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草纲目》卷十八 下

 昵称20622184 2018-04-20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

草之七蔓草类七十三种,附一十九种

 

萆薢   《别录》中品

  【释名】    赤节《别录》、百枝《吴普》、竹木《炮炙论》、白菝葜。〔时珍曰〕萆薢名义未详。 《日华本草》言时人呼为白菝葜,象形也。赤节、百枝,与狗脊同名。

  【集解】   〔别录曰〕萆薢生真定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 根似菝葜而小异,根大,不甚有角节,色小浅。 〔恭曰〕此有二种:茎有刺者根白实,无刺者根虚软,软者为胜。蔓生,叶似薯蓣。 〔颂曰〕今河、峡、汴东、荆、蜀诸郡皆有之。 作蔓生,苗叶俱青。叶作三叉,似山薯,又似绿豆叶。花有黄、红、白数种,亦有无花结白子者。根黄白色,多节,三指许大。 春秋采根,曝干。 今成德军所产者,根亦如山薯而体硬,其苗引蔓,叶似荞麦,子三棱,不拘时月采根,利刀切片,曝干用。 〔时珍曰〕萆薢蔓生,叶似菝葜而大如碗,其根长硬,大者如商陆而坚。 今人皆以土茯苓为萆薢,误矣。茎叶根苗皆不同。 《吴普本草》又以萆薢为狗脊,亦误矣。详狗脊下。 《宋史》以怀庆萆薢充贡。

  根

  【气味】苦,平,无毒。 〔别录曰〕甘。 〔之才曰〕薏苡为之使,畏葵根、大黄、柴胡、前胡。

  【主治】腰脊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本经》。 伤中恚怒,阴痿失溺,老人五缓,关节老血。《别录》。冷风??痹,腰脚瘫缓不遂,手足惊掣,男子?腰痛,久冷,肾间有膀胱宿水。《甄权》。头旋痫疾,补水脏,坚筋骨,益精明目。中风失音。《大明》。补肝虚。《好古》。治白浊茎中痛,痔瘘坏疮。《时珍》。

  【发明】〔时珍曰〕萆薢,足阳明、厥阴经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萆薢之功,长于去风湿。所以能治缓弱??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 萆薢、菝葜、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亦一类数种乎?雷斅《炮炙论?序》云:囊皱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 漩多白浊,皆是湿气下流。萆薢能除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 《杨倓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白浊如膏,有萆薢分清饮,正此意也。 又杨子建《万全护命方》云: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便时茎内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先大腑秘热不通,水液只就小肠,大腑愈加干竭,甚则浑身热,心躁思凉水,如此即重证也。此疾本因贪酒色,积有热毒腐物瘀血之类,随虚水入于小肠,故便时作痛也。不饮酒者,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又因色伤而然。 此乃小便频数而痛,与淋证涩而痛者不同也。 宜用萆薢一两,水浸少时,以盐半两同炒,去盐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之,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道,令气得通,则小便数及痛自减也。

  【附方】旧二,新三。

1.      腰脚痹软 行履不隐者。 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捣筛。每旦温酒服三钱匕,禁牛肉。唐德宗《贞元广利方》。

2.      小便频数:川萆薢一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盐酒下七十丸。《集玄方》。

3.      白浊频数 漩面如油,澄下如膏,乃真元不足,下焦虚寒。 萆薢分清饮:用萆薢、石菖蒲、益智仁、乌药等分。每服四钱,水一盏,入盐一捻,煎七分,食前温服,日一服,效乃止。

4.      肠风痔漏。如圣散:用萆薢、贯众去土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温酒空心服之。 孙尚药《传家秘宝方》。

5.      头痛发汗:萆薢、旋覆花、虎头骨酥炙等分,为散。欲发时,以温酒服二钱,暖卧取汗,立瘥。《圣济录》。

  菝葜上蒲八切,下弃八切。) 《别录》 中品

【释名】    ??《同葜》、金刚根《日华》、铁菱角《纲目》、王瓜草《日华》。 〔时珍曰〕菝?? 矢龙?也。矢龙?,短也。此草茎蔓强坚短小。故名菝??。而江浙人谓之菝葜根,亦曰金刚根,楚人谓之铁菱角,皆状其坚而有尖刺也。郑樵《通志》云:其叶颇近王瓜,故名王瓜草。

  【集解】   〔别录曰〕生山野。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此有三种,大略根苗并相类。菝葜茎紫而短小,多刺,小减萆薢而色深,人用作饮。 〔恭曰〕陶云三种,乃狗脊、菝葜、萆薢相类,非也。 萆薢有刺者,叶粗相类,根不相类。萆薢细长而白色,菝葜根作块结,黄赤色,殊非狗脊之流。 〔颂曰〕今近道及江浙州郡多有之。 苗茎成蔓,长二三尺,有刺。其叶如冬青、乌药叶而差大。秋生黄花,结黑子如樱桃大。其根作块,人呼金刚根。 〔时珍曰〕菝葜山野中甚多。 其茎似蔓而坚强,植生有刺。其叶团大,状如马蹄,光泽似柿叶,不类冬青。秋开黄花,结红子。其根甚硬,有硬须如刺。 其叶煎饮酸涩。野人采其根叶,入染家用,名铁菱角。 《吴普本草》以菝葜为狗脊,非矣。详见狗脊下。

  根

  【气味】甘、酸,平、温,无毒。

  【主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别录》。治时疾瘟瘴。《大明》。补肝经风虚。《好古》。治消渴,血崩,下痢。《时珍》。

  【发明】〔时珍曰〕菝葜,足厥阴、少阴药。气温味酸,性涩而收,与萆薢仿佛。 孙真人元旦所饮辟邪屠苏酒中亦用之。 〔颂曰〕取根浸赤汁,煮粉食,辟瘴。

  【附方】新五。

1.      小便滑数:金刚骨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睡时。《儒门事亲方》。

2.      沙石淋疾 重者,取去根本。用菝葜二两,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后以地椒煎汤浴腰腹,须臾即通也。《圣济录》。

3.      消渴不止:菝谷即菝葜,?咀半两,水三盏,乌梅一个,煎一盏,温服。《普济方》。

4.      下痢赤白:金刚根、蜡茶等分,为末。白梅肉捣丸芡子大。 每服五七丸,小儿三丸,白痢甘草汤下,赤痢乌梅汤下。《卫生易简方》。

5.      风毒脚弱 痹满上气,田舍贫家用此最良。 菝葜洗锉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渍曲去滓,取一斛渍饮,如常酿酒。任意日饮之。《肘后方》。

土茯苓   《纲目》

校正:并入《拾遗》禹余粮。

  【释名】    土萆薢《纲目》、刺猪苓《图经》、山猪粪《纲目》、草禹余粮《拾遗》、仙遗粮《纲目》、冷饭团《纲目》、硬饭《纲目》、山地栗《纲目》。〔时珍曰〕按:陶弘景注石部禹余粮云:南中平泽有一种藤生,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味如薯蓣,亦名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充粮而弃其余,故有此名。观陶氏此说,即今土茯苓也。故今尚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亦其遗意,陈藏器《本草》草禹余粮,苏颂《图经》猪苓下刺猪苓,皆此物也,今皆并之。茯苓、猪苓、山地栗、皆象形也。俗又名过冈龙,谬称也。

  【集解】   〔藏器曰〕草禹余粮生海畔山谷。 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食,不饥。 〔颂曰〕施州一种刺猪苓,蔓生。 春夏采根,削皮焙干。 彼土人用敷疮毒,殊效。 〔时珍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茎有细点。其叶不对,状颇类大竹叶而质厚滑,如瑞香叶而长五六寸。其根状如菝葜而圆,其大若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 其肉软,可生啖。 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 按:《东山经》云:鼓镫之山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昔人不知用此。 近时弘治、正德间,因杨梅疮盛行,率用轻粉药取效,毒留筋骨,溃烂终身,至人用此,遂为要药。诸医无从考证,往往指为萆薢及菝葜。然其根苗迥然不同,宜参考之。但其功用亦颇相近,盖亦萆薢、菝葜之类也。

  根

  【气味】甘、淡,平,无毒。 〔时珍曰〕忌茶茗。

  【主治】食之当谷不饥,调中止泄,健行不睡。《藏器》。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时珍》。

  【发明】〔机曰〕近有好淫之人,多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 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荚、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 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 〔时珍曰〕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瘴熏蒸,饮啖辛热,男女淫猥。湿热之邪积畜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 其类有数种,治之则一也。其证多属厥阴、阳明二经,而兼乎他经。邪之所在,则先发出,如兼少阴、太阴则发于咽喉,兼太阳、少阳则发于头耳之类。盖相火寄于厥阴,肌肉属于阳明故也。 医用轻粉、银朱劫剂,五七日即愈。盖水银性走而不守,加以盐、矾升为轻粉、银朱,其性燥烈,善逐痰涎。涎乃脾之液,此物入胃,气归阳明,故涎被劫,随火上升,从喉颊齿缝而出,故疮即干痿而愈。若服之过剂,及用不得法,则毒气窜入经络筋骨之间,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涸,筋失所养,营卫不从,变为筋骨挛痛,发为痈毒疳漏。久则生虫为癣,手足皴裂,遂成废痼。 惟土茯苓气平味甘而淡,为阳明本药。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故诸证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覆者,服之亦效。 其方用土茯苓一两,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瓜、木通、白鲜皮各五分,皂荚子四分,气虚加人参七分,血虚加当归七分,水二大碗煎饮,一日三服。 惟忌饮茶及牛、羊、鸡、鹅、鱼肉、烧酒、法面、房劳。盖秘方也。

  【附方】新六。

1.      杨梅毒疮《邓笔峰杂兴方》:用冷饭团四两,皂角子七个,水煎代茶饮。浅者二七,深者四七,见效。 一方:冷饭团一两,五加皮、皂角子、苦参各三钱,金银花一钱,用好酒煎。日一服。

2.      小儿杨梅 疮起于口内,延及遍身。 以土萆薢末,乳汁调服。月余自愈。《外科发挥》。

3.      骨挛痈漏:薛己《外科发挥》云:服轻粉致伤脾胃气血,筋骨疼痛,久而溃烂成痈,连年累月,至于终身成废疾者。 土萆薢一两,有热加芩、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水煎代茶。月余即安。 《朱氏集验方》:用过山龙四两即硬饭,加四物汤一两,皂角子七个,川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水煎日饮。

4.      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 江西所出色白者良。忌铁器、发物。陆氏《积德堂方》。

白敛   《本经》下品

  【释名】    白草《本经》、白根《别录》、兔核《别录》、猫儿卵《纲目》、昆仑《别录》。〔宗奭曰〕白敛,服饵方少用,惟敛疮方多用之,故名白敛。〔时珍曰〕兔核、猫儿卵,皆象形也。昆仑,言其皮黑也。

  【集解】   〔别录曰〕白敛生衡山山谷。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 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竹穿,日干。 〔恭曰〕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不似白芷。蔓生,枝端有五叶,所在有之。 〔颂曰〕今江淮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皆有之。 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叶如小桑。五月开花,七月结实。根如鸡鸭卵而长,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 一种赤敛,花实功用皆同,但表里俱赤尔。

  根

【气味】苦,平,无毒。 〔别录曰〕甘,微寒。〔权曰〕有毒。 〔之才曰〕代赭为之使。反乌头。

【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本经》。杀火毒。《别录》。治发背瘰疬,面上疱疮,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大明》。解狼毒毒。《时珍》。

  【发明】〔弘景曰〕生取根捣,敷痈肿,有效。 〔颂曰〕今医治风及金疮、面药方多用之。 往往与白及相须而用。

  【附方】旧四,新十。

1.      发背初起:水调白敛末,涂之。《肘后方》。

2.      疔疮初起 方同上。《圣惠方》。

3.      一切痈肿〔权曰〕白敛、赤小豆、?草为末,鸡子白调,涂之。 陶隐居方:用白敛二分,藜芦一分,为末。酒和贴之,日三上。

4.      面鼻酒齄:白敛、白石脂、杏仁各半两,为末,鸡子清调涂。 旦洗。《御药院方》。

5.      面生粉刺:白敛二分,杏仁半分,鸡屎白一分,为末,蜜和杂水拭面。《肘后方》。

6.      冻耳成疮:白敛、黄柏等分,为末,生油调搽。《谈野翁方》。

7.      汤火灼伤:白敛末敷之。《外台方》。

8.      诸物哽咽:白敛、白芷等分,为末。水服二钱。《圣惠方》。

9.      铁刺诸哽 及竹木哽在咽中。 白敛、半夏泡等分,为末。酒服半钱,日二服。《圣惠方》。

10.   刺在肉中 方同上。

11.   胎孕不下:白敛、生半夏等分,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榆皮汤下五十丸。《保命集》。

12.   风痹筋急 肿痛,展转易常处。 白敛二分,熟附子一分,为末。每酒服半刀圭,日二服。以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觉。 忌猪肉、冷水。《千金方》。

13.   诸疮不敛:白敛、赤敛、黄柏各三钱炒研,轻粉一钱,用葱白浆水洗净,敷之。《瑞竹堂方》。

女萎   《李当之本草》

  【集解】   〔恭曰〕女萎叶似白敛,蔓生,花白子细。 荆襄之间名为女萎,亦名蔓楚。 用苗不用根。 与萎蕤全别,今太常谬以为白头翁者是也。 〔时珍曰〕诸家误以女萎解葳蕤,正误见葳蕤下。

  【修治】   〔斅曰〕凡采得阴干。去头并白蕊,于槐砧上锉,拌豆淋酒蒸之。 从巳至未出,晒干。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止下痢,消食。《当之》。风寒洒洒,霍乱泄痢肠鸣,游气上下无常,惊痫寒热百病,出汗。《唐本》。

  【附方】新三。

1.      久痢脱肛:女萎切一升,烧熏之。《杨氏产乳方》。

2.      ??下不止女萎、云实各一两,川乌头二两,桂心五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水下,一日三服。《肘后方》。

3.      身体疬疡 斑驳。 女葳膏:用鲁国女葳、白芷各一分,附子一枚,鸡舌香、木香各二分,为末,腊猪脂七合,和煎,入麝香一钱。以浮石磨破,日擦之。 《古今录验》。

赭魁   《本经》下品

  【释名】   〔时珍曰〕其根如魁,有汁如赭,故名。魁乃酒器名。

  【集解】   〔别录曰〕生山谷中。 二月采。 〔弘景曰〕状如小芋,肉白皮黄,近道亦有。 〔恭曰〕赭魁大者如斗,小者如升。蔓生草木上,叶似杜衡。 陶所说乃土卵也。土卵不堪药用,梁汉人蒸食之,名黄独,非赭魁也。 〔保升曰〕苗蔓延生,叶似萝藦,根若菝葜,皮紫黑,肉黄赤,大者轮囷如升,小者如拳,所在有之。 〔时珍曰〕赭魁闽人用入染青缸中,云易上色。 沈括《笔谈》云:《本草》所谓赭魁,皆未详审。 今南中极多,肤黑肌赤,似何首乌。切破中有赤理如槟榔,有汁赤如赭,彼人以染皮制靴。 闽人谓之余粮。《本草》石部禹余粮陶氏所引,乃此物也。 谨按:沈氏所说赭魁甚明,但谓是禹余粮者,非矣。 禹余粮乃今之土茯苓,可食,故得粮名;赭魁不可食,岂得称粮耶?土卵即土芋也。见菜部。

  根

  【气味】甘,平,无毒。 〔恭曰〕有小毒。

  【主治】心腹积聚,除三虫。《本经》。

鹅抱   宋《图经》

  【集解】   〔颂曰〕生宜州山林下,附石而生,作蔓,叶似大豆。其根形似莱菔,大者如三升器,小者如拳。 二月、八月采根,切片阴干用。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及解蛮箭药毒,捣末酒服有效。 亦消风热结毒,酒摩涂之,立愈。《苏颂》。

伏鸡子根   《拾遗》

  【释名】    承露仙

  【集解】   〔藏器曰〕生四明天台山。 蔓延生,叶圆薄似钱,根似鸟形者良。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解百药毒,诸热烦闷,急黄,天行黄疸,疟瘴中恶,寒热头痛,疽疮。马黄牛疮。水磨服之,新者尤佳。亦敷痈肿,与陈家白药同功。《藏器》。

  【附录】仰盆《拾遗》。 〔藏器曰〕味辛,温,有小毒。 水磨服少许,治蛊飞尸喉痹,亦磨敷皮肤恶肿。 生东阳山谷。 苗似承露仙,根圆如仰盆状,大如鸡卵。 人肝藤《拾遗》。 〔藏器曰〕主解诸药毒游风,手脚软痹。并生研服之,涂之。 生岭南山石间。 引蔓而生,叶有三桠,花紫色。 与伏鸡子同名承露仙,而伏鸡子叶圆。〔时珍曰〕以根三两,磨汁或煎浓汁服。并解蛊毒。

千金藤   宋《开宝》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集解】   〔藏器曰〕千金藤有数种,南北名模不同,大略主疗相似,或是皆近于藤也。 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似漆;生南土者,黄赤如细辛。 舒、庐间有一种藤似木蓼,又有乌虎藤,绕树生,冬青,亦名千金藤。 江西林间有草生叶,头有瘿子,似鹤膝,叶如柳,亦名千金藤。 又一种似荷叶,只大如钱许,亦呼为千金藤,又名古藤, 主痢及小儿大腹。 千金者,以贵为名。岂俱一物,亦状异而名同耶?若取的称,未知孰是。 又岭南有陈思岌,亦名千金藤。

  【气味】缺。

  【主治】一切血毒诸气,霍乱中恶,天行虚劳疟瘴,痰嗽不利,痈肿大毒,药石发,癫痫,悉主之。《藏器》。

  【附录】陈思岌《拾遗》。 〔藏器曰〕出岭南山野。 蔓生如小豆,根及叶辛香。 一名石黄香,一名千金藤。 其根味辛,平,无毒。 解诸药毒热毒,丹毒痈肿,天行壮热,喉痹蛊毒,并煮汁服之。亦磨涂疮肿。 〔珣曰〕味苦,平。 浸酒服,治风,补益轻身。

九仙子《纲目》

  【释名】   仙女娇

  【集解】   〔时珍曰〕九仙子,出均州太和山。 一根连缀九枚,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半夏,白色。二月生苗,蔓高六七尺,茎细而光。叶如乌桕叶,而短扁不团。每叶桠生子枝,或一或二,袅袅下垂。六七月开碎青黄色花,随即结实。碎子丛簇,如谷精草子状。 九月采根。

  【气味】苦,凉,无毒。

  【主治】咽痛喉痹,散血。以新汲水或醋磨汁含咽,甚良。《时珍》。

山豆根   宋《开宝》

  【释名】    解毒《纲目》、黄结《纲目》、中药。〔颂曰〕其蔓如大豆,因以为名。

  【集解】   〔颂曰〕山豆根,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 苗蔓如豆,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 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鼠,取肠胃曝干,解毒攻热效。

  【气味】甘,寒,无毒。 〔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山豆根味极苦,《本草》言味甘,大误矣。

  【主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发热咳嗽,治人及马急黄,杀小虫。《开宝》。含之咽汁,解咽喉肿毒,极妙。《苏颂》。研末汤服五分,治腹胀喘满。酒服三钱,治女人血气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时珍》。

  【附方】旧十,新三。

1.      解中蛊毒:密取山豆根和水研,服少许,未定再服。已禁声者,亦愈。

2.      五般急黄:山豆根末,水服二钱。若带蛊气,以酒下。

3.      霍乱吐利:山豆根末,橘皮汤下三钱。

4.      赤白下痢:山豆根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白汤下,三服自止。已上并《备急方》。

5.      水蛊腹大 有声,而皮色黑者。 山豆根末,酒服二钱。《圣惠方》。

6.      卒患腹痛:山豆根,水研半盏服,入口即定。

7.      头风热痛:山豆根末,油调,涂两太阳。

8.      头上白屑:山豆根末,浸油,日涂之。

9.      牙龈肿痛:山豆根一片,含于痛所。已上并《备急方》。

10.   喉中发痈: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就能言语。《永类方》。

11.   麸豆诸疮 烦热甚者。 水研山豆根汁,服少许。《经验方》。

12.   疥癣虫疮:山豆根末,腊猪脂调涂。《备急方》。

13.   喉风急证 牙关紧闭,水谷不下。 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之,咽下,二三口即愈。 《杨清叟外科》。

黄药子   宋《开宝》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    木药子《纲目》、大苦《纲目》、赤药《图经》、红药子。〔时珍曰〕按沈括《笔谈》云:《本草》甘草注,引郭璞注《尔雅》云,蘦大苦者,云即甘草也。蔓生,叶似薄荷而色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故曰大苦,非甘草也。

  【集解】   〔颂曰〕黄药原出岭南,今夔、陕州郡及明、越、秦、陇山中亦有之,以忠州、万州者为胜。 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十月采根。 秦州出者谓之红药子,施州谓之赤药,叶似荞麦,枝梗赤色,七月开白花,其根湿时红赤色,曝干即黄。 《本经》有药实根,云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仁。疑即黄药之实,但言叶似杏,其花红白色,子肉味酸,此为不同。 〔时珍曰〕黄药子今处处人栽之。 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寸,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肉色颇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缸中,云易变色也。 ?苏恭言,药实根即药子,宋?苏颂遂以为黄药之实。然今黄药冬枯春生,开碎花无实。苏恭所谓药子,亦不专指黄药。则苏颂所以言,亦未可凭信也。

  根

  【气味】苦,平,无毒。 〔大明曰〕凉。 治马心肺热疾。

  【主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研水服之,亦含亦涂。《开宝》。 凉血降火,消瘿解毒。《时珍》。

  【发明】〔颂曰〕孙思邈《千金月令》方: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 以万州黄药子半斤,须紧重者为上。如轻虚,即是他州者,力慢,须用加倍。取无灰酒一斗,投药入中,固济瓶口。以糠火烧一复时,待酒冷乃开。时时饮一杯,不令绝酒气。经三五日后,常把镜自照,觉消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项细也。刘禹锡《传信方》亦著其效,云得之邕州从事张岧。岧目击有效,复试其验如神。 其方并同,惟小有异处,是烧酒候香出外,瓶头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不可过猛耳。

  【附方】旧三,新三。

1.      项下瘿气:黄药子一斤洗锉,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 忌一切毒物,及戒怒。仍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斗门方》。

2.      吐血不止:药子一两,水煎服。《圣惠方》。

3.      咯血吐血《百一选方》:用蒲黄、黄药子等分,为末,掌中舐之。 王衮《博济方》:用黄药子、汉防己各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小麦汤食后调服,一日二服。

4.      鼻衄不止:黄药子为末。每服二钱,煎淡胶汤下。良久,以新水调面一匙头服之。 《兵部手集方》:只以新汲水磨汁一碗,顿服。《简要济众方》。

5.      产后血运 恶物冲心,四肢冰冷,唇青腹胀,昏迷。 红药子一两,头红花一钱,水二盏,妇人油钗二只,同煎一盏服。大小便俱利,血自下也。禹讲师《经验方》。

6.      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集简方》

解毒子   《唐本草》

  【释名】    地不容《唐本》、苦药子《图经》。

       【集解】   〔恭曰〕地不容生川西山谷,采无时,乡人呼为解毒子也。 〔颂曰〕出戎州。 蔓生,叶青如杏叶而大,厚硬,凌冬不凋,无花实。根黄白色,外皮微粗褐,累累相连,如药实而圆大,采无时。 又开州、兴元府出苦药子,大抵与黄药相类,春采根,曝干,亦入马药用。 〔时珍曰〕《四川志》云:苦药子出忠州。 性寒,解一切毒。 川蜀诸处皆有。 即解毒子也。或云 州苦药子即黄药子,方言称呼不同耳,理亦近之。

  根

  【气味】苦,大寒,无毒。

  【主治】解蛊毒,止烦热,辟瘴疬,利喉闭及痰毒。《唐本》。治五脏邪气,清肺压热。《苏颂》。消痰降火,利咽喉,退目赤。《时珍》。

  【附方】新二。

1.      咽喉肿痛 水浆不下。 苦药、山豆根、甘草、硝石各一分,射干、柑皮、升麻各半两,为末,蜜丸,噙之。《圣惠方》。

2.      眉棱骨痛 热毒攻眼,头痛眉痛,壮热不止。 解毒子、木香、川大黄各三分,为末,浆水调膏摊贴,干即易之。《普济方》。

  【附录】奴会子《海药》。 〔珣曰〕味辛,平,无毒。 主小儿无辜冷疳,虚渴脱肛,骨立瘦损,脾胃不磨。刘五娘方,用为煎服。 生西国诸戎,大小如苦药子。 药实根〔本经曰〕味辛,温,无毒。 主邪气诸痹疼酸,续绝伤,补骨髓。 一名连木。 〔别录曰〕生蜀郡山谷。 采无时。 〔恭曰〕此药子也,当今盛用,胡名那疏,出通州、渝州。 其子味辛,平,无毒。 主破血止痢消肿,除蛊疰蛇毒。 树生,叶似杏,花红白色,子肉味酸,止用其仁,《本经》误载根字。 〔时珍曰〕此药子虽似黄药、苦药子,而稍有不同。二药子不结子,此则树之子也。 葛洪《肘后方》云:婆罗门名那疏树子,中国人名药子。 去皮取中仁,细研服,治诸病也。

白药子   《唐本草》

  【集解】   〔恭曰〕白药子出原州。 三月生苗,叶似苦苣。四月抽赤茎,长似壶卢蔓。六月开白花。八月结子,亦名瓜蒌。 九月叶落枝折,采根洗切,日干,根皮黄色,名白药子。 〔颂曰〕今夔、施、合州、江西、岭南亦有之。 江西出者,叶似乌桕,子如绿豆,至六月变成赤色,治马热方用之。

  根

  【气味】辛,温,无毒。 〔权曰〕苦、冷。

【主治】金疮生肌。《唐本》。消肿毒喉痹,消痰止嗽,治渴并吐血。 《大明》。治喉中热塞不通,咽中常痛肿。《甄权》。解野葛、生金、巴豆、药毒。刀斧折伤,干末敷之。能止血、痛。《马志》。散血降火,消痰解毒。《时珍》。

  【附方】旧四,新八。

1.      天行热病:白药为末,浆水一盏,冷调二钱服,仰卧少顷,心闷或腹鸣?痛,当吐利数行。如不止,吃冷粥一碗止之。《圣济录》。

2.      心痛解热:白药根、野猪尾二味,洗去粗皮焙干等分,捣筛。酒服一钱甚效。黔人用之。苏颂《图经》。

3.      风热上壅 咽喉不利。 白药三两,黑牵牛半两,同炒香,去牵牛一半为末,防风末三两,和匀。每茶服一钱。《圣惠方》。

4.      喉中热塞 肿痛,散血消痰。 白药、朴硝等分,为末。吹之,日四五次。《直指方》。

5.      咽喉肿痛:白药末一两,龙脑一分,蜜和丸芡子大。每含咽一丸。《圣惠方》。

6.      吐血不止:白药烧存性糯米饮服三钱。《圣惠方》。

7.      衄血不止:红枣、白药各烧存性,等分为末,糯米饮服。或煎汤洗鼻,频频缩药令入。《经验良方》。

8.      胎热不安 铁罩散:用白药子一两,白芷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紫苏汤下。心烦热,入砂糖少许。《圣惠方》。

9.      一切疳眼 赤烂生翳。 白药子一两,甘草半两,为末。猪肝一具,批开掺末五钱,煮熟食之。《直指方》。

10.   小儿疳泻 吐利。 方同上。

11.   诸骨哽咽:白药煎米醋细咽。在上即吐出,在下即下出。《普济方》。

12.   痈肿不散:生白药根捣贴,干则易之。无生者,研末水和贴。《图经》。

  【附录】陈家白药《拾遗》。 〔藏器曰〕味苦,寒,无毒。 主解诸药毒,水研服之。入腹与毒相攻,必吐出。未尽更服。亦去心胸烦热,天行瘟瘴。 出苍梧陈家,故有陈家之号。 明山有之。 蔓及根并似土瓜,叶如钱,根似防己,紧小者良,人亦采食之。 与婆罗门白药及赤药,功用并相似。 〔时珍曰〕按:刘恂《岭表录异》云:陈家白药善解毒,诸药皆不及之,救人甚多。 封州、康州有种之者。广府每岁充土贡。 按此药当时充贡,今无复有。或有之,古今名谓不同耳。 甘家白药《拾遗》。 〔藏器曰〕味苦,大寒,有小毒。 解诸药毒,水研服,即吐出。未尽再吐。 与陈家白药功相似。二物性冷,与霍乱下利人相反。 出龚州以南,生阴处,叶似车前,根如半夏,其汁饮之如蜜,因人而名。 岭南多毒物,亦多解毒物,岂天资之乎?会州白药《拾遗》。 〔藏器曰〕主金疮,生肤止血,碎末敷之。 出会州,叶如白敛。 冲洞根《拾遗》。 〔藏器曰〕味苦,平,无毒。 主热毒,蛇犬虫痈疮等毒。 出岭南恩州。 取根阴干。 功用同陈家白药,而苗蔓不相似。 〔珣曰〕苗蔓如土瓜,根亦相似。 味辛,温。 主切毒气及蛇伤,取根磨水服之,诸毒悉皆吐出也。 突厥白 宋《开宝》。 〔藏器曰〕味苦。 主金疮,生血止血,补腰续筋。 出突厥。 色白如灰,乃云石灰诸药合成者。 〔志曰〕今所用者,出潞州。 其根黄白色,状似茯苓而虚软。苗高三四尺,春夏叶如薄荷,花似牵牛而紫,上有白棱。 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威灵仙  宋《开宝》

  【释名】   〔时珍曰〕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

  【集解】   〔志曰〕出商州上洛山及华山并平泽,以不闻水声者良。 生先于众草,方茎,数叶相对。 冬月丙丁戊己日采根用。 〔恭曰〕九月末至十二月,采根阴干。余月并不堪采。 〔颂曰〕今陕西及河东、河北、汴东、江湖州郡皆有之。初生作蔓,茎如钗股,四棱。叶如柳叶,作层,每层六七叶,如车轮,有六层至七层者。七月内生花六出,浅紫或碧白色,作穗似莆台子,亦有似菊花头者。实青色。根稠密多须似谷,每年朽败。 九月采根。 〔时珍曰〕其根每年旁引,年深转茂。一根丛须数百条,长者二尺许。初时黄黑色,干则深黑,俗称铁脚威灵仙以此。 别有数种,根须一样,但色或黄或白,皆不可用。

  根

  【气味】苦,温,无毒。 〔元素曰〕味甘纯阳,入太阳经。 〔杲曰〕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时珍曰〕味微辛、咸、不苦。 忌茗、面汤。

  【主治】诸风,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心膈痰水,久积癥瘕,痃癖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疗折伤。久服无有温疾疟。《开宝》。推新旧积滞,消胸中痰唾,散皮肤大肠风邪。《李杲》。

  【发明】〔颂曰〕唐贞元中,嵩阳子周君巢作《威灵仙传》云: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疏宣五脏冷脓宿水变病,微利,不泻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微暖,并得清凉。 先时,商州有人病手足不遂、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其后山人邓思齐知之,遂传其事。 此药治丈夫妇人中风不语,手足不遂,口眼斜,言语蹇滞,筋骨节风,绕脐风,胎风头风,暗风心风,风狂大风,皮肤风痒,白癜风,热毒风疮,头旋目眩,手足顽痹,腰膝疼痛,久立不得,曾经损坠,?腰痛,肾脏风壅,伤寒瘴气,憎寒壮热,头痛流涕,黄疸黑疸,头面浮肿,腹内宿滞,心头痰水,膀胱宿脓,口中涎水,冷热气壅,肚腹胀满,好吃茶滓,心痛,注气膈气,冷气攻冲,脾肺诸气,痰热咳嗽气急,坐卧不安,气冲眼赤,攻耳成脓,阴汗盗汗,大小肠秘,服此立通,气痢痔疾,瘰疬疥癣,妇人月水不来,动经多日,气血冲心,产后秘塞,孩子无辜,并皆治之。 其法:采得根阴干,月余捣末。温酒调一钱匕,空腹服之。如人本性杀药,可加及六钱。利过两行则减之,病除乃停服。其性甚善,不触诸药,但恶茶及面汤,以甘草、栀子代饮可也。又以一味洗,焙为末,以好酒和令微湿,入在竹筒内紧塞,九蒸九曝。如干,添酒洒之。以白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温酒下。崔元亮《海上集验方》著其详如此。 〔恭曰〕腰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瘥者,服之无不立效。 〔宗奭曰〕其性快,多服疏人五脏真气。 〔震亨曰〕威灵仙属木,治痛风之要药也,在上下者皆宜,服之尤效。其性好走,亦可横行,故崔元亮言其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 凡采得闻流水声者,知其性好走也,须不闻水声者乃佳。 〔时珍曰〕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 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 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附方】旧四,新一十六。

1.      脚气入腹 胀闷喘急。 用威灵仙末,每服二钱,酒下。痛减一分,则药亦减一分。《简便方》。

2.      腰脚诸痛:《千金方》用威灵仙末,空心温酒服一钱。逐日以微利为度。 《经验方》用威灵仙一斤,洗干,好酒浸七日,为末,面糊丸梧子大。以浸药酒,每服二十丸。

3.      肾脏风壅 腰膝沉重。 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温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脓胶,即是风毒积滞。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后,食粥补之。一月仍常服温补药。孙兆方名放杖丸。《集验方》。

4.      筋骨毒痛 因患杨梅疮,服轻粉毒药,年久不愈者。 威灵仙三斤,水酒十瓶,封煮一炷香,出火毒。逐日饮之,以愈为度。《集简方》。

5.      破伤风病:威灵仙半两,独头蒜一个,香油一钱,同捣烂,热酒冲服。汗出即愈。《卫生易简方》。

6.      手足麻痹 时发疼痛,或打扑伤损,痛不可忍,或瘫痪等证。 威灵仙炒五两,生川乌头、五灵脂各四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盐汤下。 忌茶。《普济方》。

7.      男妇气痛 不拘久近。 威灵仙五两,生韭根二钱半,乌药五分,好酒一盏,鸡子一个,灰火煨一宿,五更视鸡子壳软为度。去渣温服,以干物压之,侧睡向块边。渣再煎,次日服。觉块刺痛,是其验也。《摘玄方》。

8.      噎塞膈气:威灵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之。吐出宿痰,愈。唐瑶《经验方》。

9.      停痰宿饮 喘咳呕逆,全不入食。 威灵仙焙,半夏姜汁浸焙,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绿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汤下,一日三服,一月为验。 忌茶、面。

10.   腹中痞积:威灵仙、楮桃儿各一两,为末。每温酒服三钱。名化铁丸。《普济》。

11.   大肠冷积: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时,生姜汤下十丸至二十丸。《经验良方》。

12.   肠风泻血 久者。 威灵仙、鸡冠花各二两,米醋二升,煮干,炒为末,以鸡子白和作小饼,炙干再效。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日二服。《圣济》。

13.   痔疮肿痛:威灵仙三两,水一斗,煎汤,先熏后洗,冷再温之。《外科精义》。

14.   诸骨哽咽:威灵仙一两二钱,砂仁一两,沙糖一盏,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乾坤生意》:用威灵仙米醋浸二日,晒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丸,半茶半汤下。如欲吐,以铜青末半匙,入油一二点,茶服,探吐。 《圣济录》:治鸡鹅骨哽。 赤茎威灵仙五钱,井华水煎服,即软如绵吞下也,甚效。

15.   飞丝缠阴 肿痛欲断。 以威灵仙捣汁,浸洗。 一人病此得效。李楼《怪证方》。

16.   痘疮黑陷:铁脚威灵仙炒研一钱,脑子一分,温水调服,取下疮痂为效。意同百祥丸。《儒门事亲》。

茜草   《本经》上品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别录》苗根。

  【释名】    音茜、茅蒐音搜、茹藘音如闾、地血《别录》、染绯草《蜀本》、血见愁《土宿》、风车草《土宿》、过山龙《补遗》、牛蔓。〔时珍曰〕按:陆佃云:许氏《说文》言:蒐乃人血所化,则草鬼为蒐,以此也。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又以此也。陆玑云:齐人谓之茜,徐人谓之牛蔓。又草之盛者为蒨,牵引为茹,连覆为藘,则蒨、茹、藘之名,又取此义也。人血所化之说,恐亦俗传耳。《土宿真君本草》云:四补草,其根茜草也。一名西天王草,一名四岳近阳草,一名铁塔草、风车儿草。〔藏器曰〕有名未用,苗根,即茜根也。茜、苗二字相似,传写之误尔。宜并之。

【集解】   〔别录曰〕茜根生乔山山谷。 二月、三月采根曝干。 又曰:苗根生山阴谷中,蔓草木上,茎有刺,实如椒。 〔弘景曰〕此即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不如西多。《诗》云茹藘在阪者是也。 〔保升曰〕染绯草,叶似枣叶,头尖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木上。 根紫赤色,所在皆有,八月采。 〔颂曰〕今圃人亦作畦种莳。故《史记》云,千亩栀、茜,其人与千户侯等,言其利厚也。 〔时珍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

【修治】   〔斅曰〕凡使,用铜刀于槐砧上锉,日干,勿犯铅铁器。 勿用赤柳草根,真相似,只是味酸涩。误服令人患内障眼,速服甘草水止之,即毒气散。

  【气味】苦,寒,无毒。 〔权曰〕甘。〔大明曰〕酸。入药炒用。〔震亨曰〕热。〔元素曰〕微酸、咸,温。阴中之阴。〔别录曰〕苗根:咸,平,无毒。 〔之才曰〕畏鼠姑,汁,制雄黄。

  【主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本经》。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可以染绛。又苗根:主痹及热中伤跌折。《别录》。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甄权》。止鼻洪尿血,产后血运,月经不止,带下,扑损淤血,泄精,痔瘘疮疖排脓。酒煎服。《大明》。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时珍》。

  【发明】〔藏器曰〕茜草主蛊毒,煮汁服。 《周礼》:庶氏掌除蛊毒,以嘉草攻之。嘉草者,蘘荷与茜也。 主蛊为最。 〔震亨曰〕俗人治痛风,用草药取速效。如石丝为君,过山龙等佐之。 皆性热而燥,不能养阴,却能燥湿病之浅者。湿痰得燥而开,淤血得热而行,故亦暂效。若病深而血少者,则愈劫愈虚而病愈深矣。 〔时珍曰〕茜根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带咸。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 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名医别录》言其久服益精气轻身,《日华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凭。

  【附方】旧三,新八。

1.      吐血不定:茜根一两,捣末。每服二钱,水煎冷服。亦可水和二钱服。周应《简要济众方》。  

2.      吐血燥渴 及解毒。 用茜根、雄黑豆去皮、甘草炙等分,为末,井水丸弹子大。每温水化服一丸。《圣济录》。

3.      鼻血不止:茜根、艾叶各一两,乌梅肉二钱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乌梅汤下五十丸。《本事方》。

4.      五旬行经 妇人五十后,经水不止者,作败血论。 用茜根一名过山姜一两,阿胶、侧柏叶、炙黄芩各五钱,生地黄一两,小儿胎发一枚烧灰,分作六贴。每贴水一盏半,煎七分,入发灰服之。唐瑶《经验方》。

5.      女子经闭 方见前发明。

6.      心痹心烦 内热。 茜根煮汁服。《伤寒类要》。

7.      解中蛊毒 吐下血如猪肝。 茜草根、蘘荷叶各三分,水四升,煮二升,服即愈。 自当呼蛊主姓名也。陈延之《小品方》。

8.      黑髭乌发:茜草一斤,生地黄三斤,取汁。以水五大碗,煎茜绞汁,将滓再煎三度。以汁同地黄汁,微火煎如膏,以瓶盛之。每日空心温酒服半匙,一月髭发如漆也。 忌萝卜、五辛。《圣济录》。

9.      蝼蛄漏疮:茜根烧灰、千年石灰等分,为末。油调敷之。《儒门事亲方》。

10.   脱肛不收:茜根、石榴皮各一握,酒一盏,煎七分,温服。《圣惠方》。

11.   预解疮疹 时行疮疹正发,服此则可无患。 茜根煎汁,入少酒饮之。《奇效良方》。

  【附录】血藤 宋《图经》。 〔颂曰〕生信州。 叶如蔢蕳叶,根如大拇指,其色黄。 彼人五月采用,攻血治气块。 〔时珍曰〕按:虞抟云,血藤即过山龙,理亦相近,未知的否?姑附之。

剪草   《日华》

  【集解】   〔藏器曰〕剪草生山泽间,叶如茗而细,江东用之。 〔颂曰〕生润州。 二月、三月采,曝干用。 〔时珍曰〕按:许叔微《本事方》言:剪草状如茜草,又如细辛。 婺、台二州皆有之,惟婺州者可用。 其说殊详,今遍询访无识者。或云即茜草也,未有的据。

  根

  【气味】苦,凉,无毒。 〔颂曰〕平。

  【主治】诸恶疮疥癣风瘙,瘘蚀有虫,浸酒服。《大明》。主一切失血。 《时珍》。

【发明】〔元素曰〕上部血,须用剪草、牡丹皮、天门冬、麦门冬。 〔时珍曰〕许学士《本事方》云:剪草治劳瘵吐血损肺及血妄行,名曰神传膏。 其法:每用一斤净洗,晒为末,入生蜜二斤,和为膏,以器盛之,不得犯铁器,一日一蒸,九蒸九曝乃止。病人五更起,面东坐,不得语言,以匙抄药四匙食之。良久以稀粟米饮压之。药只冷服,米饮亦勿大热,或吐或下不妨。如久病肺损咯血,只一服愈。寻常嗽血妄行,每服一匙可也。 有一贵妇病瘵,得此方,九日药成。前一夕,病者梦人戒令翌日勿乱服药。次日将服药,屋上土坠器中,不可用。再合成,将服,为籍覆器,又不得食。再合未就,而夫人卒矣。 此药之异有如此。若小小血妄行,只一啜而愈也。此药绝妙若此,而世失传,惜哉。  

【附方】新二。

1.      风虫牙痛:剪草、细辛、藁本等分,煎水热嗽,少顷自止。 《中藏经》。

2.      风疮瘙痒 滑肌散:治风邪客于肌中,浑身瘙痒,致生疮疥,及脾肺风毒攻冲,生疮干湿,日久不瘥。 用剪草七两不见火,轻粉一钱,为末,掺之。干者麻油调掺。《和剂局方》。

防己   《本经》中品

  【释名】    解离《本经》、石解。〔时珍曰〕按:东垣李杲云:防己如险健之人,幸灾乐祸,能首为乱阶,若善用之,亦可御敌。其名或取此义。解离,因其纹解也。

  【集解】   〔别录曰〕防己生汉中川谷。 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当之曰〕其茎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内黄,如桔梗,内有黑纹如车辐解者,良。 〔弘景曰〕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黑点木强者不佳。 服食亦须之。 〔颂曰〕今黔中亦有之。但汉中出者,破之文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然。 他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 苏恭言木防己不任用。而古方张仲景治伤寒有增减木防己汤,及防己地黄汤、五物防己汤、黄芪六物等汤。孙思邈治遗尿小便涩,亦有三物木防己汤。 〔藏器曰〕如陶所说,汉、木二防己,即是根苗为名。

  【修治】   〔斅曰〕凡使勿用木条,色黄、腥、皮皱、上有丁足子,不堪用。惟要心有花文黄色者,细锉,以车前草根相对蒸半日,晒干取用。〔时珍曰〕今人多去皮锉,酒洗晒干用。

  【气味】辛,平,无毒。 〔别录曰〕苦,温。〔普曰〕神农:辛。黄帝、岐伯、桐君:苦,无毒。李当之:大寒。〔权曰〕苦,有小毒。〔元素曰〕大苦、辛,寒。阴也,泄也。 〔之才曰〕殷蘖为之使。杀雄黄毒。恶细辛。畏萆薢、女菀、卤碱。 伏硝石。

  【主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本经》。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通腠理,利九窍,止泄,散痈肿恶结,诸瘑疥癣虫疮。《别录》。治湿风,口面斜,手足拘痛,散留痰,肺气喘嗽。《甄权》。治中下湿热肿,泄脚气,行十二经。《元素》。木防己:主治男子肢节中风,毒风不语,散结气拥肿,温疟风水肿,去膀胱热。《甄权》。

  【发明】〔弘景曰〕防己是疗风水要药。 〔藏器曰〕治风用木防己,治水用汉防己。 〔元素曰〕去下焦湿肿及痛,并泄膀胱火邪,必用汉防己、草龙胆为君,黄柏、知母、甘草佐之。防己乃太阳本经药也。 〔杲曰〕《本草?十剂》云: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湿热,通其滞塞,亦能泻大便,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之药也。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幸灾乐祸,能首为乱阶。然善用之,亦可敌凶突险。此瞑眩之药也,故圣人存而不废。大抵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人身心烦乱,饮食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下注脚气,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真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 若夫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食已亏,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饮,是热在上焦肺经气分,宜渗泄,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药,此不可用二也。外伤风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而小便黄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气病,禁用血药,此不可用三也。 大抵上焦湿热者皆不可用。下焦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者,然后审而用之。

  【附方】旧三,新九。

1.      皮水胕肿 按之没指,不恶风,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每服一两,水一升,煎半升服,日二服。《张仲景方》。

2.       风水恶风 汗出身重,脉浮,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一两,黄芪二两二钱半,白术七钱半,炙甘草半两,锉散。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药。《仲景方》。

3.       风湿相搏 关节沉痛,微肿恶风。 方同上。

4.       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方》。

5.       膈间支饮 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与之不愈,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 用木防己三两,人参四两,桂枝二两,石膏鸡子大十二枚,水六升,煮,分服。《张仲景方》。

6.       伤寒喘急:防己、人参等分,为末。桑白汤服二钱,不拘老小。

7.       肺痿喘嗽:汉防己末二钱,浆水一盏,煎七分,细呷。《儒门事亲》。

8.       肺痿咯血 多痰者。 汉防己、葶苈等分,为末。糯米饮每服一钱。《古今录验》。

9.       鼻衄不止:生防己末,新汲水服二钱,仍以少许?之。《圣惠方》。

10.    霍乱吐利:防己、白芷等分,为末。新汲水服钱。《圣惠方》。

11.    目睛暴痛:防己酒浸三次,为末。每一服二钱,温酒下。《摘玄方》。

12.    解雄黄毒:防己煎汁服之。

  实

  【主治】脱肛。焙研。煎饮代茶。《肘后》。

通草   《本经》中品

  【释名】    木通《士良》、附支《本经》、丁翁《吴普》、万年藤《甄权》、子名燕覆。〔时珍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谓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宋《本草》混注为一,名实相乱,今分出之。

  【集解】   〔别录曰〕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 正月、二月采枝,阴干。 〔弘景曰〕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 或云即葍藤茎也。 〔恭曰〕此物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有五叶。子长三四寸,核黑瓤白,食之甘美,南人谓为燕覆子。或名乌覆子。 遇七八月采之。 〔藏器曰〕江东人呼为畜葍子,江西人呼为拿子,如筭袋。瓤黄子黑,食之去皮。 苏云色白者,乃猴葍也。 〔颂曰〕今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 藤生,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一枝五叶,颇类石韦,又似芍药。三叶相对。夏秋开紫花,亦有白花者。 结实如小木瓜,食之甘美,即《陈士良本草》所谓桴棪子也。 其枝今人谓之木通,而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也。古方所用通草,皆今之木通,其通脱木稀有用者。 或以木通为葡萄苗者,非矣。按张氏《燕吴行纪》载:扬州甘泉东院两廊前有通草,其形如椿,少叶,子垂梢际,如苦楝。与今所说不同,或别一物也。 〔时珍曰〕今之木通,有紫、白二色:紫者皮厚味辛,白者皮薄味淡。《本经》言味辛,《别录》言味甘,是二者皆能通利也。

  【气味】辛,平,无毒。 〔别录曰〕甘。〔权曰〕微寒。〔普曰〕神农、黄帝:辛。雷公:苦。〔杲曰〕味甘而淡,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去恶虫。《本经》。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治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鼻息肉,堕胎,去三虫。《别录》。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甄权》。利诸经脉寒热不通之气。《诜》。理风热,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饮有效。《士良》。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大明》。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藏器》。主诸瘘疮,喉痹咽痛,浓煎含咽。《珣》。通经利窍,导小肠火。《杲》。

  【发明】〔杲曰〕《本草?十剂》,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 夫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湿热之滞,又通大便。通草甘淡,能助西方秋气下降,利小便,专泻气滞也。 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原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缩,小便不通,宜此治之。 其症胸中烦热,口燥舌干,咽干,大渴引饮,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胫酸脚热,并宜通草主之。 凡气味与之同者,茯苓、泽泻、灯草、猪苓、琥珀、瞿麦、车前子之类,皆可以渗湿利小便,泄其滞气也。 又曰:木通下行,泄小肠火,利小便,与琥珀同功,无他药可比。 〔时珍曰〕木通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之药也。 故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 《本经》及《别录》皆不言及利小便治淋之功,甄权、日华子辈始发扬之。盖其能泄丙丁之火,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既清,则津液自化,而诸经之湿与热,皆由小便泄去。 故古方导赤散用之,亦泻南补北、扶西抑东之意。 杨仁斋《直指方》言:人遍身胸腹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热伤血。血属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

  【附方】旧二,新一。

1.      心热尿赤 面赤唇干,咬牙口渴。 导赤散:用木通、生地黄、炙甘草等分,入竹叶七片,水煎服。钱氏方。

2.       妇人血气:木通浓煎三五盏,饮之即通。《孟诜本草》。

3.       金疮踒折:通草煮汁酿酒,日饮。

4.       鼠瘘不消 方同上。

  根

  【主治】项下瘿瘤。《甄权》。

  子

  【气味】甘,寒,无毒。 〔诜曰〕平。南人多食之,北人不知其功。

  【主治】厚肠胃,令人能食,下三焦恶气,续五脏断绝气,使语声足气,通十二经脉。和核食之。《孟诜》。除三焦客热,胃口热闭,胃不下食。《士良》。止渴,利小便。《时珍》。

通脱木   《法象》

  【释名】     通草《纲目》、夺、离南。〔颂曰〕《尔雅》:离南,活,即通脱也。《山海经》名寇脱。又名倚商。 〔杲曰〕阴窍涩而不利,水肿闭而不行,用之立通,因有通草之名。 与木通同功。〔嘉谟曰〕白瓤中藏,脱木得之,故名通脱。

  【集解】   〔藏器曰〕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蓖麻。其茎空心,中有白瓤,轻白可爱,女人取以饰物,俗名通草。 〔颂曰〕郭璞言:生江南,高丈许,大叶似荷而肥,茎中瓤正白。 今园圃亦有种莳者,或作蜜煎充果,食之甘美。 〔时珍曰〕蔓生山中,茎大者围数寸。

  【气味】甘、淡,寒,无毒。 〔杲曰〕甘,平。降也,阳中阴也。

  【主治】利阴窍,治五淋,除水肿癃闭,泻肺。《李杲》。解诸毒虫痛。《苏颂》。明目退热,下乳催生。《汪机》。

  【发明】〔杲曰〕通草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也。与灯草同功。宜生用之。 〔时珍曰〕通草色白气寒,味淡而体轻,故入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其气寒,降也;其味淡,升也。

  【附方】新一。 洗头风痛:新通草瓦上烧存性,研末二钱,热酒下。牙关紧者,斡口灌之。王璆《百一选方》。

  花上粉

  【主治】诸虫瘘、恶疮、痔疾,纳之。《藏器》。疗瘰疬,及胸中伏气攻胃咽。《苏颂》。

  【附录】天寿根《图经》〔颂曰〕出台州,每岁土贡。 其性凉,治胸膈烦热,土人常用有效。

钩藤   《别录》下品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   〔弘景曰〕出建平。亦作吊藤。疗小儿,不入余方。 〔时珍曰〕其刺曲如钓钩,故名。或作吊,从简耳。

  【集解】   〔恭曰〕钩藤出梁州。 叶细长,其茎间有刺,若钓钩。 〔颂曰〕今秦中兴元府有之。 三月采。 〔宗奭曰〕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之。 藤长八九尺或一二丈,大如拇指,其中空。 小人用致酒瓮中,盗取酒,以气吸之,涓涓不断。 〔时珍曰〕状如葡萄藤而有钩,紫色。 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钩,取其力锐尔。

  【气味】甘,微寒,无毒。 〔保升曰〕苦。〔权曰〕甘,平。〔时珍曰〕初微甘,后微苦,平。

  【主治】小儿寒热,十二惊痫。《别录》。小儿惊啼,瘈疭热拥,客忤胎风。《权》。 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时珍》。

  【发明】〔时珍曰〕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 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证自除。或云:入数寸于小麦中蒸熟,喂马易肥。

  【附方】新三。

1.      小儿惊热: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炙一分,为散。每服半钱,温水服,日三服。名延龄散。《圣济录》。

2.      卒得痫疾:钩藤、甘草炙各二钱。水五合,煎二合。每服枣许,日五、夜三度。《圣惠方》。

3.      斑疹不快: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温酒服。《钱氏方》。

  【附录】倒挂藤《拾遗》。 〔藏器曰〕味苦,无毒。 主一切老血,及产后诸疾,结痛,血上欲死,煮汁服之。 生深山,有逆刺如悬钩,倒挂于树,叶尖而长。

黄藤   《纲目》

  【集解】   〔时珍曰〕黄藤生岭南,状若防己。 俚人常服此藤,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席辩刺史云:甚有效。

  【气味】甘、苦,平,无毒。

  【主治】饮食中毒,利小便,煮汁频服即解。《时珍》。

白兔藿   《本经》上品

  【释名】    白葛《普》。

  【集解】   〔别录曰〕生交州山谷。 〔弘景曰〕此药解毒,莫之与敌,而人不复用,不闻识者。 〔恭曰〕荆襄山谷大有之。 蔓生,山南人谓之白葛。苗似萝摩,叶圆厚,茎有白毛,与众草异,用藿疗毒有效。 而交广又有白花藤,亦解毒,用根不用苗。 〔保升曰〕蔓生,叶圆若莼。 今襄州北、汝州南冈上有。 五月、六月采苗,日干。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蛇虺蜂虿狗菜肉蛊毒,鬼疰,风疰,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着痛上,立清。毒入腹者,煮汁饮即解。《本经》。风邪热极,煮汁饮。捣末。敷诸毒妙。《李珣》。

白花藤   《唐本草》

  【集解】   〔恭曰〕生岭南、交州、广州平泽。 苗似野葛。叶似女贞,茎叶俱无毛而白花。其根似葛而骨柔,皮厚肉白, 大疗毒,用根不用苗。 〔保升曰〕蔓生白花,叶有细毛,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厚,凌冬不凋。 〔斅曰〕凡使勿用菜花藤,真相似,只是味酸涩。 白花藤味甘,采得去根细锉,阴干用。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解诸药、菜、肉中毒。渍酒,主虚劳风热。《唐本》。

  【发明】〔时珍曰〕苏言用根,雷言用苗,都可用尔。 按:葛洪《肘后方》云:席辩刺史在岭南日久,言俚人皆因饮食入毒,多不即觉,渐不能食,或心中渐胀,先寒似瘴。急含白银,一宿变色者即是也。 银青是蓝药,银黄赤是??药。??音混,草名也。 但取白花藤四两,出嶲州者为上,不得取近野葛生者,洗切,同干蓝实四两,水七升,煮取半,空腹顿服。少闷勿怪,其毒即解。

白英   《本经》上品

校正:并入《别录》鬼目。

  【释名】    縠菜《别录》、白草同上、白幕《拾遗》、排风同上、子名鬼目。〔时珍曰〕白英谓其花色,縠菜象其叶文,排风言其功用,鬼目象其子形。 《别录》有名未用,复出鬼目,虽苗子不同,实一物也。故并之。

  【集解】   〔别录曰〕白英生益州山谷。 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 〔又曰〕鬼目一名来甘。 实赤如五味,十月采。 〔弘景曰〕鬼目俗人呼为白草子,是矣。 又曰白英方药不复用。 此有斛菜,生水中,可蒸食,非是此类。 有白草,作羹饮,甚疗劳,而不用根花。 益州乃有苦菜,土人专食之,充健无病,疑或是此。 〔恭曰〕白英,鬼目草也。 蔓生,叶似王瓜,小长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 东人谓之白草。陶云白草,似识之,而不力辨。 〔藏器曰〕白英,鬼目菜也。 蔓生,三月延长。 《尔雅》名苻。郭璞云:似葛,叶有毛,子赤色如耳珰珠。若云子黑,误矣。 江东夏月取其茎叶,煮粥食,极解热毒。 〔时珍曰〕此俗名排风子是也。 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开小白花。子如龙葵子,熟时紫赤色。 《吴志》云:孙皓时有鬼目菜,缘枣树,长丈余,叶广四寸,厚三分,人皆异之。即此物也。 又羊蹄草一名鬼目。 岭南有木果亦名鬼目,叶似楮,子大如鸭子,七八月熟,黄色,味酸可食。皆与此同名异物也。

根苗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本经》。叶:作羹饮,甚疗劳。《弘景》。烦热,风疹丹毒,瘴疟寒热,小儿结热,煮汁饮之。《藏器》。

  鬼目子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明目。《别录》。

  【附方】新一。 目赤头旋 眼花面肿,风热上攻。 用排风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卧时温水下。《圣济录》。

萝摩   《唐本草》

校正:并入《拾遗》斫合子。

  【释名】    音贯、芄兰《诗疏》、白环藤《拾遗》、实名雀瓢《陆玑》、 斫合子《拾遗》、羊婆奶《纲目》、婆婆针线包。〔藏器曰〕汉高帝用子敷军士金疮,故名斫合子。〔时珍曰〕白环,即芄字之讹也。其实嫩时有浆,裂时如瓢。故有雀瓢、羊婆奶之称。其中一子有一条白绒,长二寸许,故俗呼婆婆针线包,又名婆婆针袋儿也。

  【集解】   〔弘景曰〕萝摩作藤生,摘之有白乳汁,人家多种之,叶厚而大。 可生啖,亦蒸煮食之。 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言其补益精气,强盛阴道,与枸杞叶同也。 〔恭曰〕按:陆玑《诗疏》云:萝摩一名芄兰,幽州谓之雀瓢。 然雀瓢是女青别名也。萝摩叶似女青,故亦名雀瓢。 女青叶似萝摩,两叶相对。子似瓢形,大如枣许,故名雀瓢。 根似白微,茎叶并臭。 生平泽。 《别录》云:叶嫩时似萝摩,圆端,大茎,实黑。 〔藏器曰〕萝摩东人呼为白环,藤生篱落间,折之有白汁,一名雀瓢。 其女青终非白环,二物相似,不能分别。 〔又曰〕斫合子作藤生,蔓延篱落间。至秋霜合,子如柳絮。 一名鸡肠,一名薰桑。 〔时珍曰〕斫合子即萝摩子也。 三月生苗,蔓延篱垣,极易繁衍。其根白软。其叶长而后大前尖。根与茎叶,断之皆有白乳如构汁。六七月开小长花,如铃状,紫白色。结实长二三寸,大如马兜铃,一头尖。其壳青软,中有白绒及浆。霜后枯裂则子飞,其子轻薄,亦如兜铃子。商人取其绒作坐褥代绵,云甚轻暖。 《诗》云: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觽音畦,解结角锥也。此物实尖,垂于支间似之。韘音涉,张弓指也。此叶后弯似之。故以比兴也。 一种茎叶及花皆似萝摩,但气臭根紫,结子圆大如豆,生青熟赤为异,此则苏恭所谓女青似萝摩,陈藏器所谓二物相似者也。 苏恭言其根似白微,子似瓢形,则误矣。当从陈说。 此乃藤生女青,与蛇衔根之女青,名同物异,宜互考之。

  子叶同。

  【气味】甘、辛,温,无毒。 〔时珍曰〕甘、微辛。

  【主治】虚劳,补益精气,强阴道。叶煮食,功同子。《唐本》。捣子,敷金疮,生肤止血。捣叶,敷肿毒。《藏器》。取汁,敷丹毒赤肿,及蛇虫毒,即消。蜘蛛伤,频治不愈者,捣封二三度,能烂丝毒,即化作脓也。《时珍》。

  【附方】新二。

1.      补益虚损 极益房劳。 用萝摩四两。枸杞根皮、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干地黄各三两,为末。每服方寸匕,酒下,日三服。《千金方》。

2.      损伤血出 痛不可忍。 用篱上婆婆针袋儿,擂水服,渣罨疮口,立效。《袖珍》。

赤地利   《唐本草》

校正:并入《拾遗》五毒草。

  【释名】    赤薜荔《纲目》、五毒草《拾遗》、五蕺《拾遗》、?《拾遗》、山荞麦《图经》。〔时珍曰〕并未详。

  【集解】   〔恭曰〕所在山谷有之。 蔓生,叶似萝摩。根皮赤黑,肉黄赤。 二月、八月采根,日干。〔颂曰〕所在皆有,今惟华山上有之。 春夏生苗,作蔓绕草木上,茎赤。叶青,似荞麦叶。七月开白花,亦如荞麦。结子青色。根若菝葜。皮紫赤,肉黄赤,八月采根,晒干收。〔藏器曰〕五毒草生江东平地。 花叶并如荞麦。根紧硬似狗脊。 亦名蛇?,名同物异。〔时珍曰〕五毒草即赤地利,今并为一。

  根

  【修治】  〔斅曰〕凡采得细锉,用蓝叶并根,同入生绢袋盛之,蒸一伏时,去蓝晒用。

  【气味】苦,平,无毒。 〔藏器曰〕酸,平。 伏丹砂。

 【主治】赤白冷热诸痢,断血破血,带下赤白,生肌肉。《唐本》。 主痈疽恶疮毒肿,赤白游疹,虫蚕蛇犬咬,并醋摩敷之。亦捣茎叶敷之。恐毒入腹,煮汁饮。《藏器》。

  【发明】〔时珍曰〕唐?张文仲《备急方》,治青赤黄白等痢,鹿茸丸方中用之。 则其功长于凉血解毒,可知矣。

  【附方】旧二。

1.      小儿热疮 身面皆有,如火烧者。 赤地利末,粉之。

2.      火疮灭瘢:赤地利末,油调涂。《圣惠》。

紫葛   《唐本草》

  【集解】   〔恭曰〕生山谷中。 苗似葡萄,长丈许。根紫色,大者径二三寸。 〔保升曰〕所在皆有,今出雍州。 叶似蘡薁,其根皮肉俱紫色。 三、八月采根皮,日干。 〔大明曰〕紫葛有二种,此是藤生者。 〔颂曰〕今惟江宁府及台州有之。 春生冬枯,似葡萄而紫色。

  根皮

  【气味】甘、苦,寒,无毒。 〔大明曰〕苦、滑,冷。 烧灰,制硝石。

  【主治】痈肿恶疮,捣末醋和封之。《恭》。主瘫缓挛急,并热毒风,通小肠。《大明》。生肌散血。《时珍》。

  【附方】旧二。

1.      产后烦渴 血气上冲也。 紫葛三两,水二升,煎一升,去滓呷之。

2.      金疮伤损 生肌破血。 用紫葛二两,顺流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服。酒煎亦妙。并《经效方》。

乌蔹莓   《唐本草》

  【释名】    五叶莓《弘景》、茏草《尔雅》、茏葛同、赤葛《纲目》、五爪龙同、赤泼藤。〔时珍曰〕五叶如白蔹,故曰乌蔹,俗名五爪龙。江东呼龙尾,亦曰虎葛。曰龙、曰葛,并取蔓形。赤泼与赤葛及拔音相近。

  【集解】   〔弘景曰〕五叶莓生篱援间,作藤。 捣根敷痈疖有效。 〔恭曰〕蔓生平泽,叶似白蔹,四月、五月采之。 〔保升曰〕茎端五叶,开花青白色,所在有之,夏采苗用。 〔时珍曰〕塍堑间甚多。 其藤柔而有棱,一枝一须,凡五叶。叶长而光,有疏齿,面青背淡。七八月结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粟,黄色四出。结实大如龙葵子,生青熟紫,内有细子。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长一二尺,捣之多涎滑。 傅滋《医学集成》谓即紫葛,杨起《简便方》谓即老鸦眼睛草,《斗门方》谓即何首乌,并误矣。

  【气味】酸、苦,寒,无毒。

  【主治】痈疖疮肿虫咬,捣根敷之。《弘景》。风毒热肿游丹,捣敷并饮汁。《恭》。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神效。《时珍》。

  【附方】新五。

1.      小便尿血:五叶藤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卫生易简方》。

2.      喉痹肿痛:五爪龙草、车前草、马兰菊各一握,捣汁,徐咽。 祖传方也。《医学正传》。

3.      项下热肿 俗名虾蟆瘟。 五叶藤捣,敷之。《丹溪纂要》。

4.      一切肿毒 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 并用五叶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块,捣烂,入好酒一碗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散。一用大蒜代姜,亦可。《寿域神方》。

5.      跌扑损伤:五爪龙捣汁,和童尿、热酒服之。取汗。《简便方》。

葎草   《唐本草》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 勒草。

  【释名】    勒草《别录》、葛勒蔓《蜀图经》、来莓草《别本》。〔时珍曰〕此草茎有细刺,善勒人肤,故名勒草。讹为葎草,又讹为来莓,皆方音也。《别录》勒草即此。今并为一。

  【集解】   〔恭曰〕葎草生故墟道旁。 叶似蓖麻而小且薄,蔓生,有细刺。 亦名葛葎蔓。 古方亦时用之。 〔保升曰〕野处多有之。 叶似大麻,花黄白色,子若大麻子。 俗名葛勒蔓。 夏采茎叶,曝干用。 〔别录曰〕勒草生山谷,如栝楼。 〔时珍曰〕二月生苗,茎有细刺。叶对节生,一叶五尖。微似蓖麻而有细齿。八九月开细紫花成簇。结子状如黄麻子。

  【气味】甘、苦,寒,无毒。

  【主治】勒草:主瘀血,止精溢盛气。《别录》。 葎草: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疟虚热渴。煮汁或生捣汁服。《恭》。生汁一合服,治伤寒汗后虚热。《宗奭》。疗膏淋,久痢,疥癞。《颂》。润三焦,消五谷,益五脏,除九虫,辟温疫,敷蛇蝎伤。《时珍》。

  【附方】旧三,新六。

1.      小便石淋:葛葎掘出根,挽断,以杯于坎中承取汁。服一升,石当出。不出更服。《范汪方》。

2.      小便膏淋:葎草,捣生汁三升,酢二合,合和顿服,当尿下白汁。

3.      尿血淋沥同上。

4.      产妇汗血 污衣赤色。 方同上。

5.      久痢成疳:葛勒蔓末,以管吹入肛门中,不过数次,如神。

6.      新久疟疾:用葛葎草一握,一名勒蔓,去两头,秋冬用干者,恒山末等分,以淡浆水二大盏,浸药,星月下露一宿,五更煎一盏,分二服。当吐痰愈。

7.      遍体癞疮:葎草一担,以水二石,煮取一石,渍之。不过三作愈。 并韦宙《独行方》。

8.      乌癞风疮:葛葎草三秤切洗。益母草一秤切,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石五斗,去滓入瓮中,浸浴一时方出,坐密室中。又暖汤浴一时,乃出,暖卧取汗,勿令见风。明日又浴。如浴时瘙痒不可忍,切勿搔动,少顷渐定。后隔三日一作,以愈为度。《圣济录》。

羊桃   《本经》下品

  【释名】    鬼桃《本经》、羊肠同、苌楚《尔雅》、铫芅 音姚弋 或作御弋、细子并未详。

  【集解】   〔别录曰〕羊桃生山林川谷及田野。 二月采,阴干。 〔弘景曰〕山野多有。胜似家桃,又非山桃。花甚赤。子小细而苦,不堪食。 诗云,隰有苌楚,即此。 方药不复用。 〔保升曰〕生平泽中,处处有之。 苗长而弱,不能为树。叶花皆似桃,子细如枣核,今人呼为细子,其根似牡丹。 郭璞云:羊桃叶似桃,其花白色,子如小麦,亦似桃形。 陆玑《诗疏》云:叶长而狭,花紫赤色,其枝茎弱,过一尺引蔓于草上。 今人以为汲灌,重而善没,不如杨柳也。 近下根,刀切其皮,着热灰中脱之,可韬笔管也。 〔时珍曰〕羊桃茎大如指,似树而弱如蔓,春长嫩条柔软。叶大如掌,上绿下白,有毛,状似苎麻而团。 其条浸水有涎滑。

  茎根

  【气味】苦,寒,有毒。 〔藏器曰〕甘,无毒。

  【主治】熛热,身暴赤色,除小儿热,风水积聚,恶疡。《本经》。 去五脏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气,可作浴汤。《别录》。煮汁,洗风痒及诸疮肿,极效。《恭》。根:浸酒服,治风热羸老。《藏器》。

  【附方】旧一,新三。

1.      伤寒变?? 四肢烦疼,不食多睡。 羊桃十斤捣熟,浸热汤三斗,日正午时,入坐一炊久。 不过三次愈。《千金》。

2.      伤寒毒攻 手足肿痛。 羊桃煮汁,入少盐渍之。《肘后》。

3.      水气鼓胀 大小便涩。 羊桃根、桑白皮、木通、大戟炒各半斤锉,水一斗,煮五升,熬如稀饧。每空心茶服一匙。二便利,食粥补之。《圣惠方》。

4.      蜘蛛咬毒:羊桃叶捣,敷之,立愈。《备急方》。

络石   《本经》上品

  【释名】    石鲮《吴普》作鲮石、石龙藤《别录》、悬石同、耐冬《恭》、云花《普》、云英《普》、云丹《普》、石血《恭》、云珠《别录》、又名略石、领石、明石、石磋。 〔恭曰〕俗名耐冬。以其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 山南人谓之石血,疗产后血结,大良也。

  【集解】   〔别录曰〕络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 五月采。 〔弘景曰〕不识此药,方法无用者。或云是石类,既生人间,则非石,犹如石斛,系石为名耳。 〔恭曰〕此物生阴湿处。 冬夏常青,实黑而圆,其茎蔓延绕树石侧,若在石间者,叶细厚而圆短;绕树生者,叶大而薄。 人家亦种之为饰。 〔保升曰〕所在有之,生木石间,凌冬不凋,叶似细橘叶。茎节着处,即生根须,包络石旁。花白子黑。 六月、七月采茎叶,日干。 〔藏器曰〕在石者良,在木者随木性有功,与薜荔相似。 更有石血、地锦等十余种藤,并是其类。 大略皆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老。 苏恭言石血即络石,殊误矣。 络石叶圆正青。石血叶尖,一头赤色。 〔时珍曰〕络石贴石而生。其蔓折之有白汁。其叶小于指头,厚实木强,面青背淡,涩而不光。 有尖叶、圆叶二种,功用相同,盖一物也。 苏恭所说不误,但欠详耳。

  茎叶

  【修治】   〔雷曰〕凡采得,用粗布揩去毛了,以熟甘草水浸一伏时,切晒用。

  【气味】苦,温,无毒。 〔别录曰〕微寒。〔普曰〕神农:苦,小温。雷公:苦,平,无毒。扁鹊、桐君:甘,无毒。〔当之曰〕大寒。药中君也。 采无时。 〔时珍曰〕味甘、微酸,不苦。 〔之才曰〕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杀殷蘖毒。

  【主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闭,水浆不下。《本经》。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通神。《别录》。主一切风,变白宜老。《藏器》。蝮蛇疮毒,心闷,服汁并洗之。刀斧伤疮,敷之立瘥。《恭》。

  【发明】〔时珍曰〕络石性质耐久,气味平和。神农列之上品,李当之称为药中之君。 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变白耐老。 即医家鲜知用者,岂以其近贱而忽之耶?服之当浸酒耳。 《仁存堂方》云:小便白浊,缘心肾不济,或由酒色,遂至已甚,谓之上淫。盖有虚热而肾不足,故土邪干水。史载之言夏则土燥水浊,冬则土坚水清,即此理也。 医者往往峻补,其疾反甚。惟服博金散,则水火既济,源洁而流清矣。 用络石、人参、茯苓各二两,龙骨煅一两,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日二服。

  【附方】旧二,新二。

1.      小便白浊 方见上。

2.      喉痹肿塞 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神验。 方:用络石草一两,水一升,煎一大盏,细细呷之。少顷即通。《外台秘要》。

3.      痈疽焮痛 止痛。 灵宝散:用鬼系腰,生竹篱阴湿石岸间,络石而生者好,络木者无用。其藤柔细,两叶相对,形生三角,用茎叶一两,洗晒,勿见火,皂荚刺一两,新瓦炒黄,甘草节半两,大瓜蒌一个,取仁炒香,乳香、没药各三钱。每服二钱,水一盏,酒半盏,慢火煎至一盏,温服。《外科精要》。

木莲   《拾遗》

  【释名】    薜荔《拾遗》、木馒头《纲目》、鬼馒头。〔时珍曰〕木莲、馒头,象其实形也。薜荔音壁利,未详。 《山海经》作草荔。

  【集解】   〔曰〕薜荔夤缘树木,三五十年渐大,枝叶繁茂。叶长二三寸,厚若石韦。生子似莲房,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中有细子,一年一熟。 子亦入药,采无时。 〔颂曰〕薜荔、络石极相类,茎叶粗大如藤状。木莲更大于络石,其实若莲房。 〔时珍曰〕木莲延树木垣墙而生,四时不凋,厚叶坚强,大于络石。不花而实,实大如杯,微似莲蓬而稍长,正如无花果之生者。六七月,实内空而红。八月后,则满腹细子,大如稗子,一子一须。 其味微涩,其壳虚轻,乌鸟童儿皆食之。

  叶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愈。《颂》。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器》。治血淋痛涩。藤叶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时珍》。

  【发明】〔慎微曰〕《图经》言薜荔治背疮。 近见宜兴县一老举人,年七十余,患发背。村中无医药。急取薜荔叶烂研绞汁,和蜜饮数升,以滓敷之。后用他药敷贴遂愈。 其功实在薜荔,乃知《图经》之言不妄。

  藤汁

  【主治】白癜风,疬疡风,恶疮疥癣,涂之。《大明》。

  木莲

  【气味】甘,平,涩,无毒。 〔时珍曰〕岭南人言:食之发瘴。

  【主治】壮阳道,尤胜。《颂》。固精消肿,散毒止血,下乳,治久痢肠痔,心痛阴?《时珍》。

  【附方】新八。

1.      惊悸遗精:木馒头炒、白牵牛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米饮调下。《乾坤秘韫》。

2.      ?囊肿:木莲即木馒头,烧研,酒服二钱。 又方:木馒头子、小茴香等分,为末。每空心酒服二钱,取效。《集简》。

3.      酒痢肠风 黑散子:治风入脏,或食毒积热,大便鲜血,疼痛肛出,或久患酒痢。 木馒头烧存性、棕榈皮烧存性、乌梅去核、粉草炙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服。《惠民和剂局方》。

4.      肠风下血 大便更涩。 木馒头烧、枳壳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槐花酒下。《杨倓家藏方》。

5.      大肠脱下 木馒头连皮子切炒、茯苓、猪苓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亦治梦遗,名锁阳丹。《普济方》。

6.      一切痈疽 初起,不问发于何处。 用木莲四十九个,揩去毛,研细,酒解开,温服。 功与忍冬草相上下。陈自明《外科精要》。

7.      乳汁不通:木莲二个,猪前蹄一个,烂煮食之,并饮汁尽,一日即通。无子妇人食之,亦有乳也。《集简方》。

  【附录】地锦《拾遗》。 〔藏器曰〕味甘,温,无毒。 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亦浸酒。 生淮南林下,叶如鸭掌,藤蔓着地,节处有根,亦缘树石,冬月不死。 山人产后用之。 一名地噤。 〔时珍曰〕别有地锦草,与此不同。见草之六。

扶芳藤   《拾遗》

  【释名】    滂藤。

  【集解】   〔藏器曰〕生吴郡。 藤苗小时如络石,蔓延树木。 山人取枫树上者用,亦如桑上寄生之意。忌采冢墓间者。 隋朝稠禅师作青饮进炀帝止渴者,即此。

  茎叶

  【气味】苦,小温,无毒。

  【主治】一切血,一切气,一切冷,大主风血腰脚,去百病。久服延年,变白不老。锉细,浸酒饮。《藏器》。

常春藤   《拾遗》

  【释名】    土鼓藤《拾遗》、龙鳞薜荔《日华》。〔藏器曰〕小儿取其藤,于地打作鼓声,故名土鼓。李邕改为常春藤。

  【集解】   〔藏器曰〕生林薄间,作蔓绕草木上。其叶头尖。结子正圆,熟时如珠,碧色。

  【气味】茎叶:苦。子:甘,温,无毒。

  【主治】风血羸老,腹内诸冷血闭,强腰脚,变白。煮服、浸酒皆宜。《藏器》。凡一切痈疽肿毒初起,取茎叶一握,研汁和酒温服,利下恶物,去其根本。时珍。《外科精要》。

  【附方】新二。

1.      疔疮黑凹 用发绳扎住。将尖叶薜荔捣汁,和蜜一盏服之。外以葱、蜜捣敷四围。《圣惠方》。

2.      衄血不止:龙鳞薜荔研水饮之。《圣济录》。

千岁蘽   《别录》上品

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别录》蘽根。

  【释名】    蘽芜《别录》、苣瓜《拾遗》。 〔藏器曰〕此藤冬只凋叶,大者盘薄,故曰千岁蘽。

  【集解】   〔别录曰〕千岁蘽生太山山谷。 〔弘景曰〕藤生如葡萄,叶似鬼桃,蔓延木上,汁白。 今俗人方药都不识用,《仙经》数处须之。 〔藏器曰〕蔓似葛,叶下白,其子赤,条中有白汁。 陆玑《草木疏》云:一名苣瓜。连蔓而生,蔓白,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人谓之推蘽。 《毛诗》云葛蘽,注云似葛之草。苏恭谓为蘡薁,深是妄言。 〔颂曰〕处处有之。 藤生,蔓延木上,叶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茎。汁白而味甘。五月开花。七月结实。 八月采子,青黑微赤。冬惟凋叶。春夏间取汁用。 陶、陈二氏所说得之。 〔宗奭曰〕唐开元末,访隐民姜抚,年几百岁。召至集贤院,言服常春藤使白发还黑,长生可致。藤生太湖、终南。帝遣使多取,以赐老臣。诏天下使自求之。擢抚银青光禄大夫,号冲先生。又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帝取之作汤饼,赐大臣。右骁骑将军甘守诚云:常春藤乃千岁蘽也。旱藕乃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故抚易名以神之。民以酒渍藤饮之,多暴死,乃止。抚内惭,乃请求药牢山,遂逃去。今书此以备世疑。 〔时珍曰〕按:千岁蘽,原无常春之名。惟《陈藏器本草》土鼓藤下言李邕名为常春藤,浸酒服,羸老变白。则抚所用乃土鼓藤也。 其叶与千岁蘽不同,或名同耳。

  【正误】见果部蘡薁下。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补五脏,益气,续筋骨,长肌肉,去诸痹。久服,轻身不饥耐老。通神明。《别录》。

  蘽根

  【主治】缓筋,令不痛。《别录》。

忍冬   《别录》上品

  【释名】    金银藤《纲目》、鸳鸯藤《纲目》、鹭鸶藤《纲目》、老翁须《纲目》、左缠藤《纲目》、金钗股《纲目》、通灵草《土宿》、蜜桶藤。〔弘景曰〕处处有之。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时珍曰〕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而藤左缠,故有金银、鸳鸯以下诸名。金钗股,贵其功也。《土宿真君》云:蜜桶藤,阴草也。取汁能伏硫制汞,故有通灵之称。

  【集解】   〔别录曰〕忍冬,十二月采,阴干。 〔恭曰〕藤生,绕覆草木上。茎苗紫赤色,宿蔓有薄皮膜之,其嫩蔓有毛。叶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 今人或以络石当之,非矣。 〔时珍曰〕忍冬在处有之。 附树延蔓,茎微紫色,对节生叶。叶似薜荔而青,有涩毛。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 四月采花,阴干;藤叶不拘时采,阴干。

  【气味】甘,温,无毒。 〔权曰〕辛。〔藏器曰〕小寒。 云温者,非也。

  【主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别录》。治腹胀满,能止气下澼。《甄权》。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藏器》。治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注鬼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时珍》。

  【发明】〔弘景曰〕忍冬,煮汁酿酒饮,补虚疗风。 此既长年益寿,可常采服,而《仙经》少用。凡易得之草,人多不肯为之,更求难得者,贵远贱近,庸人之情也。 〔时珍曰〕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 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 按:陈自明《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 洪内翰迈、沈内翰括诸方,所载甚详。如疡医丹阳僧、江西僧鉴清、金陵王琪、王尉子骏、海州刘秀才纯臣等,所载疗痈疽发背经效奇方,皆是此物。 故张相公云,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正此类也。

  【附方】旧一,新十七。

1.      忍冬酒 治痈疽发背,不问发在何处,发眉发颐,或头或项,或背或腰,或胁或乳,或手足,皆有奇效。乡落之间,僻陋之所,贫乏之中,药材难得,但虔心服之,俟其疽破,仍以神异膏贴之,其效甚妙。 用忍冬藤生取一把,以叶入砂盆研烂,入生饼子酒少许,稀稠得所,涂于四围,中留一口泄气,其藤只用五两,木捶槌损,不可犯铁,大甘草节生用一两,同入沙瓶内,以水二碗,文武火慢煎至一碗,入无灰好酒一大碗,再煎十数沸,去滓分为三服,一日一夜吃尽。病势重者,一日二剂。服至大小肠通利,则药力到。沈内翰云:如无生者,只用干者,然力终不及生者效速。陈自明《外科精要》。

2.      忍冬圆 治消渴愈后,预防发痈疽,先宜服此。 用忍冬草根茎花叶皆可,不拘多少,入瓶内,以无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碾为细末。以浸药酒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汤酒任下。此药不特治痈疽,大能止渴。《外科精要》。

3.      五痔诸瘘 方同上。

4.      一切肿毒 不问已溃未溃,或初起发热。 用金银花俗名甜藤,采花连茎叶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渣敷上。 败毒托里,散气和血,其功独胜。万表《积善堂方》。

5.      疔疮便毒 方同上。

6.      喉痹乳蛾 方同上。

7.      敷肿拔毒:金银藤大者烧存性、叶焙干为末各三钱,大黄焙为末四钱。凡肿毒初发,以水酒调搽四围,留心泄气。杨诚《经验方》。

8.      痈疽托里 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焮痛实热,状类伤寒,不问老幼虚实服之,未成者内消,已成者即溃。 忍冬叶、黄芪各五两,当归一两,甘草八钱。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半,煎一盏,随病上下服,日再服,以渣敷之。《和剂局方》。

9.      恶疮不愈:左缠藤一把捣烂,入雄黄五分,水二升,瓦罐煎之。 以纸封七重,穿一孔,待气出,以疮对孔熏之三时久,大出黄水后,用生肌药取效。《选奇方》。

10.   轻粉毒痈 方同上。

11.   疮久成漏:忍冬草浸酒,日日常饮之。戴原礼《要诀》。 

12.   热毒血痢:忍冬藤浓煎饮。《圣惠方》。

13.   五种尸注 飞尸者,游走皮肤,洞穿脏腑,每发刺痛,变动不常也。遁尸者,附骨入肉,攻凿血脉,每发不可见死尸,闻哀哭便作也。风尸者,淫跃四末,不知痛之所在,每发恍惚,得风雪便作也。沉尸者,缠结脏腑,冲引心胁,每发绞切,遇寒冷便作也。尸注者,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昏废,每节气至则大作也。并是身中尸鬼,引接外邪。 宜用忍冬茎叶锉数斛,煮取浓汁煎稠。每服鸡子大许,温酒化下,一日二三服。《肘后方》。

14.   鬼击身青 作痛。 用金银花一两,水煎饮之。李楼《怪病奇方》。

15.   脚气作痛 筋骨引痛。 鹭鸶藤即金银花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卫生易简方》。

16.   中野菌毒 急采鸳鸯藤啖之,即今忍冬草也。洪迈《夷坚志》。

17.   口舌生疮:赤梗蜜桶藤、高脚地铜盘、马蹄香等分,以酒捣汁,鸡毛刷上,取涎出即愈。《普济方》。

18.   忍冬膏治 诸般肿痛,金刃伤疮恶疮。 用金银藤四两,吸铁石三钱,香油一斤,熬枯去滓,入黄丹八两,待熬至滴水不散,如常摊用。《乾坤秘韫》。

甘藤   宋《嘉祐》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    甜藤《嘉祐》、感藤。〔时珍曰〕甘、感音相近也。 又有甜藤、甘露藤,皆此类,并附之。忍冬一名甜藤,与此不同。

  【集解】   〔藏器曰〕生江南山谷。 其藤大如鸡卵,状如木防己。 斫断吹之,气出一头。其汁甘美如蜜。

  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调中益气,通血气,解诸热,止渴。《藏器》。除烦闷,利五脏,治肾钓气。其叶研敷蛇虫咬。《大明》。解热痢及膝肿。《时珍》。

  【附录】甘露藤《嘉祐》。 〔藏器曰〕生岭南。 藤蔓如箸。 人服之得肥,一名肥藤。 味甘,温,无毒。 主风血气诸病。久服,调中温补,令人肥健,好颜色。〔大明曰〕止消渴,润五脏,除腹内诸冷。 甜藤《拾遗》。 〔藏器曰〕生江南山林下。 蔓如葛。 味甘,寒,无毒。 主热烦解毒,调中气,令人肥健。捣汁和米粉,作糗饵食,甜美,止泄。又治剥马血毒入肉,及狂犬牛马热黄。敷蛇咬疮。 又有小叶尖长,气辛臭者,捣敷小儿腹中闪癖。

含水藤   《海药》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拾遗》大瓠藤。

  【释名】    大瓠藤。

  【集解】   〔珣曰〕按:刘欣期《交州记》云:含水藤生岭南及北海边山谷。 状若葛,叶似枸杞。 多在路旁,行人乏水处便吃此藤,故以为名。 〔藏器曰〕越南、朱厓、儋耳无水处,皆种大瓠藤,取汁用之。 藤状如瓠,断之水出,饮之清美。 〔时珍曰〕顾微《广州记》云:水藤去地一丈,断之更生,根至地水不绝。山行口渴,断取汁饮之。 陈氏所谓大瓠藤,盖即此物也。

  藤中水

  【气味】甘,平,无毒。 〔藏器曰〕寒。

  【主治】解烦渴心燥。瘴疠丹石发动,亦宜服之。《李珣》。止渴,润五脏,去湿痹,天行时气,利小便。其叶捣,敷中水烂疮皮皲。《藏器》。治人体有损痛,沐发令长。时珍。《广州记》。

  【附录】鼠藤《拾遗》。 〔珣曰〕顾微《广州记》云:鼠爱食此藤,故名。 其咬处人取为药。 〔藏器曰〕生南海海畔山谷。 作藤绕树,茎叶滑净似枸杞,花白,有节心虚,苗头有毛。 彼人食之加如甘蔗。 味甘,温,无毒。 主丈夫五劳七伤,阴痿,益阳道,小便数白,腰脚痛冷,除风气,壮筋骨,补衰老,好颜色。浓煮服之,取微汗。亦浸酒服。性温,稍令人闷,无苦也。

天仙藤   宋《图经》

  【集解】   〔颂曰〕生江淮及浙东山中。 春生苗,蔓作藤,叶似葛叶,圆而小,有白毛,四时不凋。根有须。 夏月采取根苗。 南人多用之。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解风劳。同麻黄,治伤寒,发汗。同大黄,堕胎气。《苏颂》。 流气活血,治心腹痛。《时珍》。

  【附方】新六。

1.      疝气作痛:天仙藤一两,好酒一碗,煮至半碗,服之神效。孙天仁《集效方》。

2.      痰注臂痛:天仙藤、白术、羌活、白芷梢各三钱,片子姜黄六钱,半夏制五钱。每服五钱,姜五片,水煎服。仍间服千金五套丸。杨仁斋《直指方》。

3.      妊娠水肿 始自两足,渐至喘闷,似水,足趾出水,谓之子气。 乃妇人素有风气,或冲任有血风,不可作水妄投汤药。宜天仙藤散主之。天仙藤洗微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姜三片,木瓜三片,紫苏三叶,煎至七分,空心服,一日三服。小便利,气脉通,肿渐消,不须多服。此乃淮南名医陈景初秘方也,得于李伯时家。陈自明《妇人良方》。

4.      产后腹痛 儿枕痛。 天仙藤五两,炒焦为末。每服二钱,炒生姜汁、童子小便和细酒调服。《经验妇人方》。

5.      一切血气 腹痛。 即上方,用温酒调服。

6.       肺热鼻齄:桐油入黄连末,用天仙藤烧热油敷之。《摘玄方》。

紫金藤   宋《图经》

  【释名】    山甘草。

  【集解】   〔颂曰〕生福州山中。 春初单生叶青包,至冬凋落。其藤似枯条,采皮晒干。

  【气味】缺。

  【主治】丈夫肾气。《苏颂》。消损伤淤血。捣敷恶疮肿毒。《时珍》。

  【附方】新二。

1.      紫金藤丸:补肾脏,暖丹田,兴阳道,减小便,填精髓,驻颜色,润肌肉,治元气虚,面目黧黑,口干舌涩,梦想虚惊,耳鸣目泪,腰胯沉重,百节酸疼,项筋紧急,背胛劳倦,阴汗盗汗,及妇人子宫久冷,月水不调,或多或少,赤白带下,并宜服之。 用紫金藤十六两,巴戟天去心三两,吴茱萸、高良姜、肉桂、青盐各二两,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温酒下二十丸,日三服。《和剂方》。

2.      死胎不下:紫金藤、葵根各七钱,土牛膝三两,土当归四钱,肉桂二钱,麝香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乳香汤下。 极验。《葛静观方》。

南藤   宋《开宝》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并入有名未用《别录》丁公寄、《图经》石南藤。

  【释名】    石南藤《图经》、丁公藤《开宝》、丁公寄《别录》、丁父《别录》、风藤。〔志曰〕生依南树,故号南藤。〔藏器曰〕丁公寄,即丁公藤也。 始因丁公用有效,因以得名。

  【集解】   〔别录曰〕丁公寄生石间,蔓延木上,叶细,大枝赤茎,母大如碛黄有汁,七月七日采。 〔颂曰〕南藤,即丁公藤也。 生南山山谷,今泉州、荣州有之。 生依南木,茎如马鞭,有节紫褐色,叶如杏叶而尖。 采无时。 又曰:天台石南藤,四时不凋。 土人采叶,治腰痛。 〔时珍曰〕今江南、湖南诸大山有之,细藤圆腻,紫绿色,一节一叶,叶深绿色。似杏叶而微短厚,其茎贴树处,有小紫瘤疣,中有小孔。四时不凋,茎叶皆臭而极辣。白花蛇食其叶。

  【气味】辛,温,无毒。 〔时珍曰〕甘。

  【主治】金疮痛。延年。《别录》。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煮汁服,冬月浸酒服。《藏器》。煮汁服,治上气咳嗽。《时珍》。

  【发明】〔志曰〕按:《南史》云:解叔廉,雁门人。母有疾,夜祷,闻空中语云:得丁公藤治之即瘥。访医及本草皆无此药。至宜都山中,见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疗风。乃拜泣求。翁并示以渍酒法。受毕,失翁所在。母服之遂愈也。〔时珍曰〕近俗医治诸风,以南藤和诸药熬膏市之,号南藤膏。 白花蛇喜食其叶,故治诸风尤捷。

  【附录】烈节 宋《图经》。 〔颂曰〕生荣州,多在林箐中。 春生蔓苗,茎叶俱似丁公藤,而纤细无花实。 九月采茎,晒干。 味辛,温,无毒。 主肢节风冷,筋脉急痛。作汤浴之佳。 〔时珍曰〕杨倓《家藏经验方》,有烈节酒,治历节风痛。 用烈节、松节、牛膝、熟地黄、当归各一两,为粗末,绢袋盛之,以无灰酒二百盏,浸三日。每用一盏,入生酒一盏,温服。表弟武东叔,年二十余,患此痛不可忍。涪城马东之,以此治之而安。

清风藤   宋《图经》

  【释名】    青藤《纲目》、寻风藤《纲目》。

  【集解】   〔颂曰〕生台州天台山中。 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青。 土人采茎用。

  【气味】缺。

  【主治】风疾。《苏颂》。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时珍》。

【附方】新二。

1.      风湿痹痛:青藤根三两,防己一两,?咀,入酒一瓶煮饮。《普济方》。

2.      一切诸风 青藤膏:用青藤,出太平荻港上者,二三月采之。 不拘多少,入釜内,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器内。用时先备梳三五把,量人虚实,以酒服一茶匙毕,将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急以梳梳之。要痒止,即饮冷水一口便解,风病皆愈也。避风数日良。《集简方》。

百棱藤   宋《图经》

  【释名】    百灵藤《纲目》。

  【集解】   〔颂曰〕生台州山中。 春生苗蔓,延木上,无花叶。 冬采皮入药,土人用。

  【气味】缺。

  【主治】盗汗。《苏颂》。治一切风痛风疮。以五斤锉,水三斗,煮汁五升,熬膏。每酒服一匙,日三服。《时珍》。

  【附方】新三。

1.      头风脑痛:百灵藤十斤,水一石,煎汁三斗,入糯米三斗作饭。 候冷,拌神曲炒末九两,同入瓮中,如常酿酒。经三五日,更炊糯米,冷投之,待熟澄清。 每温饮一小盏,服后浑身汗出为效。《圣惠方》。

2.      一切风痹 不拘久近。 百灵藤五斤,水三斗,煎一斗,滤汁再煎至三升。入牛膝、附子、仙灵脾、赤箭、何首乌、乳香、鹿角胶各二两为末同煎。别入白蜜五合,熬如饧状,瓷瓶收之。每服一匙,温酒下,一日二服。 忌毒物、滑物。《圣惠方》。

3.      大风疮疾:百灵藤四两,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入粳米四合煮粥。于密室中浴毕乃食,暖卧取汗。汗后,皮肤起如麸片。每隔日一作,五六十日后渐愈,毛发即生。《圣惠方》。

省藤   《拾遗》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    赤藤《纲目》、红藤《纲目》。

  【集解】   〔藏器曰〕生南地深山。 皮赤,大如指,堪缚物,片片自解也。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蛔虫,煮汁服之。齿痛,打碎含之。煮粥饲狗,去瘑。《藏器》。治诸风,通五淋,杀虫。《时珍》。

  【发明】〔时珍曰〕赤藤,善杀虫,利小便,洪迈《夷坚志》云:赵子山苦寸白虫病。医令戒酒,而素性耽之。 一日寓居邵武天王寺,夜半醉归,口渴甚,见庑间瓮水,映月莹然,即连酌饮之,其甘如饴。迨晓虫出盈席,心腹顿宽,宿疾遂愈。皆惊异之,视所饮水,乃寺仆织草履,浸红藤根水也。

  【附方】新一。 五淋涩痛:赤藤即做草鞋者、白茯苓、苎麻根等分,为末。百沸汤下,每服一钱,如神。《究原方》。

紫藤   宋《开宝》

  【集解】   〔藏器曰〕藤皮着树,从心重重有皮。四月生紫花可爱,长安人亦种饰庭池,江东呼为招豆藤。 其子作角,角中仁,熬香着酒中,令酒不败。败酒中用之,亦正。 其花挼碎,拭酒醋白腐坏。

  【气味】甘,微温,有小毒。

  【主治】作煎如糖服,下水病。《藏器》。

落雁木   《海药》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   〔珣曰〕藤萝高丈余,雁过皆缀其中,或云雁衔至代州雁门而生,以此为名。

  【集解】   〔珣曰〕按徐表《南州记》云:落雁木生南海山野中。 蔓生,四边如刀削。 代州雁门亦有之,蜀中雅州亦有。 〔颂曰〕雅州出者,苗作蔓缠绕大木,苗叶形色大都似茶,无花实。 彼人四月采苗,入药用。

  茎叶

  【气味】甘,平、温,无毒。

  【主治】风痛伤折,脚气肿,腹满虚胀。以枌木皮同煮汁洗之,立效。 又妇人阴疮浮泡,以椿木皮同煮汁洗之。《李珣》。产后血气痛,并折伤内损诸疾,煮汁服。《苏颂》。

  【附录】折伤木《唐本草》。 〔恭曰〕生资州山谷。 藤绕树木上,叶似莽草叶而光厚。 八月、九月采茎,日干。 味甘、咸,平,无毒。 主伤折,筋骨疼痛,散血补血,产后血闷,止痛。酒水各半,煮浓汁饮。 每始王木《唐本草》。 〔恭曰〕生资州。 藤绕树木上,叶似萝摩叶。 二月、八月采茎,阴干。 味苦,平,无毒。 主伤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以酒水各半,煮浓汁饮之。 风延莓《拾遗》。 〔藏器曰〕生南海山野中,他处无有也。 蔓绕草木上,细叶。 《南都赋》云,风衍蔓延于衡皋是也。 味苦,寒,无毒。 主小儿发热发强,惊痫寒热,热淋,利小便,解烦明目,并煮服之。〔珣曰〕主三消五淋,下痰,小儿赤白毒痢,蛇毒瘴溪毒,一切疮肿,并宜煎服。

千里及   《拾遗》

校正:并入《图经》千里光。

  【集解】   〔藏器曰〕千里及,藤生道旁篱落间,叶细而厚。宣湖间有之。 〔颂曰〕千里急,生天台山中。 春生苗,秋有花。 土人采花叶入服药。 又筠州有千里光,生浅山及路旁。 叶似菊而长,背有毛。枝干圆而青。春生苗,秋有黄花,不结实。 采茎叶入眼药,名黄花演。盖一物也。

  【气味】苦,平,有小毒。 〔颂曰〕苦、甘,寒,无毒。

  【主治】天下疫气结黄,瘴疟蛊毒,煮汁服,取吐下。亦捣敷蛇犬咬。 《藏器》。同甘草煮汁饮,退热明目,不入众药。《苏颂》。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时珍》。

  【附方】新一。 烂弦风眼 九里光草,以笋壳叶包煨熟,捻汁滴入目中。《经验良方》。

藤黄   《海药》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   树名海藤〔珣曰〕按:郭义恭《广志》云:出岳、鄂等州诸山崖。 树名海藤。 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谓之沙黄。就树采者轻妙,谓之腊黄。 今人讹为铜黄,铜、藤音谬也。 此与石泪采之无异。画家及丹灶家时用之。 〔时珍曰〕今画家所用藤黄,皆经煎炼成者,舐之麻人。 按:周达《观真腊记》云:国有画黄,乃树脂,番人以刀斫树枝滴下,次年收之。似与郭氏说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

  【气味】酸、涩,有毒。

【主治】蚛牙蛀齿,点之便落。《李珣》。

 

附录 诸藤一十九种

地龙藤《拾遗》。 〔藏器曰〕生天目山。 绕树蟠屈如龙,故名。 吴中亦有。而小异。 味苦,无毒。 主风血羸老,腹内腰脚诸冷,食不调,不作肌肤。浸酒服之。

龙手藤〔藏器曰〕出安荔浦石上向阳者。 叶如龙手。 采无时。 味甘,温,无毒。 主偏风口,手足瘫缓,补虚益阳,去冷气风痹,以醇酒浸,近火令温,空心服之,取微汗。

牛领藤〔藏器曰〕生岭南高山。 形扁如牛领。 取之阴干。 味甘,温,无毒。 主腹内冷,腰膝痛弱,小便白数,阳道乏,煮汁或浸酒服。

牛奶藤〔藏器曰〕生深山,大如树,牛好食之,其中有粉。 味甘,温,无毒,主救荒,令人不饥。 其根食之,令人发落。

鬼膊藤〔藏器曰〕生江南林涧边。 叶如梨叶,子如樝子。 藤:味苦,温,无毒。 浸酒,去风血。同叶捣。敷痈肿。

斑珠藤〔藏器曰〕生山谷中,不凋。子如珠而斑,冬月取之。 味甘,温,无毒。 浸酒服,主风血羸瘦,妇人诸疾。

息王藤〔藏器曰〕生岭南山谷。 冬月不凋。 味苦,温,无毒。 主产后腹痛,血露不尽。浓煮汁服。

万一藤〔藏器曰〕生岭南。 蔓如小豆。 一名万吉。 主蛇咬。杵末,水和敷之。

曼游藤〔藏器曰〕生犍为牙门山谷。 状如寄生,着大树。叶如柳,春花色紫,蜀人谓之沉蘤藤。 味甘,温,无毒。 久服长生延年,去久嗽,治癣。  

百丈青〔藏器曰〕生江南林泽。 藤蔓紧硬。叶如薯蓣,对生。 味苦,平,无毒,解诸毒物,天行瘴疟疫毒。并煮汁服,亦生捣汁服。其根令人下痢。

  温藤〔藏器曰〕生江南山谷。 着树不凋。 茎叶:味甘,温,无毒。 浸酒服,主风血积冷。

  蓝藤〔藏器曰〕生新罗国。 根如细辛。 味辛,温,无毒。 主冷气咳嗽。煮汁服。

  瓜藤 宋《图经》。 〔颂曰〕生施州。 四时有叶无花。 采皮无时。 味甘,凉,无毒。 主诸热毒恶疮。同刺猪苓洗,去粗皮,焙干,等分,捣罗,用甘草水调贴之。

  金棱藤〔颂曰〕生施州。 四时有叶无花,采无时。 味辛,温,无毒。 主筋骨疼痛。与续筋根、马接脚同洗,去粗皮,焙干,等分为末。酒服二钱。无所忌。

  含春藤〔颂曰〕生台州。 其苗延木,冬夏常青。 采叶,治诸风有效。

  独用藤〔颂曰〕生施州。 四时有叶无花,叶上有倒刺。采皮无时。 味苦、辛,热,无毒。 主心气痛。和小赤头叶焙,等分,研末。酒服一钱。

  祁婆藤〔颂曰〕生天台山中。 蔓延木上。四时常有。 土人采叶,治诸风有效。

  野猪尾〔颂曰〕生施州。 藤缠大木,四时有叶无花。 味苦,涩,凉,无毒。 主心气痛,解热毒。同白药头等分,焙研为末。每酒服二钱。

石合草〔颂曰〕生施州。 藤缠木上,四时有叶无花。土人采叶。 味甘,凉,无毒。 主一切恶疮,敛疮口。焙研,温水调贴。

骨路支〔藏器曰〕味辛,平,无毒。主上气浮肿,水气呕逆,妇人崩中,余血症瘕,杀三虫。生昆仑国。苗似凌霄藤,根如青木香。越南亦有。名飞藤。此条原附录紫葳之后,抄书遗落,附于此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