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课堂:教你如何选择使用几种“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水木年华138 2018-04-19

        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子原本是非常古老的一张方子……其历史可以追溯的汉代。

        老百姓中有人会说,六味地黄丸是张仲景的方子。其实不是。这个方子原先仅仅是以“它爹”的形式首先出现在张仲景的《伤寒卒病论》。它“爹”原名叫做“崔氏八味丸”,今天很多人称之'桂附地黄丸“,又称”肾气丸“。

        从“崔氏八味丸”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发明这个方子的人,姓崔。所以,该方并不是张仲景先生研发的。而张仲景作为一位“博采众方”的名医,公开了这个方子,没有把他作为自己的独门秘方赚钱,真乃良心医生是也!



当时发明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什么的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脚气病”。不是今天的脚气病啊,当时有种病,会导致小腹的麻木,叫做脚气上攻。这个方子可以治疗

2.男子消渴。喝多,尿多。(类似于糖尿病)

3.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的疾病,尿路炎症,肾病,心衰等等)

4.短气,有微饮。(类似心衰)


     很明显,上面的几个方向,都有大病的趋势,而今天,这个方子只用来:1、补肾,2、利尿。呵呵呵……友谊的小船早就翻了。


       补肾大家都能理解,腰酸腿软就是肾亏,广告都这么说 。因为原方在汉代治疗所谓的“虚劳腰痛”就是和肾虚有关系,所以补肾的作用在今天看来是没问题的。

       利尿,就是用来治疗小便问题的,这个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小便少(困难);也可能是小便多(遗尿、或者糖尿病尿多,前列腺尿多);也可能是水气上攻,导致的走路喘气等等,总之是一个调整小便次数的方子。因为中医学认为肾主大小便嘛

        现代临床在肾病,心衰导致的水肿方面,都会有机会使用这个方子。 对于儿科而言,孩子因为肾气的封藏不足,导致遗尿,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症状。因为肾主恐,尤其是父母惊吓,或者孩子先天胆小的情况,很容易出现肾气的逆乱,以遗尿为主,也有无法排尿的现象。这个八味丸,效果非常好,日本人就喜欢用这个方子治疗小孩子的遗尿或者尿崩等问题!

 

        到了宋代,有个有名的儿科医生,叫做钱乙,对八味丸作出了改变,去掉了其中的桂枝和附子,成就了今天的六味地黄丸。

        钱老师当时的思路是觉得桂枝和附子火太大了,吃了儿童会受不了,儿童是纯阳之体。虽然有的儿童发育迟缓,或者遗尿等情况,需要补肾,但是用了“八味”丸确实很上火。因为孩子的心率本来就比成人快,用了这两味药给孩子补充肾气,有的孩子吃完直接就冒鼻血,甚至还出了更大的岔子,所以干脆去掉了火大的桂枝和附子。于是那个时候,六位地黄丸开始作为儿童肾气不足的营养补充剂,被当时的医生和家长所接受。即便是今天,只要小孩子先天长得比较小,尤其是一些早产的孩子,六味地黄丸依旧有发挥余热的地方。

       也就是说,在当时,八味丸用来治疗成年人的肾气问题,而儿童只是用六味地黄丸。

       到了明清时期,地球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气温比张仲景时代高出很多。中医学界也迎来了一种新的疾病类型——“温病”。就是气候变暖造成的。那个时代的医生就发现,六味地黄丸其实也该适用于成年人了。天地间“火气”如此之大,中医顺势做出了伟大的调整于是六味地黄丸广泛被使用在成年人身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时期也有的医生针对火旺加上“阴虚”的体质的病人,设计了“知柏地黄丸”,加入了滋阴降火的知母和黄柏专门治疗阴虚火旺,症状包括盗汗,内热,心胃火旺等等。所以“知柏地黄丸”也就诞生了。


桂附地黄丸肾阳不足,腰膝痠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六味地黄丸: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知柏地黄丸:滋阴清热,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目前市面上还有:明目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是后人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减产生功效的产品。

明目地黄丸肝肾不足导致的眼部昏花,对眼部黄斑变性等有一定预防作用。杞菊地黄丸针对肝阳上亢,有一定去肝火,明目的作用麦味地黄丸增强了滋补肺阴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