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泉青瓷釉色知多少

 海天一线_ 2018-04-19

龙泉青瓷收藏中经常碰到“釉色”问题:这件龙泉青瓷到底什么釉色,应该称什么釉,哪种釉色更好?一件青瓷,釉色是最为直观的,但釉色的烧成不受人为控制,除了釉料配方,还受窑位、窑温、烧成气氛等多种因素影响,以至于入窑一色,出窑千种。所以,我们在收藏龙泉青瓷过程中,不免迷惑于“釉色”。

要如何解惑呢?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二重证据法”,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互证。这个研究方法很多领域适用,于瓷器来说,即是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等实物标本相印证。对于龙泉釉色的问题,我们也不妨从文献与实物这两方面进行梳理

文献

1

青瓷之色早在晋代已见诸文人笔端,如潘岳《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之句。《说文》:“缥,帛青白色也。”淡青色的帛为缥,缥瓷即淡青色之瓷。缥瓷产地为瓯窑还是越窑,尚存争议,早期青瓷由于技术局限,呈色偏淡则是较普遍的现象。

到了唐代,瓷业发展,烂漫的唐人更写下关于青瓷的绝唱。如陆龟蒙《秘色越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徐寅《贡馀秘色茶盏》: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越窑盛于唐而式微于宋,龙泉窑则于此际迅速发展,后来者居上。最早记录龙泉窑的一则文献是两宋之际庄绰的《鸡肋编》(南宋绍兴三年,1133):

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何谓“秘色?”字面的意思,“秘”字“禾”部,本为一种香草,秘色应即草叶之青色,且“秘”、“碧”同音,“秘色”即碧色,亦青色之类。唐人的秘色瓷究竟如何,其实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多件越窑器已提供了标准实物。但宋曾慥《高斋漫录》说:“今人秘色磁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这一说法颇能代表宋人对秘色的理解,秘色瓷即供御之瓷。显然,龙泉窑也是循着“秘色”一脉,由于官方力量的介入,才得以快速发展起来。

最早明确提到龙泉窑呈色的则是南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南宋开禧二年1206):

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号秘色,又曰出钱王。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

我们现在提及宋龙泉经典釉色不外乎粉青、梅子青。从文献记载来看,粉青是宋龙泉区别于其他青瓷窑口的第一个“特色”。结合实物来看,越窑的“艾色”也即青中带黄的草绿色,是此前较为普遍的青瓷呈色,龙泉窑有过,北方的耀州窑也有过。而“梅子青”一词要晚至清代文献,且最初也并未专指龙泉釉色。

另一则重要记录出自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

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凡绿豆色莹净无瑕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

此条引自《龙泉县志》,但陆容并未注明是哪个版本的志书。据有关学者考证,极可能出自南宋嘉定《龙泉志》(可参考王菱菱“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所引《龙泉县志》的作者及时代:-兼论宋代铜矿的开采冶炼技术”一文及芦笛“再论明陆容《菽园杂记》所引《龙泉县志》源出嘉定志”一文)。如此则时间上接近或稍晚于《云麓漫钞》的记载。但此条未提及“粉青色”,却提到“绿豆色”和“生菜色”。绿豆土生土长,古已有之,绿豆色可比照绿豆呈色。那么“生菜色”呢?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载有一则轶事:“绍兴中,车驾巡建康新丰镇,顿物皆备,忽索生菜两篮,前顿传报,生菜遂为珍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将“生菜”作为白苣的异名:“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皆宜生捼,去汁盐醋拌食,通可曰生菜,而白苣稍美,故独得专称也。可见,彼时之生菜虽非我们今日所食的生菜,但也是一种莴苣类蔬菜。“生菜色”与“绿豆色”相比,颜色无疑要淡。而莹净无瑕的“绿豆色”应该接近梅子青,或者说即是梅子青类呈色。

至明清,文献对龙泉窑的记载渐多。以下重点摘录两则。一是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洪武二十年,1387)条:

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今曰处器、青器、古青器。土脉细且薄, 翠青色者贵, 粉青色者低。有一等盆, 底双鱼, 盆口有铜掇环, 体厚者不佳。

曹昭是元末明初文物鉴赏大家,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格古要论》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为后世著作和收藏所要参考的工具书之一。此条提到翠青色和粉青色,并指出了世俗的好尚:贵翠青而低粉青。翠青色,有的认为即梅子青色,有的则认为较梅子青更绿。

若结合明初龙泉官窑器就能更加明了“翠青色”,更能体会“翠青色者贵”。我们馆在整理大批明初龙泉官窑器残片时,曾发现有部分粉青产品,且多为莹净无瑕的亮粉青,其烧制水准比南宋之粉青有过之而无不及。起初笔者也疑惑,这么好的粉青,为什么也被作为残次品砸碎深埋?直到看到这条文献释疑。再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珍藏的多例明初龙泉官窑青瓷,以及历年上拍的明初龙泉官窑青瓷来看,几乎找不出粉青的器例,但却存在一些青中微带黄的传世品。这就说明当时粉青的呈色是不合官器要求的,即使是那种青中泛黄的呈色都要优于粉青。

粉青、梅子青孰高孰低说到底反映的是时代审美取向的问题。粉青釉的产生很可能是受了汝窑天青釉的影响,尤其是黑胎产品。而南宋之后,粉青釉产品锐减则由于审美在发生改变。另,梅子青釉烧成温度高于粉青,瓷化程度更好,贵梅子青而低粉青于某种程度而言,包含了优胜劣汰的意味。

二是明高濂《遵生八笺》·论诸品窑器(万历十八年,1590)条

定窑之下,而龙泉窑次之。古宋龙泉窑器,土细质薄,色甚葱翠,妙者与官窑争艳,但少纹片紫口铁足耳。……但在昔,色已不同,有粉青、有深青、有淡青之别。今则上品仅有葱色,余尽油青色矣。制亦愈下。

高濂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藏书家,一代名士。他对各窑口瓷器的论述颇有见地。此条提到粉青、深青、淡青以及葱色、油青。深青、淡青无疑是相对的,葱色的说法与绿豆色、生菜色一样,是用自然界的绿色实物来对应。油青则为灰青一类

实物

2

后世论龙泉釉色名目众多,又有豆青、蟹壳青、虾青、炒米黄、蜜蜡黄等等,不一而足。这一方面受到景德镇彩瓷发展后各种釉色在区别命名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乏好事者的踵事增华。龙泉窑自明中后期式微,追溯之前的相关文献即可知,粉青与梅子青是龙泉窑的两大基准色。粉青由于独特的泛蓝色调较容易区分梅子青我们现在一般指较为深浓的青釉,此与梅子青最初含义是否有差别不得而知。但笔者认为,梅子青应看作较宽泛的色系概念。实际上梅子的生长成熟过程,由青到黄,或深或浅,或泛黄或带绿,本身也非单调色。至于瓷器实物,更有千差万别,古人在文献里也是各有不同称法。所以认识釉色问题亦需提纲挈领,抓住其要领即可,具体到实物呈色称谓则无须胶柱。


各时期主流釉色一览

  • 五代北宋早期:淡青釉(薄釉,以金村窑为代表,可参考朱伯谦先生主编的《龙泉窑青瓷》一书)

  • 南宋:粉青(可分为哑光粉青和亮粉青,哑光粉青为半失透状釉质,亮粉青烧成温度相对更高,光泽感较强)、梅子青(梅子青,有的地方也称为梅子绿,呈色较耐人寻味)

  • 元代:橄榄青(釉色较深)、豆青(青中泛黄)

  • 明初:翠青(以明初龙泉官窑器为代表,与梅子青接近)

  • 其他:灰青(非正烧粉青易呈灰青色)、油青、黑青(黑胎产品特有呈色)、青黄(北宋中后期较多)、青绿等等

  • 非正烧特殊色:黄釉(与青釉呈色相去较远,黄釉产品容易形成冰裂,其本身也有浓淡之分,淡者常泛青,浓者近赭褐色。日本称米色,指稻谷成熟的颜色) 

北宋早期双系盘口壶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淡青釉)

北宋八叶九佛塔瓶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青黄,局部泛青灰色)

南宋鼓式炉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哑光粉青)

南宋 露胎“心中有佛”瓷塑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亮粉青)

南宋斗笠盏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梅子青)

元梅月纹花口盘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橄榄青)

元 六棱贯耳瓶一对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豆青)

明永乐秋葵纹大盘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翠青)


注:以上釉色称谓的对应,仅供参考

以上为南宋龙泉窑各釉色标本

要掌握釉色问题,关键还是多看,平时注意积累,形成自己的“釉色数据库”和“釉色参照系”。只有这样,拿到一片标本或一件青瓷,才能恰如其分地对其釉色作出评价,是好还是差。


(注:本文在群内讲座基础上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