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统计,北欧地区民众从失能到死亡,平均时间为2周至1个月,但国人从卧床至去世,平均时间却长达7.6年(引用自苹果即时,2016年8月15日,国泰人寿与天下文化统计)。 当「长寿」不完全是享受,留给子孙的,到底是福还是祸? 当健康不再理所当然 多年的操劳与拼命,好不容易熬到退休。然而此时,遇到身体的长期疾病,不再像以前那般充满活力,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跑医院。又或是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自己照顾自己。 曾经理所当然的健康,随着年纪与生理条件而不能控制;曾经由自己照顾的家庭,变成必须让家人照顾自己。 这个时候,受苦的是自己,还是照顾者? 长期看护的压力与辛酸 看护病人,或许只是耗费一段时间。但长期看护,除了照顾之外,更重要的是「长期」。 今天一个「专业看护」若是一个人的工作,经由长期的看护,能让自己得到金钱与成就感的提升,并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看重,那理所当然是件有意义的付出。 但当长期看护成了家人的工作,不但「不专业」成为一大难题,心里承受的压力可能远大于卧病在床的病人。 「久病无孝子」,当今天为了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失去自己的自由与时间,甚至影响到家庭的和谐美满,很难有人可以坚持到最后。毕竟,再多的孝道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再多的爱也经不起长期的磨损。 养儿防老?养儿啃老? 随着世界经济与育儿方式的改变,养儿防老似乎无法应用于现今社会。 许多父母除了自己的退休生活,还得耗费时间金钱帮助子女踏上人生路程。然而当自己因病痛而无法成为子女的助力,而是阻力时,内心的挣扎与郁闷绝非常人能理解。 「我是负担吗?」面对自己深爱的后代,成为负担的痛苦也是病人难以承受之重。 我能做些什么? 1.为自己选好保险 孙子兵法曾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当我们谋划周全而行动,并了解在合适的时候收手,必会有所得。 无论身家财富多少,做好规划周全的保险规划,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维护后代的保障。在不同年纪调整不同的保险规划,绝对能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2.每年立好当年的遗嘱 世上有多少纷争,来自于遗嘱分配不详尽? 抛开生死的迷思吧!人生只有一次,没有人希望子孙为了金钱,吵到焦头烂额。当进入高龄期,每年立一次遗嘱,并不会不吉利或晦气。 这是对子女最深层的爱,当自己不知何时会离开子女,又不希望因财产而造成纷乱。每年准备好自己的遗嘱,交给律师保管,除了合乎自己的想望,更能避免往生后,子女反目成仇的窘境。 3.要命的孝道 必要时,放手才是解脱。 没有人希望余生在病床上度过,尤其现在医疗发达,能让人长期活着并不是难事。然而,如何「愉快并长期活着」,至今仍旧无解。 实际上,自从2000年台湾地区通过「安宁缓和医疗条例」,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病危时需不需要急救。也就是DNR(Do Not Resuscitate,拒绝心肺复苏术),除了家人可以签属之外,病人在健康时也能自行签署。 这另笔者想起了大学时期的好友,在不到三十岁时,便决定将来不接受急救。 原因是他的爷爷在家人奋力保住性命后,必须长期卧病在床。无法沟通、无法自行如厕、无法正常动弹,更无法好好进食。他眼睁睁看着爷爷数次想拔掉自己的维生器材,哀怨的眼神仿佛诉说着「我真的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 有时候想留在世上的,只是子女亏欠的孝顺,而非自身意愿。许多子女,在最后的最后,只希望长辈「活着就好」,不仅消耗自身的精力与金钱,也折磨了床上的病人。 赖活不如好死?好死不如赖活? 面临生存与尊严,必须了解自己在乎什么?当自己能决定时,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决定。生死之事,古今必然经历,永远别以为轮不到自己,而拒绝思考与准备。 老化其实是给自己的提醒,是值得庆幸的事。有多少人等不及老化,便丧生意外。 面对老化,是上天的垂怜。自己能够选择如何善终,则比许多人都幸福。不要避讳思考往生后的事,这是一生中难得,自己能选择结局的权力。 无论好死或是赖活,当一切能自己抉择,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