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鱼池的故事--徐刚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4-20

作者:徐刚

北京有个地方特别有名,它不是名胜,也不是古迹,与名人无关,和皇家无缘,但它却编成了剧本,搬上了舞台,成为京城人文印记,这个地方就是龙须沟,也就是今天还在叫的金鱼池。

一条臭沟一段历史

天坛以北,金代人们取土烧砖,留下很多大坑,这些大坑积水后形成不少池塘。于是,金、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成为京城饲养金鱼之地,俗称“金鱼池”。附近居民大都以培育、饲养、贩卖金鱼为业。明、清两代这里还有不少达官贵人的楼台殿阁,如明代武清侯李伟的新园。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金鱼池一带日益衰败,成了臭水坑,加上流经这里的河道淤塞,年长日久,形成了臭气熏天、脏乱不堪的龙须沟,这一带也成为北京城有名的贫民窟。

龙须沟名字不难听,它原是一条古河道,横贯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崇文区境内,源于宣武区的虎坊桥。据北京市志记载:这条龙须沟“北起虎坊桥,曲折东下,经永安桥、天桥、红桥,经天坛北,复南折至永定门畔之护城河,长约一万九千余尺。”我们从《明北京城复原图》上也可找到这条河,但当时尚无河名。这条河本不是臭水,而且河水清澈,有的河段还是景色优美的游览区。清光绪年间成书的《天咫偶闻》就记有;“宿雨初霁,踏青至天桥。登酒楼小饮,樨柳清波,漪空皱绿。渺渺余怀,如在江南村店矣。”可是到了宣统年间,这条河就变质成了臭水沟了。进入民国整条河都成了臭水沟,河道两旁垃圾成堆,每至夏天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由于天桥以西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发展,民国政府开始投资整治龙须沟西段。《北京市志稿?建置志》记:龙须沟“年久失修,其雍塞淹积较大……亟宜修理。”但是,限于经费不足,所以只将天桥以西“邻近商场,餐馆林立,距城南公园尤近,于交通卫生均有关系……香厂以南,城南公园以北之龙须沟,计西自永安桥起东至仁寿寺之南止一段,先行掏挖,改砌暗沟。”所以,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出版的《最新北平全市详图》上,天桥西已成大道,东还是“龙须沟”明沟。新中国成立后,龙须沟才得到了彻底治理,老百姓始安居乐业。

一条臭水沟本来无从出名,但大作家老舍先生大笔一挥,创作了话剧《龙须沟》,不但成为戏剧经典,而且使龙须沟声名远播,京城无人不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昔日金鱼池(龙须沟)一带的简易楼已陈旧不堪。政府下决心又一次大规模动“手术”,拆迁建起了环境优美的新型小区。可以说金鱼池(龙须沟)的变迁最能说明北京在城市改造中的“以人为本”,也最能说明北京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