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把居于寺庙道观修行的佛教、道教信徒称为“出家人”,意思就是离开家的修行人。然而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在其创立初始以及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是十分重视家族血缘关系的,这往往不为人知。
作为重要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与早期道教两大教派“天师道”和“五斗米道”有着密切的思想渊源关系,其家族伦理观在两大教派中都有反映,并影响着后来的道教组织。
东汉时期最早出现的两大道教教派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都是以家族成员作为其组织核心。太平道上由民间巫术和黄老崇拜相结合,并以《太平经》为其行动纲领,以建立太平世道为其政治理想的道教组织。太平道的组织领袖是张角、张梁、张宝三位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兄弟三人共同创造了太平道,并以此为组织形式发起了推翻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
另一支道教教团的创立者张道陵虽不是以家族力量创立的道教,但却把道教“天师”的称号传给了其子孙后代,并一直延续下来。张陵之后其子张衡继承其“天师”之位,张衡去世后,由其妻代其处理教内事务,后来其子张鲁也顺利执掌教权,并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从张陵创教到今,天师道一姓传承了六十三代,经历近两千年,世系相传,这是中国宗教史上绝无仅有的,正如后周道士孙夷中在《三洞修道仪》序中说的“天师之裔,世传一人。即信州龙虎山张家也”,这种以血缘关系为传承纽带的宗教传播方式只有在道教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身上能得到体现。
除了以上两大早期道派是以家具有血缘关系家庭成员来组织传播的以外,早期的民间道教大多也是以宗族为传播组织。从现存的道教造像碑中供养人的姓名可以看出,早期民间道教的组织形式大多以同一家族或几个家族组织起来,其中规模小的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宗教团体,大道教教团则由几个家族或者有相同信仰的村社成员组织起来而形成的。 如北魏时期的《魏文朗佛道造像碑》,即为魏氏家族出资雕刻,企望能保佑家族子孙昌盛。因而碑上也刻上了这个家族成员的姓名。从这些姓名中可看出大都是魏氏家族成员,大概是祖孙三代。而正始二年(505年)的《冯神育佛道造像碑》则是宗教结邑造像碑。民间结邑是在一定的区域之内,某一家族或几个家族,某一村落或几个村落的人们以相同的信仰组织起来,是属民间私社的一种。这也充分反映了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整体,在个人信仰上的作用。个人和家庭从属于宗族,宗族成员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有一种共同利益,因而他们在宗教信仰上必然相互关联。个人的荣厚兴衰,皆不能离开宗族而独立存在。
南北朝时期,道教一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涌现了很多新兴道派。由于佛教的组织形式的影响以及道教宫观制的逐渐成熟。这种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传播纽带的道教组织方式就被淘汰了,代之以宫观师徒制传承方式。 然而这种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却仍然保留有家族传承的痕迹,这使得道教的传承绵延不绝。师门的传承成为道士特别注重的方面。其师徒间的关系或由类似于宗嗣排辈的排字使其形成谱系,如全真道龙门派的百字诀“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不仅道士的道名要按照排字来取,而且道士还要熟记本派系谱,否则将被认为是假冒道士。 甚至有的道派如太一道教制规定的教主要改从祖师之姓,以示师徒间类似世俗父子关系,如其二祖韩道熙嗣任掌教后则改名为萧道熙,其后则为萧志冲、萧辅道……。通过此等方法可以维护道教传统,维持其代代相续的生命力,得口诀之人不敢“数典忘祖”,从而保存其历史的延续性。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注重家族血缘关系在道教中的体现。(本文选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曾维加) |
|
来自: 昵称cO46t14f > 《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