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一飞机高空引擎爆炸,女机长力挽狂澜:谈课程设计三个思考

 静幻堂 2018-04-19
 原创 2018-04-19 南哥 培训经理指南

文 | 培训经理指南主编 南哥



2018年4月17日,美国西南航空一架载有144名乘客的飞机,起飞约20分钟后,突然氧气罩脱落,飞机引擎爆炸,飞机窗破碎,一名乘客差点被吸了出去,而机长沉着冷静,仅用5分多钟的时间,从万米高空成功迫降,挽救了148人的性命,看一下现场的图片吧。



先是飞机一侧的引擎突然

爆!裂!解!体!了!



碎片击碎了机翼旁边的一扇舷窗



一名女乘客的手臂部分身体

直接被吸出了窗外



爆炸后的引擎



最终飞机稳稳地

降落在了费城国际机场

所有的乘客从未如此感激自己还活着

为劫后余生而感到庆幸

……




女机长一一与乘客告别



然后大家开始热评

这位英雄的女机长

紧急迫降这件事情虽然模拟过

但是真实经历过还是头一回



为什么这位女机长能在这样危机情况下,还能如此冷静?这个Tammie Jo Shults究竟是何许人也?经网友搜索发现,这位Tammie竟然是当年美国海军第一批女性战斗机驾驶员,还是全美第一个飞F-18战斗机的女飞行员。



这是她的一些照片资料




貌似还在做技术交流



英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这是引起学员注意,从教学事件的类别来看,这叫做“英雄故事”,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教学素材。接下来咱们正儿八经地说正事,作为培训师或者是课程设计师,看到了这个案例你想到了教学设计中的什么?哪位同学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如果南哥用这段新闻在上课程设计的课程我会抛出这个问题跟大家讨论,当然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可以在留言处分享你的想法)。


当然,写文章不是课堂培训,在这里我无法与大家形成互动,用引导技术带领大家深度讨论这个问题,那么我将我思考的三点分享给大家:


(一)高强度的训练是技能稳定的前提:知识萃取的过程是从隐性到显性,而技能训练则需要从显性知识回归到隐性操作,也就是说最熟练的技能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基于本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与操作。


在这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Tammie参与过战斗机训练的经历,对于这次成功迫降还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发现问题、识别问题等级、做出决策、采取行动,并且保证每个过程都不出错,对技能的熟练度及情绪控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据航空公司统计,空难中有一定的比例是机长及驾驶员判断失误及由于过渡紧张引发的操作失误导致的。


很显然大家应该清楚,战机飞行员的训练强度以及技术难度是比民航飞行员的强度要高很多,所以作为培训管理者或者是课程设计师,在设计我们的培训项目的时候,也需要充分地考虑技能的难度系数以及安排匹配的训练强度,而不是讲讲课就完事。



(二)低频高影响的挑战型任务的训练不容忽视,不要像中兴通讯一样,被美国禁售(低频),才意识到发展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课程设计中除了用差距分析外,还需要与主题专家共同探讨每个岗位的低频高影响的挑战型任务有哪些。


先从工作任务分析的角度去看,“单发着陆”的技能属于低频技能,甚至对于大部分飞行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不会碰到这个问题情境,但是南哥猜测所有的飞行员的训练中,这种技能是必须具备的,也就是在模拟训练中,在高空飞行状态下,给你关闭一台引擎,让你从10000米高空着落(想一想这种训练都是非常恐惧的),其实这个事情也充分地说明了培训的价值与意义,但问题不出现的时候,你是看不到训练的价值与意义的。


举个例子来说:在很多欧美国家的企业都设计了EAP(心理援助中心),主要是预防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讲,EAP的心理咨询者其实对组织绩效的直接贡献度是比较低的,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当年富士康跳楼的类似事件,跳楼事件没有发生不等于EAP中心没有价值,同样,挑战型问题没有发生,就不代表着日常的训练没有意义,因为一旦发生了可能带来大家都不能承受的后果。



(三)课程设计一定不能忽略先修能力的训练,基于任务的综合训练,是未来课程设计的主流思想,而每个任务中隐含了多项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及课程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先修能力?简单来讲就是你学习乘法之前,必须要会加法,加法就是乘法的先修能力,例如在 “单发着陆”的训练中,其先修条件就是飞行员能够克服恐惧,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与操作。 


再举个实际的例子来说,很多管理课程中都会告诉管理者不要发脾气、不要训斥员工,也教授了很多有用的管理模型,例如基于STAR的反馈技巧,甚至是话术,但是当员工犯了低级错误的时候,管理者气一出来,脾气都控制不了,要做到用STAR去反馈,简直就是瞎扯。所以在我们的管理课程中,讲授的“用反馈代替批评”的原则与技巧的时候,就会与管理者探讨情绪的来源、应对情绪的方法及心智,在教授了这个知识点之后,我们才会教授反馈的技巧,管理者不仅学会了领导力,更提升了自己的心智,效果自然是很明显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鼓励企业管理课程最好外部引入,而非仅仅是经验分享,真正有效的管理类培训对于课程设计者及讲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仅仅是管理经验的分享是很难促使管理者领导行为的转变,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蜕变过程。


其实,这个事件给我带来的思考与启发还是蛮多的,例如:如何区分任务的复杂度、如何萃取任务背后的全知识、如何设计任务训练的优先等级、如何区分任务的良构程度,这些都是课程设计必备的专业技能,时间限制就先写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