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西走廊游记(一)

 恶猪王520 2018-04-20

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西接西域,东连中原,在中古时期,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唯一通道。此处位于黄河以西,两山夹峙,北面从东到西分布有龙首山和合黎山,南面为绵延数千千米的祁连山,两山之间形成一条长长的走廊,因此被称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宽处不过一百千米,窄处才数百米,可谓咽喉之道。今天我们讲起河西走廊,可能只认为是西北的一条普通的道路,已经感受不到它的分量。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河西走廊可是一条牵动朝廷上下神经的西北边陲的重要通道。为了这条路,汉、匈奴之间发生了多次著名的重大战役,卫青、霍去病等就是因为它而声名鹊起,成为一代名将。


我曾经两次踏上河西走廊,两次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出发,第一次是从南到北考察,第二次是从北到南参观。虽然两次各有不同的感受,但我还是比较喜欢从兰州出发,逐渐北上。它能使人体味到一种从繁荣走入荒漠,从奢华走入平淡,从嘈杂走入安静,从狭窄走入广袤,从近处走入远方的感觉。



兰州黄河大铁桥


记得我第一次踏上河西走廊是在2001年7月。7月是兰州最好的季节。兰州处于两山之间,黄河之畔,兰州的铁桥、水车、白塔寺、五泉山等都是当地的名胜,参观这些名胜都能感受到一种西北特有的粗犷。我发现兰州的风光更宜远观,因此第二次到兰州,我就和兰州的朋友在五泉山高处的茶室饮茶观景,兰州全城风光尽收眼底,这座边陲重镇显得十分繁荣。这次我是到兰州参加一个历史会议的,开完会回来后,我们一帮学历史的朋友就迫不及待地一起驱车前往河西走廊。对于学习历史的人来说,河西走廊有太多吸引我们的东西:河西走廊是一条走向西汉历史的必经之路,中外交往的历史由此开辟了新的篇章。


我几乎是怀着朝圣的心情走上这条丝绸古道的。这次我们的导游是一位瘦瘦的北方少女,工作极负责任,讲解得特别好。要知道为一批学习历史的人做导游是件极为不容易的工作,她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不是一般导游的信口开河。她却做到了,河西走廊的历史被她一路娓娓道来,生动而不失真,使我们这些历史学者也受到很大的启发,深感不虚此行。我后来才知道,这位年轻的女导游曾经给许多到河西走廊考察的国家领导人作过讲解,功力自然不一般。真是行行出状元。在我的旅游生涯中,她是我遇到的印象最好的导游,以至于后来的导游常常使我失望。



河西走廊烽火台


随着车辆的前行, 我在她的讲解中,一步步地走进汉朝发生在河西走廊一带风云变幻的历史,遥远而熟悉的历史残片不断在眼前闪过。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河西的门户乌鞘岭。慢慢的一些残破的长城、烽火台开始在车窗外闪过,历史就是这样忽远忽近,使我们似乎能够触摸,河西走廊就是这样一处学历史的人不能不来的地方。


河西走廊之行,沿途一直伴随我们的是巍巍祁连山。祁连山在匈奴语中是天山的意思。它终年积雪。河西走廊降雨极少,正是祁连山的融化雪水使荒漠的河西走廊呈现出一片绿色,滋养了当地的人们,使这里成为西北地区少有的富饶之地,成为匈奴的重要牧场。河西走廊是西北的重要通道,匈奴的占据,隔断了汉王朝与西域诸邦的联系,为此汉朝与匈奴争战多年,最后强盛的西汉夺取了河西走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此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河西四郡,中华灿烂文明从此在这里发扬光大。


在河西走廊,我们来到的第一个城市是武威。它是距今2100百年前汉武帝派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后设立的安西四镇的第一镇,武威的取名也昭示了扬汉军之威之意。武威又名凉州,虽地处边陲,但也不是等闲之地,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年),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四个小国都在此建都。在我的记忆里,凉州是很远很荒凉的地方。我最早知道凉州这个地名是在《三国演义》中,马超的父亲马腾就任凉州刺史。我当时对凉州的具体地理位置还没有概念。今天我梦一般地踏上了这古凉之地。


其实古凉之地并不荒凉,古凉州在历史上一直还是比较繁华的。当地有句俗语叫:金张掖、银武威,可见武威虽不及张掖繁荣,但也是当地的富庶之地。尤其是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许多城市所不及的。它曾经吸引了古代许多诗人来此访古舒怀,不少咏叹凉州的诗篇都成为千古名句。我记得唐朝诗人岑参的诗中有两句赞叹凉州繁华的诗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我们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武威城中细细转转,也无法切身体味武威的古风,但我们还有幸参观了当地的一处最著名的名胜——雷台汉墓。我国著名的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铜雕就在这里出土的,后来成为中国旅游标志。



威武雷台


雷台,是一处祭祀雷公的道观,由于此道观建在一个高台上,所以被称为雷台。第一次到雷台,我就寻思这处道观为何建在高台上?通过查资料,才知道此高台果然还有些来历。汉魏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些政权统治者,热衷于建筑高台。高台由土堆积而成,台上建一些亭台楼阁,供统治者玩乐。我国最著名的高台是由曹操建的铜雀台、金凤台等,杜牧的《赤壁》诗中提到了铜雀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雷台高台原来也是前凉(301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的灵钧台的遗址。此台虽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依然高大巍峨。我在台前盘桓良久,但见高台平地而起,想当初高台之上,宫阙重重,笙歌夜夜,短暂繁荣,随风而逝。张茂动用大量民力,没有想到最后长驻高台之上的不是自己的后代,而是雷公――一个传说中掌管打雷的神祇。我两次来参观雷台,第一次雷神庙还显得比较破旧,但很有历史的沧桑感,第二次踏上雷台高高的台阶,雷公庙已修葺一新。雷公庙有大门、雷祖殿、三星斗母殿等建筑,但我更倾情于道观周围几棵参天古树,它们依然在昭示着这里古老的历史。


其实使雷台真正闻名天下的是雷台下面的汉墓。雷台汉墓发现于1969年,汉墓坐落在台下东南角,是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汉墓由墓道、墓门、通道,前、中、后室等部分组成,通道长达40多米。墓内共出土几百件文物,特别是99件铸造精美的铜车马仪仗俑的出土震惊考古界。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被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定名为“马踏飞燕”的铜雕,最是举世无双的文物精品。我也曾两度进入这座古墓,对于这处建于高台下的汉墓,每次我都在想一个问题:是先建高台?还是先建汉墓?因为从历史来说,自然是高台建造在先,可是从这座穹隆顶的砖墓结构来看似乎应该是建好墓后再堆土,权存一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