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茅药酒核心成分是古代暗杀神药,关羽刮骨疗毒就为它!

 KJ833 2018-04-19
图片
关羽刮骨疗毒
图片
央视版关羽刮骨疗毒镜头
最近鸿茅药酒的新闻炒的非常火热,笔者看了下它的药方,看到正好有一种原料非常熟悉:附子。附子是乌头的子根,这种药的核心有效成分是乌头碱等生物碱。
乌头碱一类生物碱,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少量摄入有很强的镇痛能力和兴奋作用,摄入3-5mg净含量足以致死。因为其麻醉和兴奋效果而长期作为药物使用的同时,在历史上长期被不同文明国家的人用作远程暗杀和投毒。
图片
西藏珞巴族的乌头碱毒箭
三国演义中就描述,关羽所中的毒箭,就是用乌头熬制的毒药对箭头进行淬毒;虽然小说本身与史实肯定相差甚远,但至少足以反应一点:乌头用于军事和情报暗杀在中国古代就是知名度很高的做法。
笔者在2017年5月的文章《亲身讲述民间武术传承秘密,土制兴奋剂,下毒,还有巫术》中,曾经提到当年学艺的门派中,作为压箱底传承之一的行功药酒,是以马钱子和雪上一枝蒿入酒,外敷内服。而雪上一枝蒿,就是短柄乌头。
图片
马钱子
鸿茅药酒里没有出现马钱子,但在历史上这也是大名鼎鼎的毒物。中国古代皇帝毒杀大臣和嫔妃常用的牵机药就是它,西方也很常用。如果笔者记忆无误,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四签名中,土著杀人用的箭头就是马钱子碱淬毒的——国内译本中称为番木鳖碱,只是译名不同。
事实上在古代人类社会,对于医药的探索,是被局限在极其简陋的理论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下的。这也就决定了古代的绝大多数药物都是直接采集自植物、动物、矿物等等,对于药物效果的测试和判定方法非常粗放简陋,对于药物对人体的生效过程和机理,只能提出各种假想理论。
生物碱类毒素在人类古代的应用,也没有跳出这个规律。对于毒性的判定是比较容易的——毒死毒残废了就是有用,活蹦乱跳屁事没有,那就算是没毒,而对于疗效判定这就很麻烦了。
图片
短柄乌头
古代没有现代的理论体系和检测手段,别说CT和核磁共振,系统性的解剖学都没有——当一个人因病死亡或者残废,他的疾病部位和正常人比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哪怕只是肉眼可见的形态改变往往都搞不清楚。
因此在当时,这些药物是不是真起到疗效,疗效好坏,最核心的判定依据就是患者的主观感觉。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师门行功药酒的效果,就是麻痹痛觉、兴奋发热——这使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更高的训练强度,特别是一些并不科学而又非常痛苦的外门硬功训练,并且能抑制陈旧伤病发作的痛苦。
这实际上也是马钱子、乌头类药物,在中药中被广泛使用的核心原因——镇痛。特别是宣称能治疗关节炎等慢性病的中药成方中,这类药物的使用更是异常普遍。
和很多人坚信的古代治疗体系擅长治本恰恰相反,越是原始、越是缺乏严肃、深入、精密的现代生理学、药理学基础,一种治疗方案的最终效果就越是只能停留在针对直接表面症状的层面上。
图片
阿司匹林
事实上,很多经典的现代药物,本身都是从古代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中发展出来的。比如阿司匹林——也就是水杨酸衍生物,富含它的植物药在古代同时被多个不同文明广泛使用——包括中国。
在这个药物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量古代药被淘汰掉了——并不都是因为被证实根本没用导致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不划算而淘汰掉的。比如上文提到的马钱子碱和乌头碱,都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它们发挥疗效的剂量,和导致人体严重中毒受损的剂量之间差别太小。
图片
乌头碱的分子结构
这使得它在疗效与风险的权衡上十分没有性价比,远不如后来研发的各种麻醉和兴奋类药物,因而在主流医疗方案中被淘汰;即使是在晚期癌症患者的镇痛中,笔者也没真听说有谁用乌头碱给患者的——尽管在国内的药理书籍上,乌头碱被定义为可以用于该类治疗。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无论是镇痛、强心、还是搞点暗杀破坏,乌头碱在现在和未来的战场上都不会有它什么活跃余地了。关羽挨乌头毒箭的年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就看什么时候民众自觉自愿喝乌头药酒的时代也画上句号吧。
如果想第一时间获取深度军事分析文章、向作者提问互动、关注作者又在国内的专著文献中挖掘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信息,请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候知健”或者“txzzhz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