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纸会记录每一个死去新媒体的名字

 风临酒把2 2018-04-19

摘要:报纸不会死,传统媒体不会死,存在了数百年的它们,还将存在数百年!那些只有数年寿命的所谓新媒体,它们的寿命可能也就只有数年吧。活着的报纸,会记录每一个死去新媒体的名字。活下来的传统早就不是传统,而是有现实生命力的新东西。缺乏时间检验的新玩意儿,再新,也很快就成为死的、供人凭吊的传统。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唱衰传统媒体,尤其是热衷于给报纸判决死刑和预测死期,是个别自命不凡的新媒体人常干的事,它们身上涌动着一种强烈的“弑父情结”,对孕育了它们的传统母体有一种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优越感。它们看不到新媒体身上的传统基因,看不到传统媒体的转型努力,看不到长时段大历史中媒体形态的稳定性,看不到新技术新平台的脆弱性,看不到新媒体的寿命才不过数年而已,对传统有一种刻骨的仇恨,对新保持着狂热的崇拜。


报纸已经存在数百年,广播电视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互联网的应用历史不过才二三十年,一些所谓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的历史,才几年时间。那些观察视野不超过十年的鼠目寸光之辈,对有着几百年历史、且在今天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传统媒体毫无尊重之感,动不动就说那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将被才有几年历史的新东西取代、颠覆和迭代,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这么说吧,报纸会记录每一个死去新媒体的名字。当下手机里的那些APP,那些所谓的新媒体,各领风骚没几年,没有一个寿命会高于它们所瞧不起的报纸。过不了几年,我们手机里的APP就会换一大批,今天的“新媒体”就会被更新的东西所颠覆和迭代――稍好一点的呢,会在传统化中被传统媒体收留,比如今天已然传统化的门户。而差的,没有价值的,则永远死去,名字都不会留下。这个过程中,经过数百年时间检验的传统媒体仍会扮演着他们稳定的角色。活下来的传统早就不是传统,而是有现实生命力的新东西。缺乏时间检验的新玩意儿,再新,也很快就成为死的、供人凭吊的传统。

最近在看塔勒布的《反脆弱》,这个以预测黑天鹅事件而闻名的思想家对于当下流行的“新事物狂热崇拜症”很是鄙视。对新与旧的关系,塔勒布提出了他充满着思辨张力的判断: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天。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也就是说,老技术的预期剩余寿命要比新技术更长,与它们的当前相对寿命成正比。如果老技术的寿命已有80年,新技术的寿命有10年,那么老技术的预期剩余寿命将是新技术的8倍。从百老汇的演出表可以预测,上演档期最长的那出戏剧将经久不衰。如果一本书已经出版发行了40年,那么可以预计它会再发行50年。


这是一个很有洞见的判断,打破了那种盲目以新事物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让人们超越短视,从历史的长时段而不是眼下来看待新旧。一个没有自然生命的东西,之所以存在那么长时间并仍有生命力,说明它在时间检验中已经有了应对种种风险、不确定性、黑天鹅事件的强韧性――也就是塔勒布欣赏的“反脆弱性”。广播没有杀死报纸,电视没有杀死报纸,电视也没有杀死广播,才有几年历史的新技术就能迭代经由百数年时间检验的媒体,肤浅得好笑!


塔勒布说,我们对变化的注意,远远多过扮演重要角色但不变的事物。我们对水的依赖要超过对手机的依赖,但因为水不会改变而手机一直在变,因此,我们很容易将手机发挥的作用想象得比它们的实际作用更大。其次,因为新的一代人更积极地开发技术,我们注意到他们尝试了更多的东西,但我们忽略了这些技术的应用通常并不长久。――确实如此,传统媒体并没有变多少,新媒体一直在变,我们很容易沉迷于这些“变化”,高估这些变化,高估新媒体所谓的革命和贡献,高估人们对新媒体的依赖,忽略那80%没有变的、由传统媒体提供的东西。这个时代的一大问题正在于,神化“新”,神化“变化”,对作为基本面的稳定、不变和传统缺乏应有的敬意,肤浅地认为一切终将被新事物取代。


新闻倾向于隐藏正常,信息倾向于隐藏失败,那些整天唱衰传统媒体的人,就很容易陷入“隐藏了新媒体失败信息”的新闻中,盲目地乐观,看不到新媒体的脆弱性,看不到狂飙突进、未经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算法主义中隐藏种种风险,看不到人们对新事物迷恋后的传统回归,看不到种种新技术可能遇到的瓶颈。能注意到,算法在过去几年被过度地神化了,那种未经时间检验的狂妄自负使这种技术缺乏一种成熟技术应有的反脆弱性,一个负面案例,几个伦理追问,就可能被打得稀里哗啦,甚至一夜之间死去。


对传统媒体的现状,我此前在接受一家媒体访谈时谈到过一个观点:王永治那些所谓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其实,相比很多行业,传统媒体行业已经算是一个超稳定的职业了,没有形成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那些没有读者的媒体,就应该退出,现在不是并停并转的太多,而是太少了。其他行业的企业或机构,每年死多少啊,媒体已经很稳定了。再看新媒体自媒体,那些搞内容创业的,去算一下,每年死掉的就更多了,风光的就那几个,多数都是默默无闻地生默默无闻地死。这种死,不是作为一种形态被新媒体所迭代,而是自身一次优胜劣汰的调整,从而让自身更具有反脆弱性。

我也看过那份近年来停刊的那些媒体,绝大多数都是名字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没有看过这些媒体生产过什么内容,生的时候默默无闻,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死的时候才让自己的名字在舆论场上出现一次。不客气地说,有些传统媒体本来就应该关掉停掉,不生产真正的新闻,要你干什么?现在不是传统媒体太少了,停刊的停多了,而是媒体太多了,停刊的停少了。一个城市,需要那么多报纸,需要那么多同质的都市报吗?我觉得不需要,同质,没有真正的新闻竞争,在低端竞争,当年报业的黄金时代,超生了一大批报纸,那时候报纸太好办了,广告好拉,刊号好搞,生存容易,拉几个人就能办一份报纸,导致供严重大于求。现在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了,这种矛盾就尖锐地表现出来,死一批在所难免。那种从来没听过名字的,从来没看到过生产什么新闻的,不停刊太浪费资源了。


报纸不会死,传统媒体不会死,存在了数百年的它们,还将存在数百年!那些只有数年寿命的所谓新媒体,它们的寿命可能也就只有数年吧。活着的报纸,会记录每一个死去新媒体的名字。














扫码打赏,鼓励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