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是怎样炼成的(五)

 闲谈集锦 2018-04-19

来源:轱辘岛(ID:guludao)

作者:月岛主


说一说晚年曹操比较重要的几件事。

先是建安十五年(210年),赤壁大战失败之后,曹操的声望受到了一定影响。当时刘备孙权组成水军联盟,发起了一轮针对曹操的舆论攻击,重点就在于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朝野之上也偶有闲言碎语。

曹操虽然只手遮天,但舆论的力量有多恐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应该更加深有体会。所以曹操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紧急公关,做出回应,发布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这一文瞬间成了年度爆文,红遍大江南北,成功挽回了颓势。

这是曹操唯一一篇自叙性质的文章,前半段大概介绍了一下自己这些年的宦海浮沉与功绩,说是本来的志向只想为国效力,当一个征西将军。后来生逢乱世,自己又恰巧天命所归越做越大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当然曹操里面有一句话说的确实挺靠谱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后半段就主要是辩解自己没有代汉自立称帝的意思,希望大家不要误解了,还主动退还了朝廷的部分封邑,以表心意。

这里我们就要讨论一个千古疑问,那就是曹操到底有没有称帝之心?

早期的曹操肯定是没有的,不像董卓袁术之流动辄换皇帝自立。挟天子令诸侯以后曹操的心态开始慢慢变化,尤其战胜袁绍统一北方,更是给曹操打了一针强心剂。曹操的野心是随着实力增长而膨胀的。

不过曹操倒是从未表露过称帝之心,上面提到的自叙就不说了,曹操之前写过一首《短歌行》,最后一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周公,字里行间都是说要一心辅政。如果说是装的也实在装得很像了。

赤壁大战应该又是一个转折点,如果曹操一举吞并刘备孙权,岛主个人看来称帝之事八九不离十了。就连输了之后,流言四起,曹操写了这篇自叙缓和了一下气氛。可没过两年又“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册封魏公,加封九锡,这已经位极人臣了,而且可以世袭。曹操似乎有意在铺平称帝之路。

不过这时候曹魏政权内部传来不同的声音,首当其冲的就是曹操的“子房”荀彧。荀彧作为曹操最重要的谋士,追随他几十年,对曹魏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可荀彧却是真正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他的志向是辅佐曹操匡扶乱世,重整汉室河山。当荀彧看见曹操被封为魏公之后,他知道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崩塌了。其实以荀彧的聪明才智,他能看不到曹操的变化么,不过一直是在骗自己罢了。最后那一个空食盒,是他无奈的归宿。

荀彧的死想必是震动了曹操,就算我们把曹操归为铁石心肠的人,抛开荀彧之死。我们发现问题所在是,尽管曹操做的和说的不太一样,但毕竟话是放出去了,全天下人都听见了,怎么能食言呢?

所以曹操最后改口也说明了一切:“若天命在我,我就做周文王”。从周公变成了周文王,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可是在父亲建立的基础上,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这个基本上是曹操的明示,自立这事,还是交给下一辈吧。

所以我们可以接着谈第二个问题,关于曹操儿子们的世子之争。

有时候男人太操劳了也不好,就比如曹操生下了这个25个儿子。要是曹操没有在宛城来这一出回家的诱惑还好说,长子曹昂感人的年度大戏献马救父,自己则死在乱军丛中。曹昂是曹操一手培养出来的接班人,能力品行这方面自然不会差,可惜就这么没了。

曹昂一死,这个曹魏世子之争就有点扑朔迷离的意思。先说一个被提前淘汰的,曹操最宠爱的儿子,曹冲。曹冲是个神童,就是称象的那个,少年老成前途无量。可惜这孩子十三那年就病逝了。曹丕安慰曹操的时候,曹操悲痛的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可见他对曹冲寄予的厚望。

再之后就是最为激烈的争夺,曹丕对上曹植。

本来曹丕作为嫡长子做世子理所当然,可曹操却犹豫了。这一犹豫,许多人看到了机会,瞬间就形成了曹丕党和曹植党。两边人马明争暗斗,赌一个明天。

曹植的优势在哪呢,文采飞扬才华横溢,是个天才。俗话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曹操也是个文艺爱好者,曹植的才思十分受曹操的欣赏,其实曹丕的也尽力在文学上下了苦工,颇有成就,可惜还是达不到曹植的地步。当年铜雀台正式建成的时候,18岁曹植上来大笔一挥就是一篇《铜雀台赋》,马屁拍得惊天响,让曹操心花怒放。

这之后曹植也明显受到了曹操的青睐,比如众兄弟中第一个封侯,曹操临出征之际的循循教诲,并给予留守重任等等。

不过曹植的优势也是他的劣势,就是他书生意气太重,太不适合做帝王了。曹植恃才傲物,放浪形骸之外。经常饮酒误事不说,有一次趁着酒兴竟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策马奔腾,这哥们是玩high了,但是引得曹操大怒。曹植在意的似乎只有诗和远方,一手好牌完全是被自己打烂的

再说曹植党的人,比较著名如杨修,也是大才子。以前中学课本上有一篇《杨修之死》,大伙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杨修因为总是卖弄才学,最后被嫉贤妒能的曹操以“鸡肋”事件为由给处死。

当然真实情况曹操肯定是不会嫉妒杨修的,杨修是由于牵扯世子之争太深,而且他也确实有才学,虽然看上去曹植和杨修这两个“书呆子”掀起不了什么风浪,完全不是曹丕党那群老油条的对手,不过曹操为了以防自己死后发生内乱,干脆就把他处死了。

支持曹丕的又有谁呢,比如说贾诩,司马懿,对手是这样的人,曹植想赢太难了。提到司马懿这个敏感人物有必要多说两句。曹操跟司马家渊源很深,当初曹操任洛阳北部尉就是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推荐的。曹操功成名就之后一直求贤若渴,荀彧就把司马家最有出息的司马懿推荐给了曹操,这也算得上冥冥之中荀彧最后的抵抗吧。

曹操是半威胁似的征辟了司马懿,可一见司马懿曹操就后悔了,因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这个词大家都听过,指狼回头的样子,代指心怀不轨,深不可测之人。具体什么样子可能还有不了解的朋友。岛主分析了一下,这“狼顾之相”可以理解为一种杂技,就是说可以身子不动,脑袋往后转。

曹操还特意试过司马懿,趁着司马懿在前面走曹操突然喊他,司马懿就回敬了一出“狼顾之相”。当时曹操有心除之,可司马懿正好是曹丕这党,被曹丕力保,幸免于难。

最后关于世子的确定,是贾诩给曹操打了个哑谜,让他想想袁绍刘表那两家子,废长立幼肯定是会出事的。曹操也不再纠结,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式立曹丕为世子。

后事基本确立之后,曹操也没什么后顾之忧了,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

说到曹操的去世还有一点小事可以说。先是曹操著名的“分香卖履”遗言,曹操临终前没谈一点国家大事,都是一些婆婆妈妈的家务事,给自己那么多老婆都安排好了今后的路,展现了其侠骨柔情的一面。曹操虽然好色,却是个有担当的好男人啊。其实也不难理解,军国大事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了。

还有一事,曹操提倡薄葬,随便找一地埋了就行,不要侵占良田,不要搞什么金银财宝陪葬,一切从简。汉代的时候厚葬陋习盛行,盗墓贼最喜欢的就是汉墓,只要挖到一汉墓那就发达了。就说咱现在也有“死不起”的问题,殡葬费用那么高,都没曹操觉悟高。

絮絮叨叨聊了这么久曹操,总算完结了,许多部分有岛主自由发挥的痕迹,不够严谨,各位也请见谅了。结尾就用《新三国》里曹操的独白吧:

如果当君子的代价就是被凌辱、被践踏、被消灭,甚至被杀的话,我宁愿当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的奸雄,自古以来,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能够从表面就能看得出来的,也许你们从前错看了我曹操,现在又看错了,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错看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