音明亮纤细而且无毛刺)。
  4、中波频率覆盖与统调方法基本同有仪表,唯此时的信号源是接收已知频率的电台,如第一套中央台540KHz等。
业余制作收音机,外壳、减速调谐装置、度盘最烦人,看到个红酒木盒,将就改造一下了,网上看到电位器用的小熊猫减速旋钮,改行给空气双联当减速用,不知可否,淘了一个一式,无论减速比还是调谐手感倒还可以。

2.90 红酒盒子.JPG (240.74 KB, 下载次数: 10)

2.90 红酒盒子.JPG

2.91 机壳开喇叭孔.JPG (223.11 KB, 下载次数: 8)

2.91 机壳开喇叭孔.JPG

2.92 减速旋钮安装孔.JPG (236.27 KB, 下载次数: 8)

2.92 减速旋钮安装孔.JPG

2.93 机壳面板加固.JPG (232.79 KB, 下载次数: 9)

2.93 机壳面板加固.JPG

2.94 机壳开电位器琴键开关孔.JPG (224.55 KB, 下载次数: 9)

2.94 机壳开电位器琴键开关孔.JPG

2.95 机壳内线路板安装支架.JPG (226.94 KB, 下载次数: 11)

2.95 机壳内线路板安装支架.JPG

2.80 老变压器.JPG (205.62 KB, 下载次数: 10)

2.80 老变压器.JPG

2.81 引出线修复.JPG (208.09 KB, 下载次数: 8)

2.81 引出线修复.JPG

2.82 变压器安装位.JPG (233.96 KB, 下载次数: 11)

2.82 变压器安装位.JPG

2.83变压器安装位改进.JPG (234.89 KB, 下载次数: 11)

变压器与磁棒呈45度角

变压器与磁棒呈45度角

2.60 减速旋钮.JPG (218.4 KB, 下载次数: 9)

2.60 减速旋钮.JPG

2.61 安装减速旋钮.JPG (258.91 KB, 下载次数: 8)

2.61 安装减速旋钮.JPG

2.62 空气双联支架.JPG (219.48 KB, 下载次数: 10)

空气双联安装支架

空气双联安装支架

2.0 机壳正面.JPG (222.89 KB, 下载次数: 9)

2.0 机壳正面.JPG

2.1 机壳反面.JPG (271.03 KB, 下载次数: 11)

2.1 机壳反面.JPG

2.2 机壳多角度.JPG (295.93 KB, 下载次数: 11)

2.2 机壳多角度.JPG

2.4 整机正面.JPG (217.25 KB, 下载次数: 11)

2.4 整机正面.JPG

2.5 整机后视1.JPG (284.19 KB, 下载次数: 11)

2.5 整机后视1.JPG

2.5 整机后视4.JPG (277.06 KB, 下载次数: 10)

2.5  整机后视4.JPG

2.5 整机后视2.JPG (284.29 KB, 下载次数: 10)

2.5 整机后视2.JPG

2.4 整机正面图.JPG (217.1 KB, 下载次数: 10)

2.4 整机正面图.JPG
有几位坛友询问短波天线线圈和振荡线圈的制作情况,下面将本人整理的资料和照片分享一下,2个短波天线线圈,2个短波振荡线圈,要自制的话,要准备如下材料,短波线圈塑料骨架,5个引脚的,外径8mm,配Nx60 即φ6X16mm镍锌磁芯,0.4mm漆包线,0.1mm丝包线(0.1mm漆包线外裹丝或纱的那种),0.07mm x 10股丝包线3种线材。绕制前请先熟读原文绕制方法一节,这种塑料骨架引脚经不起高温,焊接时要特别小心,每次控制在3、4秒以内,匝数都有几分之几匝,不要担心,如2脚绕到5脚正好二分之一匝。本人已在原文示意图上加上起始标记,L1、L2、L3、标记,方便观看理解。另外绕好后如有电桥的,将各个线圈的L1电感值调至规定值,可大大方便调试工作。

2.49 短波 天线 振荡 改造前.JPG (173.03 KB, 下载次数: 24)

2.49 短波 天线 振荡 改造前.JPG

2.49短波2 振荡.jpg (70.38 KB, 下载次数: 25)

2.49短波2  振荡.jpg

2.49短波2 天线.jpg (61.26 KB, 下载次数: 29)

2.49短波2 天线.jpg

2.49短波振荡天线说明.jpg (81.99 KB, 下载次数: 25)

2.49短波振荡天线说明.jpg

2.49 短波2天线 振荡.JPG (198.77 KB, 下载次数: 23)

改制好的短波2 天线线圈和振荡线圈

改制好的短波2 天线线圈和振荡线圈
monky1977 发表于 2016-1-16 19:14
坐等此帖成神贴!矿坛要开个神帖专栏!

这个机子不会很神的,只是较一般调幅收音机有点特色,曹、李二位前辈设计本机的初衷是当时晶体管调幅收音机在动态、频响和音质上不比电子管收音机和收录机,故而设计了本机,主要是要在强信号场(>30mv/m-3000mv/m)下减小过载失真并拓宽频响,以期接近磁带收录机放音效果,可参看原文。主要特色有1、高放和第二级中放使用了共射共基级联电路,以提高增益和达到匹配阻抗。2、中放采用两级双调谐加一级单调谐并通过调整耦合系数达到宽狭带控制的目的,强信号时调到宽带以拓宽频响,小信号时调到狭带以提高信噪比。3、检波直接接在末级中周初级热端(无需次级),避开平方率检波段,达到抑制底噪,减小检波失真目的。4、除中放AGC外,增加了普通收音机没有的宽带高放AGC控制电路,保证了强信号场下的低失真,宽频响。5、低放、音调部分配合中放宽狭带控制,相得益彰。

yang.fujiang 发表于 2016-2-22 10:05 
3p5
关键是高Q值的中周,达到150很难,其它的没什么。150的Q值,放在哪个机子上,都会有不凡的表现。如 ...

中周Q值达到150估计很难,我想了一下,要么用12x12mm的大中周才有可能,还有当年上无28厂的女技术员技术,可惜以前的相关文章这方面没有详细叙述。常用10x10mm中周,用0.1mm漆包线绕比0.08mm漆包线Q值高一些的,但由于线粗了,匝数绕不多,最多100匝左右,配510电容。空载Q值>100应该没问题。

应1996坛友的要求,发下原文资料,也都是以前网上收集的,不知是否符合1996坛友的要求。

Lcq1.GIF (95.41 KB, 下载次数: 13)

Lcq1.GIF

Lcq2.GIF (115.98 KB, 下载次数: 14)

Lcq2.GIF

Lcq3.GIF (106.22 KB, 下载次数: 15)

Lcq3.GIF
继续发下坛里下载的原文

Lcq4.GIF (105.79 KB, 下载次数: 11)

Lcq4.GIF

Lcq5.GIF (99.51 KB, 下载次数: 11)

Lcq5.GIF

Lcq6.GIF (97.95 KB, 下载次数: 13)

Lcq6.GIF

Lcq7.GIF (107.64 KB, 下载次数: 11)

Lcq7.GIF

Lcq8.GIF (74.13 KB, 下载次数: 11)

Lcq8.GIF

Lcq9.GIF (93.46 KB, 下载次数: 12)

Lcq9.GIF

Lcq10.GIF (71.29 KB, 下载次数: 14)

Lcq10.GIF

Lcq11.GIF (85.37 KB, 下载次数: 18)

Lcq11.GIF
有坛友文用szz1震荡线圈改配365p可变电容的参数,查了下szz1的参数附上,配365p可变电容改的话2、3端86匝改68匝即可,垫枕电容390p,不过这个不是用作超动态宽频响调幅收音机上的。

szz1 振荡参数.png (154.73 KB, 下载次数: 14)

szz1 振荡参数.png
7935_张 发表于 2016-11-10 09:48
我也在仿制此机。有一疑问,您把短波二的振荡线圈数据改为L1 18.5T(原文是9.5T, L2改为11.T(原文是7.6T ...

谢谢提醒,短波二的振荡线圈数据图上匝数标错了,应按图下表中匝数绕制,您看得很仔细,再次谢谢。
isaf29 发表于 2017-1-15 21:40
能否帮助解释一下,减速旋钮是的怎么工作的?是否只能旋转一圈?

小熊猫减速旋钮类似电机行星减速,减速比大概1:9,双联旋转半圈即180度,减速旋钮大概旋转4.5圈即1600度。

周经理 发表于 2017-8-19 21:48
中高频电路只有万用表怎么进行统调啊

具体调试参考原文续文《超动态、宽频响优质晶体管收音机调试技巧》,本人将网上的电子文本和杂志上原文及电路图比对后进行了校正和添加,括弧部分为本人添加。可能还有错误之处,欢迎拍砖。
                                           超动态、宽频响优质晶体管收音机调试技巧低频调试(校对稿)
                                                          【上海无线电三厂:李传钟 曹锦馨】
                                                                 整机通电测量与工作点初调

  1、接通电源(~220V)之前应先量电源杆两端在电源开关“ON”位置时的电阻(即电源变压器初级直流电阻)约100Ω左右。2200uF大电解两端正反两个方向中有一阻值>4KΩ(500型万用表R*100)。如两个方向的阻值都小,则不能接通电源。
  2、接通电源后,整流桥堆中间两接点(即电源变压器次级)交流电压值应约19V,桥块整流输出的直流电压应约17V(未2200uF接滤波电容时)。
  3、桥堆通总电源。在正极预断处,测整机总电流,应为40-45mA(无信号或音量关至最小值),(先500mA档,然后选择适当档位)否则,应调整W7(470Ω),使之达到此范围,如相差过大,如150mA以上,应即关机检查。故障排除后再将预断处接通,此时,总电源正端对地电压应为+27±0.5V。
  4、电子滤波器BG15射极对地电压应略低于总电源电压,约为24.5-25V,电压过低,前面各级中可能有短路。
  5、接收部分,电源稳压管2CW15(在低放板上)两端电压为8V左右。
  6、调整W6(47KΩ),使功放级中点对地电压为总电压一半。
  7、调整W2(47KΩ),使R20(200Ω)两端电压约为0.42V,在二中放至末级中频变压器预断开处测BG6集电极电流,应为1.2-1.5mA,然后将该处接通,R20两端电压应约0.65-0.7V。
  8、初调W1(47KΩ),使R16(680Ω)两端电压为1.2-1.3V。

                                                                              中频调试
高、中频谐振曲线的好坏,直接影响整机的失真与频响,由于本线路采用了相应的措施。使之在宽、狭带变换时,其中心频率基本保持不变。这就使调试较为方便,一旦狭带调准后(由于各级的耦合系数KQ<1,所以只有一个峰点),便可保证在“宽带”时自动维持其谐振曲线的大体对称。
  1、调试中频 置于中波“狭带”,中频图示仪的输入端接检波二极管D5(2AP10)与R23(2.2KΩ)相连处,其冷端接于电源推键自锁开关最后两方通地脚上;输出端接天线连定片处,其冷端接于动片与地线连接处。按B11、B10、B9、B8、B7顺序,反复调节各中频变压器,并且逐步将扫频仪的输出增大;最后置于-55~60dB衰减,使465KHz频标处于曲线顶部中心位置,±5KHz的频标点处于曲线左右幅度为总高度的35-40%处对称位置。曲线顶部呈馒头形圆顶,±10KHz位置在水平轴上且左右对称,如图2所示。
  然后,将宽、狭带置于“宽带”,此时曲线顶部应呈凹形的双峰,谷点与峰点之间的幅度应为15-20%,±5KHz频标点应在双峰肩部附近,且左右对称,中心点频标位置 不应有变化,如图3所示;若双峰不等高,可稍旋动B11的磁帽使其趋向对称;此后,再置于“狭带”,465KHz频标应仍在曲线中间峰顶不变。曲线形状仍保持左右对称;若反复调试仍不能保证在“宽”带与“狭”带变换时,其中点不变且左右基本对称;则可能是第一对中频变压器的C23,C24(1500pF)与第二对中频变压器的C29、C30(510pF)相差太大所致或线路其它故障,应予以排除。
  
  2、高放AGC调试 在狭带位置,将扫频仪的输出增大20-30dB,调节B12使扫频仪输出为最小即可。再重复上述调试步骤使曲线在“宽”、“狭”两种状态下均能保持对称。如调节B12不起作用,则说明高放AGC通路有故障。正常时扫频仪输出衰减变化40dB,其曲线形状及各频标点的位置应基本保持不变。

                                                                        用万用表调试简述
  1、按前述“整机通电测量与工作点初调”一一测调正常。
  2、选择一只出厂不久质量较好的收音机做为信号源。其中频频率在465KHz附近即可。其谐振曲线是否基本对称的签别方法是:产品收音机在1000KHz左右选择一只电台,仔细调准后,从其偏调量与喇叭发出的音质来估计机器的总谐振曲线是否基本对称。整机总谐振曲线大致对称时,在左右偏调量相同时其输出的音量及音质基本一致,这种产品机器便可以作为调试本机中频的信号源,否则就不行。将以上产品机调准电台位置(此时应是高音最少,S/N最高位置),从末级中放的检波二极管前用一小于100pF的电容引出465KHz中频信号,作为调试的465KHz中频用(如图9)。

  3、将被调试机放在“狭带”位置上,为避免输入回路对中频信号的影响,将双连动片旋出一半,将产品收音机465KHz信号输入双连信号连定片上,地线与被测机地线相接,依次调试B11-7各中频变压器。使机器音量输出最大。在调试中逐渐减小输入信号(可以使所串电容一步步减小)同时使机器音量输出最大,仔细反复进行,直至电容已很小(10pF左右)而各中频变压器已调至音量最大,增大输入信号至音量控制在一半位置仍有足够强音量,调B12使输出最小,此时R4(8.2KΩ)两端电压最小,再用小信号按上法仔细调整各中频变压器至音量最大,且高音最差。输入较大信号,并转向“宽带”,略为旋动末级中频变压器B11(一般为旋进),至实听音质最佳位置(高音明亮纤细而且无毛刺)。
  4、中波频率覆盖与统调方法基本同有仪表,唯此时的信号源是接收已知频率的电台,如第一套中央台540KHz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