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纲目》卷十七 上

 昵称20622184 2018-04-20

《本草纲目》第十七卷 草部目录

 

草之六毒草类四十七种

 

大黄《本经》                                                 商陆《本经》

狼毒《本经》                                                 防葵《本经》

狼牙《本经》                                                 ?《本经》

大戟《本经》                                                 泽漆《本经》

甘遂《本经》                                                 续随子《开宝》

莨菪《本经》即天仙子                                  云实《本经》

蓖麻《唐本》博落回附                                  常山蜀漆《本经》杜茎山、土红山附

藜芦《本经》山慈石、参果根、马肠根附      木藜芦《拾遗》

附子《本经》                                                 天雄《本经》

侧子《别录》                                                 漏篮子《纲目》

乌头《本经》                                                 白附子《别录》

虎掌天南星《本经》                                  由跋《本经》

蒟蒻《开宝》菩萨草附                                  半夏《本经》

蚤休《本经》                                                 鬼臼《本经》

射干《本经》                                                 鸢尾《本经》

玉簪《纲目》                                                 凤仙《纲目》

坐拿草《图经》押不芦附                              曼陀罗花《纲目》

羊踯躅《本经》山踯躅、羊不吃草附             芫花《本经》

荛花《本经》                                                 醉鱼草《纲目》

莽草《本经》                                                 茵芋《本经》

石龙芮《本经》即胡椒菜                               毛茛《拾遗》海姜附

牛扁《本经》虱建草附                                  荨麻《图经》

格注草《唐本》                                             海芋《纲目》透山根附

钩吻《本经》

 

上附方旧一百三十四,新四百九十五。

 

 

 

 

 

 

 

 

 

 

  《本草纲目》第十七卷草部

草之六毒草类四十七种

大黄   《本经》下品

【释名】    黄良《本经》、将军《当之》、火参《吴普》、肤如《吴普》。〔弘景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杲曰〕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

【集解】   〔别录曰〕 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 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普曰〕 生蜀郡北部或陇西。 二月卷生黄赤,其叶四四相当,茎高三尺许。三月花黄,五月实黑,八月采根。根有黄汁,切片阴干。 〔弘景曰〕 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干者胜。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 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 〔恭曰〕 叶、子、茎并似羊蹄,但茎高六七尺而脆,味酸堪生啖,叶粗长而厚。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 其性湿润而易蛀坏,火干乃佳。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煿之,一日微燥,以绳穿眼干。 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皆佳。幽、并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 陶言蜀地不及陇西,误矣。 〔藏器曰〕 凡用当分别之。若取和及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苦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者,当取河西锦文者。 〔颂曰〕 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 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番大黄。 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其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 二、八月采根,去黑皮,切作横片,火干。蜀大黄乃作竖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 二者功用相等。 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 〔时珍曰〕 宋祁《益州方物图》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茎大叶,根巨若碗,药市以大者为枕,紫地锦文也。 今人以庄浪出者为最,庄浪即古泾原陇西地,与《别录》相合。

【正误】〔颂曰〕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治疥瘙甚效。初生苗叶,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抽条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采实,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文。亦呼为土大黄。〔时珍曰〕苏说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黄,故谓之羊蹄大黄,实非一类。又一种酸模,乃山大黄也。状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谓土大黄或指此,非羊蹄也。俱见本条。

【修治】   〔雷曰〕凡使细切。以文如水旋斑紧重者,锉片蒸之,从巳至未,晒干,又洒腊水蒸之,从未至亥,如此凡七次。晒干,却洒淡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必如乌膏样,乃晒干用。〔藏器曰〕凡用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承曰〕大黄采时,皆以火石煿干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亦不须更多炮炙蒸煮。

【气味】苦,寒。无毒。 〔别录曰〕大寒。〔普曰〕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当之:大寒。〔元素曰〕味苦气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用之须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 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杲曰〕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如物在高巅,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则遗至高之邪热,是以愈后或目赤,或喉痹,或头肿,或膈上热疾生也。〔时珍曰〕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伤元气、耗阴血故也。 〔之才曰〕黄芩为之使,无所畏。〔权曰〕忌冷水,恶干漆。

【主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别录》。通女子经候,利水肿,利大小肠,贴热肿毒,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甄权》。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温瘴热疟。《大明》。泻诸实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痞满。《元素》。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时珍》。

【发明】〔之才曰〕得芍药、黄芩、牡蛎、细辛、茯苓,疗惊恚怒,心下悸气。得硝石、紫石英、桃仁,疗女子血闭。 〔宗奭曰〕张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 或曰心气既不足,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当不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热,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惟在量其虚实而已。 〔震亨曰〕大黄苦寒善泄,仲景用之泻心汤者,正因少阴经不足,本经之阳亢甚无辅,以致阴血妄行飞越,故用大黄泻去亢甚之火,使之平和,则血归经而自安。夫心之阴气不足,非一日矣,肺与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黄芩救肺,黄连救肝。肺者阴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肝肺之火既退,则阴血复其旧矣。寇氏不明说而云邪热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而开悟后人也?〔时珍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 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 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 《素问》云,太阴所至为痞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是矣。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 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 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 成无己注释《伤寒论》,亦不知分别此义。 〔成无己曰〕热淫所胜,以苦泄之。大黄之苦,以荡涤瘀热,下燥结而泄胃强。 〔颂曰〕《本草》称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 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寒热而处置,非一切轻用也。 梁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坦曰: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 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曰: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瘥理。帝从之,遂愈。 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便谓此方神奇;其差误,则不言用药之失,可不戒哉?

【附方】旧十四,新三十七。

1.      吐血衄血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水三升,煮一升,热服取利。张仲景《金匮玉函》。

2.      吐血刺痛:川大黄一两,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沸,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3.      伤寒痞满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心下满而不痛,按之濡,此为痞也。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汁,分作二次温服。仲景《伤寒论》。

4.      热病谵狂:川大黄五两,锉炒微赤,为散。用腊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半匙,冷水下。《圣惠方》。

5.      伤寒发黄 方同上。气壮者大黄一两,水二升,渍一宿,平旦煎汁一升,入芒硝一两,缓服,须臾当利下。《伤寒类要》。

6.      腰脚风气 作痛。 大黄二两,切如棋子,和少酥炒干,勿令焦,捣筛。 每用二钱,空心以水三大合,入姜三片,煎十余沸,取汤调服,当下冷脓恶物,即痛止。崔元亮《海上方》。

7.      一切壅滞:《经验方》:治风热积壅,化痰涎,治痞闷消食,化气导血。 用大黄四两,牵牛子半炒半生四两,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白汤下,并不损人。如要微利,加一二十丸。 《卫生宝鉴》用皂荚熬膏和丸,名坠痰丸,又名全真丸。 金宣宗服之有验,赐名保安丸。

8.      痰为百病:滚痰丸:治痰为百病,惟水泻、胎前产后不可服用。 大黄酒浸,蒸熟切晒,八两,生黄芩八两,沉香半两,青礞石二两,以焰硝二两,同入砂罐固济,煅红研末二两。上各取末,以水和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小病五六十丸,缓病七八十丸,急病一百二十丸,温水吞下,即卧勿动。候药逐上焦痰滞。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未下再服。王隐君岁合四十余斤,愈疾数万也。《养生主论》。

9.      男女诸病:无极丸: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癥瘕腹痛,男子五劳七伤,小儿骨蒸潮热等证,其效甚速。宜六癸日合之。用锦纹大黄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分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分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分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此武当高士孙碧云方也。《医林集要》。

10.   心腹诸疾:三物备急丸:治心腹诸疾,卒暴百病。 用大黄、巴豆、干姜各一两,捣筛,蜜和捣一千杵,丸小豆大,每服三丸。凡中客卒忤,心腹胀满,痛如锥刀,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或酒服之,或灌之。未知更服三丸,腹中鸣转,当吐下便愈。若口已噤者,折齿灌之,入喉即瘥。此乃仲景方,司空裴秀改为散用,不及丸也。《图经本草》。

11.   腹中痞块:大黄十两为散。醋三升,蜜两匙和煎,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吐利为度。《外台秘要》。

12.   腹胁积块 风化石灰末半斤,瓦器炒极热,稍冷,入大黄末一两炒热,入桂心末半两略炒,下米醋搅成膏,摊布贴之。 又方:大黄二两,朴硝一两,为末,以大蒜同捣膏和贴之。或加阿魏一两,尤妙。《丹溪心法》。

13.   久患积聚 二便不利,上抢心,腹胀满,害食。 大黄、白芍各二两,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汤下四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千金方》。

14.   脾癖疳积 不拘大人小儿。 锦纹大黄三两为末,醋一盏,沙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瓦上,日晒夜露三日,再研。用舶上硫黄一两,形如琥珀者,官粉一两,同研匀。十岁以下小儿半钱,大人一钱半,米饮下。 忌一切生冷、鱼肉,只食白粥半月。如一服不愈,半月之后再服。若不忌口,不如勿服。《圣济总录》。

15.   小儿无辜 闪癖瘰疬,或头干黄耸,或乍痢乍瘥,诸状多者,大黄煎主之。 大黄九两锦纹新实者,若微朽即不中用。削去皮,捣筛为散。以好米醋三升,和置瓦碗中,于大铛内浮汤上,炭火慢煮,候至成膏,可丸,乃贮器中。三岁儿一服七丸,梧子大,日再服,以下出青赤脓为度。若不下,或下少,稍稍加丸。若下多,又须减之。病重者七八剂方尽根。大人亦可用之。此药惟下宿脓,不令儿利也。须禁食毒物,乳母亦禁之。一加木香一两半。《崔知悌方》。

16.   小儿诸热:大黄煨熟、黄芩各一两,为末,炼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蜜汤下。加黄连,名三黄丸。《钱氏小儿方》。

17.   骨蒸积热 渐渐黄瘦。 大黄四分,以童子小便五六合,煎取四合,去滓。空腹分为二服,如人行五里,再服。《广利方》。

18.   赤白浊淋:好大黄为末。每服六分,以鸡子一个,破顶入药,搅匀蒸熟,空心食之。不过三服愈。《简便方》。

19.   相火秘结 大黄末一两,牵牛头末半两,每服三钱。有厥冷者,酒服;无厥冷,五心烦,蜜汤服。刘河间《保命集》。

20.   诸痢初起:大黄煨熟、当归各二三钱,壮人各一两,水煎服,取利。或加槟榔。《集简方》。

21.   热痢里急:大黄一两,浸酒半日,煎服取利。《集简方》。

22.   忽喘闷绝 不能语言,涎流吐逆,牙齿动摇,气出转大,绝而复苏,名伤寒并热霍乱。 大黄、人参各半两,水二盏,煎一盏,热服,可安。 《危氏得效方》。

23.   食已即吐 胸中有火也。 大黄一两,甘草二钱半,水一升,煮半升,温服。 仲景《金匮玉函方》。

24.   妇人血癖 作痛。 大黄一两,酒二升,煮十沸,顿服取利。《千金翼》。

25.   产后血块:大黄末一两,头醋半升,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温醋化下,良久当下。《千金方》。

26.   干血气痛:锦纹大黄酒浸晒干四两,为末,好醋一升,熬成膏,丸芡子大。卧时酒化一丸服,大便利一二行,红漏自下,乃调经仙药也。或加香附。《董氏集验方》。

27.   妇人嫁痛 小户肿痛也。 大黄一两,酒一升,煮一沸,顿服。《千金方》。

28.   男子偏坠 作痛。 大黄末和醋涂之,干则易。《梅师方》。

29.   湿热眩晕 不可当者。 酒炒大黄为末,茶清服二钱,急则治其标也。《丹溪纂要》。

30.   小儿脑热 常欲闭目。 大黄一分,水三合,浸一夜。一岁儿服半合,余者涂顶上,干即再上。姚和众《至宝方》。

31.   暴赤目痛:四物汤加大黄,酒煎服之。《传信适用方》。

32.   胃火牙痛 口含冰水一口,以纸捻蘸大黄末,随左右?鼻,立止。《儒门事亲》。

33.   风热牙痛:紫金散:治风热积壅,一切牙痛,去口气,大有奇效。 好大黄瓶内烧存性,为末,早晚揩牙,漱去。 都下一家专货此药,两宫常以数千赎之,其门如市也。《千金家藏方》。

34.   风虫牙痛 龈常出血,渐至崩落,口臭,极效。 大黄米泔浸软、生地黄各旋切一片,合定贴上,一夜即愈,未愈再贴。忌说话,恐引入风。《本事方》。

35.   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擦之吐涎。《圣惠方》。

36.   鼻中生疮:生大黄、杏仁捣匀,猪脂和涂。 又方:生大黄、黄连各一钱,麝香少许,为末,生油调搽。《圣惠方》。

37.   仙茅毒发 舌胀出口。 方见仙茅下。

38.   伤损瘀血《三因方》:鸡鸣散:治从高坠下,木石压伤,及一切伤损,血瘀凝积,痛不可忍,并以此药推陈致新。 大黄酒蒸一两,杏仁去皮尖三七粒。细研,酒一碗,煎六分,鸡鸣时服。至晓取下瘀血,即愈。 《和剂方》治跌压瘀血在内胀满。 大黄、当归等分,炒研。每服四钱,温酒服,取下恶物愈。

39.   打扑伤痕 瘀血滚注,或作潮热者。 大黄末,姜汁调涂。 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濒湖集简方》。

40.   杖疮肿痛:大黄末,醋调涂之。童尿亦可调。《医方摘玄》。

41.   金疮烦痛:大便不利。 大黄、黄芩等分,为末,蜜丸。先食水下十丸,日三服。《千金方》。

42.   冻疮破烂:大黄末,水调涂之。《卫生宝鉴》。

43.   汤火伤灼:庄浪大黄生研,蜜调涂之。 不惟止痛,又且灭瘢。此乃金山寺神人所传方。洪迈《夷坚志》。

44.   灸疮飞蝶 因艾灸讫,火痂便退,疮内鲜肉片飞如蝶形而去,痛不可忍,是火毒也。大黄、朴硝各半两,为末,水服取利即愈。张杲《医说》。

45.   蠼螋咬疮:大黄末涂之。《医说》。

46.   火丹赤肿 遍身者。 大黄磨水,频刷之。《急救方》。

47.   肿毒初起:大黄、五倍子、黄柏等分,为末。新汲水调涂,日四五次。《简便方》。

48.   痈肿焮热 作痛。大黄末,醋调涂之。燥即易,不过数易即退,甚验神方也。 《肘后方》。

49.   乳痈肿毒:黄散:用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为末,好酒熬成膏收之。以绢摊贴疮上,仰卧。仍先以温酒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妇人经验方》。

50.   大风癞疮:大黄煨一两,皂角刺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温酒下,取出恶毒物如鱼脑状。未下再服,即取下如乱发之虫。取尽,乃服雄黄花蛇药。名通天再造散。《十便良方》。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置荐下,辟虱虫。《相感志》。

商陆   《本经》下品

【释名】    ?音逐汤、当陆《开宝》、章柳《图经》、白昌开宝》、马尾《广雅》、夜呼《本经》。〔时珍曰〕此物能逐荡水气,故曰蓫?。讹为商陆,又讹为当陆,北音讹为章柳。或云枝枝相值,叶叶相当,故曰当陆。或云多当陆路而生也。

【集解】   〔别录曰〕 商陆生咸阳川谷。 如人形者有神。 〔恭曰〕 此有赤白二种:白者入药用,赤者见鬼神。 甚有毒。 〔保升曰〕 所在有之。 叶大如牛舌而厚脆,赤花者根赤,白花者根白。 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颂曰〕 俗名章柳根,多生于人家园圃中。 春生苗,高三四尺,青叶如牛舌而长。茎青赤,至柔脆。夏秋开红紫花,作朵。根如萝卜而长,八九月采之。 《尔雅》谓之蓫?,《广雅》谓之马尾,《易经》谓之苋陆。 〔斅曰〕 一种赤昌,苗叶绝相类,不可服之,有伤筋骨消肾之毒。 惟花白年多者,仙人采之作脯,可下酒也。 〔时珍曰〕 商陆昔人亦种之为蔬,取白根及紫色者擘破,作畦栽之,亦可种子。 根苗茎并可洗蒸食,或用灰汁煮过亦良。 服丹砂、乳石人食之尤利。 其赤与黄色者有毒,不可食。 按:周定王《救荒本草》云:章柳干粗似鸡冠花干,微有线楞,色微紫赤,极易生植。

【修治】   〔斅曰〕取花白者根,铜刀刮去皮,薄切,以东流水浸两宿,漉出,架甑蒸,以黑豆叶一重,商陆一重,如此蒸之,从午至亥,取出去豆叶,暴干锉用。无豆叶,以豆代之。

【气味】辛,平,有毒。 〔别录曰〕酸。〔权曰〕甘,有大毒。 忌犬肉。 〔大明曰〕白者苦冷,得大蒜良。赤者有毒,能伏硇砂、砒石、雌黄,拔锡。 〔恭曰〕赤者但可贴肿,服之伤人,痢血不已杀人,令人见鬼神。 〔张仲景曰〕商陆以水服,杀人。 〔杲曰〕商陆有毒,阳中之阴。其味酸辛,其形类人。其用疗水,其效如神。

【主治】水肿疝瘕痹,熨除痈肿,杀鬼精物。《本经》。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别录》。泻十种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炒,涂喉外,良。《甄权》。通大小肠,泻蛊毒,堕胎,燲肿毒,敷恶疮。《大明》。

【发明】〔弘景曰〕方家不甚用,惟疗水肿,切生根,杂鲤鱼煮作汤服。道家乃散用之,及煎酿服,皆能去尸虫,见鬼神。 其实子亦入神药。花名?花,尤良。 〔颂曰〕古方术家多用之,亦可单服。五月五日采根,竹蒫盛,挂屋东北角阴干百日捣筛,井华水调服,云神仙所秘法也。 〔时珍曰〕商陆苦寒,沉也,降也,阴也。其性下行,专于行水。与大戟、甘遂,盖异性而同功。 胃气虚弱者不可用。 方家治肿满、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捣烂,入麝香三分,贴于脐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即肿消。 又治湿水,以指画肉上,随散不成文者。用白商陆、香附子炒干,出火毒,以酒浸一夜,日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或以大蒜同商陆煮汁服亦可。 其茎叶作蔬食,亦治肿疾。 〔嘉谟曰〕古赞云:其味酸辛,其形类人。疗水贴肿,其效如神。斯言尽之矣。

【附方】旧九。新六。

1.      湿气脚软 章柳根切小豆大,煮熟,更以绿豆同煮为饭。每日食之,以瘥为度,最效。《斗门方》。

2.      水气肿满《外台秘要》:用白商陆根去皮,切如豆大,一大盏,以水二升,煮一升。更以粟米一大盏,同煮成粥。每日空心食之,取微利,不得杂食。 《千金髓》用白商陆六两,取汁半合,和酒半升,看人与服。当利下水,取效。 《梅师方》用白商陆一升,羊肉六两,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和葱、豉作臛食之。

3.      腹中暴癥 有物如石,痛刺啼呼,不治,百日死。 多取商陆根捣汁或蒸之,以布藉腹上,安药,勿覆,冷即易,昼夜勿息。孙真人《千金方》。

4.      痃癖如石 在胁下坚硬。 生商陆根汁一升,杏仁一两,浸去皮,捣如泥,以商陆汁绞杏泥,火煎如饧。每服枣许,空腹热酒服,以利下恶物为度。《圣惠方》。

5.      产后腹大 坚满,喘不能卧。 白圣散:用章柳根三两,大戟一两半,甘遂炒一两,为末。每服二三钱,热汤调下,大便宣利为度。此乃主水圣药也。洁古《保命集》。

6.      五尸注痛 腹痛胀急,不得喘息,上攻心胸,旁攻两胁,痛或磊块涌起。 用商陆根熬,以囊盛,更互熨之,取效。《肘后方》。

7.      小儿痘毒 小儿将痘发热,失表,忽作腹痛,及膨胀弩气,干霍乱,由毒气与胃气相搏,欲出不得出也。 以商陆根和葱白捣敷脐上,斑止痘出,方免无虞。 《摘玄方》。

8.      耳卒热肿:生商陆,削尖纳入,日再易。《圣济录》。

9.      喉卒攻痛:商陆切根炙热,隔布熨之,冷即易,立愈。《图经本草》。

10.   瘰疬喉痹 攻痛。 生商陆根捣作饼,置疬上,以艾炷于上灸三四壮,良。《外台秘要》。

11.   一切毒肿:章陆根和盐少许,捣敷,日再易之。孙真人《千金方》。

12.   石痈如石 坚硬不作脓者。 生章陆根捣擦之,燥即易,取软为度。 亦治湿漏诸疖。张文仲方。

13.   疮伤水毒:章陆根捣炙,布裹熨之,冷即易之。《千金方》。

?

【主治】人心昏塞,多忘喜误,取花阴干百日,捣末,日暮水服方寸匕,乃卧思念所欲事,即于眠中醒悟也。《苏颂》。

狼毒    《本经》下品

【释名】   〔时珍曰〕观其名,知其毒矣。

【集解】   〔别录曰〕 狼毒生秦亭山谷及奉高。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陈而沉水者良。 〔弘景曰〕 宕昌亦出之。乃言止有数亩地生,蝮蛇食其根,故为难得。 亦用太山者。今用出汉中及建平。 云与防葵同根,但置水中沉者是狼毒,浮者是防葵。 俗用亦稀,为疗腹内要药耳。 〔恭曰〕 今出秦州、成州,秦亭原在二州之界。秦陇地寒,元无蝮蛇。 此物与防葵都不同类,生处又别,太山、汉中亦不闻有,陶说谬矣。 〔志曰〕 狼毒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根皮黄,肉白。 以实重者为良,轻者为力劣。 秦亭在陇西,奉高是太山下县。 陶云,沉者是狼毒,浮者是防葵,此不足为信。假使防葵秋冬采者坚实,得水皆沉;狼毒春夏采者轻虚,得水皆浮。且二物全别,不可比类。此与麻黄、橘皮、半夏、枳实、吴茱萸为六陈也。 〔保升曰〕 根似玄参,惟浮虚者为劣也。 〔颂曰〕 今陕西州郡及辽、石州亦有之,状如马志所说。 〔时珍曰〕 狼毒出秦、晋地。 今人往往以草?茹为之,误矣。见?茹下也。

【气味】辛,平,有大毒。 〔大明曰〕苦,辛,有毒。 〔之才曰〕大豆为之使,宜醋炒,恶麦句姜,畏占斯、密陀僧也。

【主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瘘疽蚀,鬼精蛊毒,杀飞鸟走兽。《本经》。除胸下积僻。《别录》。治痰饮癥瘕,亦杀鼠。《大明》。合野葛纳耳中,治聋。《抱朴子》。

【附方】旧四,新六。

1.      心腹连痛 作胀。 用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梧子大。 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从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为度。《肘后方》。

2.      九种心痛 一虫,二蛀,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气也。 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及落马堕车,瘀血中恶等证。 九痛丸:用狼毒炙香,吴茱萸汤泡,巴豆去心,炒取霜,干姜炮,人参各一两,附子炮去皮三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腹温酒下一丸。《和剂局方》。

3.      腹中冷痛 水谷阴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 用狼毒三两,附子一两,旋覆花三两,捣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食前白汤下,日三服。《肘后方》。

4.      阴疝欲死 丸缩入腹,急痛欲死。 狼毒四两,防风二两,附子三两烧,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日夜三度白汤下。《肘后方》。

5.      两胁气结 方同腹中冷痛方。

6.      一切虫病 用狼毒杵末,每服一钱,用饧一皂子大,沙糖少许,以水化开,卧时空腹服之,次早即下虫也。《集效方》。

7.      干湿虫疥:狼毒不拘多少,捣烂,以猪油、马油调搽患处。 方睡勿以被蒙头,恐药气伤面。此维扬潘氏所传方。《蔺氏经验方》。

8.      积年疥癞:狼毒一两,一半生研,一半炒研,轻粉三合,水银三钱,以茶末少许,于瓦器内,以津液擦化为末,同以清油浸药,高一寸,三日,待药沉油清,遇夜不见灯火,蘸油涂疮上,仍以口鼻于药盏上吸气,取效。《永类方》。

9.      积年干癣 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 用狼毒末涂之。《圣惠方》。

10.   恶疾风疮:狼毒、秦艽等分,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日一二服。《千金方》。

防葵   《本经》上品

【释名】    房苑《别录》、梨盖《本经》、利茹《吴普》。又名爵离方盖农果 〔恭曰〕根叶似葵花子根,香味似防风,故名防葵。

【集解】   〔别录曰〕 防葵生临淄川谷,及嵩高、太山、少室。 三月三日采根,暴干。 〔普曰〕 茎叶如葵,上黑黄。二月生根,根大如桔梗根,中红白。六月花白,七月、八月实白。 三月采根。 〔恭曰〕 此物亦稀有,襄阳、望楚、山东及兴州西方有之。兴州者乃胜南者,为邻蜀地也。 〔颂曰〕 今惟出襄阳地,他郡不闻也。 其叶似葵,每茎三叶,一本十数茎,中发一干,其端开花,如葱花、景天辈而色白,六月开花即结实。根似防风,香味亦如之,依时采者乃沉水。今乃用枯朽狼毒当之,极为谬矣。 〔时珍曰〕 唐时陇西成州贡之。苏颂所说,详明可据。

【正误】〔弘景曰〕防葵今用建平者。本与狼毒同根,犹如三建,其形亦相似,但置水中不沉尔。而狼毒陈久者,亦不能沉矣。〔斅曰〕凡使防葵,勿误用狼毒,缘真相似,而验之有异,效又不同,切须审之,恐误人疾。其防葵在蔡州沙土中生,采得二十日便生蚛,用之惟轻为妙。〔恭曰〕狼毒与防葵都不同类,生处亦别。〔藏器曰〕二物一是上品,一是下品,善恶不同,形质又别。陶氏以浮沉为别,后人因而用之,将以防葵破坚积为下品之物,与狼毒同功。今古因循,遂无甄别,殊为谬误。

【修治】   〔斅曰〕凡使须拣去蚛末,用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暴干,用黄精自然汁一二升拌了,土器中炒至汁尽用。

【气味】辛,寒,无毒。 〔别录曰〕甘、苦。〔普曰〕神农:辛、寒。桐君、扁鹊:无毒。岐伯、雷公、黄帝:辛、苦,无毒。〔权曰〕有小毒。

【主治】疝瘕肠泄,膀胱热结,溺不下,咳逆湿喑,癫痫惊邪狂走。 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本经》。疗五脏虚气,小腹支满胪胀,口干,除肾邪,强志。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见鬼。《别录》。久服主邪气惊狂。《苏恭》。主痃癖气块,膀胱宿水,血气瘤大如碗者,悉能消散。治鬼疟,百邪鬼魅精怪,通气。《甄权》。

【发明】〔时珍曰〕防葵乃《神农》上品药。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吴普皆言其无毒;独《别录》言中火者服之,令人恍惚见鬼。陈延之《小品方》云:防葵多服,令人迷惑恍惚如狂。按《难经》云,重阳者狂,脱阳者见鬼,是岂上品养性所宜乎?是岂寒而无毒者乎。 不然,则《本经》及苏恭所列者,是防葵功用,而《别录》所列者,乃似防葵之狼毒功用,非防葵也。 狼毒之乱防葵,其来亦远矣,不可不辨。古方治蛇瘕、鳖瘕大方中,多用防葵,皆是狼毒也。

【附方】旧一,新二。

1.     肿满洪大:防葵研末,温酒服一刀圭,至二三服。身瞤及小不仁为效。《肘后方》。

2.     癫狂邪疾 方同上。 

3.     伤寒动气 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 防葵散:用防葵一两,木香,黄芩、柴胡各半两。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云岐子《保命集》。

狼牙   《本经》下品

【释名】    牙子《本经》、狼齿《别录》、狼子《别录》、犬牙《吴普》、抱牙《吴普》、支兰《李当之》。〔弘景曰〕其牙似兽之齿牙,故有诸名。

  【集解】   〔别录曰〕 狼牙生淮南川谷及冤句。 八月采根,暴干。 中湿腐烂生衣者,杀人。 〔普曰〕 叶青,根黄赤,六七月华,八月实黑,正月、八月采根。 〔保升曰〕 所在有之。 苗似蛇莓而厚大,深绿色。根黑,若兽之牙。 三月、八月采根,日干。 〔颂曰〕 今江东、汴东州郡多有之。 〔时珍曰〕 《范子计然》云:建康及三辅,色白者善。

【气味】苦,寒,有毒。 〔别录曰〕酸。〔普曰〕神农、黄帝:苦,有毒。桐君:辛。岐伯、雷公,扁鹊:苦,无毒。 〔之才曰〕芜荑为之使。恶地榆、枣肌。

【主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本经》。治浮风瘙痒,煎汁洗恶疮。《甄权》。杀腹脏一切虫,止赤白痢,煎服。《大明》。

【附方】旧六。新四。

1.      金疮出血:狼牙草茎叶,熟捣贴之。《肘后方》。

2.      小便溺血:金粟狼牙草焙干,入蚌粉、炒槐花、百药煎,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米泔空心调服。 亦治酒病。《卫生易简方》。

3.      寸白诸虫:狼牙五两,捣末,蜜丸麻子大。隔宿不食,明旦以浆水下一合,服尽即瘥。《外台秘要》。

4.      虫疮瘙痒 六月以前采狼牙叶,以后用根,生?咀,以木叶裹之,煻火炮熟,于疮上熨之,冷即止。杨炎《南行方》。

5.      小儿阴疮:狼牙草浓煮汁洗之。《千金方》。

6.      妇人阴痒:狼牙二两,蛇床子三两,煎水热洗。《外台秘要》。

7.      妇人阴蚀 疮烂者。 狼牙汤:用狼牙三两,水四升,煎取半升,以箸缠绵浸汤沥洗,日四五遍。张仲景《金匮玉函》。

8.      聤耳出汁:狼牙研末,绵裹,日塞之。《圣惠方》。

9.      毒蛇伤螫:独茎狼牙根或叶,捣烂,腊猪脂和涂,立瘥。《崔氏方》。

10.  射工中人 有疮。 狼牙,冬取根,夏取叶,捣汁饮四五合,并敷之。《千金方》。

?   《本经》下品

【释名】    离娄《别录》、掘据 音结居、白者名草、?〔时珍曰〕?茹本作藘蕠,其根牵引之貌。掘据,当作拮据,《诗》云,予手拮据,手口共作之状也。

【集解】   〔别录曰〕 ?茹生代郡川谷。 五月采根阴干。 黑头者良。 〔普曰〕 草高四五尺,叶圆黄,四四相当。四月华,五月实黑。根黄,有汁亦黄色。 三月采叶,四月、五月采根。 〔弘景曰〕 今第一出高丽,色黄。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头。 次出近道,名草?茹,色白,皆烧铁烁头令黑,以当漆,非真也。 〔颂曰〕 今河阳、淄、齐州亦有之。 二月生苗,叶似大戟而花黄色。根如萝卜,皮赤黄,肉白。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三月开浅红花,亦淡黄色,不着子。 陶隐居谓出高丽者,此近之。 又有一种草?茹,色白。 古方两用之。故姚僧坦治痈疽生恶肉,有白?茹散,敷之看肉尽便停止,但敷诸膏药。若不生肉,又敷黄芪散。恶肉仍不尽者,可以漆头赤皮?茹为散半钱,和白?茹散三钱合敷之。 观此,则赤白皆可用也。 〔时珍曰〕 《范子计然》云:?茹出武都,黄色者善。草?茹出建康,白色。今亦处处有之,生山原中。 春初生苗,高二三尺。根长大如萝卜、蔓菁状,或有歧出者,皮黄赤,肉白色,破之有黄浆汁。茎叶如大戟,而叶长微阔,不甚尖,折之有白汁。抱茎有短叶相对,团而出尖。叶中出茎,茎中分二三小枝。二三月开细紫花,结实如豆大,一颗三粒相合,生青熟黑,中有白仁如续随子之状。 今人往往皆呼其根为狼毒,误矣。狼毒叶似商陆、大黄辈,根无浆汁。

【气味】辛,寒,有小毒。 〔别录曰〕酸。〔普曰〕神农:辛。岐伯:酸、咸、有毒。李当之:大寒。 〔之才曰〕甘草为之使,恶麦门冬。

【主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寐。《本经》。去热痹,破癥瘕,除息肉。《别录》。

【发明】〔宗奭曰〕治马疥尤善,服食方用至少。 〔时珍曰〕《素问》治妇人血枯痛,用乌鲗骨、?茹二物丸服,方见乌鲗鱼下。 王冰言?茹取其散恶血。 又《齐书》云:郡王子隆年二十,身体过充。徐嗣伯合?茹丸服之自消。 ?茹亦可服食,但要斟酌尔。 孟诜《必效方》:治甲疽生于脚趾边肿烂。用?茹三两,黄芪二两,苦酒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合煎,取膏三合。日三涂之,即消。 又《圣惠方》,治头风旋眩,鸱头丸中亦用之。

【附方】旧二,新二。

1.      缓疽肿痛:?茹一两,为散,温水服二钱匕。《圣惠方》。

2.      伤寒咽痛 毒攻作肿。 ?茹爪甲大,纳口中,嚼汁咽之。当微觉为佳。张文仲《备急方》。

3.      中焦热痞 善忘不禁。 ?茹三分,甘草炙二两,硝石为末。每服一钱,鸡鸣时温酒下,以知为度。《圣惠方》。

4.      疥疮瘙痒:?茹末,入轻粉,香油调敷之。《多能鄙事》。

大戟   《本经》下品

【释名】    邛钜《尔雅》、下马仙《纲目》。〔时珍曰〕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今俚人呼为下马仙,言利人甚速也。 郭璞注《尔雅》云:荞,邛钜,即大戟也。

【集解】   〔别录曰〕 大戟生常山。 十二月采根,阴干。 〔保升曰〕 苗似甘遂而高大,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 五月采苗,二月、八月采根用。 〔颂曰〕 近道多有之。 春生红芽,渐长丛高一尺以来,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秋冬采根阴干。 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 〔时珍曰〕 大戟生平泽甚多。 直茎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浆。叶长狭如柳叶而不团,其梢叶密攒而上。 杭州紫大戟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 北方绵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韧如绵,甚峻利,能伤人。 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

【修治】   〔斅曰〕凡使勿用附生者,误服令人泄气不禁,即煎荠苨汤解之。 采得后,于槐砧上细锉,与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晒干用。 〔时珍曰〕凡采得以浆水煮软,去骨,晒干用。海芋叶麻而有毒,恐不可用也。

【气味】苦,寒,有小毒。 〔别录曰〕甘,大寒。〔权曰〕苦、辛,有大毒。〔元素曰〕苦,甘、辛,阴中微阳。泻肺,损真气。 〔时珍曰〕得枣即不损脾。 〔之才曰〕反甘草,用菖蒲解之。〔恭曰〕畏菖蒲、芦苇、鼠屎。〔大明曰〕赤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主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本经》。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便。《别录》。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癥结。《大明》。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堕胎孕。《甄权》。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并煮水,日日热淋,取愈。《苏颂》。

【发明】〔成无己曰〕大戟、甘遂之苦以泄水者,肾所主也。〔好古曰〕 大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也。 〔时珍曰〕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睡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 陈无择《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 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凝滞而为痰为饮为涎为涕为癖。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又钱仲阳谓肾为真水,有补无泻,而复痘疮变黑归肾一证,用百祥膏下之以泻肾,非泻肾也,泻其腑则脏自不实。 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大戟能行水,故曰泻其腑则脏自不实,腑者膀胱也。窃谓百祥非独泻腑,正实由泻其子也,肾邪实而泻其肝也。大戟味苦涩,浸水色青绿,肝胆之药也。故百祥膏又治嗽而吐青绿水。夫青绿者,少阳风木之色也。 仲景亦云: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十枣汤主之。其中亦有大戟。 夫干呕胁痛,非肝胆之病乎?则百祥之泻肝胆也,明矣。肝乃东方,宜泻不宜补。况泻青、泻黄皆泻其子,同一泻也,何独肾只泻腑乎?洁古老人治变黑归肾证,用宣风散代百祥膏,亦是泻子之意。 盖毒胜火炽则水益涸,风挟火势则土受亏。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青黑干陷之证。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或云脾虚肾旺,故泻肾扶脾者,非也。肾之真水不可泻,泻其陷伏之邪毒尔。

【附方】新一十一。

1.      百祥膏 治嗽而吐青绿水,又治痘疮归肾,紫黑干陷,不发寒者,宜下之。 不黑者,慎勿下。 红芽大戟不以多少,阴干,浆水煮极软,去骨日干,复纳原汁中煮汁尽,焙为末,水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研赤脂麻汤下。洁古《活法机要》:枣变百祥丸:治斑疮变黑,大便闭结。 用大戟一两,枣三枚,水一碗同煮,暴干,去大戟,以枣肉焙丸服,从少至多,以利为度。

2.      控涎丹 治痰涎留在胸膈上下,变为诸病,或颈项胸背腰胁手足胯髀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走易,及皮肤麻痹,似乎瘫痪,不可误作风气风毒及疮疽施治。又治头痛不可举,或睡中流涎,或咳唾喘息,或痰迷心窍,并宜此药。数服痰涎自失,诸疾寻愈。 紫大戟、白甘遂、白芥子微炒各一两,为末,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或二十丸,以津液咽下。若取利,则服五六十丸。《三因方》。

3.      水肿喘急 水便涩及水蛊。 大戟炒二两,干姜炮半两,为散。每服三钱,姜汤下,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

4.      水病肿满 不问年月浅深。 大戟、当归、橘皮各一两切,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利下水二三升,勿怪。至重者,不过再服便瘥。禁毒食一年,永不复作。此方出张尚客。李绛《兵部手集》。

5.      水气肿胀:大戟一两,广木香半两,为末。五更酒服一钱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忌咸物。 《简便方》用大戟烧存性,研末,每空心酒服一钱匕。

6.      水肿腹大 如鼓,或遍身浮肿。 用枣一斗,入锅内以水浸过,用大戟根苗盖之,瓦盆合定,煮熟,取枣无时食之,枣尽决愈。 又大戟散:用大戟、白牵牛、木香等分,为末。每服一钱,以猪腰子一对,批开掺末在内,湿纸煨熟,空心食之。左则塌左,右则塌右。张洁古《活法机要》。

7.      牙齿摇痛:大戟咬于痛处,良。《生生编》。

8.      中风发热:大戟、苦参四两,白酢浆一斗,煮熟洗之,寒乃止。《千金方》。

泽漆   《本经》下品

【释名】    漆茎《本经》、猫儿眼睛草《纲目》、绿叶绿花草《纲目》、五凤草。〔弘景曰〕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亦啮人。余见下。

【集解】   〔别录曰〕 泽漆,大戟苗也。 生太山川泽。 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茎叶阴干。 〔大明曰〕 此即大戟花也。 川泽中有。 茎梗小,花黄色,叶似嫩菜,五月采之。 〔颂曰〕 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皆有之。 〔时珍曰〕 《别录》、陶氏皆言泽漆是大戟苗,《日华子》又言是大戟花,其苗可食。 然大戟苗泄人,不可为菜。 今考《土宿本草》及《宝藏论》诸书,并云泽漆是猫儿眼睛草,一名绿叶绿花草,一名五凤草。 江湖原泽平陆多有之。 春生苗,一科分枝成丛,柔茎如马齿苋,绿叶如苜蓿叶,叶圆而黄绿,颇似猫睛,故名猫儿眼。茎头凡五叶中分,中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故又名五凤草、绿叶绿花草。掐茎有白汁粘人,其根白色有硬骨。或以此为大戟苗者,误也。 五月采汁,煮雄黄,伏钟乳,结草砂。 据此,则泽漆是猫儿眼睛草,非大戟苗也。 今方家用治水蛊、脚气有效。尤与《神农》本文相合。 自汉人集《别录》,误以为大戟苗,故诸家袭之尔。用者宜审。

茎叶

【气味】苦,微寒,无毒。 〔别录曰〕辛。〔大明曰〕冷,有小毒。 〔之才曰〕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主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本经》。 利大小肠,明目轻身。《别录》。主蛊毒。《苏恭》。止疟疾,消痰退热。《大明》。

【发明】〔时珍曰〕泽漆利水,功类大戟,故人见其茎有白汁,遂误以为大戟。然大戟根苗皆有毒泄人,而泽漆根硬不可用,苗亦无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阴气,甚不相侔也。

【附方】旧二,新六。

1.      肺咳上气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 入半夏半升,紫参、白前、生姜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心各三两,煎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服。张仲景《金匮要略方》。

2.      心下伏瘕 大如杯,不得食者。 泽漆四两,大黄、葶苈熬三两,捣筛,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丸,日三服。葛洪《肘后方》。

3.      十种水气:泽漆十斤,夏月取嫩茎叶,入水一斗,研汁约二斗,于银锅内,慢火熬如稀饧,入瓶内收。每日空心温酒调下一匙,以愈为度。《圣惠方》。

4.      水气蛊病:生鲜猫眼睛草,晒干为末,枣肉丸弹子大。每服二丸,白汤化下,日二服。觉腹中暖,小便利,为度。《乾坤秘韫》。

5.      脚气赤肿 行步脚痛。 猫儿眼睛草、鹭鸶藤、蜂窠等分。每服一两,水五碗,煎三碗,熏洗之。《卫生易简方》。

6.      牙齿疼痛:猫儿眼睛草一搦,研烂,汤泡取汁,含漱吐涎。《卫生易简方》。

7.      男妇瘰疬:猫儿眼睛草一二捆,井水二桶,五月五日午时,锅内熬至一桶,去滓,澄清再熬至一碗,瓶收。每以椒、葱、槐枝煎汤洗疮净,乃搽此膏,数次愈。《便民图纂方》。

8.      癣疮有虫:猫儿眼睛草,晒干为末,香油调搽之。《卫生易简方》。

甘遂   《本经》下品

【释名】    甘藁《别录》、陵藁《吴普》、陵泽《别录》、甘泽《吴普》、重泽《别录》、苦泽《吴普》、白泽《吴普》、主田《别录》、鬼丑《吴普》。〔时珍曰〕诸名义多未详。

【集解】   〔别录曰〕 甘遂生中山川谷。 二月采根,阴干。 〔普曰〕 八月采。 〔弘景曰〕 中山在代郡。第一本出太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赝伪者也。 〔恭曰〕 甘遂苗似泽漆,其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实重者良。 草甘遂乃是蚤休,疗体全别,苗亦不同,俗名重台,叶似鬼臼、蓖麻,根皮白色。 〔大明曰〕 西京者上,汴、沧、吴者次之,形似和皮甘草节。 〔颂曰〕 今陕西、江东亦有之。 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大如指头。

【修治】   〔斅曰〕凡采得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荠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乃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脆用之。〔时珍曰〕今人多以面煨熟用,以去其毒。

【气味】苦,寒,有毒。 〔别录曰〕甘,大寒。〔普曰〕神农、桐君:苦,有毒。 岐伯、雷公:甘,有毒。〔元素曰〕纯阳也。 〔之才曰〕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本经》。下五水,散膀胱多热,皮中痞,热气肿满。《别录》。能泻十二种水疾,去痰水。《甄权》。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时珍》。

【发明】〔宗奭曰〕此药专于行水,攻决为用。 〔元素曰〕味苦气寒。苦性泄,寒胜热,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 水结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汤用之。 但有毒不可轻用。 〔时珍曰〕肾主水,凝则为痰饮,溢则为肿胀。甘遂能泄肾经湿气,治痰之本也。不可过服,但中病则止可也。 张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刘河间《保命集》云:凡水肿服药未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其肿便去。 又王璆《百一选方》云:脚气上攻,结成肿核,及一切肿毒。 用甘遂末,水调敷肿处,即浓煎甘草汁服,其肿即散。二物相反,而感应如此。清流韩谅咏病脚疾用此,一服病去七八,再服而愈也。

【附方】旧三,新一十九。

1.      水肿腹满:甘遂炒二钱二分,黑牵年一两半,为末,水煎,时时呷之。《普济方》。

2.      膜外水气:甘遂末、大麦面各半两,水和作饼,烧熟食之,取利。《圣济总录》。

3.      身面洪肿:甘遂二钱,生研为末。以獖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末在内,湿纸包煨,令熟食之,日一服。至四、五服,当觉腹鸣,小便利,是其效也。《肘后方》。

4.      肾水流注 腿膝挛急,四肢肿痛。 即上方加木香四钱。每用二钱,煨熟,温酒嚼下。 当利黄水,为验。《御药院方传》。

5.      正水胀急 大小便不利欲死,甘遂五钱,半生半炒,胭脂坏子十文,研匀,每以一钱,白面四两,水和作棋子大,水煮令浮,淡食之。大小便利后,用平胃散加熟附子,每以二钱煎服。《普济方》。

6.      小儿疳水:珠子甘遂炒,青橘皮等分,为末。三岁用一钱,以麦芽汤下,以利为度。忌酸咸三、五日。名水宝散。《总微论》。

7.      水蛊喘胀:甘遂、大戟各一两,慢火炙研。每服一字,水半盏,煎三、五沸服。不过十服。《圣济录》。

8.      水肿喘急 大小便不通。 十枣丸:用甘遂、大戟、芫花等分,为末,以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侵晨热汤下,利去黄水为度。否则次午再服。《三因方》。

9.      妊娠肿满 气急少腹满,大小便不利,已服猪苓散不瘥者。 用太山赤皮甘遂二两,捣筛,白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得微下,仍服猪苓散,不下再服之。猪苓散见猪苓下。《小品方》。

10.   心下留饮 坚满脉伏,其人欲自利反快。 甘遂半夏汤:用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个,以水一升,煮半升,去滓。入芍药五枚,甘草一节,水二升,煮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同煎八合,顿服取利。张仲景《金匮玉函》。

11.   脚气肿痛 肾脏风气,攻注下部疮痒。 甘遂半两,木鳖子仁四个,为末。猪腰子一个,去皮膜,切片,用药四钱掺在内,湿纸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饮下。服后便伸两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为妙。《本事方》。

12.   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 又太山赤皮甘遂末一两,炼蜜和匀,分作四服,日一服取利。《圣惠方》。

13.   小便转脬: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立通。笔峰杂兴方。

14.   疝气偏肿:甘遂、茴香等分,为末,酒服二钱。儒门事亲。

15.   妇人血结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 大黄二两,甘遂、阿胶各一两,水一升半,煮半升,顿服,其血当下。张仲景方。

16.   膈气哽噎: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怪病奇方》。

17.   痞证发热 盗汗,胸背疼痛。 甘遂面包,浆水煮十沸,去面,以细糠火炒黄为末。大人三钱,小儿一钱,冷蜜水卧时服。 忌油腻鱼肉。《普济方》。

18.   消渴引饮 甘遂麸炒半两,黄连一两,为末,蒸饼丸绿豆大。每薄荷汤下二丸。 忌甘草。《杨氏家藏方》。

19.   癫痫心风 遂心丹:治风痰迷心,癫痫,及妇人心风血邪。 用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一丸,将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不下再服。《济生方》。

20.   马脾风病 小儿风热喘促,闷乱不安,谓之马脾风。 甘遂面包煮一钱半,辰砂水飞二钱半,轻粉一角,为末。每服一字,浆水少许,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沉下,去浆灌之。名无价散。《全幼心鉴》。

21.   麻木疼痛:万灵膏:用甘遂二两,蓖麻子仁四两,樟脑一两,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汤。《摘玄方》。

22.   耳卒聋闭:甘遂半寸,绵裹插入两耳内,口中嚼少甘草,耳卒自然通也。《永类方》。

续随子   宋《开宝》

【释名】    千金子《开宝》、千两金《日华》、菩萨豆《日华》、拒冬《开宝》、联步。〔颂曰〕叶中出叶,数数相续而生,故名。冬月始长,故又名拒冬。

【集解】   〔志曰〕 续随子生蜀郡,处处亦有之。 苗如大戟。 〔颂曰〕 今南中多有,北土产少。 苗如大戟,初生一茎,茎端生叶,叶中复出叶,花亦类大戟,自叶中抽干而生,实青有壳。 人家园亭中多种以为饰。秋种冬长,春秀夏实。 〔时珍曰〕 茎中亦有白汁,可结水银。

【修治】   〔时珍曰〕凡用去壳,取色白者,以纸包,压去油,取霜用。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妇人血结月闭,瘀血癥瘕,除蛊毒鬼疰,心腹痛,冷气胀满,利大小肠,下恶滞物。《开宝》。积聚痰饮,不下食,呕逆,及腹内诸疾。研碎酒服,不过三颗,当下恶物。《蜀本》。宣一切宿滞,治肺气水气,日服十粒。泻多,以酸浆水或薄醋粥吃,即止。又涂疥癣疮。《大明》。

【发明】〔颂曰〕续随下水最速,然有毒损人,不可过多。 〔时珍曰〕续随与大戟、泽漆、甘遂茎叶相似,主疗亦相似,其功皆长于利水。 惟在用之得法,亦皆要药也。

【附方】旧二,新四。

1.      小便不通 脐腹胀痛不可忍,诸药不效者,不过再服。 用续随子去皮一两,铅丹半两,同少蜜捣作团,瓶盛埋阴处,腊月至春末取出,研,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三十丸,木通汤下,化破尤妙。病急亦可旋合。《圣济录》。

2.      水气肿胀:联步一两,去壳研,压去油,重研,分作七服。 每治一人用一服,丈夫生饼子酒下,妇人荆芥汤下,五更服之,当下利,至晓自止。后以厚朴汤补之。频吃益善。 忌盐、醋一百日,乃不复作。 联步即续随子也。《斗门方》。

3.      阳水肿胀:续随子炒去油二两,大黄一两,为末,酒水丸绿豆大。每白汤下五十丸,以去陈莝。《摘玄方》。

4.      涎积癥块:续随子三十枚,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研匀,糯米饭丸芡子大。每服一丸,打破,以大枣一枚,烧熟去皮核,同嚼,冷茶送下。半夜后,取下积聚恶物为效。《圣济录》。

5.      蛇咬肿闷 欲死。 用重台六分,续随子仁七粒,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许,涂咬处,立效。崔元亮《海上方》。

6.      黑子疣赘:续随子熟时涂之,自落。《普济方》。

叶及茎中白汁

【主治】剥人面皮,去?黑曾《开宝》。敷白癜疬疡。《大明》。捣叶,敷蝎螫立止。《时珍》。

莨菪   音浪荡。   《本经》下品

【释名】    天仙子《图经》、横唐《本经》、行唐。〔时珍曰〕莨菪一作???。其子服之,令人狂浪放宕,故名。

【集解】   〔别录曰〕 莨菪子生海滨川谷及雍州。 五月采子。 〔弘景曰〕 今处处有之。 子形颇似五味核而极小。 〔保升曰〕 所在皆有之。 叶似菘蓝,茎叶皆有细毛,花白色,子壳作罂状,结实扁细,若粟米大,青黄色,六月、七月采子,日干。 〔颂曰〕 处处有之。 苗茎高二三尺,叶似地黄、王不留行、红蓝等,而阔如三指,四月开花,紫色,茎荚有白毛。五月结实,有壳作罂子状,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细,青白色,如粟米粒。 〔斅曰〕 凡使勿用苍蓂子,其形相似,只是微赤,服之无效,时人多以杂之。 〔时珍曰〕 张仲景《金匮要略》,言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人狂乱,状如中风,或吐血,以甘草汁解之。

【修治】   〔斅曰〕修事莨菪子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干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日乳汁黑,即是真者。晒干捣筛用。

【气味】苦,寒,无毒。 〔别录曰〕甘。〔权曰〕苦、辛,微热,有大毒。〔藏器曰〕性温不寒。〔大明曰〕温,有毒。 服之热发,以绿豆汁、甘草、升麻、犀角并解之。 〔斅曰〕有大毒。误服之,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暹火。 〔颂曰〕《本经》言性寒,后人多云大热。而《史记?淳于意传》云:淄川王美人怀子不乳。饮以浪荡药一撮,以酒饮,旋乳。且不乳岂热药所治?又古方主卒颠狂亦多单用莨菪,岂果性寒耶?

【主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久服轻身,使人健行,走及奔马,强志益力,通神见鬼。多食令人狂走。《本经》。疗癫狂风痫,颠倒拘挛。《别录》。安心定志,聪明耳目,除邪逐风,变白,主痃癖。取子洗晒,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捻。亦可小便浸令泣尽,暴干,如上服。勿令子破,破则令人发狂。《藏器》。炒焦研末,治下部脱肛,止冷痢。主蛀牙痛,咬之虫出。《甄权》。烧熏虫牙,及洗阴汗。《大明》。

【发明】〔弘景曰〕入疗癫狂方用,然不可过剂。久服自无嫌,通神健行,足为大益,而《仙经》不见用。 〔权曰〕以石灰清煮一伏时,掬出,去芽暴干,以附子、干姜、陈橘皮、桂心、厚朴为丸服。 去一切冷气,积年气痢,甚温暖也。不可生服,伤人见鬼,拾针狂乱。 〔时珍曰〕莨菪之功,未见如所说,而其毒有甚焉。煮一二日而芽方生,其为物可知矣。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能令人狂惑见鬼,昔人未有发其义者。盖此类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唐安禄山诱奚契丹,饮以莨菪酒,醉而坑之。 又嘉靖四十三年二月,陕西游僧武如香,挟妖术至昌黎县民张柱家,见其妻美。设饭间,呼其全家同坐,将红散入饭内食之。少顷举家昏迷,任其奸污。复将魇法吹入柱耳中。柱发狂惑,见举家皆是妖鬼,尽行杀死,凡一十六人,并无血迹。官司执柱囚之。十余日柱吐痰二碗许,闻其故,乃知所杀者皆其父母兄嫂妻子姊侄也。柱与如香皆论死。世宗肃皇帝命榜示天下。观此妖药,亦是莨菪之流尔。方其痰迷之时,视人皆鬼矣。解之之法,可不知乎。

【附方】旧二,新二十。

1.      卒发癫狂:莨菪三升为末,以酒一升渍数日,绞去滓,煎令可丸,如小豆三丸,日三服。当见面急,头中如有虫行,额及手足有赤豆处,如此并是瘥候也。未知再服,取尽神良。陈延之《小品方》。

2.      风痹厥痛:天仙子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半两,五灵脂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以螺青为衣。每服十丸,男子菖蒲酒下,女子芫花汤下。《圣济录》。

3.      久嗽不止 有脓血。 莨菪子五钱,淘去浮者,煮令芽出,炒研,真酥一鸡子大,大枣七枚,同煎令酥尽,取枣日食三枚。 又方:莨菪子三撮,吞之,日五六度。光禄李丞服之神验。 孟诜《必效方》。

4.      年久呷嗽 至三十年者。 莨菪子、木香、熏黄等分,为末。以羊脂涂青纸上,撒末于上,卷作筒,烧烟熏吸之。崔行功《纂要方》。

5.      水肿蛊胀 方见兽部麢羊下。

6.      积冷痃癖 不思饮食,羸困者。 莨菪子三分,水淘去浮者,大枣四十九个,水三升,煮干,只取枣去皮核。每空心食一个,米饮下,觉热即止。《圣济录》。

7.      水泻日久:青州干枣十个去核,入莨菪子填满扎定,烧存性。 每粟米饮服一钱。《圣惠方》。

8.      冷疳痢下:莨菪子为末,腊猪脂和丸,绵裹枣许,导下部。因痢出,更纳新者。不过三度瘥。孟诜《必效方》。

9.      赤白下痢 腹痛,肠滑后重。 大黄煨半两,莨菪子炒黑一撮,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普济方》。

10.   久痢不止 变种种痢,兼脱肛。 莨菪丸:用莨菪子一升,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晒干,炒黄黑色,青州枣一升,去皮核,酽醋二升,同煮,捣膏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圣惠方》。

11.   肠风下血:莨菪煎:用莨菪实一升,暴干捣筛,生姜半斤,取汁,银锅中更以无灰酒二升搜之,上火煎如稠饧,即旋投酒。度用酒可及五升即止。慢火煎令可丸,大如梧子,每旦酒饮通下三丸,增至五、七丸止。若丸时粘手,则以菟丝粉衬隔之。火候忌紧,药焦则失力也。初服微热,勿怪。疾甚者,服过三日,当下利。疾去,利亦止。绝有效。《箧中方》。

12.   脱肛不收:莨菪子炒研敷之。《圣惠方》。

13.   风牙虫牙《瑞竹堂方》用天仙子一撮,入小口瓶内烧烟,竹筒引烟,入虫孔内,熏之即死,永不发。 《普济方》用莨菪子入瓶内,以热汤淋下,口含瓶口,令气熏之。冷更作,尽三合乃止。有涎津可去,甚效。 《备急方》用莨菪子数粒纳孔中,以蜡封之,亦效。

14.   牙齿宣落 风痛。 莨菪子末,绵裹咬之,有汁勿咽。《必效方》。

15.   风毒咽肿 咽水不下,及瘰疬咽肿。 水服莨菪子末两钱匕,神良。《外台秘要》。

16.   乳痈坚硬: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盏,服之。不得嚼破。《外台秘要》。

17.   石痈坚硬 不作脓者。 莨菪子为末,醋和,敷疮头,根即拔出。《千金方》。

18.   恶疮似癞 十年不愈者。 莨菪子烧研敷之。《千金方》。

19.   打扑折伤:羊脂调莨菪子末敷之。《千金方》。

20.   恶犬咬伤:莨菪子七枚吞之,日三服。《千金方》。

【气味】苦辛,有毒。

【主治】邪疟,疥癣,杀虫。《时珍》。

【附方】新六。

1.      疟疾不止:莨菪根烧炭,水服一合,量人强弱用。《千金方》。

2.      恶癣有虫:莨菪根捣烂,蜜和敷之。《千金翼》。

3.      趾间肉刺:莨菪根捣汁涂之。 《雷公炮炙论?序》云:脚生肉刺,裩系菪根。谓系于裩带上也。

4.      狂犬咬人:莨菪根和盐捣敷,日三上。《外台秘要》。

5.      恶刺伤人:莨菪根水煮汁浸之,冷即易,神方也。《千金方》。

6.      箭头不出:万圣神应丹:端午前一日,不语,寻见莨菪科,根本枝叶花实全好者。道云:先生,你却在这里。道罢,用柴灰自东南起围了,以木椑子掘取根下周回土,次日日未出时,依前不语,用钁头取出,洗净,勿令鸡犬妇人见,于净室中,以石臼捣如泥,丸弹子大,黄丹为衣,以纸袋封,悬高处阴干。遇有箭头不出者,先以象牙末贴疮口,后用绯帛袋盛此药,放脐中,绵兜肚系了,当便出也。张子和《儒门事亲方》。

云实   《本经》上品

【释名】    员实《别录》、云英《别录》、天豆《吴普》、马豆《图经》、苗名草云母《唐本》、臭草《图经》、粘刺《纲目》。〔时珍曰〕员亦音云,其义未详。豆以子形名。羊石当作羊矢,其子肖之故也。

【集解】   〔别录曰〕 云实生河间川谷。 十月采,暴干。 〔普曰〕 茎高四五尺,大叶中空,叶如麻,两两相值。六月花,八月、九月实,十月采。 〔弘景曰〕 处处有之。 子细如葶苈子而小黑,其实亦类莨菪,烧之致鬼,未见其法术。 〔恭曰〕 云实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黄黑似豆,故名天豆。丛生泽旁,高五六尺。叶如细槐,亦如苜蓿。枝间微刺,俗谓苗为草云母。 陶云似葶苈者,非也。 〔保升曰〕 所在平泽有之。 叶似细槐,花黄白色,其荚如豆,其实青黄色,大若麻子。 五月、六月采实。 〔颂曰〕 叶如槐而狭长,枝上有刺。 苗名臭草,又名羊石子草。实名马豆。 三月、四月采苗,十月采实,过时即枯落也。 〔时珍曰〕 此草山原甚多,俗名粘刺。赤茎中空,有刺,高者如蔓。其叶如槐。 三月黄花,累然满枝。荚长三寸许,状如肥皂荚。内有子五六粒,正如鹊豆,两头微尖,有黄黑斑纹,厚壳白仁,咬之极坚,重有腥气。

【修治】   〔斅曰〕凡采得,粗捣,相对拌浑颗橡实,蒸一日,拣出暴干。

【气味】辛,温,无毒。 〔别录曰〕苦。〔普曰〕神农:辛,小温。黄帝:咸,雷公:苦。

【主治】泄痢肠澼,杀虫蛊毒,去邪恶结气,止痛,除寒热。《本经》。消渴。《别录》。治疟多用。《苏颂》。主下??脓血。《时珍》。

【附方】新一。

??下不止 云实、女萎各一两,桂半两,川乌头二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水下。日三服。《肘后方》。

【主治】见鬼精。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通神明。《本经》。杀精物,下水。烧之致鬼。《别录》。

【发明】〔时珍曰〕云实花既能令人见鬼发狂,岂有久服轻身之理,此古书之讹也。

【主治】骨哽及咽喉痛。研汁咽之。《时珍》。

蓖麻   蓖音卑。  《唐本草》

【释名】   〔颂曰〕叶似大麻,子形宛如牛蜱,故名。〔时珍曰〕蓖亦作螕。 螕,牛虱也。其子有麻点,故名蓖麻。

【集解】   〔恭曰〕 此人间所种者,叶似大麻叶而甚大,结子如牛蜱。 今胡中来者,茎赤,高丈余,子大如皂荚核,用之亦良。 〔保升曰〕 今在处有之。 夏生苗,叶似葎草而大厚。茎赤有节如甘蔗,高丈余。秋生细花,随便结实,壳上有刺,状类巴豆,青黄斑褐。 夏采茎叶,秋采实,冬采根,日干用。 〔时珍曰〕 其茎有赤有白,中空。其叶大如瓠叶,叶凡五尖。夏秋间桠里抽出花穗,累累黄色。每枝结实数十颗,上有刺,攒簇如猬毛而软。凡三四子合成一颗,枯时劈开,状如巴豆,壳内有子大如豆。壳有斑点。状如牛螕。再去斑壳,中有仁,娇白如续随子仁,有油可作印色及油纸,子无刺者良,子有刺者毒。

【修治】   〔斅曰〕凡使勿用黑夭赤利子,缘在地蒌上生,是颗两头尖有毒。 其蓖麻子,节节有黄黑斑。 凡使以盐汤煮半日,去皮取子研用。〔时珍曰〕取蓖麻油法:用蓖麻仁五升捣烂,以水一斗煮之,有沫撇起,待沫尽乃止。去水,以沫煎至点灯不炸、滴水不散为度。

【气味】甘辛,平,有小毒。 〔时珍曰〕凡服蓖麻者,一生不得食炒豆,犯之必胀死。 其油能伏丹砂、粉霜。

【主治】水癥。以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恶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则止。又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浮肿,尸疰恶气榨取油涂之。《唐本》。研敷疮痍疥癞。涂手足心,催生。《大明》。治瘰疬。取子炒熟去皮,每卧时嚼服二三枚,渐加至十数枚,有效。《宗奭》。主偏风不遂,口眼喎斜,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齁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时珍》。

【发明】〔震亨曰〕蓖麻属阴,其性善收,能追脓取毒,亦外科要药。 能出有形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胶血者用之。 〔时珍曰〕蓖麻仁甘辛有毒热,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 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喎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 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 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渐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 一人病气郁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燲太阳穴,一夜痛止。 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仁贴其丹田,一夜而上。此药外用屡奏奇勋,但内服不可轻率尔。或言捣膏以箸点于鹅马六畜舌根下,即不能食,或点肛内,即下血死,其毒可知矣。

【附方】旧九,新二十九。

1.      半身不遂 失音不语。 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铜锅盛油,着酒中一日,煮之令熟,细细服之。《外台秘要》。

2.      口目喎斜:蓖麻子仁捣膏,左贴右,右贴左,即正。 《妇人良方》用蓖麻子仁七七粒,研作饼。右喎安在左手心,左喎安在右手心,却以铜盂盛热水坐药上,冷即换,五六次即正也。一方:用蓖麻子仁七七粒,巴豆十九粒,麝香五分,作饼如上用。

3.      风气头痛 不可忍者。 乳香、蓖麻仁等分,捣饼随左右贴太阳穴,解发出气甚验。 《德生堂方》用蓖麻油纸剪花,贴太阳亦效。 又方:蓖麻仁半两,枣肉十五枚,捣涂纸上,卷筒插入鼻中,下清涕即止。

4.      八种头风:蓖麻子、刚子各四十九粒去壳,雀脑芎一大块,捣如泥,糊丸弹子大,线穿挂风处阴干。用时先将好末茶调成膏子涂盏内,后将炭火烧前药烟起,以盏覆之。待烟尽,以百沸葱汤点盏内茶药服之。后以绵被裹头卧,汗出避风。《袖珍方》。

5.      鼻窒不通:蓖麻子仁三百粒,大枣去皮核十五枚,捣匀绵裹塞之。一日一易,三十日闻香臭也。《圣济录》。

6.      天柱骨倒 小儿疳疾及诸病后,天柱骨倒,乃体虚所致,宜生筋散贴之。 木鳖子六个去壳,蓖麻子六十粒去壳,研匀。先包头擦项上令热,以津调药贴之。《郑氏小儿方》。

7.      五种风痫 不问年月远近。 用蓖麻子仁二两,黄连一两,石膏水一碗,文武火煮之。干即添水,三日两夜取出黄连,只用蓖麻风干,勿令见日,以竹刀每个切作四段。每服二十段,食后荆芥汤下,日二服。 终身忌食豆,犯之必腹胀死。《卫生宝鉴》。

8.      舌上出血:蓖麻子油纸燃,烧烟熏鼻中,自止。《摘玄方》。

9.      舌胀塞口:蓖麻仁四十粒,去壳研油涂纸上,作燃烧烟熏之。 未退再熏,以愈为度。 有人舌肿出口外,一村人用此法而愈。《经验良方》。

10.   急喉痹塞 牙关紧急不通,用此即破。 以蓖麻子仁研烂,纸卷作筒,烧烟熏吸即通。或只取油作捻尤妙。名圣烟筒。

11.   咽中疮肿:《杜壬方》用蓖麻子仁一枚,朴硝一钱,同研,新汲水服之,连进二三服效。 《三因方》用蓖麻仁、荆芥穗等分,为末,蜜丸,绵包噙咽之。《千金》。

12.   水气胀满:蓖麻子仁研,水解得三合。清旦一顿服尽,日中当下青黄水也。或云壮人止可服五粒。《外台秘要》。

13.   脚气作痛:蓖麻子七粒,去壳研烂,同苏合香丸贴足心,痛即止也。《外台秘要》。

14.   小便不通:蓖麻仁三粒,研细,入纸捻内,插入茎中即通。《摘玄方》。

15.   齁喘咳嗽:蓖麻子去壳炒熟,拣甜者食之,须多服见效,终身不可食炒豆。《卫生易简方》。

16.   催生下胞:崔元亮《海上集验方》:取蓖麻子七粒,去壳研膏,涂脚心。若胎及衣下,便速洗去,不尔,则子肠出,即以此膏涂顶,则肠自入也。《肘后方》云:产难,取蓖麻子十四枚,每手各把七枚,须臾立下也。

17.   子宫脱下:蓖麻子仁、枯矾等分,为末,安纸上托入。仍以蓖麻子仁十四枚,研膏涂顶心即入。《摘玄》。

18.   盘肠生产 涂顶方同上。

19.   催生下胎 不拘生胎死胎。 蓖麻二个,巴豆一个,麝香一分,研贴脐中并足心。又下生胎,一月一粒,温酒吞下。《集简方》。

20.   一切毒肿 痛不可忍。 蓖麻子仁捣敷,即止也。《肘后方》。

21.   疬风鼻塌 手指挛曲,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断落。 用蓖麻子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豆大,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二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劈破,面东以浸药水吞之。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尽更添。两月后吃大蒜、猪肉试之,如不发是效也。若发动再服,直候不发乃止。杜壬方。

22.   小儿丹瘤:蓖麻子五个,去皮研,入面一匙,水调涂之,甚效。《修真秘旨》。

23.   瘰疬结核:蓖麻子炒去皮,每睡时服二三枚,取效。 一生不可吃炒豆。《阮氏经验方》。

24.   瘰疬恶疮 及软疖。 用白胶香一两,瓦器溶化,去滓,以蓖麻子六十四个,去壳研膏,溶胶投之,搅匀,入油半匙头,至点水中试软硬,添减胶油得所,以绯帛量疮大小摊贴,一膏可治三五疖也。《儒门事亲》。

25.   肺风面疮 起白屑,或微有赤疮。 用蓖麻子仁四十九粒,白果、胶枣各三粒,瓦松三钱,肥皂一个,捣为丸。洗面用之良。吴旻《扶寿方》。

26.   面上雀斑:蓖麻子仁、蜜陀僧、硫黄各一钱,为末。用羊髓和匀,夜夜敷之。《摘玄方》。

27.   发黄不黑:蓖麻子仁,香油煎焦,去滓,三日后频刷之。《摘玄方》。

28.   耳卒聋闭:蓖麻子一百个去壳,与大枣十五枚捣烂,入乳小儿乳汁,和丸作铤。每以绵裹一枚塞之,觉耳中热为度。一日一易,二十日瘥。《千金方》。

29.   汤火灼伤:蓖麻子仁、蛤粉等分,研膏。汤伤以油调,火灼以水调,涂之。《古今录验》。

30.   针刺入肉:蓖麻子去壳研烂,先以帛衬伤处,敷之。频看,若见刺出,即拔去,恐药紧弩出好肉。或加白梅肉同研尤好。《卫生易简方》。

31.   竹木骨哽:蓖麻子仁一两,凝水石二两,研匀。每以一捻置舌根噙咽,自然不见。 又方:蓖麻油、红曲等分,研细,沙糖丸皂子大,绵裹含咽,痰出大良。

32.   鸡鱼骨哽:蓖麻子仁研烂,入百药煎研,丸弹子大。井华水化下半丸,即下。

33.   恶犬咬伤:蓖麻子五十粒去壳,以井花研膏。先以盐水洗,吹痛处,乃贴此膏。《袖珍方》。

【气味】有毒。

【主治】脚气风肿不仁,蒸捣裹之,日二三易即消。又油涂炙热,熨囟上,止鼻衄,大验。《苏恭》。治痰喘咳嗽。《时珍》。

【附方】新一。 齁喘痰嗽:《儒门事亲方》:用九尖蓖麻叶三钱,入飞过白矾二钱,以猪肉四两薄批,掺药在内,荷叶裹之,文武火煨熟。细嚼,以白汤送下。名九仙散。 《普济方》:治咳嗽涎喘,不问年深日近。 用经霜蓖麻叶、经霜桑叶、御米壳蜜炒各一两,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日一服。名无忧丸。

【附录】博落回《拾遗》。 〔藏器曰〕有大毒。 主恶疮瘿根,瘤赘息肉,白癜风,蛊毒精魅,溪毒疮瘘。 和百丈青、鸡桑灰等分,为末敷之。蛊毒精魅当别有法。 生江南山谷。 茎叶如蓖麻。茎中空,吹之作声如博落回。 有黄汁,药人立死,不可轻用入口。

常山《本经》下品   蜀漆 同上。

【释名】    恒山《吴普》、互草《本经》、鸡屎草《日华》、鸭屎草《日华》。 〔时珍曰〕恒亦常也。恒山乃北岳名,在今定州。常山乃郡名,亦今真定。岂此药始产于此得名欤?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并为一。

【集解】   〔别录曰〕 常山生益州川谷及汉中。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又曰,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中,常山苗也。 五月采叶,阴干。 〔弘景曰〕 常山出宜都、建平。 细实黄者,呼为鸡骨常山,用之最良。 蜀漆是常山苗而所出又异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故是同处尔。 彼人采得,萦结作丸,得时燥者佳。 〔恭曰〕 常山生山谷间。 茎圆有节,高者不过三四尺。叶似茗而狭长,两两相当。二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 其草暴燥色青白,堪用。若阴干便黑烂郁坏矣。 〔保升曰〕 今出金州、房州、梁州中江县。 树高三四尺,根似荆根,黄色而破。 五六月采叶,名蜀漆也。 〔李含光曰〕 蜀漆是常山茎,八月九月采之。 〔颂曰〕 今汴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并如上说。 而海州出者,叶似楸叶。八月有花,红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 今天台山出一种草,名土常山,苗叶极甘。人用为饮,甘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凉益人,非此常山也。

【修治】   〔斅曰〕采时连根苗收。如用茎叶,临时去根,以甘草细锉,同水拌湿蒸之。临时去甘草,取蜀漆细锉,又拌甘草水匀,再蒸,日干用。其常山,凡用以酒浸一宿,漉出日干,熬捣用。〔时珍曰〕近时有酒浸蒸熟或瓦炒熟者,亦不甚吐人。又有醋制者,吐人。

常山

【气味】苦,寒,有毒。 〔别录曰〕辛,微寒。〔普曰〕神农、岐伯:苦。桐君:辛,有毒。李当之:大寒。〔权曰〕苦,有小毒。 〔炳曰〕得甘草,吐疟。 〔之才曰〕畏玉札。 〔大明曰〕忌葱菜及菘菜。 伏砒石。

【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本经》。疗鬼蛊往来,水胀,洒洒恶寒,鼠瘘。《别录》。治诸疟,吐痰涎,治项下瘤瘿。《甄权》。

蜀漆

【气味】辛,平,有毒。 〔别录曰〕微温。〔权曰〕苦,有小毒。〔元素曰〕辛,纯阳。 〔柄曰〕桔梗为之使。〔之才曰〕栝楼为之使。恶贯众。

【主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积聚邪气,蛊毒鬼疰。《本经》。 疗胸中邪结气,吐去之。《别录》。治鬼疟多时,温疟寒热,下肥气。《甄权》。破血,洗去腥,与苦酸同用,导胆邪。《元素》。

【发明】〔斅曰〕蜀漆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 老人久病,切忌服之。 〔颂曰〕常山、蜀漆为治疟之最要。 不可多进,令人吐逆。 〔震亨曰〕常山性暴悍,善驱逐,能伤真气。病人稍近虚怯,不可用也。《外台》乃用三两作一服,殊昧雷公老人久病切忌之戒。 〔时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效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 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疫鬼邪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 常山、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 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得乌梅、鲮鲤甲则入肝,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入脾。 盖无痰不作疟,二物之功,亦在驱逐痰水而已。 杨士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疟,人皆薄之。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或结澼胁间,乃生寒热。法当吐痰逐水,常山岂容不用?水在上焦,则常山能吐之;水在胁下,则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须行血药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 其有纯热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证,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须用北大黄为佐,泄利数行,然后获愈也。 又待制李焘云:岭南瘴气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营卫皮肉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气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宝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验也。

【附方】旧三,新二十三。

1.      截疟诸汤 《外台秘要》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取吐。 《肘后方》用常山一两,秫米一百粒,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先夜、未发、临发时服尽。 《养生主论》王隐者驱疟汤云:予用此四十年,奇效不能尽述,切勿加减,万无一吐者。 常山酒煮晒干、知母、贝母、草果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半熟,五更热服。渣以酒浸,发前服。

2.      截疟诸酒 《肘后方》用常山一两,酒一升,渍二三日,分作三服,平旦一服,少顷再服,临发又服。或加甘草,酒煮服之。 宋《侠经心录》醇醨汤,治间日疟。 支太医云:乃桂广州方也,甚验。 恒山一钱二分,大黄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二分。 水一盏半,煎减半,曰醇,发日五更温服;再以水一盏,煎减半,曰醨,未发时温服。 虞抟《医学正传》治久疟不止。 常山一钱半,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酒一盏,浸一宿,五更饮之。一服便止,永不再发,如神。

3.      截疟诸丸 《千金方》恒山丸:治数年不瘥者,两剂瘥;一月以来者,一剂瘥。 恒山三两,研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瓦器煮熟,杀腥气,则取晒干收之。每服二十丸,竹叶汤下,五更一服,天明一服,发前一服,或吐或否即止。 《肘后》丹砂丸:恒山末三两,真丹一两研,白蜜和杵百下,丸梧子大。先发时三丸,少顷再服三丸,临时服三丸,酒下,无不断者。 曾世荣《活幼心书》黄丹丸:治大小久疟。 恒山二两,黄丹半两,乌梅连核瓦焙一两,为末,糯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凉酒下,隔一夜一服,平旦一服。午后方食。 葛洪《肘后方》用恒山三两,知母一两,甘草半两,捣末,蜜丸梧子大。先发时服十丸,次服七丸,后服五六丸,以瘥为度。 《和剂局方》瞻仰丸:治一切疟。 常山四两,炒存性,草果二两,炒存性,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卧时冷酒服五十丸,五更再服。 忌鹅羊热物。 又胜金丸:治一切疟,胸膈停痰,发不愈者。 常山八两,酒浸蒸焙,槟榔二两,生研末,糊丸梧子大,如上法服。 《集简方》二圣丸:治诸疟,不拘远近大小。 鸡骨恒山、鸡心槟榔各一两,生研,鲮鲤甲煨焦一两半,为末,糯粉糊丸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三五十丸,如上法服。

4.      厥阴肝疟 寒多热少,喘息如死状,或少腹满,小便如脓,不问久近,不吐不泄,如神。 恒山一两,醋浸一夜,瓦器煮干。每用二钱,水一盏,煎半盏,五更冷服。赵真人《济急方》。

5.      太阴肺疟 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 恒山三钱,甘草半钱,秫米三十五粒,水二钟,煎一钟,发日早分三次服。《千金方》。

6.      少阴肾疟凄凄然寒,手足寒,腰脊痛,大便难,目眴眴然。 恒山二钱半,豉半两,乌梅一钱,竹叶一钱半,葱白三根,水一升半,煎一升,发前分三服。《千金方》。

7.      牝疟独寒 不热者。 蜀漆散:用蜀漆、云母煅三日夜、龙骨各二钱,为末。每服半钱,临发日旦一服,发前一服,酢浆水调下。温疟又加蜀漆一钱。张仲景《金匮要略》。

8.      牡疟独热 不冷者。 蜀漆一钱半,甘草一钱,麻黄二钱,牡蛎粉二钱,水二钟,先煎麻黄、蜀漆,去沫,入药再煎至一钟,未发前温服,得吐则止。王焘《外台秘要》。

9.      温疟热多:恒山一钱,小麦三钱,淡竹叶二钱,水煎,五更服,甚良。《药性论》。

10.   三十年疟 《肘后方》治三十年老疟及积年久疟。 常山、黄连各一两,酒三升,渍一宿,以瓦釜煮取一升半。发日早服五合,发时再服。热当吐,冷当利,无不瘥者。 张文仲《备急方》用恒山一两半,龙骨五钱,附子炮二钱半,大黄一两,为末,鸡子黄和丸梧子大。未发时五丸,将发时五丸,白汤下。支太医云:此方神验,无不断者。

11.   瘴疟寒热:刘长春《经验方》常山一寸,草果一枚,热酒一碗,浸一夜,五更望东服之,盖卧,酒醒即愈。 谈野翁《试验方》用常山、槟榔、甘草各二钱,黑豆一百粒,水煎服之。乃彭司寇所传。 葛稚川《肘后方》用常山、黄连、香豉各一两,附子炮七钱,捣末,蜜丸梧子大。空腹饮服四丸,欲发时三丸。至午后乃食。

12.   妊娠疟疾:酒蒸常山、石膏煅各一钱,乌梅炒五分,甘草四分,水一盏,酒一盏,浸一夜,平旦温服。姚僧坦《集验方》。

13.   百日儿疟:水鉴仙人歌曰:疟是邪风寒热攻,直须术治免成空。常山刻作人形状,钉在孩儿生气宫。如金生人,金生在巳,即钉巳上;木生人,钉亥上;火生人,钉寅上;水土生人,钉申上也。

14.   小儿惊忤 暴惊卒死中恶。 用蜀漆炒二钱,左顾牡蛎一钱二分,浆水煎服,当吐痰而愈。名千金汤。阮氏。

15.   胸中痰饮:恒山、甘草各一两,水五升,取一升,去滓,入蜜二合,温服七合,取吐。不吐更服。《千金方》。

【附录】杜茎山《图经》。 〔颂曰〕叶味苦寒,主温瘴寒热作止不定,烦渴头痛心躁。 杵烂,新酒浸,绞汁服,吐出恶涎甚效。 生宜州。 茎高四五尺,叶似苦荬菜。秋有花,紫色。实如枸杞子,大而白。 土红山〔颂曰〕叶甘,微寒,无毒。 主骨节疼痛,劳热瘴疟。 生南恩州山野中。 大者高七八尺,叶似枇杷而小,无毛,秋生白花如粟粒,不实。 福州生者作细藤,似芙蓉叶,其叶上青下白,根如葛头。 土人取根米泔浸一宿,以清水再浸一宿,炒黄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一片,同煎服。 亦治劳瘴甚效。 〔时珍曰〕杜茎山即土恒山,土红山又杜茎山之类,故并附之。

藜芦   《本经》下品

【释名】    山葱《别录》、葱苒同、葱菼音毯、葱葵《普》、丰芦《普》、憨葱《纲目》、鹿葱。〔时珍曰〕黑色曰黎,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根际似葱,俗名葱管藜芦是矣。北人谓之憨葱,南人谓之鹿葱。

【集解】   〔别录曰〕 藜芦生太山山谷。 三月采根,阴干。 〔普曰〕 大叶,小根相连。 〔弘景曰〕 近道处处有之。 根下极似葱而多毛。 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 〔保升曰〕 所在山谷皆有。 叶似郁金、秦艽、蘘荷等,根若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凋,八月采根。 〔颂曰〕 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辽州、均州、解州者尤佳。 三月生苗。叶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茎,似棕皮。有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阴干。 此有二种:一种水藜芦,茎叶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涧石上,根须百余茎,不中药用。 今用者名葱白藜芦,根须甚少,只是三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 《范子计然》云:出河东,黄白者善。

【修治】   〔雷曰〕凡采得去头,用糯米泔汁煮之。从巳至未,晒干用。

【气味】辛,寒,有毒。 〔别录曰〕苦,微寒。〔普曰〕神农、雷公:辛,有毒。 岐伯:咸,有毒。李当之:大寒,大毒。扁鹊:苦,有毒。 〔之才曰〕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紫参、丹参、苦参。恶大黄。〔时珍曰〕畏葱白。 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即止。

【主治】蛊毒咳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 《本经》。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不入汤用。《别录》。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权》。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鼻合齁痰疾。《颂》。末,治马疥癣。《宗奭》。

【发明】〔颂曰〕藜芦服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而别本云治哕逆,其效未详。 〔时珍曰〕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 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 按:张子和《儒门事亲》云:一妇病风痫。自六七岁得惊风后,每一二年一作;至五七年,五七作;三十岁至四十岁则日作,或甚至一日十余作。遂昏痴健忘,求死而已。值岁大饥,采百草食。于野中见草若葱状,采归蒸熟饱食。至五更,忽觉心中不安,吐涎如胶,连日不止,约一二斗,汗出如洗,甚昏困。三日后,遂轻健,病去食进,百脉皆和。以所食葱访人,乃憨葱苗也,即《本草》藜芦是矣。《图经》言能吐风病,此亦偶得吐法耳。 我朝荆和王妃刘氏,年七十,病中风,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群医束手。先考太医吏目月池翁诊视,药不能入,自午至子。不获已,打去一齿,浓煎藜芦汤灌之。少顷,噫气一声,遂吐痰而苏,调理而安。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诚然。

【附方】旧六,新十三。

1.      诸风痰饮:藜芦十分,郁金一分,为末。每以一字,温浆水一盏和服,探吐。《经验方》。

2.      中风不省 牙关紧急者。 藜芦一两去苗头,浓煎防风汤浴过,焙干切,炒微褐色,为末。每服半钱,小儿减半,温水调灌,以吐风涎为效。未吐再服。《简要济众》。

3.      中风不语 喉中如曳锯,口中涎沫。 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上剜一坑,纳入陈醋二橡斗,四面火逼黄色,研为末,生面丸小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经验》。

4.      诸风头痛 和州藜芦一茎日干研末,入麝香少许,吹鼻。 又方:通顶散:藜芦半两,黄连三分,?鼻。《圣惠方》。

5.      久疟痰多 不食,欲吐不吐。 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探吐。《保命集》。

6.      痰疟积疟: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黄,研末,蜜丸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发时一丸,临发时又服一丸。勿用饮食。《肘后》。

7.      黄疸肿疾:藜芦灰中炮,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效。

8.      胸中结聚 如骇骇不去者。 巴豆半两,去皮心炒,捣如泥,藜芦炙研一两,蜜和捣丸麻子大,每吞一二丸。《肘后》。

9.      身面黑痣:藜芦灰五两,水一大碗淋汁,铜器重汤煮成黑膏,以针微刺破点之,不过三次效。《圣惠》。

10.   鼻中息肉:藜芦三分,雄黄一分,为末,蜜和点之。每日三上自消,勿点两畔。《圣济方》。

11.   牙齿虫痛 藜芦末,内入孔中,勿吞汁,神效。《千金翼》。

12.   白秃虫疮:藜芦末,猪脂调涂之。《肘后方》。

13.   头生虮虱:藜芦末掺之。《直指》。

14.   头风白屑 痒甚。 藜芦末,沐头掺之,紧包二日夜,避风效。《本事方》。

15.   反花恶疮 恶肉反出如米。 藜芦末,猪脂和敷,日三五上。《圣济录》。

16.   疥癣虫疮:藜芦末,生油和涂。

17.   羊疽疮痒:藜芦二分,附子八分,为末敷之,虫自出也。陶隐居方。

18.   误吞水蛭:藜芦炒,为末。水服一钱,必吐出。《德生堂方》。

【附录】山慈石〔《别录》有名未用曰〕苦,平,无毒。 主女子带下。 生山之阳。 正月生叶如藜芦,茎有衣。 一名爰茈。 参果根〔又曰〕苦,有毒。 主鼠瘘。 生百余根,根有衣裹茎。 三月三日采根。 一名百连,一名乌蓼,一名鼠茎,一名鹿蒲。 马肠根 宋《图经》〔颂曰〕苦,辛,寒,有毒。 主蛊除风。叶:疗疮疥。 生秦州。 叶似桑。 三月采叶,五月、六月采根。

木藜芦   《拾遗》

【释名】    黄藜芦《纲目》、鹿骊

【集解】   〔藏器曰〕 陶弘景注漏芦云:一名鹿骊。 南人用苗,北人用根。 按:鹿骊乃木藜芦,非漏芦也。 乃树生,如茱萸树,高二尺,有毒。 〔时珍曰〕 鹿骊,俚人呼为黄藜芦,小树也。 叶如樱桃叶,狭而长,多皱文。四月开细黄花。五月结小长子,如小豆大。

【气味】苦辛,温,有毒。

【主治】疥癣,杀虫。《藏器》。

附子   《本经》下品

【释名】    其母名乌头。〔时珍曰〕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 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诸家不分乌头有川、草两种,皆混杂注解,今悉正之。

【集解】   〔别录曰〕 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 冬月采为附子,春月采为乌头。 〔弘景曰〕 乌头与附子同根。 附子八月采,八角者良。 乌头四月采。 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头,故谓之乌头。 有两歧,其蒂状如牛角者,名乌喙。 取汁煎为射罔。 天雄似附子,细而长,乃至三四寸。 侧子即附子边角之大者。 并是同根,而《本经》附子出犍为,天雄出少室,乌头出朗陵,分生三处,当各有所宜也。今则无别矣。 〔恭曰〕 天雄、附子、乌头,并以蜀道绵州、龙州者佳,俱以八月采造。 余处虽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来者,全不堪用。 〔大明曰〕 天雄大而长,少角刺而实;附子大而短,有角平稳而实。乌喙似天雄,乌头次于附子,侧子小于乌头,连聚生者名为虎掌,并是天雄一裔,子母之类,气力乃有殊等,即宿根与嫩者尔。 〔斅曰〕 乌头少有茎苗,身长而乌黑,少有旁尖。乌喙皮上苍色,有尖头,大者孕八九个,周围底陷,黑如乌铁。天雄身全矮,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子,孕十一个,皮苍色。侧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颗如枣核者。 木鳖子是喙、附、乌、雄、侧中毗患者,不入药用。 〔保升曰〕 正者为乌头,两歧者为乌喙,细长三四寸者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为附子,旁连生者为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 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 〔宗奭曰〕 五者皆一物,但依大小长短以象而名之尔。 〔颂曰〕 五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于龙州。 冬至前,先将陆田耕五七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逐月耘耔,至次年八月后方成。 其苗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如艾,其花紫碧色作穗,其实细小如桑椹状,黑色。 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乃有四物。以长二三寸者为天雄,割削附子旁尖角为侧子,附子之绝小者亦名侧子,元种者为乌头。其余大小者皆为附子,以八角者为上。 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 然收采时月与《本草》不同。谨按《本草》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 《博物志》言:附子、乌头、天雄一物也。春秋冬夏采之各异。 而《广志》云:奚毒,附子也。一岁为侧子,二年为乌喙,三年为附子,四年为乌头,五年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此五物。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尔繁盛乎?〔时珍曰〕 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 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 其天雄、乌喙、侧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独头者,即无此数物也。 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 故曰其汁煎为射罔。 陶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乌头,遂致诸家疑贰,而雷斅之说尤不近理。 宋人杨天惠著《附子记》甚悉,今撮其要,读之可不辩而明矣。其说云:绵州乃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惟赤水、廉水、昌明、会昌四乡产附子,而赤水为多。 每岁以上田熟耕作垄。取种于龙安、龙州、齐归、木门、青堆、小坪诸处。十一月播种,春月生苗。 其茎类野艾而泽,其叶类地麻而厚。其花紫瓣黄蕤,长苞而圆。 七月采者,谓之早水,拳缩而小,盖未长成也。九月采者乃佳。 其品凡七,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附而长者为天雄,附而尖者为天锥,附而上出者为侧子,附而散生者为漏篮子,皆脉络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贵,故专附名也。 凡种一而子六七以上,则皆小;种一而子二三,则稍大;种一而子特生,则特大。 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者为上,有节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 《本草》言附子八角者为良,其角为侧子之说,甚谬矣。 附子之色,以花白者为上,铁色者次之,青绿者为下。 天雄、乌头、天锥,皆以丰实盈握者为胜。 漏篮、侧子,则园人以乞役夫,不足数也。 谨按此记所载漏篮,即雷斅所谓木鳖子,《大明》所谓虎掌者也。其鬲子,即乌喙也。天锥即天雄之类,医方亦无此名,功用当相同尔。

【修治】   〔保升曰〕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乌喙,采得,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裛之,数易使干。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淹之。并不及前法。〔颂曰〕五物收时,一处造酿。其法:先于六月内,造大小面曲。未采前半月,用大麦煮成粥,以曲造醋,候熟去糟。其醋不用太酸,酸则以水解之。将附子去根须,于新瓮内淹七日,日搅一遍,捞出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风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若猛日,则皱而皮不附肉。〔时珍曰〕按:《附子记》云:此物最多,不能常熟。或种美而苗不茂,或苗秀而根不充,或以酿而腐,或以曝而挛,若有神物阴为之者。故园人常祷于神,目为药妖。其酿法:用醋醅安密室中,淹覆弥月,乃发出晾干。方出酿时,其大有如拳者,已定辄不盈握,故及一两者极难得。土人云:但得半两以上者皆良。蜀人饵者少,惟秦陕闽浙人宜之。然秦人才市其下者,闽浙才得其中者,其上品则皆贵人得之矣。〔弘景曰〕凡用附子、乌头、天雄,皆热灰微炮令坼,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斅曰〕凡使乌头,宜文武火中炮令皴坼,擘破用。若用附子,须底平有九角如铁色,一个重一两者,即是气全。勿用杂木火,只以柳木灰火中炮令皴坼,以刀刮去上孕子,并去底尖,擘破,于屋下平地上掘一土坑安之,一宿取出,焙干用。若阴制者,生去皮尖底,薄切,以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漉出,日中晒用。〔震亨曰〕凡乌、附、天雄,须用童子小便浸透煮过,以杀其毒,并助下行之力,入盐少许尤好。或以小便浸二七日,拣去坏者,以竹刀每个切作四片,井水淘净,逐日换水,再浸七日,晒干用。〔时珍曰〕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炮令发坼,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去火毒入药。又法;每一个,用甘草二钱,盐水、姜汁、童尿各半盏,同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则毒去也。

【气味】辛,温,有大毒。 〔别录曰〕甘,大热,〔普曰〕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当之:苦,大温,有大毒。〔元素曰〕大辛大热,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沉,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好古曰〕入手少阴三焦命门之剂,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 〔赵嗣真曰〕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也。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是也。 〔戴原礼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李焘曰〕附子得生姜则能发散,以热攻热,又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 〔之才曰〕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芪。〔时珍曰〕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 忌豉汁。 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

【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本经》。腰脊风寒,脚气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温中强阴,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别录》。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元素》。除脏腑沉寒,三阳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李杲》。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好古》。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时珍》。

乌头 即附子母。

【主治】诸风,风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痞,感寒腹痛。《元素》。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李杲》。 补命门不足,肝风虚。《好古》。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时珍》。

【发明】〔宗奭曰〕补虚寒须用附子,风家即多用天雄,大略如此。 其乌头、乌喙、附子,则量其材而用之。 〔时珍曰〕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 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川乌头。 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 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 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 昔张仲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 《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 朱丹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 并热因寒用也。 李东垣治冯翰林侄阴盛格阳伤寒,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汤加人参,投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此则神圣之妙也。 〔吴绶曰〕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乃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刘完素曰〕俗方治麻痹多用乌附,其气暴能冲开道路,故气愈麻;及药气尽而正气行,则麻病愈矣。 〔张元素曰〕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宜少加之引经。 又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 〔虞抟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震亨曰〕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耆。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 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向导,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 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乌头、天雄皆气壮形伟,可为下部药之佐;无人表其害人之祸,相习用为治风之药及补药,杀人多矣。 〔王履曰〕仲景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钱仲阳六味地黄丸,为阴虚者设。 附子乃补阳之药,非为行滞也。 〔好古曰〕乌附非身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服附子以补火,必妨涸水。 〔时珍曰〕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 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 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 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 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附方】旧二十六,新八十七。

1.      少阴伤寒 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欲寐,小便色白者,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纳二味,煮取三升,分作三服,取微汗。张仲景《伤寒论》。

2.      少阴发热 少阴病始得,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发其汗。 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乃纳二味,同煮三升,分三服。同上。

3.      少阴下利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用大附子一个去皮生破八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水三升,煮一升,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赤加葱九茎,腹痛加芍药二两,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两。同上。

4.      阴病恶寒 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补之。 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服。同上。

5.      伤寒发躁 伤寒下后,又发其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温之。 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去皮破作八片,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伤寒论》。

6.      阴盛格阳 伤寒阴盛格阳,其人必躁热而不饮水,脉沉手足厥逆者,是此证也。 霹雳散: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为末,蜜水调服。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孙兆《口诀》。

7.      热病吐下 及下利,身冷脉微,发躁不止者。 附子炮一枚,去皮脐,分作八片,入盐一钱,水一升,煎半升,温服,立效。《经验良方》。

8.      阴毒伤寒 孙兆《口诀》云:房后受寒,少腹疼痛,头疼腰重,手足厥逆,脉息沉细,或作呃逆,并宜退阴散:用川乌头、干姜等分,切炒,放冷为散。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撮,煎取半盏,温服,得汗解。 《本事方》玉女散:治阴毒心腹痛厥逆恶候。 川乌头去皮脐,冷水浸七日,切晒,纸裹收之。 遇有患者,取为末一钱,入盐八分,水一盏,煎八分服,压下阴毒,如猪血相似,再进一服。 济生回阳散: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 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 《续传信方》:治阴毒伤寒,烦躁迷闷,急者。 用半两重附子一个,生破作四片,生姜一大块作三片,糯米一撮,以水一升,煎六合,温服,暖卧,或汗出,或不出。候心定,则以水解散之类解之,不得与冷水。如渴,更煎滓服。屡用多效。

9.      中风痰厥 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并体虚之人患疟疾寒多者。三生饮:用生川乌头、生附子,并去皮脐各半两,生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每服五钱,生姜十片,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和剂局方》。

10.   中风气厥 痰壅,昏不知人,六脉沉伏。 生附子去皮,生南星去皮,生木香半两。每服四钱,姜九片,水二盏,煎七分,温服之。《济生方》。

11.   中风偏废 羌活汤:用生附子一个,去皮脐,羌活、乌药各一两。每服四钱,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服。王氏《简易方》。

12.   半身不遂 遂令癖疰。 用生附子一两,以无灰酒一升,浸一七日,隔日饮一合。《延年秘录》。

13.   风病瘫缓 手足亸曳,口眼喎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宜神验乌龙丹主之。 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为末。入龙脑、麝香五分,滴水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暖酒调服,一日二服。至五七丸,便觉手抬,移得步,十丸可以梳头也。《梅师方》。

14.   风寒湿痹 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 生川乌头末,每以香白米煮粥一碗,入末四钱,慢熬得所,下姜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啜之。或入薏苡末二钱。 《左传》云:风淫末疾,谓四末也。脾主四肢,风淫客肝,则侵脾而四肢病也。 此汤极有力,予每授人良验。许学士《本事方》。

15.   体虚有风 外受寒湿,身如在空中。 生附子、生天南星各二钱,生姜十片,水一盏半,慢火煎服。 予曾病此,医博士张子发授此方,二服愈。《本事方》。

16.   口眼喎斜:生乌头、青矾各等分,为末。每用一字,?入鼻内,取涕吐涎,立效无比,名通关散。《箧中秘宝方》。

17.   口卒噤喑 卒忤停尸。 并用附子末,吹入喉中瘥。《千金翼》。

18.   产后中风 身如角弓反张,口噤不语。 川乌头五两,锉块,黑大豆半升,同炒半黑,以酒三升,倾锅内急搅,以绢滤取酒,微温服一小盏,取汗。若口不开,拗开灌之。未效,加乌鸡粪一合炒,纳酒中服,以瘥为度。《小品》。

19.   诸风血风 乌荆丸:治诸风纵缓,言语蹇涩,遍身麻痛,皮肤瘙痒,及妇人血风,头痛目眩。肠风脏毒下血不止者,服之尤效。有痛风挛搐,颐颔不收者,服六七服即瘥也。 川乌头炮去皮脐一两,荆芥穗二两,为末,醋面糊丸梧子大。温酒或熟水,每服二十丸。《和剂方》。

20.   妇人血风 虚冷,月候不匀,或手脚心烦热,或头面浮肿顽麻。 用川乌头一斤,清油四两,盐四两,铛内同熬,令裂如桑椹色为度,去皮脐,五灵脂四两,为末,捣匀,蒸饼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盐汤下二十丸。 亦治丈夫风疾。《梅师方》。

21.   诸风痫疾 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脂半两,为末,猪心血丸梧子大。每姜汤化服一丸。

22.   小儿慢惊 搐搦,涎壅厥逆。 川乌头生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服,水一盏,姜七片,煎服。汤氏《婴孩宝鉴》。

23.   小儿项软 乃肝肾虚,风邪袭入。 用附子去皮脐、天南星各二钱,为末,姜汁调摊,贴天柱骨。内服泻青丸。《全幼心鉴》。

24.   小儿囟陷:绵乌头、附子并生去皮脐二钱,雄黄八分,为末,葱根捣和作饼,贴陷处。《全幼心鉴》。

25.   麻痹疼痛 仙桃丸:治手足麻痹,或瘫痪疼痛,腰膝痹痛,或打扑伤损内肭,痛不可忍。 生川乌不去皮、五灵脂各四两,威灵仙五两,洗焙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盐汤下,忌茶。此药常服,其效如神。《普济方》。

26.   风痹肢痛 营卫不行。 川乌头二两炮去皮,以大豆同炒,至汗出为度,去豆焙干,全蝎半两,焙,为末,酽醋熬稠,丸绿豆大。每温酒下七丸,日一服。《圣惠方》。

27.   腰脚冷痹 疼痛,有风。 川乌头三个,生,去皮脐,为散,醋调涂帛上,贴之。须臾痛止。《圣惠方》。

28.   大风诸痹 痰澼胀满。 大附子半两者二枚,炮坼,酒渍之,春冬五日,夏秋三日,每服一合,以瘥为度。《圣惠方》。

29.   脚气腿肿 久不瘥者。 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为散,生姜汁调如膏,涂之。药干再涂,肿消为度。《简要济众》。

30.   十指疼痛 麻木不仁。 生附子去皮脐、木香各等分,生姜五片,水煎温服。王氏《简易方》。

31.   搜风顺气 乌附丸:用川乌头二十个,香附子半斤,姜汁淹一宿,炒焙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温酒下十丸。肌体肥壮有风疾者,宜常服之。《澹寮方》。

32.   头风头痛:《外台秘要》用腊月乌头一升,炒令黄,末之,以绢袋盛,浸三斗酒中,逐日温服。 孙兆《口诀》用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每服半钱,茶酒任下。 《修真秘旨》用附子一枚生,去皮脐,绿豆一合,同入铫子内煮,豆熟为度,去附子,食绿豆,立瘥。每个可煮五次,后为末服之。

33.   风毒头痛 《圣惠方》治风毒攻注头目,痛不可忍。 大附子一枚,炮去皮为末。以生姜一两,大黑豆一合,炒熟,同酒一盏,煎七分,调附末一钱,温服。 又方:治二三十年头风不愈者,用大川乌头生去皮四两,天南星炮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细茶三钱,薄荷七叶,盐梅一个,水一盏,煎七分,临卧温服。 《朱氏集验方》治头痛连睛者。 生乌头一钱,白芷四钱,为末,茶服一字。仍以末?鼻。有人用之得效。

34.   风寒头痛 《十便良方》治风寒客于头中,清涕,项筋急硬,胸中寒痰,呕吐清水。 用大附子或大川乌头二枚,去皮蒸过,川芎、生姜各一两,焙研,以茶汤调服一钱。或锉片,每用五钱,水煎服。隔三四日一服。或加防风一两。 《三因方》必效散:治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最有神效。 用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

35.   头风摩散 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痛甚。 用大附子一个炮、食盐等分,为末。以方寸匕摩囟上,令药力行。或以油调稀亦可,一日三上。《张仲景方》。

36.   年久头痛 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经验方》。

37.   头风斧劈 难忍。 川乌头末烧烟熏碗内,温茶泡服之。《集简方》。

38.   痰厥头痛 如破,厥气上冲,痰塞胸膈。 炮附子三分,釜墨四钱,冷水调服方寸匕,当吐即愈。 忌猪肉、冷水。

39.   肾厥头痛 《指南方》用大附子一个,炮熟去皮,生姜半两,水一升半煎,分三服。 《经验良方》韭根丸:治元阳虚,头痛如破,眼睛如锥刺。 大川乌头去皮微炮,全蝎以糯米炒过去米,等分为末,韭根汁丸绿豆大。每薄荷茶下十五丸,一日一服。

40.   气虚头痛 气虚上壅,偏正头痛,不可忍者。 大附子一枚,去皮脐研末,葱汁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茶清下。 僧继洪《澹寮方》蝎附丸:元气虚头痛,惟此方最合造化之妙。附子助阳扶虚,钟乳补阳镇队坠,全蝎取其钻透,葱涎取其通气。汤使用椒以达下,盐以引用,使虚气下归。对证用之,无不作效。 大附子一枚剜心,入全蝎去毒三枚在内,以余附末同钟乳粉二钱半,白面少许,水和作剂,包附煨熟,去皮研末,葱涎和丸梧子大。每椒盐汤下五十丸。

41.   肾气上攻 头项不能转移。 椒附丸:用大熟附子一枚,为末。每用二钱,以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椒口,水一盏半,姜七片,煎七分,去椒入盐,空心点服。椒气下达,以引逆气归经也。《本事方》。

42.   鼻渊脑泄:生附子末,葱涎和如泥,盦涌泉穴。《普济》。

43.   耳鸣不止 无昼夜者。 乌头烧作灰、菖薄等分,为末,绵裹塞之,日再用,取效。《杨氏产乳》。

44.   耳卒聋闭:附子醋浸,削尖插之。或更于上灸二七壮。《本草拾遗》。

45.   聤耳脓血:生附子为末,葱涕和,灌耳中。《肘后方》。

46.   喉痹肿塞:附子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含之勿咽汁。 已成者即脓出,未成者即消。出《本草拾遗》。

47.   久患口疮:生附子为末,醋、面调贴足心,男左女右,日再换之。《经验方》

48.   风虫牙痛《普济方》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为末,揩之。 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研,面糊丸小豆大。 每绵包一丸咬之。 《删繁方》用炮附子末纳孔中,乃止。

49.   眼暴赤肿 碜痛不得开,泪出不止。 削附子赤皮末,如蚕砂大,着眦中,以定为度。张文仲《备急方》。

50.   一切冷气 去风痰,定遍身疼痛,益元气,强力,固精益髓,令人少病。 川乌头一斤,用五升大瓷钵子盛,以童子小便浸七日,逐日添令溢出,拣去坏者不用。余以竹刀切作四片,新汲水淘七次,乃浸之,日日换水,日足,取焙为末,酒煮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盐汤下,少粥饭压之。《经验方》。

51.   升降诸气 暖则宣流。 熟附子一大个,分作二服,水二盏,煎一盏,入沉香汁温服。《和剂局方》。

52.   中寒昏困:姜附汤:治体虚中寒,昏不知人,及脐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之病。 生附子一两去皮脐,干姜炮一两,每服三钱,水二钟,煎一钟,温服。《和剂局方》。

53.   心腹冷痛 冷热气不和。 山栀子、川乌头等分,生研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小肠气痛,加炒茴香,葱酒下二十丸。王氏《博济方》。

54.   心痛疝气 湿热因寒郁而发。 用栀子降湿热,乌头破寒郁。乌头为栀子所引,其性急速,不留胃中也。川乌头、山栀子各一钱,为末。顺流水入姜汁一匙,调下。《丹溪纂要》。

55.   寒厥心痛 及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 神砂一粒丹:用熟附子去皮、郁金、橘红各一两,为末,醋面糊丸如酸枣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女人醋汤下。《宣明方》。

56.   寒疝腹痛 绕脐,手足厥冷,白汗出,脉弦而紧,用大乌头煎主之。 大乌头五枚,去脐,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张仲景《金匮玉函方》。

57.   寒疝身痛 腹痛,手足逆冷不仁,或身痛不能眠,用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再服,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为中病也。《金匮玉函》。

58.   寒疝引胁 肋心腹皆痛,诸药不效者。 大乌头五枚,去角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取焙为末,别以熟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冷盐汤下,永除。《崔氏方》。

59.   寒疝滑泄 腹痛肠鸣,自汗厥逆。熟附子去皮脐、玄胡索炒各一两,生木香半两。 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七片,煎七分,温服。《济生方》。

60.   小肠诸疝 仓卒散:治寒疝腹痛,小肠气、膀胱气、脾肾诸痛,挛急难忍,汗出厥逆。 大附子炒去皮脐一枚,山栀子炒焦四两。每用三钱,水一盏,酒半盏,煎七分,入盐一捻,温服。 《宣明方》治阴疝小腹肿痛,加蒺藜子等分。虚者加桂枝等分,姜糊为丸,酒服五十丸。

61.   虚寒腰痛: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盐花三分,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夷坚志》云:时康祖大夫,病心胸一漏,数窍流汁,已二十年。又苦腰痛,行则伛偻,形神憔悴,医不能治。通判韩子温为检《圣惠方》,得此方令服。旬余,腰痛减。久服遂瘥,心漏亦瘥。精力倍常,步履轻捷。此方本治腰,而效乃如此。

62.   元脏伤冷 《经验方》用附子炮去皮脐,为末,以水二盏,入药二钱,盐、葱、姜、枣同煎取一盏,空心服。 去积冷,暖下元,肥肠益气,酒食无碍。 《梅师方》二虎丸:补元脏,进饮食,壮筋骨。 用乌头、附子各四两,酽醋浸三宿,切作片子。 掘一小坑,炭火烧赤,以醋三升,同药倾入坑内,用盆合之。一宿取出,去砂土,入青盐四两,同炒赤黄色,为末,醋打面糊丸如梧子大。空心冷酒下十五丸。妇人亦宜。

63.   胃冷有痰 脾弱呕吐。 生附子、半夏各二钱,姜十片,水二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一方:并炮熟,加木香五分。《奇效良方》。

64.   久冷反胃《经验方》用大附子一个,生姜一斤,锉细同煮,研如面糊。每米饮化服一钱。 《卫生家宝方》用姜汁打糊,和附子末为丸,大黄为衣。每温水服十丸。 《斗门方》用长大附子一个,坐于砖上,四面着火渐逼,以生姜自然汁淬之。依前再逼再淬,约姜汁尽半碗乃止,研末。每服一钱,粟米饮下,不过三服瘥。或以猪腰子切片,炙熟蘸食。 《方便集》用大附子一个,切下头子,剜一窍,安丁香四十九个在内,仍合定,线扎,入砂铫内,以姜汁浸过,文火熬干,为末。每挑少许,置掌心舐吃,日十数次。忌毒物、生冷。

65.   脾寒疟疾 《济生方》云:五脏气虚,阴阳相胜,发为痎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宜七枣汤主之。 用附子一枚,炮七次,盐汤浸七次,去皮脐,分作二服。水一碗,生姜七片,枣七枚,煎七分,露一宿。发日空心温服,未久再进一服。 王璆《百一选方》云:寒痰宜附子,风痰宜乌头。若用乌头,则寒多者火炮七次,热多者汤泡七次,去皮焙干,如上法。用乌头性热,泡多则热散也。 又果附汤:用熟附子去皮、草果仁各二钱半,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发日早温服。 《肘后方》: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涂于背上。

66.   寒热疟疾 附子一枚重五钱者 面煨,人参、丹砂各一钱,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前连进三服。中病则吐,或身体麻木。未中病,来日再服。庞安常《伤寒论》。

67.   瘴疟寒热 冷瘴,寒热往来,头痛身疼,呕痰,或汗多引饮,或自利烦躁,宜姜附汤主之。 大附子一枚,四破,每以一片,水一盏,生姜十片,煎七分,温服。 李待制云:此方极妙。章杰云:岭南以哑瘴为危急,不过一二日而死,医谓极热感寒也,用生附子一味治之多愈。得非以热攻热而发散寒邪乎?真起死回生之药也。《岭南卫生方》。

68.   小便虚闭 两尺脉沉微,用利小水药不效者,乃虚寒也。 附子一个,炮去皮脐,盐水浸良久,泽泻一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即愈。《普济方》。

69.   肿疾喘满 大人小儿男女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 若再用利药性寒,而小便愈不通矣。医者到此多束手。盖中焦下焦气不升降,为寒痞隔,故水凝而不通。惟服沉附汤,则小便自通,喘满自愈。用生附子一个,去皮脐,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钱,磨水同煎,食前冷饮。附子虽三五十枚亦无害。小儿每服三钱,水煎服。《朱氏集验方》。

70.   脾虚湿肿:大附子五枚,去皮四破,以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熟,去豆焙研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萝卜汤下。《朱氏集验方》。

71.   阴水肿满:乌头一升,桑白皮五升,水五升,煮一升,去滓铜器盛之,重汤煎至可丸,丸小豆大。每服三五丸,取小便利为佳。 忌油腻酒面鱼肉。 又方:大附子,童便浸三日夜,逐日换尿,以布擦去皮,捣如泥,酒糊和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煎流气饮送下。《普济方》。

72.   大肠冷秘:附子一枚,炮去皮,取中心如枣大,为末二钱,蜜水空心服之。《圣济总录》。

73.   老人虚泄 不禁。 熟附子一两,赤石脂一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米饮下五十丸。《杨氏家藏方》。

74.   冷气洞泄:生川乌头一两,木香半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陈皮汤下二十丸。《本事方》。

75.   脏寒脾泄 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 肉豆蔻二两煨熟,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莲肉煎汤下。 《十便良方》治脾胃虚冷,大肠滑泄,米谷不化,乏力。 用大附子十两连皮,同大枣二升,于石器内,以水煮一日,常令水过两指。取出,每个切作三片,再同煮半日,削去皮,切焙为末。别以枣肉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服三四十丸。

76.   小儿吐泄 注下,小便少。 白龙丸:用熟附子五钱,白石脂煅、龙骨煅各二钱半,为末,醋面糊丸黍米大。每米饮,量儿大小服。《全幼心鉴》。

77.   霍乱吐泄 不止。 附子重七钱者,炮去皮脐,为末。每服四钱,水二盏,盐半钱,煎一盏,温服立止。孙兆《秘宝方》。

78.   水泄久痢:川乌头二枚,一生用,一以黑豆半合同煮熟,研丸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下。《普济方》。

79.   久痢赤白;独圣丸:用川乌头一个,灰火烧烟尽,取出地上,盏盖良久,研末,酒化蜡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三丸,赤痢,黄连、甘草、黑豆煎汤,放冷吞下;白痢,甘草、黑豆煎汤,冷吞。如泻及肚痛,以水吞下。并空心服之。忌热物。《经验良方》。

80.   久痢休息:熟附子半两,研末,鸡子白二枚,捣和丸梧子大。倾入沸汤,煮数沸,漉出,作两服,米饮下。《圣济总录》。

81.   下痢咳逆 脉沉阴寒者,退阴散主之。 陈自明云:一人病此不止,服此两服而愈。 方见前阴毒伤寒下。

82.   下血虚寒 日久肠冷者。 熟附子去皮、枯白矾一两,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 又方:熟附子一枚去皮,生姜三钱半,水煎服。或加黑豆一百粒。并《圣惠方》。

83.   阳虚吐血:生地黄一斤,捣汁,入酒少许,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片,入汁内,石器煮成膏。取附片焙干,入山药三两,研末,以膏和捣,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 昔葛察判妻苦此疾,百药皆试,得此而愈,屡发屡效。余居士《选奇方》。

84.   溲数白浊:熟附子为末,每服二钱,姜三片,水一盏,煎六分,温服。《普济方》。

85.   虚火背热 虚火上行,背内热如火炙者。 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摘玄方》。

86.   经水不调 血脏冷痛,此方平易捷径。 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普济方》。

87.   断产下胎:生附子为末,淳酒和涂右足心,胎下去之。《小品方》。

88.   折腕损伤;卓氏膏:用大附子四枚,生切,以猪脂一斤,三年苦醋同渍三宿,取脂煎三上三下,日摩敷之。《深师方》。

89.   痈疽肿毒:川乌头炒、黄柏炒各一两,为末,唾调涂之,留头,干则以米泔润之。同上。

90.   痈疽久漏 疮口冷,脓水不绝,内无恶肉。 大附子以水浸透,切作大片,厚三分,安疮口上,以艾灸之。隔数日一灸,灸至五七次。仍服内托药,自然肌肉长满。研末作饼子,亦可。薛己《外科心法》。

91.   痈疽弩肉 如眼不敛,诸药不治,此法极妙。 附子削如棋子大,以唾粘贴上,用艾火灸之。附子焦,复唾湿再灸,令热气彻内,即瘥。《千金方》。

92.   痈疽肉突:乌头五枚,浓醋三升,渍三日洗之,日夜三四度。 《古今录验》。

93.   丁疮肿痛 醋和附子末涂之。干再上。《千金翼》。

94.   久生疥癣:川乌头生切,以水煎洗甚验。《圣惠》。

95.   手足冻裂:附子去皮为末,以水、面调涂之,良。谈野翁《试验方》。

96.   足钉怪疾 两足心凸肿,上生黑豆疮,硬如钉,胫骨生碎孔,髓流出,身发寒颤,惟思饮酒,此是肝肾冷热相吞。 用炮川乌头末敷之,内服韭子汤,效。夏氏《奇疾方》。

乌头附子尖

【主治】为末,茶服半钱,吐风痰癫痫。《时珍》。

【发明】〔时珍曰〕乌附用尖,亦取其锐气直达病所尔,无他义也。 《保幼大全》云:小儿慢脾惊风,四肢厥逆。用附子尖一个,硫黄枣大一个,蝎梢七个,为末,姜汁面糊丸黄米大。每服十丸,米饮下。亦治久泻尫羸。 凡用乌附,不可执为性热。审其手足冷者,轻则用汤,甚则用丸,重则用膏,候手足暖,阳气回,即为佳也。 按:此方乃《和剂局方》碧霞丹变法也,非真慢脾风不可辄用,故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

【附方】旧一,新七。

1.      风厥癫痫 凡中风痰厥,癫痫惊风,痰涎上壅,牙关紧急,上视搐搦,并宜碧霞丹主之。 乌头尖、附子尖、蝎梢各七十个,石绿研九度,飞过,十两,为末,面糊丸芡子大。每用一丸,薄荷汁半盏化下,更服温酒半合,须臾吐出痰涎为妙。小儿惊痫,加白僵蚕等分。《和剂局方》。

2.      脐风撮口:生川乌尖三个,全足蜈蚣半条,酒浸炙,麝香少许,为末。以少许吹鼻得嚏,乃以薄荷汤灌一字。《永类方》。

3.      木舌肿胀:川乌头、巴豆研细,醋调涂刷。《集简方》。

4.      牙痛难忍:附子尖、天雄尖、全蝎各七个,生研为末,点之。《永类方》。

5.      奔豚疝气 作痛,或阴囊肿痛。 去铃丸:用生川乌尖七个,巴豆七枚去皮油,为末,糕糊丸梧子大,朱砂、麝香为衣。每服二丸,空心冷酒或冷盐汤下。三两日一服,不可多。《澹寮方》。

6.      割甲成疮 连年不愈。川乌头尖、黄柏等分,为末。洗了贴之,以愈为度。 《古今录验》。

7.      老幼口疮:乌头尖一个,天南星一个,研末,姜汁和涂足心,男左女右,不过二三次即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